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三、基本的是非觀
一個思想者,應當比普通人多一些基本的是非觀,具備一些基本人文精神。在當下,尤其重要。
具備一些基本的是非觀,並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知名的學者,在一些基本是非觀上出了問題,知名的學者聲譽和美譽,也因此大打折扣。例如,否認文革是一場浩劫,對當下嚴重侵犯他國主權的特別軍事行動,不認為是侵略戰爭,等等。在涉及人類基本良知面前,沒有底線,缺少基本的是非判斷。這樣的學者,即使有很高的社會身份,也很難贏得人們的敬重。
具備一些基本是非觀,一些內容與專業背景有關。這也是一個思想者應具備的知識。例如,政府機構設置與政府的性質目標有關,也與社會發展成熟否密切聯系。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是無所不能的政府,而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是有限政府,公共服務型政府。涉及到公共服務型工作,一般說來只能政府做,不適合他人做。大量社會實踐說明,很多社會性工作,確實不適合政府做,政府做不了,也做不好。一些政府辦的社會組織,例如作協、足協之類,地球人都知道,這些社會組織由政府去辦,很難有好的效果,如果交給社會,效果或許更好。
四、歷史觀
作為思想者,需要具備深刻的歷史觀。需要尊重歷史,了解歷史發展的大勢,能夠把握歷史的走向和脈絡。(……略)
尊重歷史,你不能否認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期的三年大饑荒,這有各地這一期間死亡數據和人口年齡結構數據作為支撐;尊重歷史,不能否認文革十年浩劫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的災難,中共11屆6中全會的《決議》認定是一場浩劫;尊重歷史,需要對抗戰期間正面戰場有一個高度認可,因為整個中華民族為此做出了巨大犧牲,等等。
用歷史視野考察,人類很多的工作實際意義有限,一些當初被社會追捧的十分神聖的內容,今天已失去了神聖光環,甚至或許都有些荒唐。因而,一個思想者,必須能夠把握歷史大勢,這樣才能夠清醒的預知未來,並對當下發展,哪些更能反映人類未來發展的基本走向,有一個清晰認識。
五、獨立的人格
獨立的人格,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判斷和認知。在現實生活中,保持獨立的人格,可能有這樣或那樣壓力,但卻是人,一個可以成為大寫的人,最重要的品質。
何為大寫的人,就是有天下情懷,不是考慮自己個人安危,而是關注整個社會,也即天下蒼生幸福。作為一個思想者,或許有一些風險,與時代不合拍,但不應主動迎合。正因為此,或許難有一番作為,卻保持了人格光輝。如果能夠認清自身發展走向仍然堅守,只能說明內心強大,有強大定力。
可以選擇沈默,也可以做一些人們可以理解的小聲附和,但一定不能夠胡說。畢竟,歷史是有記憶的,作為思想者,作為大寫的人,這也是必須堅持的堅守。(爱思想 2022-09-30)
洪席耶閱讀 》楊成瀚·洪席耶的《感性分享:美學與政治》
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953980
洪席耶:感性分享
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948758
洪席耶·國王之死與新史學的誕生
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ranciere004
Yo Chen·洪席耶 2022 最新專書,第一時間導讀
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yo-chen-2022-1
洪席耶《景色時代-美學革命之起源》
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1088821
維柯的詩性智慧與歷史—在西方思想史上,義大利歷史學家和哲學家維柯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在維柯之前的時代,剛剛從宗教神學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的學者,無不把滿腔的研究熱情傾注於對自然奧妙的探索之中。無論是伽利略(1564-1642)、培根(1561-1626)還是牛頓(1642-1727),他們的興趣都在於研究自然事物,以期從中獲得關於世界的普遍的確定原則。
