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那麼,我們還可以理解墨西哥人為什麼在與神莊嚴交往的那一天不吃別的東西,只吃他們尊為神的肉和骨頭的麵包,為什麼在中午以前,他們任何飲料都不許喝,連水也不許喝。毫無疑問,他們是怕與普通東西接觸從而污染了胃里吃下的上帝骨肉。同樣的敬畏之心使希臘人和塞米諾爾印第安人(前面已說到過)采用更徹底的手段,用烈性的瀉藥洗淨他們的身體之後,他們才敢吃嘗新聖餐。…
ContinueAdded by Bayrut Alhabib on November 22, 2024 at 3:30am — No Comments
英屬哥倫比亞的湯姆遜印第安人煮向日葵的根(Balsamorrhiza SaRittata,Nutt)吃。但他們過去常把它當作一個神物,對它有不少的禁忌;例如,挖或烤這種根的婦女必須禁欲,任何男子不得到婦女烤根的爐子旁邊去。年輕人吃當季的頭一批漿果、根或其他產品的時候,他們對向日葵根念禱文如下:「我通知您我要吃您了。求您永遠幫助我往上爬,讓我永遠能爬到山頂上,但願我永遠手靈腳快!向日葵根呵,我就是求您這件事。您是所有神靈中最偉大的。」吃的人要是不禱告,他就會變懶,早上會睡得起不來。…
ContinueAdded by Bayrut Alhabib on November 16, 2024 at 1:30am — No Comments
為了凖備儀式,村里全部的火都熄滅掉,灰都消除乾淨。尤其要把廟里的爐灶(即祭壇)挖開,除去灰燼。然後主祭司拿一些球花蛇根草的根,一些綠煙葉子和一點新谷放在火爐底下,接著吩咐用白泥蓋上,灑上乾淨水。在祭壇上用幼樹的青枝子扎一個厚實的亭子。
這時在家的婦女清掃她們的家,刷新舊爐灶,洗淨所有的廚房用具,凖備接受新火、新谷。公共廣場或神場細心掃除過,以往宴會留下的最小的麵包屑也打掃乾淨,「以防污染獻祭的新谷」。在日落以前還要把所有在舊年里裝過食物或用於食物的器皿都從廟里拿走。然後一個報信人把全部在當年沒有違反新谷祭禮規矩的人和沒有違反婚姻規矩的人都召集到聖場上去,開始莊嚴的齋戒。但是婦女(有六位年老的婦女除外)、小孩和那些還沒有達到武士等級的人都不許進入廣場。…
Added by Bayrut Alhabib on November 11, 2024 at 8:30pm — No Comments
有人對尼日爾河上的奧尼莎村吃新山藥時的儀式作過這樣的描寫:「每個頭領都帶六個山藥,砍一根棕櫚樹小枝子,放在他的大門前面,烤三個山藥,再弄一些柯拉果和魚。山藥烤好後,李比亞(Libia,鄉村醫生)拿走山藥,搗成糊狀物,分成兩份;他拿起一份放在要吃新山藥的人的嘴唇上。吃的人先把熱山藥上的氣吹開,然後整個塞在嘴里,並且說:『我謝謝神讓我吃新山藥。』然後津津有味地嚼起來,並且吃魚。」…
ContinueAdded by Bayrut Alhabib on November 6,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Bayrut Alhabib on November 6, 2024 at 9:00am — No Comments
簡論關於谷精變化為動物形象的概念
北歐民間風俗中想像谷精變化為動物形象,就我們所見到的就談這些。這些風俗清楚地表明收獲晚餐具有聖餐禮的性質。人們認為谷精化身為一種動物;收谷者殺掉這種動物,並分享它的血肉。如公雞、野兔、貓、山羊和牛就是這樣被收獲者用聖餐形式吃掉的。豬則是春季犁地人的聖餐食物。而且將面包或湯團做成該神物的形象,代替真正神物的肉而當作聖餐吃掉;如收獲者吃豬形的湯團,春天犁田人和他的牲口吃公豬形的麥餅(聖誕公豬)。…
