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叙事厭倦&焦慮·體驗 4.0 的技藝基礎

創作人怎麼訴說呢?假如他是一位設計家,就用他的設計訴說吧。

設計家的想法都在的設計裏。

是存在主義大師薩特說的吧,“存在先于本質”。這是很自然的事對不對?

一個人不存在,也就没法子說什麼本質了。存在是什麼?

心頭的覺知而已;有覺知有領悟,才可能開始和世界互動、對话。

人真的很孤獨,在設計的概念前,人更是孤獨;

你能問人說:這條線粗些好還是细些好?這用红色好還是籃色好?

如果事事都有答案,創作者的東西怎麼称得上創作,那東西早存在了。所以,創作不外是克服个人的孤獨。

包括和随着創作而来的荒谬感、無盡的苦悶、悲觀、失望和諧共處。

和谐,在這裏也不是没有衝突的意思,而是在衝突後有和解的可能。

Artwork style by Vincent Bourilhon

延續閱讀

當品牌變成好故事

內容營銷


微電影研究


說故事的力量


Host Studio's Photos


《說好的俳句》


《卡萊爾的書包》

堅持深博


海絲路·文化·軟實力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趙雅麗教授:意義+故事,文創產業的「核心引擎」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

技藝設計

體驗設計

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73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October 12, 2022 at 11:34am


趙雅麗教授:意義+故事,文創產業的「核心引擎」

文化創意產業以高附加值、高融合度、高影響力、高增速等特徵成為引領各國產業創新和升級的重要力量,已被中國列入國民經濟支柱性行業。 

由香港大學SPACE企業研究院主辦的「高管沙龍」特邀前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董事長、前臺灣中華電視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前臺灣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系主任兼文學院院長,現任華中師範大學特聘教授趙雅麗博士,從「意義經濟」的角度,介紹文化創意產業的本質與生成脈絡,並以文化盤點的觀念闡釋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工程,同時舉述文創產業的產品創新思維。 


1
文化創意產業的本質是行銷「意義」

文創產業就是透過創意,將文化轉換為商品的產業。它是以創意為產品內容,利用符號意義創造產品價值,是一種意義經濟。

所以文創產業就等同於體驗產業、美感產業、感動產業、故事產業;其本質都是行銷「意義」。當文化從一種抽象的概念,透過實體化、產業化變成一個消費商品,其中所衍生的各種意義分享行為,就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具體內涵。

如今,賣產品早已不單純是賣產品,一個產品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其是否擁有一個好故事和一個好意義,是否能真正打動消費者的內心。所以「意義經濟」可作為與物質經濟具體區隔的思考點,二者存在以下差異:

首先是溝通媒介的差異,物質經濟是一種「物質交換」的溝通方式,而意義經濟是一種「意義交換」的溝通方式。其次是資源變化的差異,物質經濟是消耗性經濟,物質產品越多,物質資源越會消耗與枯竭;而意義經濟是繁衍性經濟,意義產品越多,意義資源越會繁衍與再生。

每種意義活動,背後都有一個產業。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部分的生活場景,都是一種意義活動。除了生存必需品之外,所有的消費行為,都是在購買意義、體驗意義、創造意義。而每種意義活動,背後都包含一種意義產業。更廣義的說,人類所有的活動,都在創造故事、傳說、迷思與神話等,也就是「意義」 ,我們的生活就是在追求各種各樣的意義。


2
文化創業產業的核心知識與競爭力:處理意義與說故事

人們聽故事就是在追求意義、建構意義、創造意義、分享意義。故事也並不僅僅指故事,廣告文案、產品設計及介紹、節目內容、行銷企劃、活動策展等都是一則一則的故事。每個消費行為背後都有說服自己的好理由。 一個好理由,通常就是一個好故事。而文化創意產業,其實就是一個「故事產業」。


說故事包含兩大基本要素:

一是說什麼?是指文化資本的記錄、分類與管理,即文化盤點,盤點有哪些可以說的故事,這是說故事的基礎工程。

二是如何說?指的是文化資本的加值與再造,即文化行銷。

做文創產業,文化資產的重組與再創造是關鍵。在全球化下的背景下,把本身獨一無二的文化資產重新打造、包裝加值,成為產業勝出的關鍵力至關重要。要開發內容,我們可以從華人歷史文化中取材,其中的基礎工程就是文化盤點。

通過文化盤點,可以有效掌握與取得文化資本。而文化盤點的精神就是要建立文化資本的地圖,方便在創意過程中對文化資本進行搜尋判斷、思考與取用。

那什麼是文化資本呢?凡是能夠感動人心的文化素材都是文化資本。例如,獨特的哲學理念、視覺的圖騰符碼、有趣的生活美學、感人的文學故事、豐富的歷史事件以及共通的人性需求都是可供應用的文化資本。文化資本想要轉換成文化商品,其中要經歷從素材、原料、零件、產品、用品再到商品的六大過程。而文化資本只有要透過文化行銷才能轉化成文化產值。


3
產品創新的三大策略

故事應該如何說呢?可以通過以下三種產品創新策略:

一、造型材質的創新:商品設計透過造型材質創新

 雖然產品功能與舊產品相同,但透過造型、結構、材質、色彩對比、表面處理、新分類等創造趣味與意義,從而建立差異化、趣味化、風格化,例如手機變得越輕越薄。

榮獲2005年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的天圓地方國宴餐具系列,由48件餐具組成,其外緣都呈圓形,中間盛物處為方型,象徵未來是圓形的美好,當下是方正的踏實。除此之外,還加上了董陽孜、林盤聳、王行恭、陳瑞憲等藝術家的經典紋飾設計,漢字作為一種符號,其本身就有美感的意義在其中。這套餐具一經推出,銷量極好,頗受消費者歡迎。

二、解決方案的創新:商品設計透過解決方案創新

榮獲韓國國際發明展首爾銀牌獎的太極禪納杯就是通過解決方案創新的產品。用其品茶,不會喝到茶葉渣,茶水與茶葉呈現一明一暗的太極陰陽圖騰,這是專為解決中國人喝茶問題而產生的方案創新。 

所以,創意通常都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和困境而產生的好方法和概念。創意人通常都對於生活很敏感,會進行深入而細緻的觀察。創意也並非從天而降,而是為了解決人們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創意需要從生活中找素材,體會人們的困難在哪裡。在生活中越細心,盤點的越好,創意也就越多。  


三、內容理念的創新:
生活理念是一種鮮明的生活風格、個性訴求或生命信仰。例如臺灣誠品書店的品牌定位於經營策略,其售賣的不是書而是一種高端的時尚生活氛圍。


而無印良品則代表著一種自然、簡約、質樸的生活方式。無印良品藝術顧問山本秀夫曾說:「空就是無印良品的商品設計要訣。」另一位無印良品藝術顧問原研哉則說:「無印良品的基本理念就是省去不必要的設計,商品都是單純的。」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October 12, 2022 at 11:33am

(續上)再來看一個案例,人們通常在旅行中尋找哪些意義?臺灣雖是彈丸之地,但凡是去過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因為它有一個好故事。譬如,臺灣的大甲媽祖百萬繞境進香成為了與麥加朝聖、恒河洗禮並列的三大宗教活動。

從知覺的角度,旅行提供的是吃喝玩樂的新奇感官體驗、食衣住行安全舒適。在臺灣特色小鎮,你可以摘果、抓魚、玩泥、做手作。從符號角度,旅行要有特色且有可被感知的文化符號等核心感動元素。這裡有香魚、泥土、農作物、大地、慶典……從敘事角度,旅行還要具有內涵的感人故事。這裡有真食糧心,人情味就是好滋味。從論域角度,也就是故事背後傳達的核心價值。臺灣特色小鎮傳遞的是一種永續的生態和友善大地的理念,是世代改變的力量所在。



