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貨珍藏's Blog (530)

陳銘磻 ·人父與人子的旅路人生 (2)

時光膠囊



存在的意義教會我,記憶跟隨旅行不斷擴張它曾被遺忘的時光真貌,以及躍動的生命力。或許疲累一再讓我渾身乏力,以為自己走到極限,但和對的人、喜歡的人一起同行,委實感到活著真好,有旅行的日子更好,好像生命又復蘇了起來,得到調和的心情也跟著可以觸摸得到。




一生懸命寫作的光芒背影




一旦靜心寫起文章,父親的影像就會回到我的心裏來。…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January 29, 2016 at 8:00am — No Comments

陳銘磻 ·人父與人子的旅路人生 (4)

時光膠囊

  喜歡孩子們第一次見到雪的驚喜模樣,不論那是經由發現或創造,我都樂於參與其間,感受他們在驚喜之中,美的觸動,同時把那種觸動美的感受持續延伸。如果那種觸動是一種生命的覺悟,我寧願他們可以從驚喜當中,獲得比沒有知覺或毫無感動更多的無與倫比的喜悅。

  雪落無聲的悸動

  這一輛行駛在積雪堆中的纜車,向著我的記憶深處行進。…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January 23, 2016 at 12:26pm — No Comments

陳銘磻 ·人父與人子的旅路人生 (1)

雪光之旅

循父親的路走,是一趟幸福的親情旅行

循父親的路走,是一趟幸福的親情旅行

因為生命不完美,所以才需要活著去完成。

無意間打開父親生前送給我的日本地圖,使我原本平靜多年的心情,倏然宕落到難以自拔的沈寂之中。我當然明白,從書冊堆中取出這一張陳跡斑駁的地圖,無非是一種蓄意的自我折磨。沈悶地說,自從父親辭世後,只要是碰觸到任何註滿懷念的事物,我便常常陷入憂傷之中。…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January 21, 2016 at 9:27am — No Comments

陳銘磻 ·人父與人子的旅路人生(自序)

自序·旅路三十年

打開存放在書櫃內層30年,一只取名“時光膠囊”的銅盒,盒中裝滿我每一年、每一次到日本旅遊的心得記錄。



從銅盒最底層取出30年前旅遊日本的第一冊小筆記本,裏面記載著每一天旅遊行程所到之處的印記、心得和感想,甚至每一頓餐食的菜式,以及住宿地點的景觀說明。




我又從中取出第二冊小筆記本,這一本冊子記載著29年前和28年前,到日本參觀萬國博覽會的昂揚心情,以及景點行蹤。…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January 19, 2016 at 3:26pm — No Comments

陳銘磻 ·人父與人子的旅路人生(序)

臺灣知名演員、導演梁修身

在電影與電視劇中,我曾扮演過不少回父親的角色,或者慈父,或者不求長進、不事生產的無能父親,戲劇演出讓我體驗了不同類型的父親。

2003年,我在公共電視臺演出文學大戲《家》。在這部集合演戲高手於一堂的鄉土劇中,我擔綱演出對家庭未盡責任、生性頹廢的不中用父親,戲劇情節讓我嘗試演繹變化無窮的糾葛人性,以及性情詭譎莫辨的內心情緒。飾演這部《家》劇的一家之主,不但考驗我個人的演技、對劇中人物性格的詮釋能力,更是對我艱難演出沖擊性的性格逆轉的挑戰。這種從混沌的個性轉變成知所進退的人物,高難度的演出,使我對於父性與父權這種擔負家計與家庭主宰地位的人格特性,產生由衷的敬服與感動。…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January 18, 2016 at 11:08am — No Comments

汪曾祺《人家草木》昆明菜(2)

昆明菜·諸菌

有朋友到昆明開會,我告訴他到昆明一定要吃吃菌子。他住在一舊交家裏,把所有的菌子都吃了。回北京見到我,說:“真是好!”

雞為菌中之王。甬道街有一家專做雞的館子。這家還賣苦菜湯,是熬在一口大鍋裏,非常便宜,好吃。外省人說昆明有三怪:姑娘叫老太,芥菜叫苦菜。聽昆明人說苦菜不是芥菜,別是一種。

前月有一直住在昆明的老同學來,說雞出在富民。有一次他們開會,從富民拉了一汽車雞來,吃得不亦樂乎。雞各處皆有,富民可能出得多一些。…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January 15, 2016 at 2:27pm — No Comments

汪曾祺《人家草木》端午的鴨蛋

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系百索子。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絲線是掉色的,洗臉時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的。做香角子。絲線纏成小粽子,裏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串起來,掛在帳鉤上。貼五毒。紅紙剪成五毒,貼在門坎上。貼符。這符是城隍廟送來的。城隍廟的老道士還是我的寄名幹爹,他每年端午節前就派小道士送符來,還有兩把小紙扇。符送來了,就貼在堂屋的門楣上。一尺來長的黃色、藍色的紙條,上面用朱筆畫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這就能辟邪麼?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January 9, 2016 at 11:00pm — No Comments

