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丹納·藝術哲學: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回顧一下走過的路程。我們對藝術一步一步地得到一個越來越完全,因此也越來越正確的觀念。最初我們以為藝術的目的在於模仿事物的外表。然後把物質的模仿與理性的模仿分開之下,我們發現藝術在事物的外表中所要模仿的是各個部分的關係。最後又注意到這些關係可能而且應該加以改變,才能使藝術登峰造極,我們便肯定,研究部分之間的關係是要使一個主要特徵在各個部分中居於支配一切的地位。
這些定義並非後者推翻前者,而是每個新的定修正以前的定義,使它更明確。結合所有的定義,按照低級隸屬於高級的次序安排一下,那麼我們以上的研究工作可以得出個結論如下: 藝術品的目的是表現某個主要的或突出的特徵,也就是某個重要的觀念,比實際事物表現得更清楚更完全;為了做到這一點,藝術品必須是由許多互相聯系的部分組成的一個總體,而各個部分的關係是經過有計劃的改變的。在雕塑、繪畫、詩歌三種模仿的藝術中,那些總體是與實物相符的。
......這種形勢對思想和精神影響很大。由此造成的中心人物,就是說群眾最感興趣最表同情的主角,是郁悶而多幻想的野心家,如勒內、浮土德、維特、曼弗雷特之流,感情永遠不得滿足,只是莫名其妙的煩躁,苦悶至於無可救藥。這種人的苦悶有兩個原因。一先是過於靈敏,經不起小災小難,太需要溫暖與甜蜜,太習慣於安樂。他不像我們的祖先受過半封建半鄉下人的教育,不曾受過父親的虐待,挨過學校里的鞭子,盡過在大人面前恭敬肅靜的規矩,個性的發展不曾因為家庭嚴厲而受到阻礙;他不像從前的人需要用到力和刀劍,出門不必騎馬,住破爛的客店。現代生活的舒服,家居的習慣,空氣的暖和,使他變得嬌生慣養,神經脆弱,容易動,不大能適應生活的實際情況,但生活是永遠要用辛苦與勞力去應付的。
其次,他是個懷疑派。宗教與社會的動搖,主義的混亂,新事物的出現,懂得太快,放棄也太快的早熟的判斷,得他年紀輕輕就東闖西撞,離開現成的大路,是他父親一輩聽憑傳統與權威的指導一向走慣的。作為思想上保險欄桿的一切障礙都推倒了,眼前展開一片蒼茫遼闊的原野,他在其中自由奔馳。好奇心與野心漫無限制地發展,只顧撲向絕對的真理與無窮的幸福。凡是塵世所能得到的愛情、光榮、學問、權力,都不能滿足他;因為得到的總嫌不夠,享受也是空虛,反而把他沒有節制的欲望刺激得更煩躁,使他對著自己的幻滅灰心絕望;但他活動過度,疲勞困頓的幻想也形容不出他一心向往的「遠處」是怎麼一個境界,得不到而「說不出的東西」究是什麼。這個病稱為世紀病,以四十年前(一八二0年代)為最猖獗;現在的人雖則頭腦實際,表面上很冷淡或者陰沉麻木,骨子里那個病依舊存在。
[第二章·藝術品的產生]我想做一個比較,使風俗和時代精神對美術的作用更明顯。假定你們從南方向北方出發,可以發現進到某一地帶就有某種特殊的種植,特殊的植物。先是蘆薈和橘樹,往後是橄欖樹或葡萄藤,往後是橡樹和燕麥,再過去是松樹,最後是苔。每個地域有它特殊的作物和草木,兩者跟著地域一同開始,一同告終,植物與地域相連。地域是某些作物與草木存在的條件,地域的存在與否,決定某些植物的出現與否。而所謂地域不過是某種溫度、濕度、某些主要形勢,相當於我們在另一方面所說的時代精神與風俗概況。自然界有它的氣候,氣候的變化決定這種那種植物的出現;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氣候,它的變化決定這種那種藝術的出現。我們研究自然界的氣候,以便了解某種植物的出現,了解玉蜀黍或燕麥,蘆薈或松樹;同樣我們應當研究精神上的氣候,以便了解某種藝術的出現,了解異教的雕塑或寫實派的繪畫,充滿神秘氣息的建築或古典派的文學,柔媚的音樂或理想派的詩歌。精神文明的產物和動植物界的產物一樣,只能用各自的環境來解釋。
丹納·藝術哲學:環境~~「他生長在寒冷而潮濕的地方,光著身子會發抖」,「那兒的人體沒有古典藝術所要求的完美的比例,瀟灑的姿態;往往身材臃腫,營養過度」,「畫家從羅馬回來,想繼續走意大利藝術的路,但周圍的環境同他所受的教育發生抵觸;他沒有生動地現實刷新他的思想感情,只能靠一些回憶」。
