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家:馬來西亞檳城攝影家 Wang Cheang Lim
作品題目:喬治市街景

《愛墾文學慕課》推薦精彩文獻,歡迎學習: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39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riday

愛墾整理·新文明境界~~「彼此契合」極大豐富、拓展了新思維在地化的基本內涵。這一份自覺全面推進民族復興的歷史主動性,并把時代新思維思想精髓同在地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深度融合,讓人人更好地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過去雖然也有精神旗幟和行動指南,但隨時隨地都要以新的歷史條件為轉移,也是必然的時代要求。

這包括「強起來」已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期盼,而文化強國是實現在地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支撐,新發展進程需要更加有力的文化思維支持。決不能拋棄新思維這個魂脈,也決不能拋棄在地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堅守好這個魂和根,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

在打開思維空間時,能有效緩解了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緊張關係。

新思維能夠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斷探索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課題、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同時,從根本上影響當代人的自我理解與自我形塑,進而激活了在地文明的「超前意識」,引領著在地民族現代文明的未來發展方向。

以新思維為指導,對千年在地文明進行挖掘,努力激活其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從而創生出「新的文化生命體」。它不但能解釋世界,更致力於改造世界。而作為改造世界的理論體系,其所彰顯的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原則,正是新思維文化生命的根本之所在,也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奧秘所在。

本區域各個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為世界創造了偉大的特色文明。例如,中華文化作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文明,在人類文明史上佔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

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可概括為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個方面。

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各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在地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正是這種包容性特點,使得在地文明能夠在與其他文明互通有無、交流互鑑中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新思維同在地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遇,是兩個文化生命體的相遇。人類文明史的發展表明,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就像一條河,從「過去」經「現在」而流向「未來」,奔騰向前,生生不息。

而對於新思維和優秀傳統這兩種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態而言,舉一例子,20世紀初曾在中國社會變革促成了二者的相遇,而這二者之間又有著相互契合、互養相成的內在生命機理。對此,中國領導以「化學反應」來形容這個相遇,可謂十分精當。眾所周知,科學通常講的化學反應,是指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進一步重新排列組合生成新分子的過程,這也是一種新物質形成的過程,創生出美美與共、和合共生、兼收並蓄的文化品質和文明境界。

新思維結合好故事

Spice Island 香料群島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riday

愛墾整理·互相增强~新思維結合好故事

一個社會為什麼不一樣?為什麼能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關鍵就在於新思維能結合好故事。二者密不可分,讓世界和我們彼此讀懂。 

只有把新智慧基本原理同社會具體實際相結合;同在地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新智慧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新智慧是講好我們故事的原則遵循,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故事與世界話語的相互融通的原則,既要展現獨特文化魅力,又要傳遞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觀。

這意味著我們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不僅要堅持挖掘和傳承千年文明所積淀下來的深厚文化底蘊和悠久歷史智慧,更要積極融入現代社會的發展成果與先進理念,使傳統與現代在故事脈絡中和諧共生,互為映照。這樣既能夠生動展現我們獨特的文化基因和美學特質,也能體現這文化與時俱進的生命力和創新力。

體現對傳統文化的深刻認同,乃彰顯民族的根和魂,是涵養核心價值觀的源泉。可能的多元選項包括——

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生態理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我們文明的突出特性。

在講述故事時,應該深入挖掘這些文化的精髓,如仁愛、誠信、天下大同等,讓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理念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發聲。同時,要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展現傳統的時代價值。

在全球化的今天,叙事已經成為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議題。我們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鮮活的故事,向國際社會展示本身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價值追求。同時,要注重與國際接軌,借鑑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成果,推動我們故事與世界話語的相互融通,增進國際社會對的理解和認同。

我們在挖掘和傳播本土叙事時,既要立足本土,堅定文化自信,深耕本身的肥沃土壤;又要放眼全球,把握時代脈搏,尋求跨文化的對話與溝通。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既突出各自故事的獨特性,又確保其具有廣泛的共同國際影響力,進而有效地提升國際傳播效能,讓世界聽到並聽懂彼此聲音,看到並認可彼此形象。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擁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的國家,其故事無疑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和吸引力。講好各自故事,不僅是傳播彼此文化、展現獨自形象的重要方式,更是強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國內發展與國際交流的有效路徑。