4
綜上,不難看出,人生在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在傳遞意義、再現意義、分享意義、創造意義,這也是文創產業的核心本質。而中國的文創產業應該萃取中華哲學理念與造形元素,透過西方的設計手法,形成具有現代與時尚符號的獨特華人設計風格。

文創產業的產品並不一定是可見可觸的物體,而是使我們愉悅、感動的元素,或吸引我們的任何符號意義。而消費就是購買意義、創造意義,意義的消費者永遠在找尋另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所有消費活動都是在進行意義的分享。

無論科技環境如何變遷,創意與行銷的關鍵都是透過人類最基本的感動與需求出發,提供消費者另一種觀看世界、體驗世界的方式。https://sea.hkuspace.hku.hk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October 11, 2022 at 2:57pm


文創企業產品開發

近年來,「文創」是一個非常熱的詞語,越來越多的商業業態與文化創意元素進行跨界混搭。許多人以為文創設計就是將某種帶有文化屬性的圖文附加在現有的產品上,這樣的理解並不是正確的。

故宮文創節氣海報

文創產品是是從文化的不同方面詮釋的一種物化形態,也就是說文化才是文創產品設計的重要元素。設計師利用原生文化的美學特征、人文精神、文化元素,再通過自身對文化的理解和詮釋,將其與產品相結合,最終形成文化創意產品。

因此要想設計出受歡迎和有內涵的文創產品,首先要深入了解對應的文化,最重要則是如何選擇可用的文化元素。蘊涵文化氣息的產品會在無形中提高自身的價值,在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 一起來看看別人家有優秀的文創設計產品吧~

01 故宮博物院

說到文創,沒有人會忽略故宮博物館,這座將近百歲的建築在現在依然受到了很大歡迎,文創產品功不可沒。

2014年,故宮微信公眾號發送了一篇叫做《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的推文,從此故宮的文創屬性開始覺醒。隨後,掌握了「流量密碼」的故宮推出了「朕就是這樣漢子」折扇等一系列創意的文創產品。故宮文創多次在朋友圈刷屏,成為網紅中的清流。

2016年推出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獲得豆瓣評分9.4分,在年輕群體中的口碑很好。故宮IP對應的受眾變得年輕化,與之相對應地,文創產品的設計也開始切合年輕人的使用習慣,故宮推出了「國寶色」口紅、每日故宮APP等產品。


02 西西弗書店

西西弗書店是國內獨立書店中的佼佼者,註重引導讀者進行精品和深度閱讀,這一點從西西弗書店的裝修和文創產品中就可以看出來。書店裝修采用墨綠色的色調,歐式櫥窗和紅黑配色是它的特色,整個書店布局清新雅致,給人一種簡約美,營造出濃厚的閱讀氛圍。

下圖是西西弗書店的會員卡,標誌性的深紅色和手繪、插畫元素相結合,再加上書店主打與「閱讀的力量」,看起來非常有情懷。文創產品的設計和品牌的視覺形象一致,既能體現品牌特色,又能增加美感。


03 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成立於1753年,館內有800多萬件藏品,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

下圖是大英博物館推出的木乃伊棺槨造型鉛筆盒,設計師在鉛筆盒上繪製了古埃及木乃伊的插畫,消費者打開鉛筆盒時就能感受到歷史的莊嚴感。雖說是棺槨,卻又一點也不陰森,別具風情。

04 企鵝圖書

「三段式書封」是企鵝出版社的經典造型, 2009 年英國皇家郵政局發行的「影響英國的十個經典設計」的郵票中,企鵝「三段式」書封與雙層巴士、MINI 汽車一起成為了代表英倫文化的符號。