(Faces of the World)
在西方思想史上,義大利歷史學家和哲學家維柯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在維柯之前的時代,剛剛從宗教神學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的學者,無不把滿腔的研究熱情傾注於對自然奧妙的探索之中。無論是伽利略(1564-1642)、培根(1561-1626)還是牛頓(1642-1727),他們的興趣都在於研究自然事物,以期從中獲得關於世界的普遍的確定原則。
編註:喬瓦尼·巴蒂斯塔·維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或詹巴蒂斯塔·維柯(Giambattista Vico)(1668年-1744年)是一名義大利政治哲學家、演說學家、歷史學家和法理學家。他為古老風俗辯護,批判了現代理性主義,並以巨著《新科學》聞名於世。
維柯的興趣不在數學和自然,而在於人的世界。維柯認為,數學中的數量世界和人類生活於其中的民政世界,同樣都是人類創造的產物,而且與數學世界相比,民政世界更為真實,因為人類不僅創造了民政世界,並且生活和參與到其中。維柯說:「幾何學在用它的要素構成一種量的世界,或思索那個量的世界時,它就是在為它自己創造出那個量的世界。我們的新科學也是如此(它替自己創造出民族世界),但是卻比幾何學更為真實,因為它涉及處理人類事務的各種制度,比起點、線、面和形體來更為真實。」所以,歷史同樣也可以跟自然哲學一樣,擁有普遍永恆的原則,從而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
維柯認為歷史之所以能夠成為一門科學,是因為歷史是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自然而然,人類就能夠認識它,並把握其中的真理性內容。因此,被笛卡爾(1596-1650年)普遍懷疑所拋棄的歷史,在維柯哲學裡獲得了真理性的保證,從而成為一門新科學。
新科學的研究必須要以歷史開始的地方為起點,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必須要從理性尚未充分發展的、處於野蠻狀態下的人類開始。正是在這一考察過程中,維柯為我們揭示了「詩性智慧」。
在維柯看來,所謂「智慧」並不僅是某種求知的活動,而是一種科學與藝術的統一;「詩性」則是指原始人類由於缺乏充足的理性,而本身所具有的強盛的感覺力和生動的想像力。詩性智慧並不是一種理性之下的低等智慧,而是人類產生之後的一種最基本的智慧。
定義維柯的詩性智慧
在維柯看來,所謂「智慧」並不僅是某種求知的活動,而是一種科學與藝術的統一;「詩性」則是指原始人類由於缺乏充足的理性,而本身所具有的強盛的感覺力和生動的想像力。詩性智慧並不是一種理性之下的低等智慧,而是人類產生之後的一種最基本的智慧。
(As A Dad Of Four)
在世界剛剛起源的時候,人類的思維就像孩子一樣簡單,不具備邏輯推理的玄奧智慧,只能憑藉自身具備的感覺力和想像力去認識和創造世界,他們最初「只感觸而不感覺,接著用一種迷惑而激動的精神去感覺,最後才以一顆清醒的心靈去反思」。這是一種類似於詩人般的智慧,只是在人類理智充分發展之後,才產生了哲學家的玄奧智慧。因此,原始人類都是詩人,有著孩子般的豐富想像力。
詩並不神秘,不具備嚴密的邏輯推理,只是對於人最本真的感覺能力的一種闡述。與哲學沉浸於理性的沉思之中不同,詩竭力避免受理性的侵蝕。原始的人類首先創造出來各種藝術,而後,哲學家在此基礎上創造出各種科學的世界,人類才達於完備。
維柯認為,以己度物是詩性智慧的一種重要的表現方式。原始人類從個人出發來認識和衡量外物,將自身的脾氣秉性轉移到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上,在這種比喻和隱喻的幫助下,創造了遠古時代的神話和寓言故事。因此,神話故事就是以一種詩性的語言來表述的人類對於世界的認識。而後人類通過一種象形文字表達自己,形成了一種詩性的語言。這種語言的產生處處落下了詩的印記,比如說對於比喻、描述、隱喻和意象的運用。
