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輝煌的霓虹燈下 哪一處,才是我的歸宿?
流浪在城市的邊緣,我厭倦孤獨的漂泊.
我想,回家,走在異鄉,來來往往的都是客。
我多想在他們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一個可以歸家的遊子.
驀的,我想我後悔了。少了家的眷念,我們都是無根的浮蓬。
任風雨吹打,卻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記憶中,那不變的溫暖,我想,我哭了。
我努力仰起頭,讓屬於我的眼淚留回眼眶。
我這一生,前半生跌跌撞撞的離家,後半生竭盡全力的回家。
再多的光輝歲月,卻再也比不上家里的一晚。
還有,曾經幼稚的我們,未曾老去的父母。我想,…
Added by 趁還來得及 on June 21, 2019 at 6:48pm — No Comments
轉角是相遇,街頭是分離。
校園里開始,畢業後結束。
梧桐的落葉,來年發新芽。
樹下的我們,換成了他們。
桌上的痕跡,變成了回憶。
嶄新的照片,開始泛黃了。
清晰的面容,漸漸模糊了。
窗外的風箏,也飛過天際。…
ContinueAdded by 趁還來得及 on June 21, 2019 at 6:44pm — No Comments
在年少時,生活是盾,我們是矛,自以為堅硬,於是總是愛以棱角衝撞它,看看它背後藏著什麼。但那時生活原諒我們的年輕,所以不與我們計較。而長大後,走出了校園,走出了青春期,才發現生活的真實面目其實是矛,不斷地沖擊我們,堅硬而冰冷,於是我們只能將自己變成一隻盾,再疼也要把棱角磨平。
踏路不還鄉,酒入斷愁腸;晝紗霧遮目,夜薄雲掩望;千里遊鄉魂,萬里聚東堂;入我夢鄉。
當自己每時每刻都知道自己要達到什麼目的的時候,世界上就根本沒有什麼艱難了!
Added by 趁還來得及 on June 21, 2019 at 6:43pm — No Comments
小學畢業時一團人抱在一起哭的死去活來,中學畢業時拿著留言簿到處找同學寫留言,大學畢業獨自靜默走完校園,三兩告別的話,此後便了無音訊。
社會上總有那麼一部分人,拿自己的低級趣味,忖度旁人崇高的心情。
又是一個離別的夏天,又是一個絢爛的畢業季,校園里的花兒草兒依舊年復一年的相似,要畢業的你我在紀念冊里寫滿了不捨和祝願。從此天涯海角,從此不知何時相聚,從此夢里多了想念,從此難再見。
光榮可能被一次罪過所毀掉,恥辱卻需要時間來洗刷!
Added by 趁還來得及 on June 21, 2019 at 6:42pm — No Comments
你以為的有很多,可是那天來了,一切一如既往 。似乎比每天都靜。考試回來了 ,各自收拾好東西 背上書包幾個人一夥 ,肩並肩走出了教室,走出了教學樓,走出了校園,走出了自己六年的青春 。 可是每個人都回頭望了望,這六年的青春回家的路上都吵吵鬧鬧。可算熬出了頭。
愁容和笑容是不相容的,做作的笑容是掩蓋不住愁容的。
你可以忘記桃花源記怎麼背,你可以忘記賞析句子的格式,你可以忘記怎麼畫電路圖,你可以默不下3a,你可以說不出檢驗容器密閉性的方法,但是請你不要忘記那些陪你在校園里狂奔的人, 不要忘記運動會上給你加油的人,不要忘記整天檢查你背課文的人,永遠不要忘記照畢業照時和你一起笑的那些人。
Added by 趁還來得及 on June 21, 2019 at 6:41pm — No Comments
那時有錢人都喜歡到國外旅行。意大利是最受歡迎的目的地,尤其是羅馬、那不勒斯及周邊的鄉村。這些地點常常出現在英國貴族欣賞的藝術作品中,如維吉爾和賀拉斯的詩集,普桑和克勞德的繪畫作品。其中的繪畫作品描繪了羅馬的鄉間風景和具有那不勒斯特色的海岸線。畫作通常表現的是黎明或是薄暮,天空中是一些輕柔的雲朵,雲邊是粉色和金色的。有人想像那天將會,或者已經是,非常炎熱的一天。天空中似乎很安靜,只有潺潺的溪水和劃槳聲劃破寂靜。幾個牧羊女在原野上嬉戲,看管羊兒或照顧金髮的小孩。在雨中的英國鄉間房屋里看到這樣的畫面,許多人會期盼自己能盡可能早地找到機會,渡過英吉利海峽,到意大利一遊。如同約瑟夫·愛迪生在1912年所言: "我們發現自然的作品越相似於藝術作品,就越令人愉悅。"…
ContinueAdded by 吉爾吉斯 on June 21, 2019 at 2:08pm — No Comments
這輩子的憾事之一,就是從來沒說過:“我現在還那麽小。”這句話。
這句以小賣小的話,每人起碼一生至少有機會說一次吧,誰沒有小過?