因此企鵝圖書在推出文創產品時首先選擇的就是「三段式」設計,下圖是企鵝三段式帆布袋、陶瓷馬克杯等周邊產品。顏色清新明快,樣式俏皮可愛,又不失文學氣息。

依托於文創產品,濃厚的歷史文化不再只是停留在史書、影像中,它們以更貼近日常生活的方式不斷向我們靠近,越來越年輕化、越來越鮮活有力;被賦予了文化價值的產品,其內涵也隨之提高,而不再僅僅停留於產品層面。(原題「文創」概念都被玩壞了,來看看真正的文創產品設計)/https://www.canva.cn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October 10, 2022 at 9:29pm


文創4.0
:一個核心要素和兩個底層思維

中國文化和旅遊產業正在跑步進入文創4.0時代,這是技術、政策、新冠肺炎疫情、社會等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

隨著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理解等技術的提高,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在智能寫作、設計、音樂、遊戲、展陳、講解、老照片修復等領域的應用逐漸得以提升。在區塊鏈(Blockchain)方面,用區塊鏈進行版權保護、流通和內容創意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在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方面,各種文化雲、媒體雲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雲計算在文化和旅遊產業、公共文化服務、文化場館服務等方面得以全面應用。在大數據 (big Data)和社會化計算(Social computing) 方面,一批文化大數據公司和社會化計算公司的出現,有效地推動了文化和旅遊產業的發展。以ABCD‘S為代表的新技術的進步加速了重塑傳統文化和旅遊產業數字化的進程。

一系列推動數字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的政策出臺,極大地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2018年11月25日,《文化和旅遊部關於提升假日及高峰期旅遊供給品質的指導意見》發佈,指出,要提升智慧旅遊管理水平;2019年4月16日,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印發《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指出,要創新驅動,突出效能。加強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應用,創新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業態,促進工程轉型升級和服務效能提升。2019年8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的意見》發佈,並指出要促進文化、旅遊與現代技術相互融合,發展基於5G、超高清、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新一代沈浸式體驗型文化和旅遊消費內容。2021年4月29日文化和旅遊部發佈《「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指出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文化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等各環節的應用,推進「上雲用數賦智」,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

2020年開始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中國文化和旅遊產業的數字化發展。2020年10月15日第128屆廣交會首次采用互聯網形式在線上舉辦,雲會展達到了很多原來意想不到的效果,推動了數字會展產業的發展。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全國5.9萬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為40196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2019年同期下降6.2%。但是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數字出版,動漫、遊戲數字內容服務,互聯網遊戲服務,多媒體等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1293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2%,這表明雖然從總體數據上來看,上半年文化產業營業額是下降的,但以文化科技為特征的文化產業新業態卻是逆勢上揚的。這主要是因為疫情改變了人們的文化消費模式,尤其是線上消費成為新常態,雲會議、雲展覽、雲音樂、雲旅遊、雲觀影、在線教育等蓬勃發展,從而加快了文化產業與新技術的融合發展,推進了文化產業轉型升級。

從社會來看,以95、00後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原住民的消費崛起,推動了數字文化和旅遊產業的創新。這些被稱為Z世代的消費群體,按照互聯網方式思維生產、傳播和消費文化產品,願意接受新鮮事物,重視文化產品的社交化、潮流性和個性化。

正是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政策、新冠肺炎疫情、社會變遷等為主要因素的疊加影響,極大地推動了文化和旅遊產業新業態的快速發展,形成了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的新特征,讓文化和旅遊產業跑步進文創4.0時代。

文創4.0時代包括一個核心要素和兩大底層思維。

核心要素是全面數字化。至少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全產業門類數字化。不管是新聞、藝術、設計,還是音樂、文化園區、景區等,所有的文化和旅遊產業業態都要考慮與數字化的融合。其次是全產業鏈數字化。從文化和旅遊資源、文化和旅遊創意、文化和旅遊產品生產、文化和旅遊營銷、文化和旅遊消費到文化和旅遊服務,都要考慮與數字化融合,建立新的業態。第三是全產業要素數字化。從版權、人才、市場、技術、資金,甚至機制都要考慮與數字化相適應。