在古代希臘語中,「詩」與「創造」同義,「詩性」亦即一種能動的創造性,「詩人」也就是「創造者」的意思。這種古老的詩性智慧正是古代社會的起源,同時也是「真理即是創造」這一維柯哲學第一原則的根據。維柯將其看作是「打開本科學的萬能鑰匙」。
維柯還認為各民族的詩性智慧具有一種同構性,一種共同的道德情感和價值取向。維柯通過研究發現,各民族之間具有天神意旨、婚姻制以及埋葬制度三種普遍習俗或制度,這三種習俗和制度反映了各原始民族對於宗教、神以及生死方面的共同認識,同時也是構成新科學的基本原則。正是從這三大制度開始,產生了人類社會的法律、科學和藝術等。
維柯認為,民政世界的產生是天神意旨的結果,同時也是原始人類憑藉一種詩性智慧的創造結果。這種創造能力到底是以何種方式來開展的,維柯卻並未提及。同時,根據「真理即是創造」,維柯將「創造」僅僅看作是對於對象物的一種採集和結合的過程,並未突出其中的加工、制作和利用的意蘊。(2014/08/26 中國社會科學網)
思潮庫
Margaret Hsing
韵文化:和谐的声音
意大利都靈聖卡羅廣場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萊布尼茨·單子論
《單子論》(Monadologie)是萊布尼茨 (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1646年-1716年) 哲學思想的精粹。萊布尼茨定義單子(Monade)是一切事物最根本的原素,所謂不可再分,因而單子不具備一般物理粒子在時間、空間上的延展性,是一種抽象存在,形而上粒子。
從語義學和萊布尼茨的定義看,單子是可數的,但由於它數量的無限,且充斥整個可感知的時空,沒有任何單子"真空";時空就是無限的單子相互嵌合、影響所形成的整體感知呈現。
一個單獨的單子擁有兩種基本性質,感知(Perzeption)、欲求(Apperzeption)。單子是單純的實在個體,因而單子的宏觀呈現(物理、精神呈現)可以坍塌、消亡、創造、再生,而單純實體因其不可再分,內部不可再有任何引起自身性質變化的因素,故而單子是自我圓滿的,單子無法在自身呈現的世界中被創造和消亡。
而萊布尼茨還定義一種所有可能存在的單子的集合,Entelechie(完滿實現)。
單子一旦存在,即受到欲求(appetition)的內在驅動,去和其他單子作用,產生感知(Perzeption)過程,從而再驅動欲求,由無限的單純實體形成宏觀感知實現。(维基百科)
延續進修:https://youtu.be/JCXRUPQNV0c
本質論
本質論(德文:lehre vom Weson)是德國黑格爾用語。是指邏輯學的第二部分。具體概念所包含的各個規定(環節)的展開或分化。本質的東西不是直接顯露於外,而是映現在他物中,間接地表現出來,思維要把握事物的本質,必須透過直接性的東西深入到它的背後或內裏,即以它物為中介。
所以它是“思想的反思性或間接性”,本質的觀點即是“反思的現點”。本質論範圍內的概念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相對的範疇是互相依存、互相聯系的。
要認識成對範疇的任何一方的本質,必然要涉及與它相對立的另一方。本質論的規定(範疇)是“反思的規定”,成對範疇都是互相反映、互相轉化,任何一方都為對方所反映,同時又反映了對方。
本質論的概念發展經過三個階段:“本質自身”、“現象”和“現實”。
本質自身是本質自身中概念的相互反思,表現為同一,差異、對立、矛盾、根據,到根據就不僅是自身反思,而且反思他物,就過渡到現象。現象是本質的表現形式,說明具體事物的內容與形式及兩者之間的內在關係,現實是本質與實存,或內與外的統一。
西方的本質論
政治術語,黑格爾邏輯學中的第二部分,是純粹概念運動發展的第二個階段。
黑格爾認為,在第一階段中,即在“存在論”中所談的範疇都是直接的,而“本質論”中的範疇是間接的。因為本質是在現象背後的東西,黑格爾稱其為“過去了的存在”。
由於本質是深入到了直接的東西內部的間接東西,因此,“本質論”中的範疇都是“雙層的”,是彼此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甲範疇的本質要在和它對立的乙範疇中才能反映出來,反之亦然。
黑格爾稱範疇間的這種關係為“反思”,把兩個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映現的概念或規定性,叫作“反思的概念”或“反思的規定”。
