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陳明發《從文化研究出發投進疫後振興》
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2021年1月28日所發佈的數據顯示,新冠疫情導致全球旅遊人數大幅減少,2020年全球旅遊業收入損失1.3萬億美元,成為“旅遊業歷史上最糟糕年份”。所損失的收入是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所損失的“11倍多”,1億至1.2億個與旅遊業直接相關的工作面臨風險。
回顧2019年及之前的連續8年,旅遊業所取得的GDP成長,一直大於全球整體的GDP成長。每十份工作中,就有一份與旅遊業有關。實際上,在過去十年,全球所創造出來的新就業機會,五分之一落在旅遊業。它是最大的經濟領域,不止關係到服務業,也帶動了國家的出口貿易與民生福祉。
但是,在我們繼續看好觀光業前景的同時,旅遊體驗需求越來越多元;越來越創新,這給業者帶來越來越艱巨的求變挑戰。
其中,文化旅遊是多元、創新最重要的大趨勢之一;怎樣把馬來西亞素來深感驕傲的豐饒文化資源,轉化成旅遊業者更上層樓的新動力?從文化研究出發,有何地方創生與文化創意的概念與技藝,把一個地方的文化旅遊潛能釋放出來?這會是我們社會疫後振興的一個大題目。(23.3.2021)
平時出入泰國國際機場的旅人多如過江之鯽,在冠病疫情時期,冷清情景令人淚下。這是全球機場的共同命運。Police captain Nicha Nitinavakarn works at the Arrival Immigration Bureau in Suvarnabhumi Airport in Bangkok, Thailand. Photo: UN Women/Ploy Phutpheng UN Women/Ploy Phutpheng
陳明發博士《怎樣看待失去的景觀與年歲?》
翻開老照片,那黑白像素與仿彿恍惚的景觀,總是煽亮我們的唏噓感慨:一切仿似昨天啊,很多的熟悉混雜著不斷侵入的陌生。
要是回到今天的現場,一直在哪兒的道路與建築,許多曾經發生在那裡的事情早已煙消雲散,事件中的人們也已不知去處,別說尋常人家瑣瑣碎碎的平常生活,就算是意義重大的事件與人物,許多時候也逃不過這個命運,甚至被有心人掉亂了秩序,偷換了敘事與重點
我們如何面對這個沒有根,或找錯根的現象?令人眼花繚亂的新工藝,能幫上什麼忙?
一個地方失去它的記憶,不只是失去了它的敘事魅力,也動搖了內在的凝聚力、生命力。例如在馬來西亞,很多華商建立、維持與光大了華文教育,從幼教到高教,都少不了他們的民間努力,這是馬來西亞華裔光輝的百年傳統,可是,現在很多大禮堂的贊助人名字雖然大大的掛在禮堂前,卻沒幾個新一代知道他們是誰,他們可貴的華教精神何在了。
圖片說明:柔佛古來菜市街(巴剎街),留給我最大的兒時記憶,就是菜市場入口處的雲吞面,三角錢一碗。我家左鄰楊家夫婦,他們家再過去的一家寡婦,都在這菜市賣菜。(2017年7月13日)
延續閱讀
石黑一雄·一座老建築的身世
有一天我去了裡面的一棟行政大樓,碰巧看到這個地方改造前的黑白加框照片,過去這裡曾是一般家庭的假日露營勝地。照片大約是五〇年代晚期、六〇年代早期所拍攝的,照片上是一座長方形的大型遊泳池,還有許多玩得水花四濺、笑得非常開心的大人與小孩。水池四周由水泥建成,遊客在附近擺放折疊式躺椅和日光浴床,還有大陽傘提供遮蔽。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想了一會兒,才知道這個地方就是現在捐贈人所說的“廣場”,也就是開車抵達中心時最先進入的地方。當然,水池已經填平了,但是外形輪廓還在,另外一邊甚至遺留了一臺架子,這也是另一個此地尚未整修完畢的證明,那是支撐高空跳水板的金屬框架。當我看到這張照片,才知道那個框架是什麼東西。現在每次一看到這座框架,腦中就忍不住想像一名泳者從上面俯衝下來跳進水泥的情景。
要不是水池的三面矗立著像是碉堡一樣的兩層樓白色建築,我恐怕也不會那麼容易從照片認出現在的廣場。這些白色建築應當就是以前家庭的渡假屋,我猜現在的內部裝潢應該變了很多,不過外表看起來仍然十分近似。我認為,就某些方面來看,現在的廣場和以前的水池並沒有太大不同。現在的廣場也是當地的社交中心,捐贈人經常走出房間到這兒來透透氣、聊天。廣場四周擺了幾張野餐用木桌,天氣太熱或下雨的時候,捐贈人尤其總喜歡聚集在老舊跳板底座的另外一邊康樂中心的水平屋簷底下。(《别讓我走》第18章)
(Movie Scene of never let me go)
人與環境的相互關係
“在地創生”是一種建構培育人與環境的相互關係,應透過地方環境品質的專注經營,打造在地民眾產業與社會的共享價值、社區能力、跨領域合作,成為韌性城市與活力社區的基礎。
由於各區域縣市或鄉鎮市,都擁有該地特色的產業或產品,政府政策若能與時俱進,建置重點區域產業的友善環境,深入探討並培植在地特色產業發展,相信將可成功借鏡日本的地方創生經驗,成為平衡城鄉地方發展、落實在地中小企業創新的重要基盤。
另一方面,若能透過智慧科技結合地方重點區域的六級化產業,搭配具地方特色翻轉的市場商機策略,並藉由選定實驗場域及創新營運商業模式,預期可協助在地特色產業之升級轉型,促進城鄉經濟均衡發展的輔導規劃。(蔡鳳凰,借鏡日本經驗發展我國地方特色產業)
發展三創及三生
由於區域民眾生活及在地經濟活動密切相關,政府聚焦地方產業、活絡地方經濟,創造自立自足的地域經濟,而推動在地特色產業發展的同時,更需要鼓勵中小企業能運用在地人才或素材、自然資源、傳統技藝、勞動力或其他特色,發展出具三創(創意、創新、創業)及三生(生產、生活、生態)的獨特性產品或差異化服務之在地產業;抑是具地方產業特色及經濟活動密切相關之生產、商業聚集區域及服務特色產業園區(試驗場域)。(蔡鳳凰/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臺灣經濟)研究所 分析師,《借鏡日本經驗發展我國地方特色產業》)