當然,數字化不是簡單的把傳統資源變為數字資源,或者簡單做個數字營銷、數字產品等,而是要按照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催生出的全新數字生活空間的要求,建立數字社會的運營思維進系統謀劃。


兩大底層思維分別是審美思維和一體化思維。

文化和旅遊產業本質是審美的產業,要以審美的思維來構建數字經濟時代的文化和旅遊產業。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October 10, 2022 at 9:29pm

用審美思維構建文化旅遊產業,就是通過創意設計和場景營造,讓消費者在消費和體驗具體的文化和旅遊產品時,發生移情效應,在大腦中生成一種「完整的、充滿意蘊的感性世界」,達到消費者觸景所生之「情」與身體所接之「景」產生情景交融的效果。

由於技術創新,在數字化時代通過審美思維構建文化和旅遊產業成為可能。數字化時代,我們可以對消費者和顧客進行精準的畫像,從而可以把每一個消費者作為一個具有獨立思想、心靈和精神的個體,然後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創意、設計、生產和營銷相應的文化和旅遊產品,使消費者與文化和旅遊產品產生共鳴。

用審美思維構建文化和旅遊產業,必須做到三個統一:

首先是意象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統一。用審美思維構建文化和旅遊產業,就是要讓消費者在消費、體驗文化和旅遊產品時產生出美的意象,這個意象要與消費者期望的或者經歷過的生活世界產生統一或者共情的時,價值才能發生。

其次是超越與回歸的統一。一方面要超越構建者自我認知,回歸商業的本質——人性。另一方面要超越過分關注產業的實用功利,回歸理性價值,與目標用戶產生精神共鳴。

最後是真、善、美的統一。我們需要把對規律理解的「真」與激發消費者快適的「美」和在精神領域提升人生境界的「善」統一起來,這樣就能實現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目標。

由此,通過對自然、社會、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美的解構與創造,傳達出優美與崇高、悲劇與戲劇、醜與荒誕、沈郁與飄逸、空靈與無言等等不同的審美意象。

在數字技術快速發展背景下,一體化思維成為文創4.0時代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可以也必須做好的底層邏輯。

首先是資源、創意、生產、營銷、銷售、投資、服務等一體化策劃。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的前期一定要做好一體化的頂層設計,要把運營前置到策劃階段,避免走彎路。

其次是城市、行業、類別、企業等文化資源一體化運營。文化和旅遊產業的發展,要做城市文化的代表、行業文化的代表、時尚文化的代表,在運營前期就必須把能整合的文化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實現多贏的局面。

最後是目標客戶、供應商、投資者、競合企業、標桿企業等相關利益者的一體化戰略。一方面要全面調動產業鏈各相關利益者參與產業生態互動的意願來構建一體化戰略,另一方面把這些利益相關者作為價值創造的生命共同體進行整合,使之成為創意者、營銷者、銷售者等多重身份合一的價值夥伴。

做好這三個一體化,才能統籌策劃與運營、兼顧自身與行業、協調內部與外部,使產業按照數字化時代要求進行發展。來源:中國經濟網 2022-01-06)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October 8, 2022 at 9:46pm


黃美冰·日常歌唱與文化認同:馬來西亞華人敘事探究


【摘要】當音樂響起, 人們聆聽或歌唱, 在樂聲中實踐或體驗着他(或她)對國家、族群和文化的認同。日常歌唱實踐如何影響人的行動、如何賦予行動之意義、如何形構代際差異正是本文聚焦的研究主題。作爲一項民族誌的敘事體冩作, 本文欲通過詳細描繪馬來西亞華人日常歌唱的代際差異, 來探索日常歌唱與群體文化認同模式的相關關繫;在意識、情感與認知的闡釋框架裡, 尋思同現有的文化認同理論的契合與突破。