這句話極其重要,讓我多解釋一下。文明過度的特點是觀念越來越強,形象越來越弱。教育、談話、思考、科學,不斷發生作用,使原始的映象變形、分解、消失;代替映象的是赤裸裸的觀念,分門別類的字兒,等於一種代數。日常的精神活動從此變為純粹的推理。 如果還能回到形象,那是花足了力氣,經過劇烈的病態的抽搐,依靠一種混亂的危險的幻覺才能辦到。一一這便是我們今日的精神狀態。 我們不是自然而然成為畫家的了。我們腦中裝滿混雜的觀念,參差不一,越來越多,互相交錯;所有的文化,本國的、外國的、過去的、現在的,像洪水般灌進我們的頭腦,留下各式各種碎片。[79頁]
藝術家需要一種必不可少的天賦,便是天大的苦功天大的耐性也補償不了的一種天賦,否則只能成臨摹家與工匠。就是說藝術家在事物前面必須有獨特的感覺:事物的特徵給他一個刺激,使他得到一個強烈的特殊的印象。換句話說,一個生而有オ的人的感受力,至少是某一類的感受力,必然又迅速又細致。他憑著清醒而可靠的感覺,自然而然能辦別和抓住種種細微的層次和關係:倘是一組聲音,他能辨出氣息是哀怨還是雄壯;是一個姿態,他能辨出是英俊還是菱靡;倘是兩種互相補充或連接的色調,他能辨出是華麗還是樸素;他靠了這個能力深入事物的內心,顯得比別人敏銳。而這個鮮明的,為個人所獨有的感覺並不是靜止的;影響所及,全部的思想機能和神經機能都受到震動。人總是不由自主的要表現內心的感受;他會手舞足蹈,做出各種姿態,急於把他所設想的事物形諸於外。聲音會模仿某種腔調;說話會找到色彩鮮明的字眼,意想不到的句法,會有富於形象的,別出心裁的,誇張的風格。
顯而易見,最初那個強烈的刺激使藝術家活躍的頭腦把事物重新思索過,改造過,或是照明事物,擴大事物;或是把事物向一個方面歪曲,變得可笑。大膽的速寫和辛辣的漫畫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說明在一般賦有詩人氣質的人身上,都是不由自主的印象佔著優勢。你們不妨深入了解一下當代的大藝術家大作家,也不妨以過去的大師為例,研究他們的草稿,圖樣,日記和書信;他們都是不知不覺的經過同樣的程序。你用許多好聽的名字稱呼它,稱之為靈感,稱之為天オ,都可以,都很對;但若要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就得肯定其中有個自發的強烈的感覺,為了表現自己,集中許多次要的觀念加以改造,琢磨,變化,運用。[第四章·次要形勢]
他住在底層,我們住在三樓或四樓。由此產生無數重要的後果,一個人住在地面上,所有的門戶直接開向田野,另外一個人在一所現代的高樓上,關在一些狹小的籠子里;差別之大莫過於這樣兩種生活了。[第一章·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
一種植物歸入植物界三大門中哪一門,取決於胚胎是否長有子葉,長的是單子葉還是雙子葉。雙子葉的植物,莖的形成層是集中的,中心比外圍堅硬,根是直根系的,環狀的花幾乎總是二瓣或五瓣,或是二與五的倍數。單子葉的植物莖的形成層是分散的,中心比外圍柔軟,根是須根系的,環狀的花幾乎總是三瓣或是三的倍數。[第二章·時]
丹納《藝術哲學》藝術品的特徵~~我們肯定藝術品是一個由許多部分組成的總體,有時是整個兒創造出來的,例如建築與音樂,有時是按照實物複製出來的,例如文學,雕塑,繪畫;我們也記得藝術的目的是要用這個總體表現某些主要特徵。由此得出一個結論:作品中的特徵越顯著越佔支配地位,作品越精彩。
我們用兩個觀點分析顯著的特徵:一個是看特徵是否更重要,就是說是否更穩定更基本;一個是看特徵是否有益,就是就是說對於具備這特徵的個人或集團,是否有助於他們的生存和發展。這兩個觀點可以衡量特徵的價值,也可以定出兩個尺度衡量藝術品的價值。
我們又注意到,這兩個觀點可以歸結為一個,重要的或有益的特徵不過是對同一力量的兩種估計,一種著眼於它對別的東西的作用,一種著眼於它對自身的作用。
由此推斷,特徵既有兩種效能,就有兩種價值。於是我們研究特徵怎麼能在藝術品中比在現實世界中表現得更分明,我們發見藝術家運用作品所有的原素,把原素所有的效果集中的時候,特徵的形象才格外顯著。這樣便建立起第三個尺度;而我們看到,作品所感染所表現的特徵越居於普遍的,支配一切的地位,作品越美。所謂傑作是最大的力量發揮最充分的作用。
文明國度的特點是使圖像受挫,而讓概念佔了上風。在教育、談話、想法和知識的不斷作用下,對於事物的原始知覺會變得紊亂、破碎、消退,以致於被直截了當的概念、分門別類的術語、代數符號一類的東西所取代。
從此以後,思維就演變成純粹的抽象方式。如果還要掉頭回到圖像,那就相當費勁了,需經過一番病態的、全身痙攣的震撼,附以錯亂的危險的幻覺才能辦到。這就是我們今日的思維狀態,我們再不能很自然地成為藝術家了。