陳明發《藤藝匠》
記得小時候,有人到村子裡去幫忙修補藤椅,他挑一枝扁擔一家家去問誰要修藤椅,要修的就交給他挑去,也沒寫個收據什麼的。過了幾個星期,他又把修好的藤椅送回來。大家好像也不是很熟,就是一個信賴。(2016年3月3日 臉書 / Lim Eng Choon 照片)
我對藤器的喜愛,愛屋及烏,連有唱到藤器的歌曲都愛。過去辦培訓,這首懷舊歌曲的帶動效果很好~~
姚莉/田鳴恩合唱《踏車小唱》
傳統藤藝+地方文創 = 脫貧創富,這一塊,中國近年做得真好~~
福建惠安美女文創
馬来西亞其實也有本身的“竹藤叙事”,富有潜能 ~~
(劉富威 攝影 )
朱幼棣·人與大自然
在分析水資源現狀時,中國水利專家說得最多的不利條件是,水資源分布時空不均,河流年徑流量不均。其實,在不同季節——雨季和旱季,豐水期與枯水期,世界上所有河流的水量都是“不均”的,而不是中國河流的特有的“不公平”現象。
建設和諧社會,對於人和自然來說,同樣存在和諧問題。這就像各個音符高低不同,才能組成一個和諧的樂章——恰恰是“不均”,使河流出現了豐水的豪放雄偉和枯水季節的溫順頑強,塑造了河流獨特的性格,創造出西北綠洲與湖泊的奇跡。西北水資源系統——地表水與地下水互為補充、季節河與常年河互相依賴、季節湖與沼澤地互相轉換。在高溫的夏秋季節,冰川融化,內陸河水漲,大量雪水沖出山谷,流經山前平原和沖積扇,又把斷流的季節河喚醒,奮力把河水送到沙漠深處,走向內陸河大大小小的尾閭湖泊與濕地。人類可以合理利用水資源,但不能用其全部——總有部分水要留給自然,留給草木湖泊,它與我們共同組成了“家園”。這也是敦煌綠洲歷盡千年變化劫難,依然生機盎然的原因。(見《朱幼棣《後望書》疏勒河的挽歌》)
愛懇综合評論:“非遺年度人物”候选者涵蓋非遺傳承人,策展人、企業家、藝術家,管理者,研究者、媒體人、傳播者、教育者四大類別,最終產生十位能代表當前非遺保護發展成績的標誌性人物。所要盤點的,是過去一年中為非遺保護傳承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標誌性人物;梳理一年中非遺領域的重大事件;記錄非遺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經過非遺傳播專家委員會的嚴格評議,綜合網友投票。
二〇二〇“中國非遺年度人物”
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結果26日在京揭曉。10位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分別是: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昆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王芳;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京劇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朱世慧;
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彜族手工刺繡縣級代表性傳承人喬進雙梅;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
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系”創辦者楊先讓;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水族馬尾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宋水仙;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醫傳統制劑方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張伯禮;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太極拳(陳氏太極拳)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正雷;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潮劇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姚璇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朝戈金。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木版水印技藝國家級代表傳承人魏立中等20人被推選為2020“中國非遺年度提名人物”。
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由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指導,光明日報社主辦,光明網、“文化強國”光明日報協同推廣平臺承辦,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四屆。
活動旨在盤點過去一年中為非遺保護傳承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標誌性人物,梳理一年中非遺領域的重大事件,記錄非遺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經過光明日報非遺傳播專家委員會的嚴格評議,綜合網友投票,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從100位候選人中確定了30位提名候選人。