論文的實証分析分別比較了馬來西亞老年、中年、青年、少兒四代華人群體的日常歌唱行爲、身份認同的代際差異,其主要發現是:

(1)少兒單純、被動的意識與情感使其日常歌唱呈現被動、被組織、培養、富教育意義的灌澆式特點, 同時“便捷式的”繼承“我們”的文化身份, 將少兒的日常歌唱與文化認同置入一個“危險期”、“填空期”;

(2)活絡的意識與情感使得中青年的日常歌唱與文化認同處於一個“自由期”、“過渡期”, 在種種動向裡不斷運動着, 不斷建構與重構各種自我, 實踐着日常歌唱的自主追求;

(3)老年人尋求歸屬的意識與情感則置其於相對“安全期”與“完滿期”, 幾近完成的身份與認同呈現着不易變動的認同與情感,以及懷舊的歌唱喜好。同時, 研究還發現,教育可能作爲中間機制, 連接日常歌唱與國家、族群與文化的認同。

論文敘事的基本軸線是:將日常歌唱與文化認同模式歸結爲互構關繫, 即日常歌唱的代際差異與文化認同的代際差異經由意識、情感與認知機製的相互作用。通過日常歌唱行爲,社會結構中的文化認同模式得以嵌入馬來西亞世代華人的集體記憶之中, 記憶又喚醒或強化他們不同程度的對國家、族群和文化的歸屬感;反之, 不同維度的認同屬性也不同程度地影響其日常歌唱。

在方法上, 本文通過對馬來西亞世代華人的日常歌唱與文化認同的田野資料作“敘事探究”。敘事強調經驗的變化性, 探究則強調在日常生活中去叩問、追問所表現的理論建構方麵的積極與主動。

其間穿插的由參與觀察、文本分析等提供的質性資料都以敘事探究的方式作鋪展,並在敘事論述的結論裡,對既有的及建構的理論作出回應。敘事提供一個能夠更詳細地觀看瑣細日常的視角與載體, 揭示人之爲人的經驗——本文也試圖確立:敘事探究是呈現日常生活和理解連續日常經驗的最好的方式。
(下略)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October 6, 2022 at 10:06pm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October 4, 2022 at 10:00pm


企業文創是幹嘛的?——常見的文創產品定製種類

如今實際上問許多文創產品定製公司,市面上的文創產品定製到底有多少,她們必定會跟你們說特別多,單單是製定文化創意,都比以往五六年增漲了多少多少倍,可是大家了解其實現在市面上的文創產品,定製有多少種類嘛?實際上市面上的種類大概能夠分成下面4種。

 

一:娛樂藝術衍生文創產品定製

娛樂藝術衍生文創產品定製,是依據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審美價值、經濟價值、精神價值而派產生的一系列文創產品,普遍的有影視娛樂、藝術家作品、動漫IP等衍生出來的文創產品它來自於藝術作品本身,卻更改了藝術品自主性、個體性、不可以復製性等特性,成為具備有審美價值的可批量生產加工的一般性文創產品。

2015年,中國動畫電影《大聖歸來》發佈的衍生產品,首日銷售額收入達到1180萬元,打造了中國影視衍生產品的日銷售總額新記錄,2015年也為此被看成是中國影視衍生文創產品定製產業化的元年。

常見的文創產品定製種類


二:生活美學產文創產品定製

生活美學文創產品定製主要是依據對生活的觀察,文創產品有多少把自己對生活習慣的了解滲入到日常文創產品的細節,打造出美的甚至是推動生活習慣的文創產品。如同喬布斯所講,「消費者並不了解自身需要什麼,直至我們拿出自身的文創產品定製,她們就會發現,它是我想要的東西」。生活美學文創產品定製的背後蘊涵深刻意涵、儀式感亦或是匠心精神,我國的傳統的生活美學文創產品定製,應多重視中華傳統生活習慣與創造物的方式。