藝術是影子,才能是本體,藝術始終跟著才能的誕生,長成,衰落,方向。才能帶著藝術出場,前進,使藝術跟著它的變化而變化;藝術的各個部分和整個進程都以才能為轉移。
我們從希臘人性格中看到的三個特徵,正是造成藝術家的心靈和聰明的特徵。
——首先是感覺的精細,善於捕捉微妙的關係,分辨細微的差別:這就使藝術家把形體、色彩、聲音、事故,總之是元素與細節,造成一個總體,用內在的聯系結合的非常完美,使整體成為一個活的東西,在幻想世界中超過現實世界的內在和諧。
——其次是力求明白,懂得節制,討論渺茫與抽象,排斥怪異與龐大,喜歡明確而固定的輪廓:這就能使藝術家把意境限制在一個容易為想像力和感官所捕捉的形式之內,使他的作品能為一切民族一切時代所了解,而且因為人人了解,所以能垂之永久。
——最後是對現實生活的愛好與重視,對於人的力量的深刻體會,力求愉快:這就使藝術家避免描寫肉體的殘廢與精神方面的病態,而專門表現心靈的健康和肉體的完美,用題材的固有的美加強表情後天的美。
所有這些日常生活的細節,心滿意足與繁榮日久的標誌,都顯出基本特徵的作用;而氣候與土地,植物與動物,人民與事業,社會與個人,無一不留著基本特徵的痕跡 特徵的行動受著牽制,受著別的因素阻礙,不能深入事物之內留下一個充分深刻充分明顯的印記。人感到這個缺陷,才發明藝術加以彌補。
一切過火與感情的流露都是非健康的人所有。他們喪失了中正和平的心情,也不能有什麼剛強果敢,有始有終的活動。他們胡思亂想,流著眼淚,跪在地上,覺得單靠自己活不下去,老是想像一些甜蜜、熱烈、無限溫柔的境界;興奮過度與沒有節制的頭腦只求發匯它的狂熱與奇妙的幻想。
宋代蘇軾〈有美堂暴雨〉
《有美堂暴雨》① 是宋代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生動地展現暴雨由遠而近、橫跨大江、呼嘯奔來的壯觀景象。首聯非常特征地寫出了雨前一剎那的氣氛,在撥不開的濃雲堆積低空的時候,一聲炸雷從雲中鑽出來了,預示暴雨即將來臨。頷聯三句是想像,四句是親見。頸聯二句具體寫暴雨,西湖比作小小的金樽,把急雨比作羯鼓聲。尾聯寫觀感,突發奇想,聯想到李白故事。詩如寫生畫家即興揮毫,臨摹自然實景,展現大自然的壯麗雄偉之景。
作品原文
游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雲撥不開②。
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十分瀲灩金樽凸③,千杖敲鏗羯鼓催④。
喚起謫仙泉灑面⑤,倒傾鮫室瀉瓊瑰⑥。 [1-2]
詞句注釋
①有美堂:嘉祐二年(1057年),梅摯出知杭州,仁宗皇帝親自賦詩送行, 中有「地有吳山美,東南第一州」之句。梅到杭州後,就在吳山頂上建有美堂以見榮寵。
②頑雲:猶濃雲。
③瀲灩(liàn yàn):水波相連貌。凸:高出。
④敲鏗(kēng):啄木鳥啄木聲,這裡借指打鼓聲。羯(音竭)鼓:羯族傳入的一種鼓。
⑤謫仙:被貶謫下凡的仙人,指李白。賀知章曾贊美他為謫仙人。唐玄宗曾譜新曲,召李白作詞。白已醉,以水灑面,使之清醒後,即時寫了多篇。
⑥鮫室:神話中海中鮫人所居之處,這裡指海。瓊瑰:玉石。 [1-2]
白話譯文
一聲響亮的雷聲宛如從游人的腳底下震起,有美堂上,濃厚的雲霧繚繞,揮散不開。遠遠的天邊,疾風挾帶著烏雲,把海水吹得如山般直立;一陣暴雨,從浙東渡過錢塘江,向杭州城襲來。西湖猶如金樽,盛滿了雨水,幾乎要滿溢而出;雨點敲打湖面山林,如羯鼓般激切,令人開懷。我真想喚起沉醉的李白,用這滿山的飛泉洗臉,讓他看看,這眼前的奇景,如傾倒了鮫人的宮室,把珠玉灑遍人寰。 [2]
(唤起 續上)創作背景: 有美堂,在杭州吳山最高處,左眺錢江,右瞰西湖。堂名「有美」,是因宋仁宗賜梅摯詩句「地有吳山美,東南第一州」而取的。歐陽修曾作《有美堂記》,時人也紛紛吟詩作文題吟此堂。《有美堂暴雨》是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初秋作,蘇軾時官杭州通判。 [2-3]
創作背景: 有美堂,在杭州吳山最高處,左眺錢江,右瞰西湖。堂名「有美」,是因宋仁宗賜梅摯詩句「地有吳山美,東南第一州」而取的。歐陽修曾作《有美堂記》,時人也紛紛吟詩作文題吟此堂。《有美堂暴雨》是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初秋作,蘇軾時官杭州通判。 [2-3]