涵蓋非遺傳承人,策展人、企業家、藝術家,管理者,研究者、媒體人、傳播者、教育者四大類別,並最終產生十位能代表當前我國非遺保護發展成績的標誌性人物。
2020年,在脫貧攻堅的偉大史詩中,非遺人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在驚心動魄的抗疫鬥爭中,非遺的丹劑方藥貢獻了傑出的東方力量。在總書記謀劃的區域發展戰略中,基層一線的非遺人以文化人、培根鑄魂;在總書記牽掛的戲曲傳承中,舞臺上的非遺人口傳心授、代代相傳。
一年來的大戰大考,非遺人從來不曾缺席,始終發揮獨特的作用,展現出文化深沈HTML Editor而持久的力量。活動現場,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獲得者一一揭曉,引發熱烈掌聲。
光明日報社總編輯張政在講話中指出,四年來,以“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活動為契機,光明日報逐漸形成了一個從報紙版面,到全媒體產品,再到社會活動和對外合作的全方位、全過程、全手段參與的傳播平臺,讓默默無聞的傳承者得到更立體的傳播,引發社會更廣泛的關註,樹立更堅實的文化自信。
未來,光明日報將秉持幾代光明人的使命與擔當,將繼續深入挖掘非遺人物故事,總結非遺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弘揚非遺保護的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激發全社會對非遺傳承發展的參與熱情。
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王曉峰在致辭中指出,舉辦“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有利於發揮非遺年度人物的典型示範和引領作用,對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非遺領域倡導“忠誠、執著、樸實”的意志品格,弘揚“擇一業、終一生”的匠人精神和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奮鬥、奉獻的精神,激發社會公眾對非遺的關注和熱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活動正值元宵佳節,北京剪紙、折扇手工制作技藝、宮燈制作技藝、面人湯、北京泥彩塑、京派內畫技藝等現場非遺文化展演更添濃濃的節日氣氛。
揭曉活動現場,由朱世慧和國家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徐孟珂帶來的京劇表演《報燈名》,陳正雷和兒子陳斌、女兒陳娟帶來的陳氏太極拳表演將氣氛推向高潮,讓與會嘉賓和觀眾近距離欣賞了一場非遺盛宴。《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27日 10版 / 記者劉夢、通訊員張楠、光明網記者靳鈴涵)
非遺也可以成“網紅”
直播賣書、直播演唱會、直播賣劇本……在互聯網時代,直播成了最時髦的傳播方式之一,相對小眾的“非遺”亦加入其中。
在2020年6月間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非遺這個領域開啟了直播模式,“口紅一哥”李佳琦參與的一次專場直播帶貨甚是火爆,多款產品上架“秒光”。“冷門”的非遺,正在更接地氣地走進人們的生活。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晚,一場“把非遺帶回家”的專場帶貨直播節目火了。
這場直播由央視主播尼格買提、王寧和淘寶主播李佳琦一同主持,在線推薦了二十多款國貨非遺小吃和地方特產,還有絹扇、香包等各類工藝小件和非遺文創。
在整場直播中,李佳琦和尼格買提一邊試吃美食,一邊細致描述食物口感和味道,引得許多網友食指大動,許多產品一上架就被迅速“搶光”。
中國手藝網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13日晚,這場直播在各平臺總計吸引1000多萬網友在線觀看,共售出總價值超過1261萬元的非遺產品。
其中,湖北非遺項目“揚子江傳統糕點制作技藝”的老字號產品,揚子江綠豆冰糕40000份秒光。在網友要求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徐州香包加單1000份。
非遺也可以成“網紅”
上述專場直播,讓這些非遺產品成為了“網紅”。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非遺購物節”中類似的直播帶貨也並不鮮見。
資料圖:濟南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購物節暨直播帶貨活動6月13日在大明湖超然樓廣場舉行。 趙曉 攝
比如,山東創意推出非遺購物節、文創及非遺產品直播帶貨活動。據媒體統計,山東已有400多名非遺傳承人、738家店鋪、上萬種特色非遺產品匯聚各電商平臺參與了非遺購物節活動。
武漢市文旅部門以線上展示為主,推出七大系列36項非遺活動,140多萬網友通過網絡“看到、聞到、嚐到、觸到”武漢非遺老字號的勃勃生機。
在此間舉行的非遺直播中,蔡林記熱幹面制作技藝傳承人王永中現場示範,用新品“鮮食裝”熱乾面燙出一碗“與大師傅現做一樣的地道好味”。
福建省則啟動了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在“非遺購物節”上,閩醫、閩茶和閩食的多位傳承人在直播節目中變身代言人,推薦自家的老字號。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