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條絲綢之路,在不同朝代,不同文化環境,經歷過國號的改變,國界的改變。

可是,文化商貿和友好情誼,還是越久越醇實的那個傳統。

在新的紀元里,我們要增添什麼新的內容?

高期待、高關注度的背后,最現實的問題,是落實和普及的艱難。

要促進沿線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共識,如何來對話談合作? 如何來加強頂層設計和規劃?

要講“文化先行”的優勢,文化產業在提升文化互動方面,可扮演怎樣的角色?



(攝影:鄧福恒遺作·沙巴日落)

Rating:
  • Currently 4.66667/5 stars.

Views: 802

Albums: 沉思·海上絲綢之路
Favorite of 1 person
Location: Sabah Maritime Silk Road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y 28, 2023 at 10:48am


21世紀華教需具備4要素·陳友信:包括走向國際化

(怡保27日訊)馬來西亞獨大教育機構主席拿督陳友信指出,華教發展在21世紀需要具備4大要素,包括多元進取校園文化、重視新科技的學習、走向國際化和訓練具備未來能力的學生。

他説,隨著全球教育改革浪潮時代變迭,以及我國政局已有變化,“華文教育”的發展結合新一代及友族人士跨族群的需求及融合了多元性的特質。

他今天在怡保培南獨中,爲2023年獨中復興運動50週年教育研討會主持開幕,緻詞時如是表示。

(愛墾配圖:馬来西亞國境最北的華文獨中:沙巴古達培正)

他説,“華教”的定義是具有馬來西亞本土文化特質的“華文教育”系統,而在21世紀的華教需具備4大要素。

“首先是多元進取校園文化、中華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素養的塑造。根據數據,超過90%的馬來西亞華裔家長把孩子送到華小接受基礎教育,反映華社對母語教育的重視和認可。”

他認爲,華校之所以能廣受家長歡迎,積極的校園文化和良好的校風是關鍵要素,華教理念著重先成人後成才,強調人文素養,貫徹自律、自重、自強的精神。

“根據教育部的數據,2010年至2020年,非華裔學生佔華小學生人數從11.84%提高至19.75%,顯示華小辦學獲非華裔家長的青睞。”

他續説,華小是我國最具有多元族群的學校,2006年至2022年全國華文獨中非華裔生人數從663人增至1541人,增加了878人,暴增132%。


他也説,其次是重視新科技的學習,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在高科技時代下,獨中教育要與時俱進,必須更專業化以因應未來挑戰,培養符合就業市場未來需要的人才。

他指出,新時代重視的是智慧而非僅是知識,辦事能力而非僅是學歷,團隊精神而非僅是個人的卓越,因此獨中教育務必定期檢討教學綱要及注重全人教育,使得華校畢業生在走入社會之後,擁有更強競爭力及執行力。

他也表示,華教走向國際化,在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獨中得思考如何增加外國學生,有助提昇校園多元文化,讓學生有國際視野以及擴大朋友圈,也能推進統考朝向國際化、公開化的目標。

他指出,依據數據2022年大馬華文獨中的外國學生有687人,佔全國華文獨中學生總人數的1%,比例實則很低。

他表示,另外是訓練具備未來能力的學生,21世紀必備的能力包括協作力,也就是團隊精神和整合能力,溝通與表達能力。

他説,其次則是抗壓力,即心理風險及情商指數,包含了面對未知及接受失敗繼續進取的特能,接著是競爭力,也就是必須能洞察自我強弱、堅持不懈及擔當能力;最後是學習力,也就是終身學習及主動學習的能力,跨領域、跨國界的學習。


另一方面,霹靂董聯會主席顏登逸緻詞時表示,新一代家長對教育專業有更高的要求,而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大數據的時代挑戰下,因此獨中教育改革已經刻不容緩。

他説,國內教育環境已從單元教育的打壓,轉變成多元教育的競爭,國際學校與私立學校林立,以及在家教育崛起,顯示新一代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專業有更高的要求。

