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這兩年,馬來西亞中文電影似乎在成形中。自2010春節上映的本地制作《大日子》,受到歡迎後,同班人馬今年如法炮制,再拍了一部同樣以電視廣播人為主要賣點的《天天好天》。
去年,由著名歌手阿牛自資導演,拉了友好紅歌星曹格、梁靜茹、品冠,加上金馬影后李心潔為主角拍成的《初戀紅豆冰》,也得到本地觀眾的熱烈擁護。
一時間,多部中文電影同時在拍攝中。
另一方面,馬來西亞女導演陳翠梅據聞已到中國尋求發展出路,讓本地電影工作者開始思考,逐漸成熟的中國電影市場,是否有馬來西亞中文制作的生存空間?
有些人則認為,馬來西亞電影人其實早在臺灣立足,蔡明亮、李心潔是最好的例子。就別說好萊塢國際紅星楊紫瓊。
來自馬來西亞的新導演,何蔚庭2010年也以一部《臺北星期天》,贏得臺灣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
前兩年,來自馬來西亞的田開良也以一部《父子》,贏得金馬獎最佳編劇。
(陳策鼎導演憑《Hawa》贏得寶馬汽車短片大獎後,拿奬金拍攝的電影《按摩師》)
馬來西亞電影想進入中國,競爭是很大很大的。可是,透過臺灣進入中國市場,機會將更好些。
一來,在大陸-臺灣落實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臺灣電影不受中國一年只入口60部外國電影的限制。
二來,臺灣電影這兩年剛復蘇,各方面投資的意愿在加強中,不過制作團隊的人才卻很有限,現有工作人員供不應求。這正是馬來西亞電影人才的一個機會。
2007年美國發生次貸危機,好萊塢製作公司調整策略因應危機,使得臺灣片有了喘息的機遇。
魏德聖執導的電影《海角七號》,以大規模國際化商業路線,包括延攬日本歌星中孝介演出,並在內容上揉合本土特色,在票房方面獲得數億台幣的空前成功,同時也獲得不少獎項,叫好又叫座的結果讓台灣觀眾開始重新關注台灣自製電影。
隨著《海角七號》熱賣,片商與觀眾均對台灣電影重拾信心,及好萊塢片廠籌措資金不易市場,低迷因素,減少大卡司的投入,多部電影亦趕上這波替補美國電影遺留下來的台灣市場,因而取得”算不錯“的票房。
如《囧男孩》、《九降風》、《花吃了那女孩》等等。
臺灣電影歷經廿年不景氣後,蓄積的能量終在2008年爆發開來,形成一股”本土電影熱潮“。
2008年台灣總產量(製作及完成)為36部,總票房約新臺幣(下同,100新臺幣兌约8令吉馬幣)6億1,085萬元,市占率12.09%,較2007年之7.38%成長約0.6倍。
2009年台灣電影片總產量為48部,較2008年之36部成長約 33%,總票房約1億2,499萬元,市占率2.3%,衰退八成以上。
2010年台灣電影片總產量為50部,總票房約4億5,117萬元,市占率 7.31%,較2009年成長約2倍,以產量而言台灣電影已逐漸復甦之趨勢。
《海角七號》同時也成為戰後以來最賣座的華語片,及台灣影史最賣座影片的第三名(不計算通膨),受到鼓勵。
之後《艋舺》、《雞排英雄》、《翻滾吧!阿信》、《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口碑或票房都頗受肯定。
對於此現象,前金馬執委會秘書長胡幼鳳指出,”電影還有置入性行銷觀光品牌形象等周邊效應,加上中國電影內需市場票房高達100億人民幣。”
但電影屬於藝術成功模式不易大量複製,投資者應有長遠想法與配套。
胡幼鳳認為,電影和企業遊戲規則不同,電影的投資報酬率不能單以票房。
Comment