故事的豐富性往往在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多樣的社會實踐。從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詩詞歌賦,到各國現代的科技創新、社會變革,其故事既有歷史的厚重,也有現實的活力。講好這些故事,可以讓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新舊文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從而增強對相互的認同感和理解。

優秀傳統文化歷經悠長的歷史積淀而形成,是各民族歷代文化傳承與匯聚的精華所在。在理解各自歷史進程的過程中,深度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及其蘊含的智慧與理念,並將其提升為全球化化時代化大成智慧的獨特思想品質與理論架構。

基於深厚的歷史延續性和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性、創造性的發展轉化,我們將把文化被動轉為主動,進而顯著增強時代化大成智慧的引領力、影響力、感召力以及親和力。

把好故事講好,需要創新傳播方式。是一項展現真實、立體、全面國度的重大任務,對於增進國際社會對彼此發展道路、價值觀念、文化魅力等多元層面的理解具有重要意義。

在這個過程中,創新傳播方式顯得尤為關鍵。隨著全球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傳統的單向度、單一媒介的傳播方式已無法滿足現代受眾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因此,我們需要借助新媒體技術,如短視頻、直播、虛擬現實、社交媒體等新興平台,以生動活潑、直觀易懂的方式講述故事,讓世界看到一個鮮活、立體的形象。

數字媒體、社交網絡等新型傳播渠道為講好故事提供了廣闊的平台。通過這些平台,我們可以將聲音傳遞給世界,讓更多的人聽到、看到、感受到互相的魅力。

延續閱讀:

講好廣袤大地的故事

是新思維,就立足新時代

構想中的漢字思維研究

「錢學森之問」與「錢學森之痛」

在地復興迎機遇

文化創意產業應該被列進大健康領域?

新思維結合好故事

(延續閱讀:池榮迪;踐行「兩個結合」 講好中國故事;2024-04-22; 碩士研究生)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riday

愛墾整理·講好廣袤大地的故事

猶如一曲田園牧歌,又充滿人生況味,證明優質文藝作品具有強烈感染力,可以產生強大社會效益。

劇集熱播帶動了文學原著的閱讀熱、拍照打卡的旅游熱。

文藝作品的好品質從哪裡來?如何讓好作品層出不窮?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好作品產生在躍動的時代脈搏裡、火熱的社會實踐中。創作團隊「扎」在田野,從一村一鎮、一家一戶「寫」起,「寫」出了連接山閩寧、貫通海的夢,「寫」出了脫貧攻堅的時代主旋律和大氣象。

生活是遼闊的也是細膩的,是靜水流深也是波瀾壯闊。懷一顆真誠的藝術之心,觀照人生百態、深入生活本質,摹寫社會實踐、謳歌人民奮斗,這正是劇集火爆「出圈」的密碼。


文以載道,歌以詠言。好作品總契合群眾精神需求,給人以希望和力量。

從未在感情上和生活脫節。要全家人都愛看,三代人的故事得讓觀眾重溫了新社會走過的奮斗路。

一個個人物,都是從歷史中、生活中「走」出來的真實的人、感性的人。人們從人物的情懷和夢想、道義與擔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正是藝術形象的典型性,讓作品富有審美意味。好作品是創作者和受眾共同完成的。一部作品有沒有感染力,關鍵就在於創作者是否讀懂了觀眾的審美期待和精神需求。

創新是文藝的生命。時代在變化,技術在發展,觀眾的審美意趣也在更迭。既要守正,遵循文藝創作普遍規律;又要創新,在題材選擇、人物塑造、敘事手法、視聽表達等多個維度中尋變量,作品才能讓觀眾眼前一亮、心頭一熱。

可以長鏡頭、高畫質的方式讓觀眾「無損」感受到在地人文風情,藝術共鳴由此而生。「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民族主題,伴隨如詩如畫的風光和質朴有趣的故事,仿佛初夏的微風吹拂進觀眾的心中,泛起陣陣漣漪。

「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征行自有詩。」從黑土地滋養的大東北到多民族聚居的大西南,從燈火輝煌的大都市到振興發展的小山鄉,廣袤大地上,氣象萬千,故事無處不在。

延續閱讀:任姍姍;講好廣袤大地上的中國故事;來源:2024-06-12 人民日報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une 11, 2024 at 10:21pm

朵漁詩選·憤然錄

他捧著憤怒的豬腦袋在飲酒,五天啦!是否該幫他去殺人?