整體賞析: 這首《有美堂暴雨》是蘇軾即景詩中的力作之一。詩以雄奇的筆調、新妙的語言有聲有色地摹寫了詩人於有美堂所見驟然而至的急雨之景。暴風雨是大自然中最能震懾人心的壯觀之一。蘇軾生性豁達爽朗,對暴風雨特別欣賞,寫了多首詩進行描摹贊嘆。這首詩由於是在吳山頂上的有美堂中所寫,氣勢更為雄偉壯大。
詩的起首很突兀,直接入題寫暴風雨來時,悶雷起自腳下,雲霧繞座不散。突出了所處的地勢很高,因而所見的暴雨,與平地所見不同,為下文鋪墊。接下就別出蹊徑,描繪了一幅壯闊異常的場面。風是看不見的,蘇軾卻給它著色,說是黑風,以視覺代替感覺,很形象地表現了暴雨來時疾風挾著塵灰烏雲的情況。「吹海立」是形容風的強烈。宋蔡絛《西清詩話》以為是學杜甫文中「九天之雲下垂,四海之水皆立」句,盡管不一定對,但兩者的氣勢很接近。有美堂雖然很高,但不可能見到大海,「吹海立」是想象之詞,下句寫風帶著暴雨從東面漸漸而來,便是實指。夏天的暴雨,區域很小,來勢迅猛,通過「飛雨過江來」五字,將這一情況囊括殆盡。這句詩雖然搬用了唐殷堯藩《喜雨》詩句,但妙合時地,密切無縫。《御選唐宋詩醇》卷三十四評此聯說:「寫暴雨非此傑句不稱……且亦必有『浙東』句作對,情景乃合。」並說只有唐駱賓王的「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方能與此方駕。
五、六二句具體寫暴雨。雨落在西湖裡,水汽蒸騰,西湖像一只盛滿水的金樽,幾乎要滿溢出來;雨聲急促激切,又如羯鼓聲,敲打著這世界。這兩句從高處著眼,氣勢充沛,繪聲狀形,寫景與寫意交相並用。而用誇張的手法,把巨大的西湖比作小小的金樽,把急雨比作羯鼓聲,想象都很奇特。煞尾轉入觀感。這樣磅礴的雨景,令詩人震動不已,於是想讓這滿山飛漱的泉水沃醒沉醉的李白,讓他看看如同倒傾鮫人宮室、灑下滿天珍珠的奇景;同時,又等於在說要喚醒李白,請他寫出美妙傑出如同珠玉般的詩篇來。這兩層意思,看似不連,實際上是用了詩家慣用的「雨催詩」的典故。如杜甫《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過雨》雲:「片雲頭上黑,應是雨催詩。」蘇軾很喜歡用這典,如「雨已傾盆落,詩仍翻水成」(《次韻江晦叔》),「颯颯催詩白雨來」(《游張山人園》)。 [2-3]
名句欣賞
「天外黑風吹海立 浙東飛雨過江來。」
這兩句是寫天風海雨的狂暴,從另一角度看,也可看作是寫山河景觀的壯麗。從這兩句詩也可看出東坡胸襟雄闊奔放的氣概。此聯寫暴雨突來,風起雲湧之勢。上句用天外黑風形容狂風驟起,天地變色;「吹海立」則表現雨勢滂沱,如海潮洶湧。而下句則連用「飛」「過」「來」三個動詞,極為生動地展現暴雨由遠而近、橫跨大江、呼嘯奔來的壯觀景象。
參考資料
1有美堂暴雨(宋·蘇軾).搜韻網 [引用日期2014-10-8]
2李夢生 .宋詩三百首全解 .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1日. 第100-101頁
3繆鉞等 .宋詩鑑賞辭典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 第354-355頁
4繆鉞等 .宋詩鑑賞辭典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第1472-1473頁
參考資料
1有美堂暴雨(宋·蘇軾).搜韻網 [引用日期2014-10-8]
2李夢生 .宋詩三百首全解 .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1日. 第100-101頁
3繆鉞等 .宋詩鑑賞辭典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 第354-355頁
4繆鉞等 .宋詩鑑賞辭典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第1472-1473頁
(百科百度)
心理共振~心理學術語。別名:共鳴效應;分類:中間學科;作用:事半功倍。
心理共振即可稱作共鳴效應,它不同於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屬於它的一個分支。心理共振的表現形式,在於它可以產生共振效應,使成果或者想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相仿。