坦白说我看电影的资历很浅,我个人觉得一部好电影便可以卖得大好,说马来西亚、台湾等地的电影崛起,是因为最近几年两地都出现好几部卖座的好电影,从海角七号、初恋红豆冰到那些年,都是许多人赞不绝口的好电影,在这些电影出现之前台湾马来西亚的电影界都没什么消息,只要电影好,就不应该受到“出产地”的影响,一部好电影是不分国界的,说什么搭顺风车还是光华再起,也只是因为人材出现了。
各位“墾友”,新年快樂,謝謝你們一年來的鼓勵,祝你們新的一年發文更勤,段數更高。
剛剛上噗浪網,讀到水瓶小鯨魚的文字,談到“跨國合作電影”,想起這一年來看的中文片,確實讓這種硬湊的拍攝制作模式害死。最明顯的是陳可辛的《武俠》,好笑極了;倒是純粹香港制作的《奪命金》,還有純粹臺灣制作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好看極了。
水瓶小鯨魚是這麼說的:
“一晚連看五部電影,分屬英國、台灣、港台陸合拍、大陸片;心境,60%好感,30%無趣,10%需思考文化差異。整體來說,閱聽心情是好的,60分。感想:無趣的,都是“中港台合拍片”……可能電影劇本、拍攝觀點與定位,沒找到一個準確位置,比較像拼湊;为了討好更多數人,也失去了本身性格。”
我很同意她的看法。
(小野:大雨後的彩虹)大家都說今年夏天台灣的電影市場會很熱鬧,因為有三部台灣電影的票房加起來可能衝上新台幣十億元,這三部分別是《翻滾吧!阿信》、《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再來就是壓軸的《賽德克巴萊》,建國百年的熱度終於被民間電影工作者共同創造了出來。
今年夏天我替香港陽光衛視主持一個介紹台灣影視、戲劇、藝術、文化的訪談節目《文化在野》。我始終相信文化是永遠在野的,“在野”指的不是政治上的,而是思想上、心態上和觀念上的。
台灣是所有華人地區最快走入自由民主體制的社會,這樣的體制和社會型態很有利於文化發展和思想進化,我想將這些文化上的成果和兩岸三地的華人分享。
或許是因為自己過去工作的關係,第一季的訪談我比較偏重台灣的電影和紀錄片,於是,我發現自己正巧遇到了“台灣電影大爆發”的關鍵時刻。我陸續訪問了這幾部電影的製片和導演,他們的故事正好各自見證了沉寂了20年的台灣電影黑暗時代 的點點滴滴,如同黑暗中的烈火在荒野中兀自燃燒著,相當的動人。
三年前那個夏末秋初的季節,台灣每個角落都在談論《海角七號》,人人關心著它的票 房紀錄,就像關心著王建民的最新狀況一樣,媒體喜歡用“台灣之光”形容這些台灣英雄,就像大家曾經流行說“愛台灣”一樣。通常當人們說著這些“光”或者“愛”時,那正表示了他們心靈非常脆弱,需要來光照亮,需要愛來溫暖。
“海角七號的票房最後到底會多少?”當時一個朋友問著。“海角七億吧?”另一個朋友回答著。
我們都知道,這個冷笑話並不好笑,它會勾起許多台灣人的傷痛,但是卻正也正符合了當時台灣社會的集體情緒,悲情、憤怒而憂鬱。《海角七號》是一個出口,讓這種集體情緒從海角流向了大海,然後繼續生活在這個海島上。
當年的《海角七號》傳奇讓我聯想到20年前的電影《悲情城市》,雖然它們之間有很大的不同。
《悲情城市》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的最後一年,勇奪威尼斯影展的最佳影片,各大媒體都用頭版頭條來處理這個新聞,知名度由外而內的燃燒全島,票房破億, 在當時國片票房低迷的情況下是一個奇蹟。我曾經用“台灣新電影運動最後的一聲悲鳴”,這樣悲壯的字眼來形容這個在當時的奇蹟。
“台灣新電影運動”被認定是開始於1982年的《光陰的故事》和《小畢的故事》,因為當時這兩部清新的電影在票房和口碑方面都很好,引發了後來許多新導演出頭的機會,侯孝賢後楊德昌兩位導演也成了這場運動的指標性人物。
當時我不免會想,《海角七號》的傳奇,到底是國片長期低迷之後的“最後一聲悲鳴”,還是像1982年那場“新電影運動”,是革命的第一聲槍響?