她一清早就蹲在河邊哭,是否該給她講一個心酸的笑話?

 

她被春風解開了裙子,露出一小段羞澀;

她被拉進衛生間,用銀兩換取腰間的兩枚紐扣。

 

一個孩子趴在路邊哭,哭她用來乞討的半條腿;

一個老人拄著雙拐在號啕,飯盆裡盛滿了雨水。

 

馬路被剖開,以利於行船;他安於職位,在孵一枚蜥蜴的卵;

我也應該哭!我也應該哭!

 

有人從吊塔上飛下來,有人剛剛爬上腳手架,

我躺進墓穴試了試——那寬度!那深度!

 

這是哭泣的時刻,腫脹的時刻,作偽證的時刻,

我在窗下澆花,找不出更好的比喻。

 

一個男孩在打鳥,一隻眼閉著,另一隻眼根本就不存在。

啊,校長先生,請為白雲另起一個名字。

 

兩個小偷急轉身,相互撞傷了頭,對視一笑,走開。

我是不是該滿面羞紅去跟書記認個錯?

 

這年頭,什麼都有可能。籠子可能等於飛鳥,三千可能等於二百五,

美女可能倒在一個盲人的懷裡。

 

如此多的手指,在肉鋪裡、在火光裡、在早熟的乳房裡,

人們啊,還配談什麼押韻、傷感、人民幣!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une 8, 2024 at 10:01pm

[身體的高雅]

正如德•維爾巴利西斯夫人需要嚴肅的態度,才能使她的談話和回憶錄給人以一種輕薄而有才華的印象那樣,聖盧為使自己的身軀具有高度的貴族氣派,從不考慮怎樣顯示,而是尋求更高的目標,使貴族氣派作為無意識的和高雅的線條融於他的身體中。因此,對他來說,思想的高貴離不開身體的高雅,但是,如果沒有思想的高貴,身體的高雅也就殘缺不全。一個藝術家要在作品中反映自己的思想,無需把思想直接表達出來;甚至可以說,對上帝的最高贊揚存在於無神論對上帝的否定中,無神論者認為天地萬物已經十全十美了,無需再有一個造物主。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May 20, 2024 at 4:38pm


張子選的詩·偶爾

一向是草木光陰

偶爾會羊朝北去,而馬首向南

就如雲在青天,水在湖面

也是偶爾,我會驟然記起你來


這世上,其實該來的人都來了就好

你能來應該更好

只是,大家都在佛也在

而你沒來


偶爾,我會坐在事情的側面

看舊山坡上,滾下新的時間

直到草們隨著季節倒伏,斜出正午

我還是沒弄明白,似乎活著

一直是件大事,如果仔細想想

為何又沒那麼了不起

有時候,事物會有一個

可能不合我意的尺寸

其實愛情和命運也是

即便心裡的你,好過整個人類

紙的背面,摸上去

還像十一月的結尾


偶爾,一場雨夾風帶雪地過去

另一個我,無悲無喜地走來

天空下完全像是沒計劃地游牧

很原生態地走掉一個下午

仿佛一雙牛角或者一陣馬嘶

就能把日子扯得又老又長


地球還是圓的,我對此

感到比較滿意和放心

有時,地平線上甚至會

空餘下千人搬不動的一個靜

倘若此際,你從輪回中回過頭來

會看見,我在,其實我一直都在

但你始終沒有回頭


延續閱讀:

韻文化:和諧的聲音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地方文化營銷 2.4 慢遊


陳明發·評註

大陸詩壇正嚴肅在探討「未來詩學」,觸及的議題讓中華圈都不能不惶恐。

另一方面,有件事似乎是忽略了:回頭看看劫後一代人以前寫的那些作品,要不是身強力壯,寫得來嗎?

身體寫作,是當時的一個新方向;在「用身體」書寫之餘,就像部分浪漫時期的西洋詩人,在血性之外,是否還有別的仰望或透見?

從一場沸沸騰騰了十年的大夢中驚醒過來,多少人、多少家庭的奶瓶、熱水壺或打點滴的針頭一下子抽空,會有怎樣的反應?

既言詩人是來給世界命名的,那又是怎樣的一個名堂?