偏是自己生為大姐姐,自懂人性便以為自己很大,沒資格說“我還小嘛!”
怎麽說呢?老二老三老四都比我小,說小,幾時輪到我? …
ContinueAdded by Bleach on June 21, 2019 at 1:37pm — No Comments
這輩子的憾事之一,就是從來沒說過:“我現在還那麽小。”這句話。
這句以小賣小的話,每人起碼一生至少有機會說一次吧,誰沒有小過?
偏是自己生為大姐姐,自懂人性便以為自己很大,沒資格說“我還小嘛!”
怎麽說呢?老二老三老四都比我小,說小,幾時輪到我? …
ContinueAdded by Bleach on June 21, 2019 at 1:37pm — No Comments
友儕間流行取笑我的兩件事是:
(一)林燕妮去非洲。
(二)林燕妮考車牌。
他們笑我會穿高跟鞋,跌得一滾一撲地登山涉水。
結果非洲我去了,而且去得非常愉快,以後第一個笑話應該自動消失了。…
ContinueAdded by Bleach on June 21, 2019 at 1:36pm — No Comments
喜歡看電影,喜歡石琪的影評,但是卻不喜歡研究電影,因為我只是個典型觀眾。
對電影明星的喜惡,也是毫無道理可言的,第一眼看見周潤發便喜歡,那時他還是無線藝員訓練班的學生,沒有工作紀錄可言,我只是很直覺地認為他會成為大明星。
第一眼看見湯告魯士便喜歡,看他的第一部電影,根本不知道他姓什名誰,但覺他有掩不住的光芒。
…
ContinueAdded by Bleach on June 21, 2019 at 1:35pm — No Comments
好幾年前,簡而清說我的文風不大受人影響。道理其實很簡單,“書讀得少”四個字而已。
在這兒也得解釋一下何書讀得少。那就是白話文書讀得少,既沒怎麽看,影響力就不存在。
自幼愛啃文言文,雖如五柳先生言,不求甚解,但總是看得興致盎然,縱使有很多不會讀也不會解的字,但能會意,也就樂在其中。
我絕不提倡復古,常用的亦是白話文,但總是十分欣賞古文的簡潔和聲韻鏗鏘。…
ContinueAdded by Bleach on June 21, 2019 at 1:34pm — No Comments
書到用時方恨少,這些日子做工,所輸入腦袋的中文知識已幾乎全拿出來了,越做越感不如,每次在書架中隨手翻出一書,看了都覺得受用不少,而每本都那麽出色,那麽有見地,每每令我茅塞頓開,舉一反三,令我領悟不少。
書到用時方恨少不是最高的恨,“書到讀時方恨少”才是。
單是我國歷史,看也看不完,後人寫的中國通史自是要作為基礎,扼要地記錄了這五千年來的轉朝換代,年表和個人傳記,法律等等,再看,要看《春秋》、《史記》、《漢書》、《資治通鑒》和清人的《續資治通鑒》。
…
ContinueAdded by Bleach on June 21, 2019 at 1:33pm — No Comments
可以成為專業寫稿人,前夫應記一功。因為我寫稿的時候,不喜歡有人看著,寫完了一樣不給人看,只送往報館去。
我的前夫是從來都不會看專欄的,那未就等於我寫了什麽,他從來都不會看。
這樣,我倒覺得有很大的創作自由,不然一篇文章,未出家門,已經意見多多,登了出來,還要捉字尋意,我會有被審問的感覺,幸而,根本無人看。
讀者的意見我是最喜歡看的,距離遠了點,也就舒服點。…
ContinueAdded by Bleach on June 21, 2019 at 1:32pm — No Comments
寫文章的女人,最好嫁個不看文章的丈夫。
文人善感,時喜時悲,又好幻想,上天下地的,感情如天馬行空,下筆時,到底是真作假還是假作真,每每都是如夢似幻,時空交替,那是藝術家的自由世界。
假如丈夫每句都要審要問,把每一句都當作是針對著他才有感而發的,那不用共產黨來管,已經沒有了寫作的自由。
我有個幸運的開始,因為丈夫並不看專欄,人家寫什麽他既沒看,我寫什麽他一樣沒看,寫作自由極大。…