講馬來西亞中文片,我其實也應該談談何宇恆導演2009年的作品《心魔》。
他之前的《太陽雨》獲得劉德華投資,在馬來西亞上映時,并沒獲得太大的回響。
這部獲得韓國、荷蘭和香港斥資拍攝的《心魔》,倒是給他贏得不少國際大獎。
贏得瑞士盧卡諾國際電影節最佳亞洲電影獎的《心魔》,被選為2009年香港亞洲電影節閉幕電影,2010年吉隆坡香港電影節開幕電影。
女主角惠英紅憑此片贏得第2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2009年金馬獎最佳女配角;香港電影評論學大獎的最佳女主角;以及第四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女配角。
惠英紅表示電影劇本很好,“我看到劇本就知道這是拿獎的電影!至少會是一部贏得觀眾掌聲的電影。”
她笑稱大馬算是她三分之一的家,其家人和好朋友都住在這里;她從家人身上觀察到,他們在大馬生活時的語音口吻轉變,故讓她輕而易舉駕馭戲中的母親角色。
大馬年輕演員黃明慧也憑《心魔》,在第四屆亞洲電影大獎中贏得最佳新人獎,擊敗強大的對手朱璇、李宇春和韓國演員金賽綸等人,在網上讓李宇春的熱情粉絲炮轟了一陣子!
何宇恒由于獲得韓國、荷蘭和香港資金支持,讓他能花費逾3萬令吉,購得王菲的《暗涌》歌曲版權作為《心魔》插曲!
何宇恆披露,電影配樂交由好友Pete Teo負責,“所以Pete Teo大概就聽了300至400張CD!”
至于王菲的《暗涌》一曲則是他個人最喜愛的歌曲,他在記招上還套用一句“dead must want”(死都要),以表達他對採用《暗涌》的決心。
另外,他承認大馬電檢局的尺度已較往年寬鬆,《心魔》一刀未減就被批準在馬上映,包括徐天佑飾演的德仔在戲中的一句粗口亦通過審查!
除了《心魔》,馬來西亞中文“影壇”也在2010年,推出“本土第一部賀歲片”《大日子Woo Hoo》,并賣出了好成績,提高了一些人對投資電影的信心。
Salute to our four directors, they are Malaysians' conscience!
There is another news on "Malaysian Movie" today: It is about the 24th Malaysian Film Festival.
5 mandarin movies are nominated for the "Non Malay Category".
It is funny to know that, since they are the "Non Malay Category", they are not "national"; so they are not qualified to be nominated for other awards such as best director, actor, actress, music.......etc.
The truth is straight forward: ONLY MALAY MOVIES ARE QUALIFIED to be included in the contest, all others are just "OTHERS"; like African, Arabians or Chinese in the Oscar Awards contest.
I love Malay movies too, I have nothing against Malay movies.
Neither do I imply that the 5 Mandarin movies are quality productions that worth the nomination for the various awards.
In fact, one or two of them are really stupid productions.
BUT I just want to know, why movies produced by Malaysian Chinese are not classified as Malaysian movie under the current Najib's administration?
Isn't it a cultural discrimination?
