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文創慕課》推薦精彩文獻,歡迎學習: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110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文創 庫 1 hour ago

UNESCO Global Report on Cultural Policies – Culture: The missing SDG

Short Summary〈Culture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Recognition of culture’s essential role in fostering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societies is gaining ground globally, with the majority of Member States reporting its integration into their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s. However, this commitment is not consistently reflected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efforts – with only 46% of countries in the Global North and 58% in the Global South incorporating culture into thei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lthough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ccount for 3.39% of global GDP and 3.55% of global employment, substantial inequalities remain in terms of funding, access and participation.

The report calls for a stand-alone goal for culture in the post-2030 global agenda – recognizing culture not only as a means, but as an end in its own right. Such a goal would embed cultural rights, heritage and diversity with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le providing the visibility, investment and accountability needed to ensure culture is no longer left behind.

Culture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Since wars begin in the minds of men and women, it is in the minds of men and women that the defences of peace must be constructed.”

〈文化:通往永續未來的核心力量〉

全球對於「文化在促進包容性與永續社會中的關鍵角色」的認識日益增長。多數會員國已經在其國家永續發展計畫中納入文化。然而,這項承諾在國際合作層面上尚未獲得一致的體現——在全球北方僅有46%的國家、在全球南方則有58%的國家,將文化正式納入其發展策略之中。

儘管文化與創意產業佔全球GDP的3.39%、全球就業的3.55%,但在資金投入、資源取得與參與機會方面仍存在嚴重不平等。

本報告呼籲:在2030年後的全球議程中,應設立一項獨立的「文化目標」,承認文化不僅是一種「手段」(means),更是一個「目的」(end)本身。這樣的目標將把文化權利、文化遺產與多樣性納入永續發展的核心,提供所需的能見度、投資與問責機制,確保文化不再被邊緣化或遺忘。

文化的永續願景

「既然戰爭始於人類心靈之中,那麼和平的防線也必須在人的心靈中建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憲章》序言

Comment by 文創 庫 20 hours ago

申論與評析

這段「Short Summary」可視為整份 UNESCO《MondiaCULT 2025》報告的核心思想精粹,揭示出一項全球文化治理的轉向——文化不再只是支撐經濟或社會的附屬,而是永續發展本身的基礎維度。

1. 文化作為永續發展的「第四支柱」

早期永續發展理論主張「經濟、社會、環境」三支柱,但 UNESCO 的主張是:若缺乏文化作為「意義、價值與創造的根基」,永續便失去了靈魂。文化能夠:

  • 鞏固社會凝聚力與身分認同;

  • 促進跨世代的創造力與地方智慧;

  • 引導環境倫理與生活方式的轉變。

因此,「文化」應正式成為永續發展的第四支柱

2. 文化的量化與不平等問題

報告中特別指出:儘管文化與創意產業貢獻全球GDP與就業的顯著比例,但其在政策、投資與國際合作層面仍明顯落後。這揭示了文化在全球資源分配與政治議程中的「象徵性存在」:人人口頭重視,卻少有實際投入。

此現象反映出當代文化政策的「結構性矛盾」:文化被視為軟實力、國家形象的資產,但其社群基礎與創意勞動者仍處於不穩定與被忽略的狀態。

3. 從「文化作為手段」到「文化作為目的」

這句轉向十分關鍵。長期以來,文化常被用來「服務於」教育、經濟或外交等目標;而 UNESCO 在此明確主張,文化本身即是人類福祉與和平的終極目標——這一思想呼應維柯(Vico)的「詩性智慧」、以及海德格爾的「居於世界之詩意」理念。

換言之,文化不僅關於「如何活得更好」,更關於「為何而活」——它使人類得以在物質文明與技術化社會中重新思考存在的意義。

4. 「和平的防線在人的心中」——詩性政治的呼喚

結尾引用的 UNESCO 憲章語句,不僅是道德宣示,更是對未來文化政策的詩性召喚。它指出:真正的永續發展不是由制度或技術保障,而是來自人心深處對和平與尊重的創造性再生。

