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神往都德的鄉野4.8
當念過的文字完整回到我心頭,我嘗試邀它們去詮釋眼前的現象。看它們可否穿透、溶解,一兩件和我的現實息息相關的事。若那說法說服了我、說動了我,我想這些章句對我是有意義的。(神往都德的鄉野 4.8)
神往都德的鄉野 4.9
有時候,讀過的文字把我的現實生活說得零零碎碎,或無精打采,或支支吾吾,我知道我沒把都德的文字讀透。我的心境不夠純凈;我有雜念。此時,我應該深呼吸幾回,把他的書再拿起來深讀。(神往都德的鄉野 4.9)
吳爾芙也寫過許多田園風格的散文,我應該請這位英國才女,和來自法國的都德聊天。這應該是很有趣的事。我讀她的一篇散文《狩獵者》。她將三件事放在一塊談,看來瑣瑣碎碎的一些事,忽地成了靈魂的跳板,翻個美麗的身影掉入人複雜的心理謎團。動作乾淨利落,故事卻說得深刻。我們能這樣駕馭自己生活中的瑣事嗎,讓它們提煉成美好的想法。(神往都德的鄉野 5.0)
陳明發·神往都德的鄉野5.1
閱讀都德的散文、小說,使我們在看着身邊的人,以及圍繞着他們的事事物物時,心頭有一份感知與珍惜。那份心意,使我們的生命有了縱深、重量。有了意義。我的生活里,也曾出現許多值得書寫的人事物。例如,我小時候生活的村子里,有個沒有國籍的“非公民”,這個身份害得他無法找到工作,買房子,沒有女人愿意嫁給他。他後來被逼瘋了,天天拿着標識他是非公民的身份證,站在村子路口高喊:“這是我們的身份證啦,這是我的身份證啦!”在雨中站着時,那聲音特別凄厲......。想到今天多少非法移民入境後沒多久,就拿到身份證成了合法公民,那聲音怎麼也抹不去。(陳明發〈神往都德的鄉野〉系列完成于2011年11月)
神往都德的鄉野 5.2
還有一個人,我認識他的時候,其實有點崇拜他。還沒上學校的我,看着他在大草場臨時搭上來的舞臺上,唱着“沒有錢也得吃碗飯、也得住間房”、“哪怕高山把路擋”.........,覺得他很有趣。後來有一個深夜,一群軍警把他壓走了。村子里從此沒人再辦晚會,唱歌跳舞給我們看。上中學後的某一天,我忽然又看見了他,他逢人都說“他們放我出來了”,然後嘻嘻嘻自己笑一頓。在咖啡店里,大家在聊天,他就坐在一旁默默聽着,偶爾發出“路是人走出來的”;再過半小時,又發出一句“冬天來了,春天會遠嗎?”、“大海航行靠舵手”之類的,誰也沒有理他,他就自己嘻嘻嘻笑一頓。就是沒人再聽到他唱過歌。(神往都德的鄉野 5.2)
神往都德的鄉野5.3
都德筆下的風力磨坊老爺,面對引擎動力的磨坊到來,無法抗拒新工藝的沖擊,郁郁過日子,懷念着往昔的繁華景象。我在現實生活中也見過這樣的人,新工藝一來,他就失業了。不僅如此,他連做人起碼的尊嚴,也覺得被人剝奪了。有一位大樓電路檢查人員,工作了二十幾年,勤勤懇懇,累積了豐富的經驗,生活過得去。可是,新工藝來了,有了儀器的輔助,不需要太多工人去定時檢查大樓線路,電供公司把他栽了。他一直搞不清楚,自己做錯了什麼,他們為何不好好讓他做到退休?一個獨居的老實人想來想去,最後只有一個結論:”我一定是得罪了什麼人,人家把我告了,害得我沒工作做。“可是,是誰告我了,我得罪了他什麼?日想夜想,人就不正常了。天天感覺得有人在監視他、找機會害他。于是他哪兒都不去,關門關窗把自己關在家里頭喃喃自語。每隔幾天,上菜市買些吃的回家。怕被人認出,天未亮他就出門去。(神往都德的鄉野5.3)
神往都德的鄉野5.4
人人都有”那些年“,只是沒幾個人逮住了。要逮住“那些年”,是有方法的,把日子當着文本來經營就是了。某一天,那一天的24小時,可以是一首歌、短詩、俳句、順口溜、繞口令、古詞之類的;另一天,另一段24小時,是一幅畫、一件陶瓷、一張椅子或板凳、一封秘函、一頁舊藥單、一塊蛋糕......,日子就有了具體的意象,也有了拍子和質感。日子和日子開始交談:“那些年.......”,像有深度、溫度的文本。它們之間可能開始消解、重組、增強、改寫、爭執、潤飾、互相引證、轉化并揭示着彼此。生命就這樣被定義與命名。故事讓它立體存在。(神往都德的鄉野5.4)