他表示,ChatGPT的問世、人工智能軟件的普及和工業4.0時代下的大數據、5G等新時代技術的挑戰下,獨中教育該如何回應?要培養怎樣的孩子?未來的孩子需要怎樣的能力,才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這些擺在眼前的問題,已顯示獨中教育改革刻不容緩,獨中經過50年的發展之後,已走到了十字路口,一個必須重新作出省思的分水嶺。”

他也解釋,該研討會共有約27名發表人,來自馬來西亞、中國和香港等教育專家、學者、華教工作者,以及參與者包括350名全馬各地的董事長、校長和教育工作者。


他也希望在連續3天舉辦的研討會能透過衆人的集思廣益,重新省思《獨中建議書》如今的時代意思,也希望能爲獨中未來50年的發展,提供一個戰略性的方向思考。

出席嘉賓包括霹靂董聯會總務黃志偉和研討會主任黃仲賢。(27.5.2023 東方日報)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y 25, 2023 at 11:45am

盧桂霞·會館出版刊物意義深遠

目前好些宗鄉會館依然定期出版會刊。這是繁瑣的工作,但意義深遠。進入數碼化時代,有些會館與時並進,將會務活動信息都放上網,讓有興趣的會員自行觀看閱讀。這能節省印刷費,省時省力,可在第一時間知道會館的情況,尤其對較年輕的會員,這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但對年紀較大、或對電腦科技不太熟悉的會員,卻是一件苦差,最後可能放棄不看了。所以會館還是會定期出版會刊或常年報告,這是會館應繼續秉持的傳統。

會刊中報道了會館的近況,如發展方向、即將舉辦的活動或剛舉辦過的活動盛況、人事的變遷等,傳遞信息,並加強聯繫。會刊也有軟性的文藝作品,讓會員認識同鄉冩作人。再者,飲水思源報道原籍的風土人情、新面貌等,可增進新知識,促進彼此間的了解。

例如安溪會館出版會訊半年刊,除刊載活動信息外,也收集個人小品,印刷後分送會員、海外鄉親及本地社團。這有助於聯繫感情,互通有無。再如福州會館印刷《三山季刊》,刊載福州的風俗文化、曆史傳統、方言趣談等。海南陳氏公會出版《椰韻》,除介紹海南民謠、海南書畫家外,也收集鄉賢奮鬥的成功故事,這可讓會員了解會館的發展史,也對後人有諸多的鼓勵。

再如晉江會館在刊物信息中,刊載三代同堂慶中秋的盛況,讓老中青三代人同樂,進而呼籲秉承先賢拼搏、謙恭的精神,群策群力,爲會館和國家社會的和諧貢獻力量。永春會館的刊物登載執委會就職典禮、報道宗鄉活動與世界局勢。李氏總會有《李緣》、岡州會館、花縣會館、海南陳氏公會等等,都定期出版會訊。

從長遠來説,這些會訊刊物是公會不朽的資産,可以長久流傳,讓對會務髮展有興趣的會員慢慢閱讀,而作爲公會新的領導班子,更應該翻閱過往的曆史、活動記錄,以繼往開來,大家從長計議,在未來能有新的一番作爲。相反地,如果是數碼化的資料,未必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其次,年長的領導人也許對電腦科技的使用不是很熟練,或對科技有抗拒的心理,即使想多了解會務情況,也因力不從心,學習速度慢而放棄。這樣説來,數碼化比不上印刷的刊物來得務實和親切了。

出版會訊從收集、挑選資料、撰文,到排版、校對、修訂、送往印刷,最後分派、寄到會員家中及有關社團,甚至海外同鄉會,這都得花費時間和精力,但意義深遠,值得延續。(2023年5月23日新加坡聯合早報)

延續閱讀:

洪祖秋: 地方誌與史實的留存

地方志

社會史視野下的地方志利用與研究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April 4, 2023 at 2:41pm


習近平:一次罕见的外交攻势,这20个细节很有看头

一个下午,在北京会见了三位总理(首相),坦率地说,这是近年来非常罕见的外交举措。读新华社稿件,很多话更是意味深长,值得细细体会。

哪三位?