ContinueAdded by Bleach on June 21, 2019 at 1:32pm — No Comments
寫了這些年稿,讀者信回不過五六封。
雖然百分之九十九沒回,但信都儲了起來,就如儲起一份份感情一樣。
我常說,作者與讀者之間,有種遙遠的愛,而那種愛是很深長的。
除了是作者,我本身也是讀者,對一些看了多年的專欄,總有份感情。 …
ContinueAdded by Bleach on June 21, 2019 at 1:31pm — No Comments
寫作的習慣每個人不同,我的經驗是一氣呵成寫出來的比較好。
我從來不把原稿重抄一遍,交去報館的都是第一回手槁,其中當然有減字加字,刪句加句的改動,不過不算太多,我的字雖不工整秀麗,但卻是很容易看的,即使偶爾改成大花臉,也不須重抄一次。
我不會有大刪大改的原稿,如果寫完後一看,覺得要大刪大改才成,我便壓根兒不改,把稿子一把丟進廢紙簍了事,另選一個題目,重頭寫過。因為我覺得一篇稿若需要刪改大多,必然是寫得不夠好,丟掉算了,無謂整容,即使整好了,也欠活力,自己都不想要了。 …
ContinueAdded by Bleach on June 21, 2019 at 1:30pm — No Comments
如果有人將我的書帶進洗手間去看,我覺得這是一種榮幸。
洗手間是整間屋子最私人的地方,你霸占住了,就沒有人能進來,大可痛痛快快地看不願離手的書。《史記》、《三國志》、《紅樓夢》、《神雕俠侶》、唐詩宋詞、《古文觀止》、羅素的《簡化相對論》、海明威和史坦貝的小說,哪本沒陪過我上洗手間?
有些朋友的洗手間里面,根本有個小型書架,放雜志者有之,放《資治通鑒》者有之,這些書,都是他們的好朋友。
…
ContinueAdded by Bleach on June 21, 2019 at 1:28pm — No Comments
我很同意梁小中(石人)先生的話,作家之與書,真正有意義的聯系,是“今代有響應者,後代有探索者”。
我常厭煩討論“流行文學”與“真正文學”這個不通的問題。
不錯,流行有時只流行十幾二十年,甚至短至三數年,這種流行,會被時間所淘汰。
…
ContinueAdded by Bleach on June 21, 2019 at 1:27pm — No Comments
世界重量級拳王爭霸戰中,二十一歲的新秀擊敗了三十八歲的老將。新拳王所得的獎金是五百萬美元,約合港市四千萬元。
網球神童、高爾夫球名將之類,年入也以千萬計。
就算說回本地,紅歌星一年賺一兩千萬元不足為奇。
畫家開畫展,求其開得那個也每幅收數千,有名氣的甚至百萬。
梵高死了,名畫《鴦尾花》拍賣到四千五百萬美元,雖然對生前潦倒貧困的梵高一點切身益處也沒有,但可見人是肯付錢買名畫的。 …
ContinueAdded by Bleach on June 21, 2019 at 1:26pm — No Comments
人常常為自己的矛盾感到仿徨與痛苦,也許我們對自己的觀念錯了,人原本是應該矛盾和反復的,因為一個人不是一個人,而是幾個不同的自我組成的,有的時候這個占上風,有的時候那個占上風,所以同是一個人,他的內心對一件事或者一個人的反應,在不同的時候是很不相同的。
如果表面上看不出來,那只是因為人習慣了自我控制,更習慣了從祖先積累下來的思想習慣,以為一個人就是一個人,不應該自相矛盾,應該是一個完全和諧的整體。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幾個不同的自我,都有幾個不同的層次,簡單的人的各個自我比較和諧,複雜的人的各個自我卻不斷衝幹。
…
ContinueAdded by Bleach on June 21, 2019 at 1:25p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