四十餘年過去了。當中,有人已經是寫了一輩子詩(實際上只寫了幾年便一生了);而其他不少人若說已經寫了大半輩子的詩也不為過。很多人更是在國內外論了大半輩子的詩;在高等學府教了大半輩子的詩。

名目、范例、論據、標簽與爭議夠豐富的。

豐富歸豐富,對海外讀者來說,還是回去欣賞那些原作,比較好體驗那場大夢後的暈眩。比較好理解他們為事後當時命名的原生態。

身為大夢外的海外事後讀者,我的第一個反應是:那是現代詩的洪荒啊!

新事物如外來信仰、社會風氣的開放、個人生活的自由抉擇,既新鮮又讓人摸不透。神性、佛性、聖性與人性如沙塵暴,讓人張不開眼看清前方;一張口想說點什麼,唇舌間自然滿是難堪的沙石。但也有好些例外,天搖地晃中依然聽得出清晰的調子,感人的歌聲。

與同時代不少模仿海子、顧城等的作品比較起來,張子選的〈偶爾〉無疑是「異類」。雖然類似角度在海外並不新鮮,但那種結合地方特性而寫的作品,卻使它佔了一個高度。詩性純粹度更突出。(20.5.2024)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May 10, 2024 at 4:28pm


張子選的詩·牧羊姑娘

怎麼辦?

青海青,

人間有我用壞的時光;


怎麼辦?

黃河黃,

天下有你亂放的歌唱。 


怎麼辦?

日月山上夜菩薩默默端莊;
 

怎麼辦?

你把我的輪迴擺的不是地方!


怎麼辦?

知道你在牧羊,

不知你在哪座山上


怎麼辦?

知道你在世上,

不知你在哪條路上。 


怎麼辦?

三江源頭好日子白白流淌;  


怎麼辦?

我與你何時重遇在人世上


張子選,生於1960年代。詩人、編劇。主要作品有《阿克塞》《西部故事》《超現實村莊》《東方情緒》《藏地詩篇》等系列組詩。出版有著作多部。擔綱《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見字如面》等文化綜藝主創編劇或總編劇。現居北京。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April 14, 2024 at 10:22am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12, 2024 at 8:19pm

Nomadic Narratives

1.Order is often considered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stories, but this notion can be challenged. Maria Tamboukou from the 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 has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nomadic narratives. These narratives don't necessarily follow a strict chronological order with clear beginnings and endings. Instead, they meander through various literary styles and autobiographical accounts, blurring the lines between genres.


2.Narrative analytics frequently emphasizes the dynamic process through which stories evolve, focusing on how meaning emerges and narratives take shape rather than adhering strictly to their sequential structure. There's a notable shift in attention from merely representing experiences to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power dynamics, knowledge relations, and desires in play. Analysis now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fluidity and openness of narratives, acknowledging the virtual forces that influence them,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of silences and unspoken elements within them.

3.Narration revolves around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experiences and relationships. Traditionally, it hasn't involved the researcher's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with their historical subject. Rather, it's been abou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onnections that lead one to recognize that their present as a researcher comprises a series of realized moments, enveloped by numerous potentialities emerging from the study.

(Rewrite by www.iconada.tv from Re-imagining the narratable subject by Maria Tamboukou of 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 Articl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 July 2008 DOI: 10.1177/1468794106093623 · Source: OAI)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7, 2024 at 9:43am


Senses of a Place

It had come to me not in a sudden epiphany but with a gradual sureness, a sense of meaning like a sense of place. When you give yourself to places, they give you yourself back; the more one comes to know them, the more one seeds them with the invisible crop of memories and associations that will be waiting for you when you come back, while new places offer up new thoughts, new possibilities. Exploring the world is one of the best ways of exploring the mind, and walking travels both terrains. (Rebecca Solnit)

All Americans need a sense of place. That's what makes our physical surroundings worth caring about. (Ed McMahon)

OK, well maybe I have to get back to Judaism. In the sense that if I look at me and my forebears forever stretching back to I don't know, whenever there's no sense of place and therefore no sense of nationality. (Janet Suzman)

All great hotels should have stellar personalized service, a unique design that gives guests a sense of place, an excellent on-site restaurant, and other fantastic amenities. Obviously location is a key factor as well. (Ivanka Trump)

Lowell is my home. It is where I drew my first breath. It is where I will always derive a sense of place and a sense of belonging.(Paul Tsonga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