分别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这三个国家,都是议会制,国家执政大权,事实上是总理或首相掌握。

外交无小事,细节很重要。

完全个人看法,至少20个有意思的细节吧。

1,标杆。很特殊的一个词,被中国最高领导人用来形容中新关系:中新是重要合作伙伴,中新关系……不仅有力推动了两国各自发展振兴,也为地区国家树立了标杆。标杆,那就有榜样的作用。

2,周边外交优先方向。我们知道,中国外交布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但新加坡,用领导人的话说,则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不简单,不一般。

3,高质量。不是虚头巴脑,而是高质量。因为中新关系,将提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请注意,前面的几个定语。

4,“两个最”。中国领导人评价:在东南亚国家中,新加坡参与中国改革开放程度最深,同中国利益融合最密切。

5,愿同中国合作的国家共享发展机遇。这句话,很耐人寻味的,中国给世界提供了机遇,但中国“愿同新加坡等愿意同中国合作的国家共享重要机遇”。其中的内涵,大家可以细细体会,不合作,那就对不起了。

6,严正立场。中国领导人告诉李显龙:我们应坚决反对霸道霸凌,明确抵制“脱钩断链”,不允许任何国家剥夺亚洲人民追求更美好幸福生活的权利。态度是很明确的。

7,李显龙的信心。李显龙的话,也很有高度:我看到中国各地都在迅速恢复经济活力,我对中国经济的韧性抱有坚定信心。

8,台湾问题上承诺。在两岸关系上,新加坡地位很特殊。但李显龙很明确: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认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都在一个中国政策基础上同中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9,新加坡的警告。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鼓吹“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会带来不可预测的严重后果。这应该也是新加坡说得最到位的一次了。

10,不选边站队。李显龙说:即使有竞争,也要基于相互尊重与信任,不能非黑即白,选边站队。这应该也是有所指的。


这都是基于新华社通稿的细节,很有意思吧。很多话,含而不露,但深意存焉


和安瓦尔的会谈,同样很有看点。要知道,这还是安瓦尔执政马来西亚后第一次访华。

11,中马命运共同体。看新华社通稿,领导人告诉安瓦尔:你此访期间,双方就共建中马命运共同体达成共识,必将开启两国关系新的历史篇章。既然是命运共同体,那关系肯定不一般了。

12,新机遇。领导人说,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将为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新机遇。

13,坚决抵制。领导人告诉安瓦尔,中马同属亚洲文明,中方愿同马方一道,弘扬亚洲文明,支持东盟中心地位,坚决抵制冷战思维和阵营对抗,合力建设好共同家园,而且,双方要深化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交流互鉴……一些话,应该也是有所指的。

14,喜悦之情无以言表。最有看头的,是安瓦尔的表态。看央视同期声明,安瓦尔对中国领导人说:“主席阁下,我在此同您会面喜悦之情无以言表。如您所知,您在很多马来西亚人民之中拥有极高威望。我认为您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而且给世界和人类文明带来了新的希望,您的远见卓识的意义超出中国范畴,影响着地区,影响着世界,让我们感到惊叹。我非常欣赏您的领导能力,珍视我们的友谊。”看视频,安瓦尔确实是发自内心,别有感触。

15,马来西亚的承诺。安瓦尔表态: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侵略过其他国家,近期中方成功促成沙伊北京对话,再次表明中方为促进和平发挥的建设性作用。马方反对阵营对抗和强迫选边站队。东盟作为独立自主的力量,将为避免地区形势紧张升级发挥积极作用。