三:活動與展覽會文創產品定製

活動與展覽會文創產品定製通常指:依據展覽會、社區論壇、慶典活動、產品博覽會、運動會等所製定的文創產品,文創產品定製有多少這類文創產品有比較強的紀念價值,但時效性較短,通常會伴隨著活動的截止終止生產和出售。


四:公司企業與品牌文創產品定製

公司企業與品牌文創產品定製,指的是:依據公司文化、品牌理念等藝術創作過來的文創產品,主要是用於展示和豐富公司文化、商務禮品贈予、互聯網話題營銷等,品牌聯名也是如今品牌與品牌相互之間較為普遍的合作模式。


常見的文創產品定製種類

上述就是作者梳理的有關於普遍的文創產品定製的種類,若有需要能夠直接聯絡集文創設計、工藝品製造、禮品定製、IP衍生產品開發,等於一體的研發供應鏈服務公司。公司企業應致力做「能落地的文創產品定製供應商」打造會講故事的精巧美物。(風車 2022-06-24)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October 1, 2022 at 1:10pm


達利雕塑作品首次入駐中國美術館

Salvador Dali - Fauno Hombre Cabeza Cuernos 農牧神人頭角 - Sculpture H218×W60×L140cm Base H65×W83×L83cm Bronze 1973 2-8
Salvador Dali - Saint Sebastian 聖塞巴斯蒂安 - Sculpture H217×L74×W66cm Base H77×L77×W77cm Bronze 1974 2-8


26日,收藏家黃建華先生將其珍藏的兩件達利雕塑作品捐贈給中國美術館。中國文聯副主席覃志剛,全國政協港澳颱僑委員會副主任盧昌華,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爲山,中國曲協主席、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薑昆,中國文聯演藝中心主任鬱鈞劍,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張子康、謝小凡、胡偉、安遠遠,香港僑福建設企業機構執行者、達利雕塑作品捐贈者黃建華等共同出席了作品捐贈儀式。

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 1904-1989)是20世紀最負盛名的超現實主義大師,他不僅創作了大量具有超現實主義風格的油畫作品,更廣泛涉獵版畫、雕塑等藝術門類。此次捐贈的兩件雕塑作品創作於20世紀70年代,表現出達利從超現實主義風格步入“經典時期”之後,對宗教神話題材的關注。


《農牧神 人頭角》(Fauno Hombre Cabeza Cuernos)是達利1973年創作完成的一件雕塑作品,塑造的是羅馬神話中牧神的形象。牧神與古希臘神話中的潘神相等同,他以半人半羊的形象出現,主管牧人、獵人、農人和住在鄉野的人。藝術創作中的牧神往往被塑造成午後沉歡的形象,或歌酒,或舞蹈,逐漸擺脫“半羊”的動物性而更具有人類的情感特徵。這一點也在雕塑《農牧神 人頭角》中體現得尤爲突出。達利抓住了牧神的典型特徵,以象徵性手法將牧神微醺時迷醉的狀態集中表現於頭部形象上。牧神睜大雙眼仿佛看到了令人愉悅的東西並爲之歡呼着,歡樂的情緒圍繞着他的麵龐,飛揚的神採帶動着頭髮和鬍子一起悅動,如火焰般感染着觀者,使人忘卻了他原本醜陋的羊形特徵。顯然,達利在這樣一個有些畸形的形象上賦予了人類的同情心,體現了他詮釋宗教題材的獨特視角,形體的變化也反映出超現實主義風格的痕跡。