這與當代「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呼應——文化乃是人類情感能量的制度化表達,唯有在情感層面的重構中,和平與永續才得以實現。

(四)綜合結論

UNESCO 在〈Culture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中提出的核心主張,可概括為三重「詩性—政策」轉向:

面向 傳統觀點 UNESCO 2025 新觀點
永續定義 經濟、社會、環境三支柱 加入文化為第四支柱
文化角色 發展的輔助手段 發展的根本目的
政策方向 技術治理與指標衡量 意義建構與心靈治理


這一轉向使文化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附屬品」,而成為全球未來願景的靈魂核心。

Comment by 文創 庫 on Monday

高凱:從本土到海外,遊戲如何傳播中華文化?

2022年,中國自主研發的數字遊戲海外市場規模已超千億元人民幣,中國遊戲的影響力輻射數以億計的海外玩家,成為數字內容“出海”傳播最亮眼的風景之一。

從本土到海外,眾多遊戲産品開始嘗試融入中國元素,向全球玩家展示中華文化。國産遊戲傳播傳統文化的總體面貌如何?如何更好地通過數字遊戲傳播文化的魅力?中新社“東西問”近日專訪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何威,請他就相關問題闡述自己的研究與思考。

現將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包括《王者榮耀》《原神》等在內的不少國産遊戲在海內外都較受歡迎,中國遊戲在發展歷程上有何特色?

何威:從1994年第一款國産遊戲《神鷹突擊隊》面世至今已過去了28年,中國遊戲從無到有,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少人問津到為數億國內外玩家帶來快樂,走出了一條艱難而奮進的道路。國內的市場規模從零開始發展到2021年的2965億元(人民幣,下同),近10年有大約5倍的增長。中國遊戲崛起,也是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強盛的結果。

遊戲是技術與創意的結合,又被資本驅動與影響,最終由玩家體驗、參與和評價。因此,遊戲發展的歷程,總是和所在國的經濟、科技、商業、文化等社會語境緊密相關。

中國自古以來“玩物喪志”的理念深入人心,也影響了中國遊戲業的發展。隨著近年來遊戲玩家超過6.5億人,以及遊戲行業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初見成效,各方面都在更積極地推動遊戲健康發展。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國産數字遊戲海外市場銷售收入連續三年突破千億元人民幣規模,且增速持續高於國內銷售收入增速。國産遊戲能夠在海外市場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何威:中國遊戲産品在海外市場取得成功有諸多原因。首先是國産遊戲品質不斷提升,能夠滿足大量海外玩家的娛樂需求。

其次,當美日韓歐等地的本土遊戲企業大多還重點關注主機及PC遊戲之時,中國遊戲企業在海外移動遊戲市場積極佈局,精準定位、細分市場,沿用其在國內激烈競爭中形成的移動遊戲産品盈利模式創新的方法論,深耕本地化運營,實現了“彎道超車”。

第三,部分中國遊戲産品對海外玩家而言,在文化上存在異質性和新穎性,從題材、玩法、敘事、視聽等維度帶來了新鮮體驗,因此受到歡迎。

第四,在一些新興市場上,如南美、中東等地,中國遊戲企業將國內成熟但當地稀缺的遊戲類型和玩法,包裝在其本地文化和故事中,從而迅速流行。

中新社記者:越來越多國産遊戲主動應用和呈現中華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國風”遊戲産生的動因和現階段發展狀況是什麼?

何威:隨著中國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國風”“國潮”“國貨”在社會多個領域日漸盛行,在青少年中尤為如此。我們能觀察到更為明確的文化主體意識在回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倡議;人們在思考和辨識什麼是“我們的”“自己的”文化樣式和生活方式,主動尋找文化身份認同。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遊戲企業在國産遊戲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是廣受玩家歡迎的舉動。另一方面,很多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遊戲主創們,自己就是“國風”“國潮”的積極消費者,也主動把對傳統文化的喜好融入創作中,因此這樣的遊戲越來越多。

我們研究了過去十年間中國自主研發、獲得版號且至今仍然較為活躍的1407款遊戲,發現其中超過四成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而頭部熱門手遊中有八成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