这次访问,相信安瓦尔确实内心很激动,中马关系,将上一个新的台阶。(下续)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April 4, 2023 at 2:37pm

(续上)第三位是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西班牙即将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显然,与西班牙讨论的话题,与两个邻国各有不同。

但细节也不少。

16,中国的承诺和希望。中国领导人告诉桑切斯:中方愿进口更多西班牙优质商品,希望西班牙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公平公正,西方现在堪忧啊。

17,欧洲你要战略自主。这句话很坦率,领导人说:发展好中欧关系,需要欧方坚持战略自主;中欧理应是现代化道路上的合作者、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好朋友。欧洲没有战略自主,都跟着美国跑,很多就不可能了。

18,西班牙的承诺。桑切斯也作出了积极承诺:西班牙愿与中方保持坦诚沟通和对话,不断增强互信,加强互利合作。而且,西班牙将致力于推动欧盟同中国开展对话合作。

19,乌克兰危机。对西班牙来说,这是最重要的话题,中国领导人也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即:中方立场一以贯之、清晰明确,就是劝和促谈、政治解决。应该摒弃冷战思维和阵营对抗,放弃极限制裁施压。希望有关各方通过对话协商,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架构。

20,西班牙很赞赏。按照新华社通稿,桑切斯也介绍了西班牙有关看法,表示西班牙积极评价中方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文件,赞赏中方为政治解决乌危机发挥的建设性作用。

当然,这些细节,都是基于中方的新闻报道,桑切斯随后也在北京举行了新闻发布会,看外电报道,他对中方反对在冲突中使用核武器等立场,确实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些细节背后,我总觉得,还有不少看点。


第一,这是很高难度的外交艺术。一个下午,会见三个不同的领导人;同样的场所,不同的谈话内容。一些话热情洋溢,一些话绵里藏针,一些话也是在做工作。将朋友搞得多多的,将敌人搞得少少的。什么是外交艺术?这就是外交艺术。

第二,外国领导人在北京的感动和希望。看了一下,安瓦尔确实很感动,一些话很发自肺腑。桑切斯确实很期待,期待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李显龙就不用说了,中新毕竟有“两个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还是和平最好,发展最紧要。 

第三,2023春天外交正渐入高潮。一个下午,三位总理(首相),接下来,看行程,除了日本外相、德国外长也要来北京外;领导人层面的,法国总统马克龙要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要来,巴西总统卢拉康复后,很快也要来。肯定,接下来还有一大波的外国领导人。 

疫情3年,耽误了很多事,挑战真不少。好在疫情终于过去,该恢复的恢复,该加强的加强。 

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2023年04月01日;北京日报客户端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rch 8, 2023 at 11:05pm


深圳「國際民間交流中心」超30家 助力「僑交會」

(2016年06月06日 來源:深圳僑報)

日前,記者從深圳市僑商智庫研究院(簡稱「僑商智庫」)了解到,作為僑商智庫全球化的網絡資源,「國際民間交流中心」的建設已經進入快車道。目前,海外分中心已達30餘家,遍布五大洲。「國際民間交流中心」的建設在服務「一帶一路」戰略、助力深圳國際化發展、為「僑交會」平臺提供信息及渠道支持的作用正在突顯。

為「僑交會」永不落幕埋下伏筆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希望「走出去」,開拓海外市場;很多海外僑胞則希望走進來,參與中國經濟建設。應勢而生的亞投行和「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勾勒了中國的對外開放格局。然而,要真正實現「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政府的引導、企業的參與必不可少,民間組織的角色同樣不容忽視。去年8月,在深圳成功舉辦的首屆「僑交會」上,以僑商智庫為依托成立的「國際民間交流中心」正式揭牌,為實現「永不落幕的『僑交會』」埋下了伏筆。