陳明發札記·《神往都德的鄉野》5.8
讀都德,是關照自己的生命體驗。像攝影,是一種抉擇的結果。所有的抉擇都意味着有所捨棄。我把自己所選擇的事物,用光與影與速度把它留下來。沒在照片出現的人事物,就被排斥在照片以外;或說,排除在我們的關照范圍外。抉擇的可貴或可惜,在排除、忽略和聚焦、入圈的互相對照彰顯,故事就說得具體、有質地、感質。一體的兩面吧;就像光與影造成照片,光影互相襯托。那生命的體驗才清晰而深刻。(30.11.2011《神往都德的鄉野》5.8)
陳明發札記·《神往都德的鄉野》前言
阿爾方斯 . 都德是法國19 世紀中的散文大家。
重讀他的《磨坊文札》,24名篇,篇篇使人想起,今天許多地方以“漫游”打造品牌,都德早在大半個世紀前已經在提倡這樣的生活美學了。
一個地方的美,要回到當地創意人的創作去找。一般廣告公司一輩子都沒搞懂何謂“生活美學”,是體會不着鄉土的呼吸的。
地方、人文與創意的結合,鄉野自在的生活提案才有生命力。否則,它只是一份建議書,一個空洞的廣告詞。( 12.9. 2011《神往都德的鄉野》)
延續閱讀:
陈明发〈从《聊斋志异》到《罗刹海市》的文化现象〉
中国“农民歌手”刀郎,从歌坛消失后十余年,近日又回来了。
当年他以一首《2022年的第一场雪》,迅速走红海内外中文歌坛。单单正版唱碟就卖了250万张,比当时正当红的周杰伦还高。(有人估计,若加上翻版,这数字恐怕要翻十倍)
可是,由于中国乐坛四人帮的排挤,他失意地从退出了江湖。
谁知道,当他上星期提刀重归推出《山歌寥哉》新专辑,其中一首《罗刹海市》的网上聆听人数,一夜之间竟然破亿;一个星期过十亿,更别谈以百万计算的留言与好评。
这首歌曲取材自清代蒲松龄著作的《聊斋志异》一则故事,对一般人来说,词义实在不容易明白。可是,刀郎对准了民间心声,一下子就火爆了。
逐句歌词来明白这首歌,对有意从古代经典吸取文化能量的创作人,能得到一个正面的启发:
文化资源永远不过时,与个人才华结合得好,更能有力回应时代的脉搏,与广大民间共创者一起呼吸。
这两天,看见中国各领域表演者,以本身的艺术专业种类来挺刀郎,包括快版相声、越剧、昆曲、京剧、豫剧、当然还有“中国好声音”那些把关的乐阀最不屑、最进不了殿堂的草根歌唱场合。
非汉语版本的也已经有粤曲、闽南、吴语 、英语 、日语 、越南版、朝鲜语与俄语。
来跟刀郎学点藉聊斋的艺术视角,看见小至歌坛,大至人类命运的百般怪象。
剖析刀郎2023年新歌《罗刹海市》
第一篇: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2023-1
陳明發《關于讀書》
〈爱書人〉
身為一位愛書人(愛買書,愛讀書,不過未必讀透什麼大道理),我要向本文作者潔莎特鞠躬,她好溫馨。我可以作證,我買書沒錢賒帳,會想許多借口去求老婆多給一點零用錢還債,沒有必要躲起來或浪跡天涯。何必呢?不久總要回去那看看有何新書。好書店來來去去就那麼幾間,走不掉的。要戒書癮又戒不掉,還是老實做個有格調、可信賴的讀書人。(17.5.2012)
〈爱書人〉
有個朋友也告訴過我這情況。
他說他開了一間小書店後,忽然慈悲起來。以為到處是不快樂的人,販賣激勵書籍應該受歡迎。
以前,這想法好像還行得通。劉墉、林清玄和吳若權等作者的勵志書籍有一定的粉絲。
可是,這一兩年這想法似乎過時了。
現在,大家心情不好時就上FB宣泄,每個網友馬上變身免費而熱心的“張老師”、“激勵大師”。(May 12, 2012)
〈爱書人〉
換着中文書來說,就是連劉墉、吳若權都沒聽過之輩,千萬不好一下子就給他介紹蔣勛或黃春明,他會嚇得立即丟下書,眨眼逃到三條街外。
現在不是讀劉墉或蔣勛的問題,而是人們根本不讀書了,誰還愿意捧一本課本以外的書籍,請過去看他多一眼,他快要變成恐龍了。(21.4.2012)
〈言情小說心理〉
不管自己有沒有配偶,人們總想瞄瞄別人的配偶。
然後在心里頭哼一聲:“這樣的人怎麼也有人要?”
或“我為何就那麼倒霉,沒遇上這麼像樣的人?”