ContinueAdded by Bayrut Alhabib on November 6, 2024 at 7:30am — No Comments
懺悔日[基督教的節日,在聖灰星期的前一天。]那天把這塊骨頭煮了,放在灰里,到聖彼得日(2月22)那天作為禮品和鄰居交換,然後摻和在谷種里。在邁寧根的赫森及其他地區,聖灰星期三[基督教的節日,四旬節的第一天,在復活節前十四天(星期三)舉行,有人也譯為「大齋首日」,也稱「聖灰禮日」或「灰的星期三」,復活節的具體日期不定,據尼西亞公會規定,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於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間)為復活節。
東正教沿用儒略曆,故其復活節的具體日期上常比天主教和新教遲兩個星期,故聖灰星期三和懺悔日的具體日期都依復活節的日期推定。]或聖燭節那天人們就吃風干的豬肋骨,喝豌豆湯,把吃剩的肋骨都收集一起,掛在室內,到來年播種時放到播種過的地里或摻入亞麻的種子里。據說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治地里的甲蟲和螻蛄,促使亞麻長得又高又好。…
Added by Bayrut Alhabib on November 6,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谷精變化為動物:谷精變化為公馬或母馬
有時谷精還以公馬或母馬的形象出現。在卡爾沃和斯圖加特兩地區之間,人們把在風中低頭的谷穗說成為:「馬在那兒跑了。」在巴登的拉道爾夫澤爾附近的博林根地方把地里最後的一捆燕麥叫做燕麥雄馬。哈福德郡每當收割結束時,都有一種「呼喚牝馬」的儀式。地里最後一撮谷穗扎在一起,叫做牝馬。收割人站在它前面一定距離的只好「留著牝馬過一個冬季」。有時候這種假裝把牝馬送給落在後面的鄰人的做法,也得到鄰人的反應,表示接受幫助。一位老人告訴詢問者說:「我們正吃晚飯的時候,來了一個人帶著籠頭韁繩把它牽走了。」有一個地方則慣常送去一匹真的牝馬,而騎這匹馬去的人到達後總要因這不受歡迎的拜訪而遭到粗暴的接待。…
ContinueAdded by Bayrut Alhabib on November 6, 2024 at 12:00am — No Comments
谷精變化為動物:谷精為公牛、母牛或閹牛
谷精常常還被設想為具有公牛、母牛或閹牛的形象。在西普魯士的康尼茨地方,當風從谷物間吹過時,人們便說「閹牛在谷物中奔跑了」。地里哪一片莊稼長得茂密,東普魯士有些地方的人們便說「孩子們跟在他後面跑,鄰人們嘲笑他,直到農場主把這母牛接了過去。在這個例子里,谷精是人形還是動物形態,顯然混淆起來了。瑞典有些地方把割最後一撮谷穗的人叫做小麥母牛、玉米母牛、燕麥母牛、玉米閹牛,是大家開玩笑的對象。另外,在上巴伐利亞的羅森海姆地區,當某一農場主比鄰居收割晚了時,鄰居們就在他的地里豎一頭草秸公牛。這種公牛是用稻樁子在木架子上做成的,體型巨大,身上披著鮮花和樹葉,還掛著一塊牌子,上面歪歪斜斜地寫著打油詩句嘲笑這塊地的主人。
…
ContinueAdded by Bayrut Alhabib on November 5, 2024 at 11:00pm — No Comments
為了避免背部疼痛,特蘭西爾維尼亞的薩克森人收割時,用割下的第一把谷穗緊束著自己的腰部。於此可見,谷精又被運用於治療或防護方面,不過是按原來的植物形態,而不是山羊或貓的形態罷了。…
ContinueAdded by Bayrut Alhabib on November 1, 2024 at 11:0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