將近一年時間,被官方和民間高度關註的「國際民間交流中心」如今進展如何?在第二屆「僑交會」籌備工作開始進入沖刺階段,記者從僑商智庫得到了一個讓人興奮的答案。

記者了解到,「國際民間交流中心」的中長期計劃是在深圳設立總部,在全球布點,首批設立海外區域分支機構50家和國內區域分支機構50家,總部和分中心采取自籌費用的運營方式。工作方式是創建並運營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交流合作平臺,使招商與投資的雙方在這個平臺上互通有無,交換信息,促成項目成交。在此平臺上,以華人、僑商為紐帶,以互聯網、大數據為工具,匯集全球僑商、社團組織、商協會和政府相關部門等機構資源,促進全球經濟、商貿、文化等領域的信息交流與合作。目前,離首批設立全球海外區域分支機構50家的目標只差一步之遙。

深圳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僑聯主席、市僑辦負責人馬勇智表示,成立「國際民間交流中心」有助於整合全球華僑華人資源,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把當地的情況、商業信息搞準,把價格搞實,擰成一股繩辦大事。同時,也真正幫助廣大海外華僑華人參與中國的經濟建設,讓他們也能搭上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

一個是引擎 一個是渠道

「以『僑交會』為引擎,以『國際民間交流中心』網絡為渠道,利用國際投資基金的資金支持,聯合項目產業基地及創新創客企業孵化器,共同打造一個國際產業交易平臺。」僑商智庫「國際民間交流中心」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心最大的特點是與當地有實力的社團組織共建當地的分中心。通過每個分中心進行信息收集、挖掘、分析,為「僑交會」兩大平臺——國際產業交易服務平臺、外貿產品交易合作平臺的運營提供信息及渠道支持。

目前,第二屆「僑交會」招展工作進展順利,國內板塊已經完成85.1%的招商任務,800個展位已售出681個,國際板塊已經完成82.8%的招展任務,600個展位已售出497個。僑商智庫方面表示,隨著第二屆「僑交會」的舉辦,「國際民間交流中心」建設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其聯手僑商、社團、商協會以及政府部門,實現合作聯盟,充分發揮海外分中心在當地的資源優勢,幫助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的作用也將越來越突顯。

「一帶一路」上的「珍珠鏈」

深圳是全國和全省重點僑鄉,蘊藏在廣大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和歸僑僑眷中的豐富資源,為深圳經濟特區的建設與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如何進一步發揮僑務工作優勢,抓住深圳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樞紐城市的重大機遇? 不久前在深圳舉辦的第十二屆文博會上,來自全球3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名僑領、僑商、華文媒體代表聚焦第二屆「僑交會」時,紛紛對「國際民間交流中心」的運作給予了極大的關註,把「國際民間交流中心」的建設比作「一帶一路」上的「珍珠鏈」。

深圳市副市長艾學峰此前在僑商智庫調研時也指出,「國際民間交流中心」在這方面大有可為,一方面通過加強信息匯集分析和挖掘,及時掌握海外僑情新變化;另一方面,「國際民間交流中心」是在市僑辦、市僑聯的指導下創辦的,相對其他民間組織,「近水樓臺先得月」,有更多的機會與政府互動交流,做到官、民有機融合,及時地掌握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此外,利用深圳與世界各地建立的友城及設立在海外分中心的關系,充分發揮當地民間骨幹力量,可讓「一帶一路」走得更順暢。

記者還了解到,市僑辦、市僑聯目前已和僑商智庫簽署了合作協議,共建「國際民間交流中心」的計劃正在穩步推進。「國際民間交流中心」的建設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民間外交的新紐帶

記者手記

改革開放3餘年來,深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城市更新、配套設施升級、城市保障性項目的推進等為這座城市的下一步騰飛積蓄了能量,深圳走向國際化的步伐正在加快。