心理共振的表現形式,在於它可以產生共振效應,使成果或者想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相仿。
比如你在一個好的環境下你就可以變的更好,例如在一個獲得諾貝爾學者中的調查顯示,它們所在班級都是有所成就的人物,不論在科學上或者其它的方面都各有造詣,因為它們發現就是因為當初的互相的傳遞彼此信息與想法,才讓自己變的更強,因此心理共振效應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再或者孟母三遷,也是講的是這個道理,比如說,到了殺豬的地方,它就學殺豬;賣菜的地方,學喊賣菜,直到學堂才變成知識分子,也就是說共鳴效應的前提是在有一個相對的環境下產生的,這種效應使得某一個人在某一方面更有進展,不論是哪方面好的還是壞的! 共振效應也是人類前進不可缺少的一件事情,只有這樣才會產生很多的想法與靈感,我認為一個人想要獨立的發展,完全脫離人類這個大的環境下,是完全不可能成長,思想也不可能有所提高。
例如,有一個女人,它的丈夫和它離婚因此她把氣全撒到孩子身上。
她把剛剛三四歲的孩子關了起來,一下子關了十年,十年之間沒有與任何人接觸,母親也只給它食物就走了,十年之後,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會,並且不會說話,成了一個傻子。
因此共振就是一個想法傳遞與碰撞的一個過程,是彼此間的,無論是聖人,還是凡人,如果沒有這樣的傳遞與碰撞,等待它們的也只有變成一個傻子,一個人,必須誠心的接受別人的想法才能達到共振的效果。
比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也是屬於共振的一個產物,就像物理學上講的,頻率相同時,共振效果更強,人的想法相同時才有可能聚集在一起。
還有就是,有時候在一個班級裡面回答問題,或者想一件事情,有時候會驚人的相似,哪怕是錯誤的想法,並且好多人認為自己並沒有這樣想,但同樣也說出了這樣的想法,並且對自己發表的想法很是郁悶,因此,共振效應還有一個心理暗示的過程,我稱這個為暗心理共振,因此我們需要鑑別什麼時候不需要心理共振這個效應,什麼時候需要,因為不需要的時候往往會給你帶來災難和生氣等不好的情緒。
比如,有的人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本來自己並不討厭一件事情,可是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因為別人的討厭這樣一來自己就會討厭,並且你們越聊越討厭,這樣就把共振效應擴大了,因此帶來的就是你們集體的傷神傷氣,很沒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再比如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快樂兩個人分享,會更快樂!傷心兩個人分享,則會減少一半,我比較同意前者,而不同意後者,其實傷心分享,帶來只是兩個人傷心,並且如果一不小心產生共振,就會帶來很差的結果。
記得有一次聽到過這樣的一件事情,就是一個傷心過度,然後找了一個同病的人聊天,結果它們越談越傷心,因此決定一起自殺。
這樣的悲劇不是沒有,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找一個和你有同樣差勁想法的人聊天,否者產生共振效應帶來悲劇的結果。
這時候最好找一個快樂的人,或者和你又曾經相同的經歷但走出陰影的,這樣就產生不了共振了,反之就像物理學上的變成干涉這樣你的焦躁情緒才會減弱,你才會好起來,所以共振的利弊我們需要善加利用才對。同病相憐也應該解釋才行!(百度百科)
(愛墾評註:對照丹納在《藝術哲學》中的植物學類比,圍繞種族、環境與時代三元素作分析。)
心理學
心理學(英文名稱Psychology)是研究人和動物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心理學既研究動物的心理(研究動物心理主要是為了深層次地了解、預測人的心理的發生、發展的規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現象為主要研究對象。因此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的一門科學。