(2023-01-10;來源:中國新聞社;作者:中新社記者高凱;中新社北京1月9日電題:從本土到海外,遊戲如何傳播中華文化?——專訪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何威)

Comment by 文創 庫 on Sunday

中新社記者:數字遊戲如何能更好地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何威:效倣王國維先生曾論及的“治學三境界”,我認為遊戲傳播傳統文化可以觸達三重不同的境界:“符號境”“知識境”和“觀念境”。而遊戲傳播文化的具體實踐,則是在“人”“環境”和“行動”三個維度上展開。

“符號境”,指遊戲中活用傳統文化元素與形式,以視聽表現、美學風格等方式呈現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符號,以符號為基礎,承載文化內容和價值體系,重在喚起玩家情感。

“知識境”,指在遊戲中置入並傳播傳統文化相關知識和資訊,增進玩家的理性認知,寓教于樂。

“觀念境”,指在遊戲的敘事和互動中,呈現、探索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裏蘊含的思想觀念、氣韻風骨、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和價值理念等。觀念和精神既蘊含在設計細節之中,也需要玩家的參與和交流來發掘和體悟。

關於實踐的三個維度,首先是人物的維度,包括改編自真實歷史人物的遊戲角色,也包括那些取材于神話傳説、民間故事中的知名虛構形象的遊戲角色。人物是遊戲敘事內容的主體,也是玩家開展遊戲互動的化身或對象,是産生文化認同和情感的重點。

環境的維度,是以數字技術構建的虛擬空間,玩家身處其中,時刻受到熏陶,産生體驗。環境之維又可以細分為自然環境(地理山川、風景名勝等)、人造環境(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建築、器物等)與文化環境(神話傳説、詩詞歌賦、工藝美術、技術藝術等)在遊戲中的重構。

行動的維度,指的是玩家能在遊戲裏做什麼,給遊戲人物和遊戲環境帶來怎樣的影響和變化。在模擬衣、食、住、行的過程中,在各種文化創造和體驗的活動中,令玩家産生並深化對傳統文化的體驗和理解。

中新社記者:應如何推動數字遊戲求美向善、增進公益、承擔責任,讓遊戲與社會更良性互動?

何威:經過多年努力,中國已在遊戲領域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未成年保護體系,從網遊內容審核機制、網遊實名制度、限制未成年人遊戲時長和充值消費,到推行《網路遊戲適齡提示》團體標準、企業接入實名認證平臺並主動用技術手段驗證、建立家長監護平臺、開通未保服務專線、推出未成年人充值退款自助系統等。應當説,在全社會關注下和主管部門要求下,中國遊戲行業已採取了較為全面和嚴格的限制措施。

遊戲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是不同國家、不同社會的共同期許。事實上,從影視、動畫、直播、廣告等內容産業,以及文保旅遊、工業製造、智慧城市、自動駕駛、醫療醫藥等更多領域,都正在從遊戲行業的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之中汲取能量。

社會整體遊戲素養也在不斷提升,這不僅意味著人們能更好地處理遊戲令人“過於沉迷”“過度氪金”等負面效應,從中獲取快樂和有益身心的元素,而且還體現在人們能在自己從事的行業中,善用現有遊戲或是遊戲化的手段,産生“遊戲+”的積極效應。

想要實現這樣的良性互動,或者説,讓遊戲發揮更大的社會正向價值,需要“政産學研用”的社會共同體的參與和努力。

受訪者簡介:何威,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數字創意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遊戲出版工作委員會理事。研究領域包括社交媒體與網眾傳播、遊戲研究、流行文化與文創産業等。其研究成果曾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及青年成果獎、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年度學術評優專著一等獎及論文一等獎。

(2023-01-10;來源:中國新聞社;作者:中新社記者高凱;中新社北京1月9日電題:從本土到海外,遊戲如何傳播中華文化?——專訪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何威)

Comment by 文創 庫 on September 30, 2025 at 3:39pm

國際建築師協會(UIA)與聮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巴塞隆納市政府 共同舉辦一場MONDIACULT2025官方邊會