汪曾祺《人家草木》昆明菜 (1)

我這篇東西是寫給外地人看的,不是寫給昆明人看的。和昆明人談昆明菜,豈不成了笑話!其實不如說是寫給我自己看的。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是有特點的。昆明菜——雲南菜不屬於中國的八大菜系。很多人以為昆明菜接近四川菜,其實並不一樣。四川菜的特點是麻、辣。多數四川菜都要放郫縣豆瓣、泡辣椒,而且放大量的花椒,——必得是川椒。中國很多省的人都愛吃辣,如湖南、江西,但像四川人那樣愛吃花椒的地方不多。重慶有很多小面館,門面的白墻上多用黑漆塗寫三個大字“麻、辣、燙”,老遠的就看得見。昆明菜不像四川菜那樣既辣且麻。大抵四川菜多濃厚強烈,而昆明菜則比較清淡純和。四川菜調料復雜,昆明菜重本味。比較一下怪味雞和汽鍋雞,便知二者區別所在-…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December 24, 2015 at 7:17am — No Comments

汪曾祺《人家草木》昆明的雨

寧坤要我給他畫一張畫,要有昆明的特點。我想了一些時候,畫了一幅:右上角畫了一片倒掛著的濃綠的仙人掌,末端開出一朵金黃色的花;左下畫了幾朵青頭菌和牛肝菌。題了這樣幾行字:

昆明人家常於門頭掛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懸空倒掛尚能存活開花。於此可見仙人掌生命之頑強,亦可見昆明雨季空氣之濕潤。雨季則有青頭菌、牛肝菌,味極鮮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謂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後才有了具體感受的。…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December 21, 2015 at 8:00am — No Comments

汪曾祺《人家草木》炒米和焦屑

小時讀《板橋家書》:“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覺得很親切。鄭板橋是興化人,我的家鄉是高郵,風氣相似。這樣的感情,是外地人們不易領會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買了,咯咯地嚼著。四川有“炒米糖開水”,車站碼頭都有得賣,那是泡著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專業的作坊做的,不像我們那裏。我們那裏也有炒米糖,像別處一樣,切成長方形的一塊一塊。也有搓成圓球的,叫做“歡喜團”。那也是作坊裏做的。但通常所說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結的,是“散裝”的;而且不是作坊裏做出來,是自己家裏炒的。…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December 8, 2015 at 4:02am — No Comments

汪曾祺《人家草木》故鄉的元宵

故鄉的元宵是並不熱鬧的。

沒有獅子、龍燈,沒有高蹺,沒有跑旱船,沒有“大頭和尚戲柳翠”,沒有花擔子、茶擔子。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會”——賽城隍時才有,元宵是沒有的。很多地方興“鬧元宵”,我們那裏的元宵卻是靜靜的。

有幾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個鄉下的漢子,一個舉著麒麟,——一張長板凳,外面糊紙紮的麒麟,一個敲小鑼,一個打鑔,咚咚當當敲一氣,齊聲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開頭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December 6, 2015 at 8:30am — No Comments

汪曾祺《草木人家》 蔞蒿·枸杞·薺菜·馬齒莧

小說《大淖記事》:“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紅色的蘆芽和灰綠色的蔞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綠了。”我在書面下方加了一條註:“蔞蒿是生於水邊的野草,粗如筆管,有節,生狹長的小葉,初生二寸來高,叫做‘蔞蒿薹子’,加肉炒食極清香。……”蔞蒿的蔞字,我小時不知怎麼寫,後來偶然看了一本什麼書,才知道的。這個字音“呂”。…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December 3, 2015 at 8:34am — No Comments

汪曾祺《人家草木》冬天

天冷了,堂屋裏上了槅子。槅子,是春暖時卸下來的,一直在廂屋裏放著。現在,搬出來,刷洗幹凈了,換了新的粉連紙,雪白的紙。上了槅子,顯得嚴緊,安適,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層保護。家人閑坐,燈火可親。

床上拆了帳子,鋪了稻草。洗帳子要撿一個晴朗的好天,當天就曬幹。夏布的帳子,晾在院子裏,夏天離得遠了。稻草裝在一個布套裏,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鋪了稻草,暄騰騰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不過也還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難受,屋裏不升火。晚上脫了棉衣,鉆進冰涼的被窩裏,早起,穿上冰涼的棉襖棉褲,真冷。

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懶覺。棉衣在銅爐子上烘過了,起來就不是很困難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熱熱的,穿進去真是舒服。…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November 28, 2015 at 3:06pm — No Comments

汪曾祺《人家草木》枸杞

枸杞到處都有。枸杞頭是春天的野菜。采摘枸杞的嫩頭,略焯過,切碎,與香幹丁同拌,澆醬油醋香油;或入油鍋爆炒,皆極清香。夏末秋初,開淡紫色小花,誰也不註意。隨即結出小小的紅色的卵形漿果,即枸杞子。我的家鄉叫做狗*。

我在玉淵潭散步,在一個山包下的草叢裏看見一對老夫妻彎著腰在找什麼。他們一邊走,一邊搜索。走幾步,停一停,彎腰。

“您二位找什麼?”