按照“存在”和“本質”間關係的深淺程度,黑格爾把本質的運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作為實存的根據的本質”。在這裏,本質一開始是“映現於自身內”,自己與自己聯系,即“自身同一”。黑格爾認為,同一不能停留在單純形式的同一(即“知性的同一”)裏面,即不能停留在單純抽象的同一裏面。同一並不排斥差別,相反,它是包含差別於自身之內的。而本質的差別就是對立。對立就是矛盾。黑格爾在這裏斷言:“矛盾是推動整個世界的原則。”(《小邏輯》,商務,第258頁)
不過,概念的發展並不停留在矛盾和對立中,它必然發展成為根據。因為對立就是在自身內既包含自身又包含其反面,而本質內的這種規定就是“根據”。根據則進一步映現出存在,有根據的存在就是實存。而實存與根據的對立統一的全體就是“物”。
物是形式與質料的對立統一體,而物作為一種在自己本身內揚棄自己的本質的實存,就是“現象”。在現象階段,又有“現象界”、“內容和形式”、“關係”三個環節。
最初映現出來的本質是現象界,其中形式與質料的矛盾,就轉化為形式與內容的矛盾,而這種“設定起來的現象”就是“關係”。“關係”包含“全體與部分”、“力和力的表現”、“內與外”三個不斷深入的環節。
內與外的關係,實際上就是本質與實存的關係,這種內與外或本質與實存所形成的統一就是“現實”。
於是, 黑格爾又引出了本質論中的第三個大的環節——“現實”。現實是本質與現象的統一。在“現實”階段,黑格爾論述了可能性與現實性、偶然性與必然性以及實體關係、因果關係、相互關係等辯證法的諸重要範疇。
本質論中所說的一切範疇,都是一種對立的統一關係; 全部過程就是一個對立面統一的過程。這種對立統一的進一步展開就是“概念”。這是第三部分“概念論”的內容。
佛教的本質論
實真正的佛法,就是本質論,本質就是佛所說的真如,如來藏性,即佛性。本質論=無物論=無相論=一元論=絕對唯心論。
也就是說,本質與物,是一體兩面,物,是本質的外在運動表現,即所謂的現象,物與質,猶如波與水的關係。
人們都常說物質這個詞,但世人都不明白這個詞的真實意義,這個詞,其實是需要分開來理解的,也就是說,物與質,並不是一回事,但也不是二回事。
什麽意思呢?物,其實指是外在的形態,外在的現象,外在的表相,運動的狀態等等一切外相,外形,這就是物的本義,也就是物相,同時也就是佛所指的色相。
質,其實是指根本的體性,不實的絕對真實性質,空間的微分實體,佛把它稱為法性、心性、空性或叫佛性。
它沒有表相,因為它與空間是連成一體的,就像水在一起時,一滴水是分不出來的。 所以,物與質,是一體二面,物是質的運動所表現出來的現象,而不是真實的存在,因為不是真實的存在,所以會分散,形成消失的假相,但本質並沒有真正的消失,只是動性消散了而已,這就是佛所說的空間體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這就回答了質與物,即不是一,也不是二的意義,物只是本質運動的外在假相,猶如雲,雲只是現象,它並沒有自我,也不是物,世人都以為它是物,它其實不是物,它會分散,所以不是物。
而質,是空間的本來實性,是無處不在的,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是以它為根本,所以生物需要呼吸,才能生存,因為“生命”在於“運動”!也就是說,生命不過是空間本質虛妄運動偶然產生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現象!而不是一個由上帝所創造的不變實體!
若有人會說:本質就是物,那就是在強詞奪理,那麽,世界上有非本質(即非物、或說虛無)的存在嗎?都沒有!世界上不存在虛無,也就是不存在非物。無中不可生有,佛經中說過:所有不能得所有,無所有不能得所有,無所有不能得無所有,所有不能得所有。
若能見到地獄,我們真的就死了嗎?不是,我們的心,我們的本質,我們的真性,永遠存在,它不是任何事物或上帝所賦予得了的,我們的真性若本是虛無,誰能賦予虛無任何東西?這真是荒唐之極!所以我們的真性從來就不是虛無,所以人人才有成佛,也就是回歸真性的可能。
所以,我們根本就沒見過虛無,也沒發現過虛無,虛無只是從我們對沒有物質現象產生的地方一種常用形容,但世界並沒有絕對虛無,只是那個地方不構成產生現象的所需要的足夠條件(運動狀態)而已。(百度百科)
本質論:成佛的本源
解釋了這麽多,本質的真正意義其實也就說白了,它是無處不在的東西,人人自心亦有的東西,對世界的真實,也就是本質的認識、解釋與理解與掌握的理論,就叫本質論。 本質就是萬物的本源,它也是世人成佛的根本,因為它本來就不會滅亡。只因世人執著虛妄的外在現象,以為是自己,所以不能解脫。