歷史起源:19世紀前,心理學屬於哲學范疇。19世紀中,自然科學上的發現對早期的心理學家也產生了重大影響。此時的心理學研究也逐漸開始重視實驗方法的使用。1860年,德國的費希納開創心理物理學,德國的艾賓浩斯開創記憶的實驗研究。1879年,德國的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志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實證研究方法的運用是這一學科成為科學的轉折點。其後的一百多年,心理學門派紛爭及高度發展,學科體系也進一步完善。1900年,佛洛伊德發表《夢的解析》一書,標志著現代心理學建立。
心理學科性質:心理學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在於視角及立場,因為它本身具備兩者的特點。基礎心理學歸為自然科學范疇,應用心理學歸類於社會科學范疇,因此,有人稱之為「中間學科」。
心理種類:心理的起源,尤其是人類高級心理過程,如思維,語言,情感,意志,高級心理特徵的產生,是神經基礎及人類社會化進程的產物,所以我們不能以單純的生物學觀點來研究此命題。(百度百科)
社會科學研究工具~~網路上有多款免費的情感計算(Affective Computing)軟件工具和開源庫可供使用,這些工具在情感識別、情緒分析等方面非常有幫助。以下是幾款在研究和開發中常用的情感計算軟件或開源庫:
1. Affectiva SDK:Affectiva提供了免費的 SDK,用於面部表情和情緒檢測。它通過計算機視覺算法檢測視頻中的面部表情,識別常見情緒(如憤怒、快樂、驚訝等)。免費版 SDK 主要供非商業用途,但提供基本的情感分析功能。
2. OpenFace:OpenFace 是一個開源面部表情識別工具,常用於情感研究中的微表情分析。它基於 Python 和 C++ 開發,支持面部表情的實時分析和情緒識別。雖然沒有直接的情感分類標簽,但可以通過它的面部關鍵點數據進行情感推斷。
3. Microsoft Azure 情緒分析 API:微軟的Azure認知服務中的情緒分析 API 可用於文本情緒分析,並能識別喜悅、悲傷等情緒標簽。盡管不是完全免費的,Azure 提供了一定數量的免費調用配額,適合小規模研究使用。
4. Google Cloud Natural Language API:Google 的情感分析API支持對文本進行情感評分。雖然不是完全免費的,但提供免費調用額度。它可以分析句子或段落的情緒傾向,返回情緒分數和強度,有助於文本情感分析。
5. Empath API:Empath API 是一個開源 API,可以識別音頻中的情緒(如興奮、悲傷、憤怒等),常用於音頻情感計算研究。適合音頻情感分析,並且開源可用。
6. TensorFlow 的 Keras-Emotions 項目:這是基於 TensorFlow 和 Keras 的開源情感識別項目,用於圖像情緒分析。它可以通過深度學習模型對圖像情緒進行分類。適合研究者進行模型訓練和圖像情緒檢測。
這些工具可以作為情感計算的起點,免費版或開源版基本功能能夠滿足小規模情感計算和學術研究需求。
目前也有一些在線工具可以用於 George Kelly 的 repertory grid technique (RGT) 分析。這些工具適合個人構造理論的研究,方便研究者通過網絡平台收集和分析數據。以下是幾款受歡迎的在線 RGT 工具:
1. WebGrid:是一款專門用於Kelly 的 RGT的在線工具,由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開發。它提供了直觀的界面來創建和管理 repertory grids,可以幫助用戶定義個人構造、評估不同元素,並且自動生成相關分析圖表。
2. Idiogrid:是一款基於 RGT 的研究和分析軟件,支持復雜的數據管理和多種網格分析方法。雖然它是桌面應用程序,但可以將 RGT 測試設置為在線訪問,讓受訪者通過網頁填寫構造測試。
3. OpenRepGrid:OpenRepGrid 是一個免費的開源 RGT 軟件包,基於 R 語言,提供了分析和可視化 repertory grids 的多種工具。研究者可以通過 R Shiny 創建在線應用,讓參與者直接在瀏覽器中填寫網格。
4. GridSuite:是基於網絡的 RGT 工具,專門用於心理學和市場研究。它允許用戶創建在線構造測試和個體分析,界面友好且支持多種輸出選項。
