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作品:沙巴丹南毛律人豐收節慶典
攝影家    :  北婆羅洲人文關懷攝影家劉富威

《愛墾敘事學慕課》推薦精彩文獻,歡迎學習: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42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June 11, 2021 at 3:57pm


陳德清俳句 《蔬果風姿》



〈水蜜桃〉

武陵嵐霧繞
薰風暖日時相照
一抹嫣紅笑


〈絲瓜〉


翡翠凝新碧
歛藏天地精華氣
陽光與露滴


〈綠花椰〉

蒼鬱比青松
綠蕊繁花更幾重
雍容度歲冬


後記:
如果用心來觀察,每一種蔬果都有著不凡的履歷。水蜜桃,曾有山嵐環抱、清風拂照,陽光更為她們塗抹上嫣紅的印記。不起眼的絲瓜,同樣稟受天地的精華,還有陽光雨露的滋潤。綠花椰,如繁花密蕊,青翠蒼鬱,不敢辜負青花的美名。看似渺小的蔬果,都是無數美好因緣的共同成就,怎能不歡喜領納!



文/圖 德清(2021.06.11於淨庵 / 俳句吟詠39)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June 6, 2021 at 9:03pm


中國文旅
IP產業:收益平衡問題

近年來,中國文旅IP產業數量規模日漸壯大,但從整體上看,中國IP所能實現的價值卻差強人意。國際授權業協會在《2018年全球授權市場調查報告中》指出,中國IP市場發展迅速,超過百億美元,但在超過3000億美元的全球市場中,占比不到5%,其中可挖掘的市場空間非常大。 

IP無疑是文旅產業不可割捨的部分。但當下,文旅行業能拿的出手的IP並不多,如何把IP的運作方式,嫁接到旅遊產業當中困擾著旅業人。

IP經濟日趨火爆,“得IP者得天下”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但中國從來不缺IP,缺乏的是具有破圈實力的IP


一個好的IP首先是文化,然後是創意、內容,最後是定位,怎麼定位一個IP,怎麼打造一個好IP,持續困擾著文旅界的各方人士。

是什麼樣的IP才適合當下的社會?中國大多的主題文旅IP是依賴傳統歷史文化,但大多數人認為中國文化是廟堂之物,旅遊更多是社會屬性,未來需要的是可持續、有親和力有爆發力的商業模式。


但除了基於中國歷史文化底蘊的IPIP也可以是影視IP、電影IP、動漫IP,還可以是中國泡泡瑪特(註)這樣體驗類產品的原生IP,同樣類似星巴克的生活方式也是IP的一種。不應該僅僅把眼光局限在歷史文化上,IP是一種價值觀,是文化、生活方式所積累的精華,具有獨特的生命力的,也是消費升級下的特定場景連接。在經營過程中,文旅IP長期發展和短期收益達到平衡,這極為重要,但摸索融合需要時間。

另一方面,近年來,傳統文化領域也有故宮文創這樣大文旅IP破圈,據悉故宮的文創產品銷售額從2013年的6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近10億元。而到了2017年,故宮文創產品的成交GMV(Gross merchandise value 商品交易總額)15億元。文化IP的想象力空間並不低。


但故宮IP只有一個。旅遊和IP融合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得到不錯的商業轉化率,文旅IP的商業轉化率困擾著敦煌集團。即便奔跑多年,與世界IP迪士尼、樂高等高效率的商業轉化率對比,當下中國文旅IP帶來的商業價值無疑相形見絀。

文旅項目IP的商業模式要可持續,重點在於因地製宜。中國文旅項目打造IP,大多是隨波逐流,當一個項目生產玩偶周邊,而後其餘項目迅速跟近,從未考慮商業屬性和主題屬性的平衡。(黃書陽,2020,文旅IP不要追求“網紅”曇花一現的短期收益,環球旅訊


註釋:POP MART泡泡瑪特,成立於2010年。 發展近十年來,圍繞藝術家挖掘、IP孵化運營、消費者觸達以及潮玩文化推廣與培育四個領域,POP MART泡泡瑪特旨在用“創造潮流,傳遞美好”的品牌文化,構建了覆蓋潮流玩具全產業鏈的綜合運營平臺。 2020年12月11日,泡泡瑪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在港股掛牌上市。


延續閱讀 》

地方文化營銷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June 1, 2021 at 4:08pm