世界上並沒有物,本質就是唯一的真實,所以虛假的現象,永遠也不會成為長久的存在,黑格爾雖然說了很多,但它的理論,只是從先人那裏強行推導出來的,所以沒有自己對世界的真實領悟,比如他說了很多存在存在的詞,但其實他並沒有真正理解並從客觀與現實中去解釋什麽才是存在。
什麽是存在呢?世人所理解的存在,就是指物,也就是指現象的存在,但它們本來就是虛妄的假相而已,並不是真實的存在。真實的存在,其實是依附於本質的存在的,所以佛才會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佛說的色,就是指現象,而佛所說的空,就是指本質的集合:太空。
物,就是物相,外相,外表,外形,而不是真實所有,我們之所以能摸到它,是因為我們摸到的,是本質!但由於不同運動狀態的影響,造成了我們對本質的認識產生了錯覺,這種錯覺,使得人們對認知產生了錯誤,就好比人摸到了冰,就以為它是冰,但它其實只是水,我們以為摸到了山,其實摸到的是沙子,以此類推,直到本質,我們才會發現,一切都只是錯覺,而不是真實所有。我們所認為的存在,只是這些本質運動所產生的現象的暫留狀態而已。這就叫緣起性空,一切事物,都只是因緣假合的存在,而不是真正的合成與永久的存在。
金剛經中,佛說:凡一切相, 皆是虛妄!現象為什麽是虛妄的呢?因為一切事物,都只是現象,所謂現象,就是本質運動所產生的外在幻相。本質運動產生環形,但這個環,本身就不是環,所以任何事物的形成結構,都不是固定不變的, 比如鐵也是會生銹分散變化的。世上並不存在一程不變的事物,而能產生變化的東西,它本身就不是“一個”東西,因為它不是“一個”整體,若不是“一個”整體,就不是一個東西,不是一個東西,就不能真正名為物,而名是“假名”為物!而不是“真實”是物!故常言道:名非名,非常名。假名爾!
名字,其實只是對現象的一種概括!而不是對真正事物的存在的一種絕對肯定與承認!我們並不是神,並不會因為我們隨便起的名字,就能讓虛妄的東西、現象,成為真實!這就是名可名,非常名的意義所在。
光靠邏輯強行推導出來的道理,沒有從現實證領悟與驗證的過程與結果,就會顯得很生硬死板,難以理解與運用,只會成為華而不實的抽象概念而已,這樣就失去了做為真理的意義。真理是要能用的,能修行,能超越,能實踐,才能真正的解救世人,才能叫做真理,而不是沒用的理論。
一切理論,最終的目標,其實都是為了指導實踐的!(百度百科)
童慶炳·文化的多樣性
全球性的眼光是什麽樣的眼光呢?就是要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學術的多樣性,使各種文化、各種學術能夠在交往中實現對話,然後變化發展出新的東西來。我們不能因為一種新的東西出現了,就將舊的東西全都拋棄,全都消滅了。不應該這樣!現在有人願意搞“文化研究”,搞“日常生活審美化”,說穿了就是搞時尚化這套東西。我覺得生活里面既然有這樣一部分,你去搞時尚化研究我也贊成,也同意,但是你不能用這種時尚化的研究,來取代原有的文學理論研究對象。我的意思是說,原有的文學理論研究對象仍然有價值,仍然可以按照它原有的路子發展、變化、前進,而你去搞時尚化研究我們也不反對,只要你研究得好,我們也很高興。這樣,我們的學術研究不是變得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多,不是變得越來越狹窄,而是越來越具有包容性。你說這兩種眼光哪一種更前衛,哪一種是更具有世界性的眼光呢?現在世界的眼光要求保留各種文化的生存狀況,實現文化生態、學術生態的平衡。聯合國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就是非常有意義、非常有世界眼光的。我們不能因為現在有很多現代的、高科技的、時髦的東西,就讓傳統的手工藝術失傳了,讓各種地方戲曲失傳了。文化也有個生態平衡的問題,學術也有個生態平衡的問題,應該讓更多的東西存留於這個世界上,各自都有自己的發展前景,那麽,世界的文化就會越來越豐富。我反對用那種時尚化的研究來取代一切,包容一切,實際上也是包容不了的。(童慶炳黃容燕:詩戀人生,詩性守望——童慶炳先生訪談錄,2008-09-11愛思想)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3 Comments 83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