5. Flexigrid:是一種較新的、免費使用的在線 RGT 工具,主要用於個體心理分析。它支持網格輸入和自動評分功能,可以方便地在線收集和導出數據。
這些工具可以簡化 repertory grid 的數據收集和分析過程,讓研究者輕松在網絡上設計並發布調查問卷,有助於更廣泛地應用個人構造理論。
維舟·從神經科學出發剖析文學為何有用~~有這麼一個故事:據說當年伏爾泰的父親看到他詩寫得很好,起初很高興,後來又擔憂他「培養起這種根本不能賺錢的才能」。這想必很能讓中國人產生共鳴。40年前,「文學青年」仍然是個高級的褒獎,然而到了經濟繁榮的時代,這個詞早已變成了一種揶揄:按照中國人的實用主義,文學不僅無用,甚至還有害,助長了一種脫離現實的傾向。想必也是被人問得多了,作家莫言有一次坦率地說:「文學與科學相比,的確沒什麼用處,但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
文學確實不能當飯吃,因為它本質上來說是一種非物質需求——那是「精神食糧」。只不過,很多人都難免有一種錯覺,認為沒有這樣的精神生活也能過得好好的,但話說回來,「吃飯是為了活著,活著不是為了吃飯」。文學不僅僅能讓人擁有良好教養,還因為文學本身是精神生活的產物,證明了人不是動物、不是工具,而是有著複雜感受的萬物之靈,畢竟動物是沒有文學的。正因此,沒有文學滋養的社會文化和心靈,注定是粗鄙、蒼白和貧瘠的,無法體會到高層次的精神享受,那樣的生活其實只是「生存」。
對現代人來說,如果還想在人生中擁有豐富的內心和體驗,文學就是必不可少的。那倒並不一定是要你日常閱讀文學經典,而是說具備基本的教養——例如,至少知道《紅樓夢》,並對小說中主角的命運有所觸動。這就是安格斯·弗萊徹在《文學發明》中所說的,文學和那些物質生產的工具不同,「這些工具面向外部,幫助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而文學則面向內心,幫助我們活出自己」。
也就是說,文學之所以重要,乃是因為它有助於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但它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說到底,這是因為人類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從遠古時代起,「講故事」就是創造人際聯結、激發內心感受的重要方式。文學的獨特能量永遠在於虛構,但我們天生就能通過這些虛構的故事去想象那些超越現實的存在,觸及他人的感受,由此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自己的內心。
聽起來覺得不可思議嗎?但這可不是誇大其詞。
這本《文學發明》最新穎獨特之處,就是從文學作品中發現某種心理效用,「這種效用或許有醫學價值,或許能提高心靈的福祉,又或許對大腦別有一番好處」,並且它們都可以用神經科學來加以證實。文學當然能喚起人的種種情感,正如閱讀浪漫小說也能為讀者提供情感濡養,但本書並不只是寬泛地談論文學的心理寬慰作用,而是具體地論述不同的文學體裁會激發不同的情感,從而引發大腦神經的反應乃至重塑。(原題:從神經科學出發剖析文學為何有用; 作者:維舟;來源:文匯報;2024年11月03日;推薦書《文學發明》,作者:[美]安格斯·弗萊徹,譯者:郭澍|天津人民出版社,2024年7月。)
(續上)全書25個章節,每一章都從不同體裁的文學經典出發,論述了文學帶來的心理效應。例如:詩意的措辭可以促進釋放舒緩大腦的多巴胺,幫助我們結合既有記憶和新的思維模式;莎士比亞的悲劇通過進展緩慢的情節和悲慟欲絕的角色,起到了「悲傷療愈」的功能,幫助人們放下重負,解放心靈;曹雪芹的小說則能讓讀者大腦神經中的額內側回對文化規范進行長時間的沉浸式吸收,從而讓我們的大腦感到自在,真正接受自我;而旅行可以挑戰我們對人的預期,因而旅行文學本身就可以給人帶來新體驗,激活大腦的前扣帶回皮質,阻止我們倉促做出論斷,從而助益我們的心理健康,讓我們做出精確的最終決斷。
從詩歌到戲劇、小說,不同的文學體裁可以在不同方面拓展我們的外在視野和內心世界,對愛情、憤怒、痛苦、悲傷等種種情緒的刻畫,則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體驗,讓讀者的情緒得到濡養和慰藉,塑造了一種「心智複雜性」。這不僅僅是把文學的功用還原為某些顱內化學物質的分泌,也是科學地證明了一點:要成為更好的自己,文學的確是一份至關重要的營養。