「國際民間交流中心」自成立以來,得到海內外僑界、商界的廣泛認同和支持,期間共接待來自荷蘭、法國、西班牙、比利時、愛爾蘭、德國、英國、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亞、日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的海外團體100餘次。可以這麽說,「國際民間交流中心」為深圳與世界搭建了又一座民間外交的橋梁,通過民間外交大力宣傳深圳的城市形象,為促成深圳與世界各國在各領域的合作交往,為深圳在全世界遍結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充當了絕佳的「紅娘」,深圳國際化建設的步伐也因此而更快了。 (柯東波)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February 1, 2023 at 1:28am


臺灣文化發展的重要根源–華人離散經驗


「離散」帶有遠離家園的意味。因旅行、經商、留學、移民或被迫離開家園的人,在與傳統對話後,常會產生不一樣的觀念與視野,有可能因此帶動發展,產生社會效益與經濟能量,甚至促成整個社會的改變。例如原本偏好高粱酒與飲茶的臺灣人,現已逐漸偏好紅酒、香草茶。又如科學園區裡盛行的靈修活動,已與園區人設計的產品、生活價值、對孩子的想法、對中國傳統的態度等產生密切的互動關係。這些現象足以顯示:臺灣正在一點一滴架構屬於自己的文化,而其發展根源之一就是來自四面八方的華人離散經驗。

4D看華人離散經驗

現代史上所能看到的離散論述,大都是猶太人和非洲人寫的,事實上華人的離散經驗也極為複雜、龐大,只是論述不多。為求建立一個探討臺灣現代文化的模型,清華大學外文系廖炳惠教授以華僑故事為背景,從離鄉(Displacement)、失落(Dislo-cation)、差異(Difference)、歧出(Disjuncture)4D角度探討全球華人的離散經驗。

早期華人為求更好生活而離鄉,現在卻出現為了心靈成長,放棄優渥生活,遠赴紐西蘭、南非的移民者。這些人不再眷戀單一祖國或特定辯證關係,他們能與不同地區移民建立協調、合作關係,在族群認同上具有豐富開放的面向。然因離鄉經驗的複雜性,導致產生文化上的失落感,而這種失落情結的產生主要因為文化差異。

早期人們以族群、性別和膚色做為文化差異主軸,80年代後,這樣的差異主軸卻被白人所接納與喜愛。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新華人文化展現出過度的世界文明觀,他們比原鄉和新地方的人更世故,在認知層次上更前衛,對於兩地產生的視野提出不一樣的批判,也就是一種歧出的論述,這使得離散研究更具有參考和研究價值。

不可諱言地,臺灣現代文化的發展也受到很強烈的影響。譬如中藥、氣功,以及令身體與氣更加圓融的理念都非常中國化,但其日益普及的原因,部分是由於西方科學對其中某些療效的驗證。又如西方新的觀念為國內科技研究與產業發展注入新血,進而造就臺灣的經濟奇蹟。追根究柢,臺灣的變化發展和近百年來華人的離散經驗有關。[張志玲|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資料來源:《科學發展》2007年6月,414期,73頁]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January 12, 2023 at 10:20pm


「一帶一路」知識產權

中新社北京2018年8月28日電 (記者孫自法)由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版權局、商務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共同主辦的2018年「一帶一路」知識產權高級別會議,28日在北京開幕。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會議致賀信,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見了出席會議的嘉賓代表,中國國務委員王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來自「一帶一路」沿線近60個國家的知識產權機構、國際及區域組織以及駐華使館代表,同東道主知識產權領域政產學研各界代表共聚一堂,圍繞「包容、發展、合作、共贏」的會議主題,共商知識產權合作大計,共謀「一帶一路」知識產權事業發展大局。

弗朗西斯·高銳表示,感謝中國政府對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知識產權合作所作出的努力和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工作的支持。此次「一帶一路」知識產權高級別會議的召開,充分體現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和知識產權國際合作。

他說,當前,全球面臨著數字化帶來的多重挑戰,尤其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知識產權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願與各國一道,加強溝通,增進合作,共同促進全球知識產權體系建設,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知識產權事業發展和經濟繁榮。