“枸杞子。”

“有嗎?”

老同志把手裏一個罐頭玻璃瓶舉起來給我看,已經有半瓶了。…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November 21, 2015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汪曾祺《人家草木》山丹丹

山丹丹



我在大青山挖到一棵山丹丹。這棵山丹丹的花真多。招待我們的老堡壘戶看了看,說:“這棵山丹丹有十三年了。”

“十三年了?咋知道?”

“山丹丹長一年,多開一朵花。你看,十三朵。”

山丹丹記得自己的歲數。

我本想把這棵山丹丹帶回呼和浩特,想了想,找了把鐵鍬,把老堡壘戶的開滿了藍色黨參花的土臺上刨了個坑,把這棵山丹丹種上了。問老堡壘戶:“能活?”

“能活。這東西,皮實。”…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November 21, 2015 at 8:57pm — No Comments

汪曾祺《人家草木》槐花

玉淵潭洋槐花盛開,像下了一場大雪,白得耀眼。來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頓了。一個刷了塗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篷子。裏面打了兩道土堰,上面架起幾塊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鋪蓋。地上排著油瓶、醬油瓶、醋瓶。一個白鐵桶裏已經有多半桶蜜。外面一個蜂窩煤爐子上坐著鍋。一個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鍋開了,她往鍋裏下了一把幹切面。不大會兒,面熟了,她把面撈在碗裏,加了作料、撒上青蒜,在一個碗裏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

蜜蜂忙著采蜜,進進出出,飛滿一天。

我跟養蜂人買過兩次蜜,繞玉淵潭散步回來,經過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門前的樹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煙,看他收蜜,刮蠟,跟他聊兩句,彼此都熟了。…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November 17, 2015 at 7:00am — No Comments

汪曾祺《人家草木》花園

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園是我們家最亮的地方。雖然它的動人處不是,至少不僅在於這點。

每當家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於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顏色是深沈的。

祖父年輕時建造的幾進,是灰青色與褐色的。我自小養育於這種安定與寂寞裏。報春花開放在這種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曬得那麼多粉。固然報春花在我們那兒很少見,也許沒有,不像昆明。…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November 14, 2015 at 9:00pm — No Comments

汪曾祺《人家草木》葡萄月令

一月,下大雪。

雪靜靜地下著。果園一片白。聽不到一點聲音。

葡萄睡在鋪著白雪的窖裏。

二月裏刮春風。

立春後,要刮四十八天“擺條風”。風擺動樹的枝條,樹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樹枝軟了。樹綠了。

雪化了,土地是黑的。

黑色的土地裏,長出了茵陳蒿。碧綠。

葡萄出窖。…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November 11, 2015 at 11:31pm — No Comments

汪曾祺《人家草木》羅漢

羅漢



家鄉的幾座大寺裏都有羅漢。我的小學的隔壁是承天寺,就有一個羅漢堂。我們三天兩頭於放學之後去看羅漢。印象最深的是降龍羅漢,——他睜目凝視著雲端裏的一條小龍;伏虎羅漢,——羅漢和老虎都在閉目養神;和長眉羅漢。大概很多人都對這三尊羅漢印象較深。昆曲(時調)《思凡》有一段“數羅漢”,小尼姑唱道:

“降龍的惱著我,伏虎的恨著我,

那長眉大仙愁著我:

說我老來時,有什麼結果!”

她在眾多的羅漢中單舉出來的,也只是這三位。——她要是挨著個兒數下去,那得數多長時間!…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November 6, 2015 at 11:17pm — No Comments

汪曾祺《人家草木》草巷口

過去,我們那裏的民間常用燃料不是煤。除了燉雞湯、熬藥,也很少燒柴。平常煮飯、炒菜,都是燒草——燒蘆柴。這種蘆柴稈細而葉多,除了燒火,沒有什麼別的用處。草都是由鄉下——主要是北鄉用船運來,在大淖靠岸。要買草的,到岸邊和草船上的人講好價錢,賣草的即可把草用扁擔挑了,送到這家,一擔四捆,前兩捆,後兩捆,水桶粗細一捆,六七尺長。送到買草的人家,過了秤,直接送到堆草的屋裏。給我們家過秤的是一個本家叔叔掄元二叔。他用一桿很大的秤約了分量,用一張草紙記上“蘇州碼子”。我是從掄元二叔的“草紙賬”上才認識蘇州碼子的。現在大家都用*數字,認識蘇州碼子的已經不多了。我們家後花園裏有三間空屋,是堆草的。一次買草,數量很多,三間屋子裝得滿滿的,可以燒很多時候。

從大淖往各家送草,都要經過一條巷子,因此這條巷子叫做草巷口。…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3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