就是因為這樣的心理,人們特愛言情小說;
借別人的幸福或不幸福,肯定自己的幸福或不幸福。
(23.4.2012)
〈爱書人〉
諸葛亮長得像金城武,李白能飲能詩還劍藝蓋世;秋瑾大乳肥臀玉腿長,像是電玩里闖關殺敵為救郎君的日本小魔女......;中國朝代是怎樣興亡與更遞的?請觀賞《步步驚心》、《傾國皇妃》。如此的歷史素養,怎樣分辨“歷史小說”或“言情小說”?(19.4.2012)
陳明發·評論家
在這裏,找評論家像找一間7-eleven那樣容易;他們的見解也像7-eleven裏賣的東西,來去就是那幾樣。(13.7.2023)
陳明發文創·政智=文化=敘說技藝
甲骨文裡的古字“智”,由三個字組成:口、人、干。(見下圖)
口在中間,就是今天“智”字下邊的“曰”,或白,言説也。告白,夫子曰;是大家常見的詞與句子,都是敘說的意思。
上面甲骨文裡的“智”字,右邊是個“人”。發揮一點“詩性想象”,它其實夠形象的,那個人頂上,戴有頭冠,就是長者、尊者、王者或今天説的領導。
左邊也很容易認,是“大動干戈”中的“干”字,武器也。或更廣義些,是工具。到了AI紀元,它更是無形的技藝、應用程序;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認識的“知識”。
人X口X干=有頭腦/受尊敬的人,以敘說語言爲工具,所發揮出來的一種能量,就叫“智”。
近年来,有一句話常繞耳邊:"說好中國故事"。這可不是一張口就來亂説一通的一件事;涇渭分明,畢竟不是政見不同而已,根本就是文化不同。
(7.7.2023)
陳明發《詩性的綿延——覆卡路》
請允許我截出這特别喜歡的四行~
“她的手上只有一把鑰匙
卻沒有一扇有鎖的門”
“她說她不曾離開家鄉
但卻總在火車上”
詩人在這裏的“對比”手法很有禅心
两個生命景觀相對比的時候
形成了一種詩性的張力
吊詭的是,這造句上的張力
用意不在扯開、决裂、衝突;
反而是為了最终的回歸、結合與圓融
因為~
一把鑰匙,能開啟的不是一扇特定的門
而是所有暫時還没看見的門
播種,不正是一种這様的劳作?
雖然肉身形體從不曾離開故鄉
但作物在田園中日日变化的風景
不也像車箱時時在更畫的玻璃窗?
再說,心绪的無限綿延
也呈獻為耕耘者不時在演變的視野,對不?
(24.6.2022 臉書)
(Photo Credit: olmecagro-tech.org)
庾如寄譯·波德萊爾《契合》
自然是一座殿宇,有生命的柱子
時而吐露出隱約不清的言辭;
人類穿過象征森林而至於此,
森林觀人以熟悉的凝視。
宛如遠方數聲悠長的回響
揉為幽暗深邃的統一音調,
寥廓如黑夜,又如輝光,
香與色與音,輝映相交。
有的香氣清純如幼童肌膚,
輕柔如雙簧管,鮮翠如草場;
而余者,則腐爛、濃郁、昂揚,
似無窮之物無盡延伸,
如龍涎香,麝香,安息香,乳香,
歌頌靈魂與感覺的激情流淌。
(庾如寄,2020年11月12日譯)
簡析:
這首詩在《惡之花》中的位置非常靠前,首版發行位於第四,之後的版本從未變過。這首詩是詩集中最重要的詩篇之一,體現了波德萊爾,乃至整個象征主義流派的詩歌理念和美學原則的基礎。
標題Correspondances各個譯本的翻譯均不同,錢春綺譯為《感應》,文愛藝譯為《契合》,郭宏安譯為《應和》。“Correspondances”這個詞本身沒有與之完全對應的漢語,我倒是覺得前面三個譯者的標題全加起來,大概能表示出完整的意思。它指的是一種感知上的互相協調、統一、呼應和契合,是色、香、味、觸、聲等感官上的和諧、交互,或者,更簡單地說——是一種通感。詩中舉了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有的香氣清純如幼童肌膚,輕柔如雙簧管,鮮翠如草場。”這兩行詩,使用了觸覺(肌膚)、聽覺(雙簧管)、視覺(草場)來形容嗅覺(香氣)。
象征主義詩人注重意象給人造成的感覺。在象征主義詩歌中,詩歌意象的象征意義往往大於實際意義,意象往往用來描寫感知,而非意象本身。就像有一片不存在於真實世界的象征森林,詩人從中選取各種象征符號,組成無窮無盡的景象,通過這些景象來傳達詩人的情緒、感受,比如《憂郁之四》中的陰暗雨天,《邀遊》中的美好國度,蘭波《感覺》中的藍色夏夜。
這種象征手法完全不同於《詩經》的比興,不同於用典,不同於小說中的環境、氛圍描寫,也不同於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象征,並不是指一個詞代表著某種固定的含義,而是一種映射,甚至它寫了什麽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給人留下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是可以通過任何感官來傳達的,甚至不需要是真實的知覺。
波德萊爾所說的Correspondances,是大自然中物與物之間的契合,是人的感受與大自然之間的契合,也是人的各種感官之間的契合。(庾如寄·波德萊爾《惡之花·契合》翻譯及簡析|Correspondance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3 Comments 83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