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主持開幕式並做會議首場主旨報告。他指出,推進「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促進經濟發展,實現共同繁榮,「始終是我們的合作宗旨和共同目標」。要發揮好知識產權在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關鍵是要凸顯知識產權的市場和經濟屬性,加強與產業發展的緊密結合,大力推動專利、商標、版權、地理標誌等工作,支撐創新型經濟、品牌經濟、文化產業和特色經濟發展,提高經濟發展水平。

申長雨還對進一步深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知識產權合作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共同推進更深層次的知識產權合作;二是共同推進更加完善的知識產權基礎保障;三是共同推進更加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

2018年「一帶一路」知識產權高級別會議為期兩天,與會代表還將圍繞「知識產權在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發展全球知識產權體系及共同策略,應對數字時代全球知識產權體系面臨的新挑戰——法律、最佳實踐及合作」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討論。(完 / 2018年08月28日 來源:中國新聞網)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December 29, 2022 at 10:26pm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October 19, 2022 at 4:24pm

前進的方向:採取行動帶來改變

認識到正在進行中的數字化轉型,正在重塑當今經濟和社會並將在未來持續進行,二十國集團同意繼續在以下事項上開展密切合作。基於此,二十國集團將:

(1)鼓勵建立多層次交流,包括政府、私營部門、民間社會、國際組織、技術和學術群體等利益相關方以及行業組織、勞工組織等其他各方分享觀點,促進數字經濟合作。

(2)鼓勵二十國集團成員交流政策製定和立法經驗,分享最佳實踐。

(3)鼓勵通過數字經濟方面的培訓和研究合作使二十國集團中的發展中國家受益。

(4)歡迎和鼓勵聯合國、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勞工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電信聯盟、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世界銀行和其他國際組織,在重要的政策問題方面開發更好的實用、相關、適當的指標,譬如數字經濟中的信任、電子商務、跨境數據流動、物聯網等問題。

(5)期待包括經合組織在內的相關國際組織和感興趣成員做出努力,加強宏觀經濟統計中的數字經濟測度問題研究,包括對各國統計機構開展自願性“良好實踐”調研,並組織由統計學家和數字企業參與的數字經濟測度源數據研討會。

(6)與二十國集團工商界活動(B20)、二十國集團勞動會議(L20)、二十國集團智庫峰會(T20)等其他團體積極互動,與工商界、民間社會、學術界交流觀點,就如何推動數字經濟健康發展交流意見。(2022-01-20 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愛思想平臺

愛墾網評析:

1 到了2030年,作爲南海重要部分的印度尼西亞將成爲世界七大經濟體;

2 印度尼西亞新首都座落於東加裡曼丹的努山達拉;

3 印度尼西亞的文創産業受到G20關注,見:A Creative Recovery: A G20 Roadmap and Special Focus on Indonesia

4 G20數字經濟框架可支援南海婆羅洲文創産業;

5 上述G20與其他國際組織的夥伴關繫,可對照其文創産業立場與行動。

 

Comment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October 18, 2022 at 11:03pm

崔永元·征集“家·春秋”大學生口述歷史影像記錄

2014年,北京市永源公益基金會、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我的歷史”公益項目等聯合發起“家·春秋—大學生口述歷史影像記錄計劃”。作為湖南唯一的合作夥伴,本報特面向湖南高校的學生,征集優秀的口述歷史紀錄影像作品參賽。

“家·春秋”計劃旨在通過參與、培訓和傳播,逐漸在年輕人和普通人中培養從身邊搶救歷史記憶、人人都來做口述史的觀念和基本方法。喚起公眾、社會、公共機構對口述歷史的重視,喚醒更多的力量一起來留存、守護歷史的記憶。入選的志願者將獲得口述歷史學家的指導,並獲得一定的經費支持。另外,新歷史合作社還將於11月13日至14日在深圳發起首屆當代歷史記錄者大會,屆時諸多口述歷史機構與學者將在會議上亮相。

11月中旬,本報將聯合湖南圖書館、新歷史合作社等,共同搭建湖南口述歷史的研究實踐平臺,打造面向青少年的口述歷史培訓基地,聚合廣泛的口述歷史參與群體,匯集歷史學術等機構以及學者加入到口述歷史領域中。

問答

口述歷史為什麽越來越被關注?