要好好理解這一點,有必要補充一個關鍵概念——神經可塑性。這一心理學概念指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認識自己,可能會潛移默化地塑造自己的未來。這個道理其實並不複雜,如果你每天都自信地看待自己,積極地回答「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這類問題,大腦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引導你自我實現。自我定義和暗示之所以能產生這樣驚人的影響,正是因為人類的大腦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不斷根據外部刺激和內部信念重新塑造自己。
這種認為個人可以不斷調適、重塑的成長心態,本身就是現代社會的關鍵特征。早有研究鄉村社會的社會學家發現,農民的移情能力很低,他們很難設想自己還能扮演別的什麼角色,而文學正是提升移情能力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因為只要你沉浸在小說、戲劇之中,很自然地就會代入角色之中,跟隨著他們的經歷而心潮起伏。珍妮斯·A.拉德威的《閱讀浪漫小說》一書證明,浪漫小說的最重要讀者群體之一,就是那些情感上匱乏的家庭主婦,她們通過閱讀可以極大地滿足自我。
在文學史上,文學一直具有社會化工具的潛能——有時被看作政治啟蒙的載體,有時視為道德灌輸的渠道,還有時作為主流意識形態教化社會的工具。直到100多年前的美國,英語文學研究仍經常被視為一種用來警告、規勸和指導的政治教育工具。實際上,在文學研究專業化之前,「文學的視角應該是社會的,而非自我中心的」這種古老的觀點一直佔據統治地位。只不過,以往這種「文以載道」的工具性視角注重的是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用黑格爾的話來說,古典教育的一個前提就是:「古人的作品是對人類精神最高的培育。」
不過,在很長時間里,文學作為良好教養的必需品,接受文學教育通常也就意味著分析研究經典作品的文本,這樣一來,文學就勢必從屬於語法、語源學、修辭學、邏輯學、演說、主題寫作等等,難免枯燥乏味。直到現代大眾文學興起後,這種觀念才逐漸遭到挑戰,更多人開始意識到,文學不是文本,它真正重要的地方,是深入刻畫並呈現人性本身。
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還是個大學教授時,他就曾主張:文學「有一種感動你的特質,只要你不是完全冷血就不會弄錯。它還有一種教導你的力量,有效而潛移默化,沒有哪種研究或系統方法可以與之匹敵」。他相信文學不是用來分析的,堅持「不存在關於文學的科學」,「文學的本質純粹是精神」,「你必須感受它,而不是過於有條有理地分析它」。
文學確實能有效地激發、引導、塑造人的情感,但有必要指出的是,有時這正是傳統社會提防它的原因——想想看,明清時代將《西廂記》斥為「淫詞豔曲」,正是因為它所激發的「情」對僵化的禮法秩序而言是危險的顛覆力量。然而,對現代人來說,情感卻是文學最重要的功用之一。把文學看作是人的基本精神需要,培養感受力和移情能力來達成自我成長,這是現代個人主義的信念使然。瑪莎·努斯鮑姆在《愛的知識》中雄辯地證明,人的感知同時涉及情感和理智,在建立這樣一種倫理理解時,文學是比哲學更好的表達形式,那才是人之所以為人。
1930年代,文化批評家萊昂內爾·特里林在哥倫比亞大學執教時,曾將文學當作社會學和心理學來討論,激怒了不少學生。而在當代社會,至少可以證明,文學確實能對人的心理產生複雜深沉的影響,它並非無用,恰恰是有著大用——讓我們成為更完善、更豐富的自我。(原題:從神經科學出發剖析文學為何有用; 作者:維舟;來源:文匯報;2024年11月03日)
陳明發·情動詩性(Affective Poetics)案例
老祖宗說,經一事,長一智。
讀經典,若不長新知,被AI打翻
是理所當然的事;若能讀出自己
不一樣的理解、感知與詮釋
誰也就不用怕給機械人吞噬掉~~
看情動文創技法
如何賦中華古詩新的生命力
陳明發〈濾思場〉191〈采葛〉新寫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