關于馬來西亞電影工作者的最新消息:目前在北京發展的陳翠梅,與另三位闻名国际但在自己乡土受到冷落的导演联手,拍了民间反对稀土运动的电影《辐射村求生手册》(Survival Guide untuk Kampong Radioaktif)。梁慧芳在今天的《南洋商报》中报导称:
关丹蛇河村,是陈翠梅出世及度过童年的乐土;然而,距离这座朴实乡村数公里外的地方,竟然建着一座含辐射性的工厂。
远在在中国北京发展执导事业的陈翠梅眼见“家乡有难”,心中挣扎了许久后,终于做了决定,毅然暂时搁下在中国的工作,回到家乡用自己最擅长的工具——“电影”,来传达反稀土的信息。
她号召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国际导演刘城达、杨俊汉、胡明进以及一众仗义相挺的电影工作者,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共同完成了一部“四合一”电影——《辐射村求生手册》(Survival Guide untuk Kampong Radioaktif)。
该部电影于今天早上11时,在吉隆坡马中商城进行首映礼,之后再于11月11日晚8时,通过“小亭电影”,在关丹彭亨州董联会会所播映。
将参加国际电影节唤醒世人
陈翠梅导演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指出,她之前的想法是,身为一名导演,她只需要把自己的电影拍好就行了。
“不过,现在关丹要建稀土厂了,我终于忍不住吭声了。或许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情怀吧,当我从好友李健聪的部落格知道我的家乡将兴建全世界最大的稀土厂,并含具有风险的辐射性时,我开始忐忑不安了。
“如果我再不做点什么事,我会无法原谅我自己。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不知道我们有没有办法挽回我们的种种错误,因为我们在毁灭的,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她说,就好像在关丹以外地区的居民一样,认为稀土远离他们,不关己事。
“稀土厂事件不是地方课题,它是全国课题,应该获得大马全国人民的关注。
“我将把这部电影参加国际电影节,让其成为国际电影,也让大马莱纳斯稀土厂事件成为世界课题!”
红坭山受害者黎群现身说法
陈翠梅和其他制片人一行人决定用以反讽兼搞笑的手法处理这严肃的课题,不只比较容易传达相关信息,也能带动社会舆论。
四合一电影
她披露,《辐射村求生手册》是四合一的电影,分别是三部搞笑片和一部写实片。这四部短片分别为陈翠梅执导的《黎群的爱》、刘城达执导《辐射村求生手册》、胡明进执导《Masakan Cinta》和杨俊汉执导《Orang Minyak XX》,主要媒介语是广东话及客家话,并附有字幕。
冀搞笑带动舆论
陈翠梅指出,这系列短片的拍摄手法各不同,而其作品《黎群的爱》则以写实方式呈现,由红坭山受害者黎群现身说法。
该片是以红坭山居民黎群和她29岁的智障儿子的日常生活为主轴。1982年,黎群在怀孕期间曾在亚洲稀土厂作扩建泥水工人。
她说,其他导演的处理手法,则包括嘲讽、夸张、趣味等,以有效向人民传达环保信息。
她指出,其中一部短片描写一名记者到访莱纳斯,被管理员驱赶,不允许拍照,义涵描述莱纳斯稀土厂的“神秘”,不开放,尤其对于处理废料方面的问题,更是含糊不清。
“也有搞笑式短片映射非华语媒体被操纵,歪曲莱纳斯稀土厂事件事实的报道。”
她说,这些短片的搞笑味道浓厚,不过,希望观众在哈哈大笑以后,能对其背后的意义省思。
四导演获奖无数
刘城达获国际肯定
刘城达在多媒体大学毕业后,便在马来西亚录影奖连续两年夺得短片大奖殊荣,他的首部长片《口袋里的花》更赢得多个国际大奖。目前,他正在筹备中第二部长片,未开拍就已获多个国际制片基金的肯定,先声夺人。
陈翠梅:曾任多个影展评审
陈翠梅出生于关丹蛇河村。处女作《用爱征服一切》夺得多项国际大奖, 在国际上超过一百多个电影节放映;陈翠梅也拍了不少短片,更曾夺2005年奥博豪森短片影展大奖和2009年克莱蒙费朗短片电影节大奖;此外,她也曾担任釜山、鹿丹特、首尔和海参威等影展的评审。
胡明进:美杂志推举才气横溢
胡明进是马来西亚唯一一位受邀到嘎纳、威尼斯以及柏林三大国际影展的导演。他的长片《大象与海》被美国《Variety》杂志推举为“才气横溢,东亚崛起的新声音”。
俊汉:《死了都要卖》扬威国际
杨俊汉的处女作《死了都要卖》(Sell Out!)是赢得威尼斯电影节奖项的首部马来西亚电影长片。他原本情系音乐,最后他回到吉隆坡成为专业导演。
從馬幣739,000令吉,拼到150,000,000令吉,這樣的業績令人感到興奮,對不對?