口述史是一種非常民主的歷史,每個人都可以參與進來。

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口述歷史的發展有不同的速度和原因。在蘇聯口述史發展的原因是它可以找回大量被禁止的記憶;在拉丁美洲,口述史扮演了一個重要的政治角色,找回那些被政治壓迫的人的真相;在澳洲,這跟土地的權利和當地人群的權利有關;在歐洲,我想口述史興起的原因是口述史可以給我們另一種觀察歷史的角度。口述史是一種非常民主的歷史,每個人都可以參與進來,普通人和專業口述史學家,這個可以給我們一個對歷史的主觀性的認識,同時也是普通人的聲音。(羅伯特·珀克斯,英國國家圖書館口述歷史館館長)


中國的口述歷史經歷了怎樣的發展?現在是怎樣的狀態?

要探索口述歷史的多元方式,實現紀錄片、社區計劃、網站、APP等成體系的口述歷史發展

中國口述歷史發展基本上有三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收集中國近現代歷史上重要歷史事件與人物的口述資料的實踐。第二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這個時期西方口述歷史概念引入中國,中國口述歷史逐步發展。第三階段:21世紀以來,中國口述歷史實踐與研究爆發式發展。

20世紀90年代,口述歷史在中國得到廣泛應用。一方面是實體社區口述歷史研究,比如校史、少數民族史、商業和企業史、農村等。更為廣泛的是虛擬社區的研究,其實就是對每個群體的口述歷史研究。目前中國社區口述歷史的呈現方式不夠多元,主要呈現方式是研究出版物。口述歷史最大的價值在於聲音和思想,所以我建議探索口述歷史的多元方式,實現記錄片、展覽以及社區計劃、網站、博客、APP等成體系的口述歷史發展。(楊祥銀,溫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所所長)


如果我們準備做一個口述歷史項目,該如何取捨?

有四個可供參考的標準跟大家分享: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四個可供參考的標準跟大家分享。我想第一個是要界定主題,這個主題是跟現在公眾的需求和興趣相關的,大眾對它有興趣的東西。第二個是搶救性的考慮,人都會老去,人們的記憶也會褪色,所以我們應該考慮一些即將老去、即將被遺忘的人們。第三個原則就是前瞻性,或者說對未來的預期,這個比較難預計,但我們應該盡量去選擇一個主題,這個主題所產生的資源體系,下一個時代或者說50年後的人們仍然會覺得它有用,仍然能夠發揮它的服務。第四點就是它的獨特性,我們選擇一個主題應該考慮它不是很多單位、很多地方都在做的,而是具有自己的獨創性和獨特性。(布萊恩·肯農,美國楊伯翰大學歷史教授)


我是一名中學老師,經常帶著中學生做口述歷史,您有什麽好的建議?

把人生生活和史學的歷史課結合起來,是一個最好的方式,我覺得這樣有價值,而且十多年前我就想做這個工作。我覺得現在中學生的歷史學得實在是太枯燥,把歷史這門學科都給毀掉了。現在的歷史課本改了幾次教材,但還是沒有脫離宏大記憶的範疇。我覺得學歷史是一個最深重、最活潑和人生有直接關系的學科,被改成了一個整天背“賠了多少銀子,賠了多少土地”的資料。所以我覺得把人生生活和史學的歷史課結合起來,這實在是一個最好的方式。(作者定宜莊,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據10月28日相關互動討論整理,整理/記者 劉玉鋒 匡萍)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