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文:南海詩的特色流變及文化意蘊 (2)

與此同時,與人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南海也成為古人建祠祭祀的對象。隋文帝曾下詔於南海鎮建立南海神廟。唐代不斷提升南海廟祭祀規格,以祈求神靈庇護。韓愈有《海南神廟碑》:“冊尊南海神為廣利王。祝號祭式,與次俱升,因其故廟,易而新之,在今廣州治之東南海道八十里,扶胥之口,黃木之灣。”⑧如果說唐代張籍《蠻中》中的“玉環穿耳誰家女,自抱琵琶迎海神”⑨、元稹《采珠行》中的“年年采珠珠避人,今年采珠由海神”⑩和高駢《南海神祠》中的“此日征南將,安然渡萬艘”(11)帶有個體崇祀色彩,那麽白居易《送客春遊嶺南二十韻》中的“牙檣迎海舶,銅鼓賽江神”(12)則反映出祭祀南海神已成為一種民俗活動。李群玉《涼公從叔春祭廣利王廟》中的“龍驤伐鼓下長川,直濟雲濤古廟前。海客斂威驚火旆,天吳收浪避樓船。陰靈迥作南溟主,祀典高齊五嶽肩。從此華夷封域靜,潛熏玉燭奉堯年”(13),則通過描寫祭祀海神之盛況,表達出南海在古人心中的至高地位。

 

2.航道·旅程

 

秦漢時期,從廣東徐聞、番禺、廣州等港口經南海到東南亞地區的航線逐步打通。但受制於造船技術和航海知識,這一時期航道範圍主要集中在海南島西南、中南半島以東的海域。唐詩中的南海常常是航道、旅程或驛站的象征,展現了古人航旅生活的風貌。這些詩中,既有描述海路艱辛的作品,如張說《入海·其一》“乘桴入南海,海曠不可臨”(14)和杜荀鶴《送人南遊》“凡遊南國者,未有不蹉跎。到海路難盡,掛帆人更多”(15)等,也有歌頌鑿山開海道的作品,如裴铏《天威徑新鑿海派碑銘》“泄海成派,泛舟不窄。溟漲坦夷,得餉我師。天道開泰,神威秉持”(16),還有描繪南海通航環境的作品,如熊孺登《寄安南馬中丞》“蕃客不須愁海路,波神今伏馬將軍”(17)、鄭愚《泛石岐海》“臺山初罷霧,岐海正分流”(18)。這些詩作雖然不多,卻可以說明即使在航海條件差的漢唐時期,亦未能阻止人們探索南海的腳步。 

南海航道的拓展,擴大了人們活動的範圍。古人常因羈旅行役、赴任遊歷、訪仙弘法,經南海航道到中南半島南越、交趾、交州、安南等地,這裏也是中國海上通往天竺的必經之地。詩作對南海的書寫也隨著人們的旅行路線而延展,唐詩中湧現了一批反映南海行旅的作品。從行客身份來看,這些南海詩又可分為官員、文士、僧人三大類。

官員類詩文書寫的多是南海市舶貿易,如皮日休《吳中言懷寄南海二同年》“銅鼓夜敲溪上月,布帆晴照海邊霞”(19)、陸龜蒙《奉和襲美吳中言懷寄南海二同年》“城連虎踞山圖麗,路入龍編海舶遙”(20)等;而文士、僧人類作品既有表達送友離別的感傷之情,如楊衡《送王秀才往安南》“君為蹈海客,客路誰諳悉”(21)、陳光《送人遊交趾》“人間無別業,海外訪知音”(22)、翁承贊《送人歸覲南海》“舶經秋海見,角向晚城聞”(23)等,也有寄寓風塵客子旅思的作品,如杜審言《旅寓安南》“故鄉逾萬裏,客思倍從來”(24)、楊巨源《供奉定法師歸安南》“心到長安陌,交州後夜鐘”(25)、賈島《送安南惟鑒法師》“南海幾回過,舊山臨老歸”(26)和《送黃知新歸安南》“地遠路穿海,春歸冬到家”(27)、李洞《送僧遊南海》“春往海南邊,秋聞半路蟬”(28)等。

Views: 4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