且慢,要先問一問,這得花多少時間、投入多少人力?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盤什麼生意?
答案是,十年時間,人力卻難以計算,因為這一盤生意,不知道應不應該稱為“生意”,它是:臺灣電影。
2001年,整個臺灣電影的票房收入是739萬臺幣(十臺幣約兌一令吉馬幣);十年後的2011年,圈中的預期是15億臺幣。203倍的成長讓大家感覺到,2011年是臺灣電影元年。
七月初的臺灣商周雜志形容這情況為:“這是一個‘乞丐’翻身的故事。”為什麼呢?
2010年春節賣座電影《艋舺》的制片人李烈說:“你去問每一個導演,有哪一個人沒有拿他們的房子出來貸款過?有那一個人沒有借過錢過日子?“有些人窮得……再差一點就變乞丐了!”
可是,他們就是堅持的等着臺灣電影回春。
《商周》認為,臺灣影壇這兩年出現新氣象,原因有三:
(一)大批新導演出線,例如、魏德圣、林書宇、周美玲、陳懷恩等,雖說是“新導演”,他們其實已經在影壇沉浸許久,有一定的底子;
(二)引進跨界新面孔;如歌壇的周杰倫、王力宏、五月天投進電影圈等;
(三)制片人新制出現,從過去的導演至上的“作者論”,慢慢轉向以“制片人”為核心的拍片制度,讓懂得預算、財務、行銷和宣傳等“藝術以外”的實務,讓電影的利潤極大化。
制片人的角色離不開“錢”,文化創意才談得上“產業化”:要得到錢;賣得到錢;省得下錢;不過,也花得下錢。臺灣電影春季再臨,無聲無息的影壇忽然需要很多人才,這才發現島上的人才不足,讓人焦急。
李烈認為,目前的臺灣電影雖有氣息,但還是“抱在手里的嬰兒”,這對其他中華圈的電影工作者來說,無疑是個值得關注的機會。
大家在說,接下去的十年是中國電影的黃金十年,臺灣電影已經在瞄準大陸市場,海外華裔不好錯失這更大的發展空間。
老話一句,扎根大馬,學好功夫,放眼中華圈,臺灣會是一個現成的好搖籃。我們需要更多的平臺挖掘、鼓舞這方面的創意人才。
這問題很有趣,臺灣電影這兩年有起色,也開始盯着中國的龐大市場,馬來西亞人才(假如真的有的話)可以借臺灣東風,飄向中國大陸?
聽說馬來西亞某頻頻在外國影展得獎的“藝術片”女導,已經結束了她和朋友合營的本地電影公司,到中國去發展。許久沒她的消息,那種敢闖的勇氣倒是值得肯定。
問題在于:馬來西亞有真正的中文影壇嗎?
有些導演據聞打明就是賺投資人的錢,戲賣不賣錢已無所謂;有的則是靠電視與廣播電臺一班主持人,出來賣他們的名氣,電影多賣錢也無關電影事業。
最後一種當然是官方的“文工團”,不管包裝得怎樣”憤怒“、“反體制',都是屬于文化勞工之輩,只要幕後老板高興,他們就輝煌騰達了,走得出走不出馬來西亞已無關重要。。
當然還有出身馬來西亞而揚名國外揚名的導演,好像在臺灣發展的蔡明亮和何蔚庭,以及在日本的楊宇恒,可是他們嚴格說起來不是”馬來西亞導演“,而是臺灣或日本導演。
當然,他們走過的路,值得有心走出馬來西亞的華裔電影工作者參考。是不是”馬來西亞導演“恐怕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的才華是否有機會發揮出來。
就像歌壇的曹格、梁靜茹;設計界的Jimmy Choo;影壇的李心潔等。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