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品牌利用感官刺激、民族情感、修復性懷舊等手段,讓消費者「懷舊式消費」,但這種懷舊是人為制造的,而不是真實的歷史體驗。
反思:如何在懷舊消費中保持批判意識,而不被市場操控?
懷舊消費與擬象文化的擴張,確實模糊了真實生活的詩性敞開(poetic openness),使個體沉溺於市場化、媒介化的「擬似懷舊」,而非真正的存在經驗。對於這一現象,情動學(affective studies)的許多理論提供了深刻分析,尤其涉及時間體驗、記憶操控、資本主義情感治理等維度。以下是幾個關鍵理論:
1. 布賴恩·馬蘇米(Brian Massumi)——懷舊如何被操控為「擬象情動」
關鍵詞:強度情動(Affective Intensity)、感知政治(Politics of Perception)
馬蘇米在《情動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Affect, 2015)中認為,現代消費文化中的懷舊並非真正的個體回憶,而是一種預設好的、市場操控的情感體驗。
擬象懷舊(Simulated Nostalgia)是一種「前情感」(PreAffective)體驗——即懷舊的感受在消費者購買商品前就已經被媒體、廣告塑造好了。例如,許多人對50年代的美好印象,其實來自於後來的電影和廣告,而非真正的歷史經驗。
懷舊情動是「強度情動」(Affective Intensity)的一種再分配——市場制造「復古風潮」,讓人們誤以為自己對過去有情感共鳴,但實際上他們體驗的是一個「高強度的感覺」,而不是真正的記憶。
擬象懷舊消解了詩性敞開——因為消費者的情感已經被預設化、模式化,他們無法真正經歷「存在的敞開性」,只能在市場提供的情感模板中循環。
批判觀點:懷舊消費是對個體情感的前置性編程,市場先於個體定義了他們的懷舊體驗,使得真正的詩性敞開被擬象吞沒。
案例: 迪士尼樂園的「復古街區」讓游客誤以為自己回到了過去,但實際上,他們體驗的是經過策劃的「懷舊感」,而不是真實的時間流動。
2. 薩拉·艾哈邁德(Sara Ahmed)——懷舊消費如何成為「情感資本」
關鍵詞:情感經濟(Economy of Affect)、情感指向性(Affective Orientation)
艾哈邁德在《情感的文化政治》(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 2004)中提出,懷舊文化不僅是個人的回憶,更是資本主義的情感操控工具。
懷舊是一種「可交換的情感資本」——市場讓消費者相信,購買懷舊商品就能「回到過去」,但這種「回憶」只是商品的一部分,而不是真實的時間體驗。
情感指向性(Affective Orientation)被扭曲——在真正的詩性體驗中,個體的情感是開放的、流動的,但懷舊消費讓情感變得可預測、可銷售。例如,人們被引導認為80年代的音樂是「黃金時代」,但這只是市場選擇性的歷史敘述。
懷舊消費強化了社會等級與身份認同——特定的懷舊商品(如老式黑膠唱片、復古服飾)成為一種文化資本,讓擁有者顯得更有「品味」,但這實際上是市場設定的價值觀,而不是真正的個體體驗。
批判觀點:懷舊消費讓情感成為「資本化的情感」,個體並不是在回憶過去,而是在購買一種市場塑造的回憶模板。
案例: 復古膠卷攝影的流行,其實是一種市場驅動的「懷舊景觀」,攝影愛好者體驗的不是過去的攝影方式,而是對「過去感」的商品化消費。
3. 勞倫·貝蘭特(Lauren Berlant)——懷舊消費如何制造「殘酷樂觀」
關鍵詞:殘酷樂觀(Cruel Optimism)、感知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
貝蘭特在《殘酷的樂觀》(Cruel Optimism, 2011)中提出,現代社會的懷舊消費是一種「殘酷樂觀」——即個體相信某種消費行為能帶來幸福,但實際上它只是讓人停滯在欲望的循環中。
懷舊商品承諾「幸福」,但它們無法真正帶來幸福——例如,買一件90年代的復古夾克可能讓人短暫感到「回到過去」,但它並不能真正恢復那個時代的生活。
懷舊消費讓人沉浸在「虛假的未來感」中——人們期待通過懷舊消費獲得「更好的人生」,但實際上,他們只是在市場提供的情感模式中重復體驗過去。
詩性敞開被封閉成商品化的期待——本應是開放的、充滿可能性的時間體驗,被壓縮成市場設定的「過去感」,個體被困在殘酷樂觀的循環里。
批判觀點:懷舊消費讓人們不斷追求不可得的幸福,而不是真正回到過去或感受當下,導致詩性的可能性被消解。
案例: 許多人購買復刻版的《口袋妖怪》游戲,希望找回童年記憶,但玩過之後卻發現那種情感已經無法真正復現,因為他們體驗的只是市場策劃的「懷舊幻覺」。

Views: 1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