沈宏非·俠饌

依“射雕”的典故,大廚們製作了十三道佳肴,包括:洪七公的“荷香飄溢叫化雞”;黃蓉家傳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火腿煮豆腐是也;歐陽鋒之“獨步天下蛤蟆功”,以杏汁雪蛤露調製;“駱山西毒五蛇羹”,為菊花五蛇羹;“北丐降龍十八掌”,是姜醋蹄子;取 自黃藥師配方的桃花島珍奇補品“九花玉露液”,則以高粱加梅汁、玫瑰露製成。

監製者說,“俠饌”中數“二十四橋明月夜”最為刁鑽。先把整隻金華火腿在三分之一處開了蓋,用電鑽挖出二十四個小洞,以雪糕器具扒出圓形豆腐,以火腿湯浸數小時再鑲入火腿之中,鋪上三分之一的蓋,整隻放入大蒸爐中炊之。上桌時掀開,熱騰騰地挖豆腐來吃 。至於火腿,按照書上所講:棄之不食。(沈宏非《寫食主義》吃進肚子裏的江湖)

                                                                                                  (照片来源:風傳媒)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April 29, 2021 at 9:01pm


瑪格麗特·杜拉斯《物質生活》披巾的那種藍色


書中這個年輕女人的那條藍色披巾,是怎樣一種藍色,只有我一個人知道。不過,其中有嚴重的遺漏,那種藍色卻不在此列。譬如說;我也是唯一看到她的微笑的顧盼的人。我知道我根本無法把它給你描寫出來。讓你看到那一切。沒有人能做到。

所以有一些東西永遠不為作者所知。對我來說,洛爾·瓦·斯泰因在他舉行的晚會上,有塔吉阿娜·卡爾,還有其他幾個玩臺球的男人參加,她的某些意態動作、某些大膽行動,我就無所知。在室內深處,可以聽到提琴聲。那是洛爾的丈夫在拉提琴。洛爾·瓦·斯泰因的意態表現,她在這次晚宴上與雅克·賀爾德的那種默契,這種關係竟改變了書的結尾,其中的含義我不可能表達,也無法說出,因為我和洛爾·瓦·斯泰因在一起,她也不完全知道她的所做所為以及為什麼要那樣做。

布朗肖責備我,為接近洛爾·瓦·斯泰因利用一個中介人物,如雅克·賀爾德。他大概希望我和洛爾·瓦·斯泰因在一起,而不要中介人物。可是我,洛爾·瓦·斯泰因,只有當她與另一個人物介入某種行動,我才能聽到她,看到她,否則我就抓不住她。

她自始就不是和我身對身面對面,像在副領事中寫的那樣。一個文本,就是一個全部向前發展的整體,這並不是什麼可供選擇的問題。盡管我在書的結尾發現,某一人物愛上另一個人物,而非我所指定的那個人物,我也決不改變書中已寫出的過去,因為那是已經寫出的,要改寧可改動它的未來。


遇有這樣的時機,即我發現其中的愛情,并不是我所深信的那種愛情,我只有和這新出現的愛情共處,追隨其後,再起步前行,我不說被拋棄的愛情是虛假的,我只是說它已經死去。在洛爾·瓦·斯泰因這一次晚餐之後,色彩依然不變,墻壁的色彩,花園的色彩,全無變化。

沒有人知道,落在變動的發生點上的究竟是什麼。

我談寫作談得太多了。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也不知道。


① 塔吉阿娜·卡爾、雅克·賀爾德均為《洛爾·瓦·斯泰因的迷狂》中人物。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April 29, 2021 at 1:12pm


花文創·物文創

In the eyes of the renowned Israelis illustrator Sveta Dorosheva, many flowers are the existing form of human beings who past away long ago. If you are prepared to listen, they are always willing to share with you some of the interesting moment they experienced in their previous life. (SVETA: EVERY FLOWER TELLS A STORY OF PREVIOUS LIFE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22, 2011)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April 28, 2021 at 1:00am


