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克·費希爾(Mark Fisher)——懷舊消費如何導致「懷舊資本主義」
    關鍵詞:資本主義現實主義(Capitalist Realism)、文化停滯(Cultural Stagnation)
    費希爾在《資本主義現實主義》(Capitalist Realism, 2009)中批判現代社會的懷舊風潮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停滯:
    市場通過懷舊再生產,防止新的文化形式出現——人們消費復古電影、經典游戲,但這些只是舊文化的再利用,並未創造新的文化內容。
    懷舊消費是一種「無意識的文化保守主義」——人們以為自己在反抗現代社會,但實際上,他們是在不斷消費被市場定義的過去。
    詩性敞開被抑制,因為未來感消失了——懷舊消費讓人們不斷回望過去,而非探索新的文化可能性,導致文化創新停滯。
    批判觀點:懷舊消費不是對歷史的探索,而是市場制造的一種文化停滯,讓人們不斷消費過去,而非創造未來。
    案例: 電影行業不斷推出復刻版(如《黑客帝國:復活》、新版《獅子王》),但它們並未提供新的敘事,而是讓觀眾沉浸在對舊故事的重復體驗中。
    結論:懷舊消費如何扼殺詩性敞開?
    懷舊消費是市場制造的擬象,讓情感預設化,消解真正的存在體驗。(馬蘇米)
    懷舊消費將情感商品化,使個體的情感指向性被市場操控。(艾哈邁德)
    懷舊是一種「殘酷樂觀」,讓人沉浸在不可得的幸福幻覺中。(貝蘭特)
    懷舊消費讓文化停滯,未來感消失,詩性的可能性被資本抑制。(費希爾)

反思:如何在懷舊消費中保持詩性敞開?如何突破資本制造的「懷舊幻覺」?

大多數文物館(尤其是歷史博物館、文化館)確實傾向於強調懷舊,而忽略反思與展望。這種單向度的敘事方式容易將歷史凝固成一種情感消費,而非對過去的深度理解與未來的詩性想像。這一問題在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和情動研究(Affective Studies)中已有不少批判性討論。以下是幾個核心觀點:
1. 皮埃爾·諾拉(Pierre Nora):博物館制造「記憶場所」,卻喪失真正的記憶體驗
關鍵詞:記憶場所(Lieux de Mémoire)、存檔性懷舊(Archival Nostalgia)
在《記憶的場所》(Les Lieux de Mémoire, 19841992)中,諾拉批判現代博物館的懷舊模式,使歷史變成可管理的展品,而不是活生生的記憶體驗:
博物館往往將歷史固定在「懷舊的玻璃櫃」中——它們更像是存檔系統,而不是有機的記憶傳承。
真正的記憶應該是情動性的、詩性的——但博物館通過分類、策展,使過去變成可消費的「記憶景觀」,而非開放性的對話。
缺乏反思與展望——許多博物館只是「展示過去」,而不鼓勵訪客思考過去如何影響現在,以及未來如何與歷史對話。
批判觀點:博物館不應只是收藏「逝去的歷史」,而應成為一個「詩性想像的劇場」,讓觀眾與歷史進行活生生的情動互動。
案例: 許多中國城市的「老街復原區」只是重建懷舊風貌,而不探討這些歷史如何影響現代社會結構。
2. 安德烈婭·巴喬(Andrea Bachner):懷舊博物館制造「過去的擬象」,消解詩性可能
關鍵詞:記憶模擬(Simulated Memory)、文化復古(Cultural Retro)
巴喬在《東亞文化復古與記憶政治》(Beyond Sinology: Chinese Writing and the Scripts of Culture, 2014)中提出:
許多文物館不是真正在保存歷史,而是在制造「可消費的過去」——它們選擇性地呈現特定版本的歷史,而非提供開放的、多元的歷史視角。
懷舊的「文化復古」模式阻礙了詩性想像——當觀眾沉浸在被精心策劃的復古情境中,他們往往不會質疑過去,也不會想像未來。
文物館應是「詩意介入」的空間,而非「靜態展示」——它們應該創造多維的情境,使觀眾能夠批判性地感知過去,並在此基礎上建構新的可能性。
批判觀點:文物館往往制造「過去的擬象」,而非真正的歷史對話。要激活詩性想像,展覽必須促使觀眾思考過去與未來的關係。
案例: 北京的「胡同文化博物館」過於聚焦於胡同的傳統美學,而較少討論現代化進程對胡同生活方式的改變。

Views: 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