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文:南海詩的特色流變及文化意蘊 (4)

至中晚唐,貫休的《南海晚望》不僅書寫了南海遼闊兇險的自然風光,還描摹了海上舟楫如鯽的繁忙景象,並歌頌了統治者以德治南海之策,全面賦詠了南海自然環境與生產生活形態,堪稱南海詩之傑構。可見,“南海詩”作為一個專門的題材門類應不早於唐中期。唐末之後,出現一系列以南海及其沿線地區人類活動為主題的詩作,它們已成為一類專門的題詠詩。唐代以後的南海詩題材表現、詩體運用、書寫角度等可能更豐富,但大體都在先唐南海詩所開拓的範圍內。因此,從漢至唐奠定了南海詩創作的基礎。

 

二、宋元時期:多元交流與大國氣象

伴隨造船與航海技術的成熟,宋元時期商船遠航能力不斷增強,形成了從南海經東海向黃海、渤海延伸的海上交通線。朝廷為增加財政稅收,鼓勵發展海上貿易,進一步完善了市舶管理制度,改稱提舉市舶司,增設明州、泉州市舶司,南海貿易進入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南海詩創作較漢唐有了明顯進步。詩壇開啟了關注中國大陸與南海及其周邊國家間交流的寫作傳統,南海詩成為歌頌國家強大的文學範本。

首先,從詩作所涉範圍來說,宋元時期的南海詩全面反映了南海航道拓展、中外交流深入和經貿往來頻繁的實況,以及南海貿易帶來的經濟效益。

宋元時期,海上交通的改善,促進了區域人員流動。南海港口作為了解城市文化的窗口,其觀海、祭海名勝成為來往詩人吟詠的對象。蘇軾《浴日亭》“坐看旸谷浮金暈,遙想錢塘湧雪山”(53)、楊萬里《南海東廟浴日亭》“日從若木梢頭轉,潮到占城國裏回”(54)、方信儒《浴日亭》“亭倚蓬萊幾許高,下臨無地有驚濤”(55)對廣州珠江口的古浴日亭海景進行了描述。而蘇軾《伏波將軍廟碑銘》“自此而南洗汝胸,撫循民夷必清通”(56)、楊萬里《題南海東廟》“南來若不到東廟,西京未睹建章宮”(57)、方信儒《南海廟》“宮闕參差海上開,吐吞波浪起風雷”(58)則主要介紹了海外貿易重要史跡南海神廟的景況。除此之外,宋元詩還關注了海南古瓊臺、廣州古越王臺等觀海名勝風景地。宋代丁謂《海》“客槎如可泛,咫尺是星河”(59)和李光《瓊臺》“玉臺孤聳出塵寰,碧瓦朱甍縹緲間”(60)反映出詩人對海洋的好奇。元代許有壬《登越臺》書寫了古越臺視角下的磅礴海景:“黑風鯨浪立,紅氣蜃樓開。”(61)呂誠《番禺漫興》則描寫了港口船舶穿梭的場面:“百年此地衣冠盡,五月南風舶艑來。”(62)

 

進入宋元後,中國大陸與南海周邊國家間的交流日益深入,這主要表現在使臣往來不絕、言語傳譯增多、西方宗教傳入、民俗融合共存四個方面。反映使臣往來的詩,如宋代王禹偁《送館中王正言使交趾》、陳剛中《交趾偽少保國相丁公文以詩餞行因次韻》、元代王沂《送傅與礪佐使安南》等表達了對出使海外朋友的祝願。描寫言語傳譯的詩,如宋代余靖《題庾嶺三亭詩》“城中紹祚千年聖,海外占風九譯人”(63)、唐庚《送客之五羊》“圓折明珠浦,旁行異域書”(64)、元代王尚志《暹國回使歌》“卉裳使者錢塘客,能以朔譯通南訛”(65)闡述了傳譯在交流中的重要性。書寫宗教傳入的詩,如宋代郭祥正《同潁叔修撰登蕃塔》“禮佛諸蕃異,焚香與漢同”(66)、陸遊《占城棕竹拄杖》“參雲氣壓葛陂龍,跨海來扶笠澤翁”(67)、元代楊學文《送海南僧》“寺鄰天竺國,鐘落海蠻船”(68)等,記錄了西方宗教傳播情況。表現民俗融合的詩,如宋代方信儒《蕃人冢》介紹阿拉伯人在廣州建蕃冢:“目斷蒼茫三萬里,千金雖在此生休。”(69)劉克莊《即事十首·其一》“居人空巷出,去賽海神祠”、《其二》“東廟小兒隊,南風大賈舟”(70)、元代貢奎《次王士容經歷賦廣東二十二韻》“整締冬亦爾,乘驕俗依然”(71)等,展現了外商入華隨俗的文化融合。

Views: 3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