陳明發《創作是文化資本》

前陣子和一位玩微電影的朋友聊天。

他剛完成了一部有關原住民生活的微型紀錄片。

他說,很多年輕人都不了解,原住民原來面對著那麼多的問題。例如土地被搶、年輕一代沒有教育與就業機會等等。

他也說,他以年輕人的身份去了解、拍攝,然後呈現出那些社會現象,相信更容易讓年輕人接受那個故事。

他的結論是:讓十八歲的人,去向十八歲的人說故事,更容易引起共鳴。

我當然很同意他的說法。

另一方面,我也了解到,有些故事,雖然是十八歲的人說給十八歲的人聽的,但八十歲的人也一樣可以對有關故事產生共鳴。

只是,有的時候需要“加工”,用八十歲的人所可能建立聯繫的呈現角度、方式與細節,讓故事做二度的創作、表達。

所以,許多好故事都有所謂的“兒童版”、“少年版”、“成人版”或“十分鐘版“之類的不同呈現方式。

而原來的故事變成了一個可以再創作、多層多維度詮釋的“文本”。

今晚讀到雁南飛先生對甲木木佳作的獨特評論,想起好創作為什麼是一個社會的“文化資產”;因為它可能讓我們的鑑賞、體悟與創作的能力有所提升。

而且可能一再的“享用”,做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欣賞”,不必害怕會消耗殆盡。(原載:January 3, 2013 愛懇)

                                                                                    (Framing Photography Ideas)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March 17, 2021 at 11:37am


故事與莫名的病

二次大戰後我們也可以觀察到,當個體失去故事時會產生混亂及迷失方向;而當民族失去故事時,整個文化便會遭受莫名的病。(Ray & Anderson,2008:329)榮格派的分析師伍德曼(Marion Woodman)也這樣告訴我們:“沒有了故事,我們在個人的世界瓦解時,就無法回想起我們自己的身份” (見邱于芸著 《故事與故鄉~創意城鄉的十二個原型》,臺灣遠流出版社,2012年12月,65頁)

                                                                                       (Source:Carlo Zamora)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March 16, 2021 at 4:08pm


叙事藝術:個人風格

公元二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第一位榮獲此桂冠的華裔作家高行健說:“一千個作家可以有一千種不同的寫法,如果每個人都努力找尋自己最貼切的方法同別人區別開來。一個作家或一個藝術家的苦惱首先就在於這番找尋。藝術最忌諱重覆,重覆他人和重覆自己都同樣地不幸……。”

有關閱讀 》陳明發博士 《文創敘事技能系列 1》: 勝在自然

                                                          (What is Elocution by Kurt Hutton/Getty Images)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March 3, 2021 at 12:52am


莫迪亞諾《暗物質》


他清楚地感到,在確切的事件和熟悉的面孔後面,存在著所有已變成暗物質的東西:短暫的相遇,沒有赴約的約會,丟失的信件,記在以前一本通訊錄裏但妳已忘記的人名和電話號碼,以及妳以前曾迎面相遇的男男女女,但妳卻不知道有過這回事。如同在天文學上那樣,這種暗物質比妳生活中的可見部分更多。這種物質多得無窮無盡。而他只是在自己的記事本上記下這暗物質中的幾個微弱閃光。他見這些閃光極其微弱,就閉目思索,尋找能產生聯想的細節,使他能再現整體,但整體並未出現,只有一些片段,一些星塵。他真想投身於這暗物質之中,把斷掉的線索一根根接好,是的,要回到過去,抓住一個個影子,了解其來龍去脈。這是不可能的。於是,只有找到那些姓。或者名字。它們能起到磁鐵的作用,能再現妳難以弄清的模糊印象。它們存在於夢中,還是在現實之中?(莫迪亞諾《地平線》)


莫迪亞諾《青春咖啡館》

《參觀一套沙發的旅遊》

愛墾雲端藝廊: 戀戀·文物館

EVOCATIVE OBJECTS:THINGS WE THINK WITH

陳明發院士戀物體驗劄記·物件加速人的自我創造

EFFECTIVE STORYTELLING PROGRAMMES FOR MUSEUMS

海德格爾:藝術作品的本源(壹)——物與作品(1)

童慶炳:《文心雕龍》“感物吟志”說(1)

阿蘭·波德頓《給工作一個讃》の 物流管理

童慶炳:《文心雕龍》“感物吟志”說

一支鉛筆告訴我的事

愛墾雲端藝廊: 戀戀·文物館


愛墾雲端藝廊: 中藥故事館

EVOCATIVE OBJECTS:THINGS WE THINK WITH

Comment by 慕課 庫 on January 26, 2021 at 4:37pm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