雕塑《聖塞巴斯蒂安》(Saint Sebastian)是達利1974年完成的一件作品。作品塑造的是天主教的聖徒聖塞巴斯蒂安,俊美的外形也使其成爲藝術家們樂於表現的對象。他在教難時期曾被羅馬帝國皇帝戴克裡先下令亂箭射死,但奇跡的是箭並沒有殺死他,這段傳奇經曆使他成爲人們最熟識的聖徒之一。達利的這件作品同樣塑造了聖塞巴斯蒂安被捆住後用亂箭射穿的形象,但憑藉雕塑的特殊表現力,達利通過這一雕塑塑造了一位“反優雅”的塞巴斯蒂安,後仰的身體、反剪的雙手、扭曲的姿態帶來視覺上的不穩定,6支箭直插進他斑駁的身軀,模糊的表情使痛苦放大,充滿殉難的意味。但達利在展現傷害的背後暗含的卻是對“不要傷害”這一觀點的強調,體現出達利在其“經典時期”對傳統宗教題材的現代主義詮釋。

中國美術館一直以來都緻力於徵集、收藏、研究國際現代藝術大師的經典作品。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爲山對此特別關注,他提出,中國美術館要成爲世界著名的美術館必須海納百川,不僅要收藏中國優秀的典範之作,也要收藏和展覽世界大師的傑作,讓全人類大師在此對話,才能營建一個大的文化氣場。自其上任以來,即倡議一些愛國人士向中國美術館捐贈藝術作品,通過他親自與黃建華先生的積極溝通,第一時間得到了黃建華先生的響應,項目由安遠遠副館長具體執行,從接洽立項到作品入駐,僅一週時間便迅速落實,得以向公衆展示。


黃建華先生是香港僑福集團主席。他熱愛收藏,二十餘年中,藏品囊括了中、西方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門類的多樣的藝術珍品,尤其偏愛收藏達利的作品,同時也十分關注中國當代藝術,所藏作品包括張曉剛、曾梵志等多位中國當代藝術名家的代表作。與此同時,黃建華先生更是廣爲人知的愛國人士,在收藏的過程中,他越來越意識到藝術應該與衆人共享。因此,他不僅經常把藏品放於公共空間之中,給更多人以美的享受,同時更慷慨捐贈,曾向南京藝術學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多家單位捐贈所藏藝術作品。今日,中國美術館有幸入藏達利雕塑,得益於黃建華先生又一次無私地奉獻。鑒於其對於國際藝術品收藏的豐富經驗,中國美術館特聘任黃建華先生爲我館國際髮展顧問。


國家美術收藏寶庫的日益豐盈,得益於藝術家們的大力支持、親屬的無私奉獻,更有衆多愛國人士、國際友人、藝術機構等的慷慨捐贈。隨着世界藝術交流活動的日益密切,中國美術館也陸續接到了衆多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友好人士捐贈的國際藝術珍品。黃建華先生的捐贈,不僅填補了中國美術館館藏達利藝術作品的空白,更爲中國美術收藏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對於兩岸三地及至海外的跨文化研究與交流也發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

達利的這兩件雕塑,將匯入館藏國際藝術品館藏序列,爲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中國美術館將延續戶外展陳方式,將這兩件作品陳列於美術館前廣場東側戶外草坪,供更多觀衆研究、賞鑒,使其發揮更大的價值與作用。

捐贈儀式中,吳爲山館長向黃建華先生頒髮捐贈証書與聘書,並共同爲雕塑作品舉行揭幕儀式。(2014-11-27 10:27 來源:新華網)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September 26, 2022 at 9:00pm


節事活動開發與管理

中國節事活動研究多以某一地區的自然、文脈和發展戰略為基礎,舉辦的一系列活動或事件,包括:節日、慶典、地方特色產品展覽會、交易會、博覽會,會議,以及各種文化、體育等具有特色的活動。

關鍵字包括“旅遊節”、 “文化節”、 “節慶”、 “節慶活動”、 “節慶旅遊”、 “旅遊節慶”、 “節慶經濟”與 “旅遊節事”。對節事活動的規劃、組織、營銷、管理和影響等方面的研究仍有待加强。(中國節事活動開發與管理研究綜述)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