2025年9月30日|13:30–14:30|巴塞隆納

作為 MONDIACULT 2025 的一部分,國際建築師協會(UIA)將與 UNESCO 以及 巴塞隆納市政府 共同舉辦一場官方邊會,匯聚文化與城市規劃部長、市府官員、城市領袖以及國際專家。

此官方邊會將凸顯建築在塑造文化未來與打造包容性城市中的角色,同時加強遺產與創新的連結。會議將提供一個對話平台,促進跨領域交流,並展示由 UNESCO 及其合作夥伴主導的重要國際倡議。

重點主題包括:

建築作為政治與文化轉型的工具

有形與無形文化遺產作為創新的驅動力

透過合作推動包容、永續與具韌性的城市未來

強化 UNESCO「世界建築之都」計畫(下圖)

議程將包括:

UNESCO 開幕致詞

UIA 介紹「世界建築之都」計畫

巴塞隆納作為現任建築之都的經驗分享

UNESCO 全球框架的反思

開放式對話與對未來「世界建築之都」的集體行動呼籲

講者名單:

奧德蕾·阿祖萊女士(Audrey Azoulay),UNESCO 總幹事

瑞吉娜·岡蒂耶女士(Regina Gonthier),國際建築師協會(UIA)主席

多米尼克·佩羅先生(Dominique Perrault),建築師

馬丁·杜普朗捷先生(Martin Duplantier),建築師、2025年威尼斯雙年展法國館共同策展人

拉婭·博內特女士(Laia Bonet),巴塞隆納副市長

Comment by 文創 庫 on September 30, 2025 at 8:03am

🌍 UNESCO x MONDIACULT 2025 🌍
聮合國教科文組織·2025年世界文化大會

當文化蓬勃發展,社會也將一同繁榮!

📅 2025年9月29日至10月1日
📍 西班牙・巴塞隆納

全球最大規模的文化政策會議 MONDIACULT 2025 昨日登場!

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部長將攜手制定全球藍圖,讓文化成為政策核心,並共同面對我們的時代挑戰:


🌱 氣候行動

🤝 和平建構
💻 數位轉型 & AI 倫理
🌏 文化權利與多元性

自 2022 年起,UNESCO 與會員國持續擴大文化的影響力,推動更具包容性、韌性與可及性的文化政策。

👉 因為文化繁榮,才能帶動人類與社會的繁榮!

更多詳情請見👇
#MONDIACULT2025專頁

#MONDIACULT2025臉書

Comment by 文創 庫 on September 29, 2025 at 11:33am

嫣然:寫在MONDIACULT‘25會議前

MONDIACULTMondial Conference on Cultural Policies 的縮寫,源自法語與英語的結合:

Mondia- 來自法語 mondial,意思是「全球的、世界性的」; -cult 則來自 culture / cultural,即「文化」。

所以 MONDIACULT 的字面涵義是「世界文化(政策)會議」。

MONDIACULT 2025
MONDIACULT 2025 Side Event


MONDIACULT
:從1982年到2025年的文化政策高峰對話

在全球化、多元化與技術劇變交錯的當代,文化政策如何在國際層級中占據核心位置,是許多國家與國際組織關注的議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主辦的 MONDIACULT(世界文化政策與可持續發展大會/World Conference on Cultural Polici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正是文化界、政府部門與民間社群之間的重要對話平台。它不僅關乎「文化是什麼」和「文化的價值」,更試圖把文化納入全球治理與永續發展的框架之中。


名稱解析與性質

「MONDIACULT」這個名稱是由 mondial(法語,意為「世界的、全球的」)與 culture / cultural(文化/文化的)結合而來,故可理解為「全球文化政策會議」。

其設計目的,是提供一個諸國代表、文化決策者、藝術家、學者和民間團體共同探討文化政策與可持續發展交互作用的國際平台。


起初,MONDIACULT 並非一種定期舉辦的會議;它在時間上具有不規律性,常在文化政策議題處於轉捩點或國際共識需要重整之時被召開。從歷史回顧可見:

1982 ,墨西哥(墨西哥城):首次 MONDIACULT 大會。此時正值冷戰格局下,許多國家在去殖民化、民族認同重構與文化自主性方面面臨挑戰,這次會議首先提出了「廣義文化」與文化政策整合的觀點。

1998 年,斯德哥爾摩:雖然名稱不是「MONDIACULT」,但常被視為其延續與補充 — UNESCO 舉辦「文化政策與發展」會議,強調文化多樣性與資訊社會的挑戰。

2022 年,墨西哥(墨西哥城):在首次會議 40 年後召開 MONDIACULT+40,把文化定位為「全球公共財(global public good)」,並提出更制度化的文化政策架構與國際共識。 (UNESCO)

在這樣的背景下,MONDIACULT 在 2025 年的版本被設計為一個新的開始,企圖從過去的不定期模式,走向具有「每四年一次」的週期機制。根據維基百科的整理,MONDIACULT 在 2025 年起擬定位為四年一次的高層文化政策會議。(Wikipedia) 這意味著,MONDIACULT 不再只是偶發的里程碑式會議,而將逐步成為國際文化治理中的穩定節點

Comment by 文創 庫 on September 26, 2025 at 4:38pm

缺失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即將發布首份全球文化政策報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於2025年9月29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的「世界文化政策與可持續發展大會(MONDIACULT 2025)」上,發布首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文化政策報告——文化:缺失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Mestiz. Gallo & Gavilan tapestries(西班牙傳統手工藝——譯者注)

2025年9月29日:活動預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文化政策報告——文化:缺失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發布活動 

時間:2025年9月29日 下午13:30 - 14:30 (當地時間)

地點:西班牙巴塞羅那 

會議室:西班牙巴塞羅那 

類型:II類——政府間會議(非國家間國際會議)

安排類型:線下活動 

這一裡程碑式的出版物是同類報告中首個覆蓋所有區域和文化領域的成果,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全面的全球文化政策分析,並為制定新議程、加強多邊合作奠定循證基礎。該報告基於2019至2024年間提交的1200份國家及地方報告和200項案例研究,重點闡述區域與全球趨勢,強調文化對可持續發展、和平與安全的重要意義,並呼籲在2030年後全球議程中為文化設立獨立目標。

文化在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強

在歐盟的大力支持下,該報告突出了全球文化政策的推進勢頭,並提供了關鍵證據,證明文化對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維度所具有的貢獻。

目前,93%的提交報告的會員國已將文化作為本國可持續發展規劃的核心要素(2021年這一比例為88%)。文化創意產業佔全球GDP的3.39%,佔總就業的3.55%;2023年,全球250個城市的文化旅游創收達7413億美元。盡管取得了進展,但重大差距依然存在:歐洲和北美人均文化公共支出為418.56美元,幾乎是世界其他地區總和的近13倍。

這些發現凸顯了制定包容性、循證政策的迫切需求——此類政策需要在解決不平等問題的同時,充分利用技術創新。通過縮小投資、性別平等和數字接入方面的差距,文化將成為未來多年促進多樣性、創造力和韌性的強大力量。

2025年世界文化政策與可持續發展大會(MONDIACULT 2025)的一個裡程碑

在「2025年世界文化政策與可持續發展大會」期間發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文化政策報告(2025)——文化:缺失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不僅是一次成果展示,更是參與現場政策對話、塑造全球文化未來的一個契機。活動將呈現全球文化領袖的關鍵見解,隨後是政策制定者、文化從業者、政府間組織(IGOs)代表及民間社會人士參與的互動式圓桌討論。

政府、文化從業者、學者、民間社會、藝術家及青年可通過直播參與這一文化政策的關鍵時刻。活動提供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同聲傳譯。

(作者:UNESCO  譯者:CFS4ICH | 中國民俗學網   發布日期:2025-09-24 )

Comment by 文創 庫 on September 22, 2025 at 10:06pm

愛墾學術·管理學中的「詩性智慧」取徑

在管理學裡,傳統研究方法偏重理性主義:數據分析、因果模型、效率最大化。但組織運作其實充滿「象徵」與「隱喻」,這些正是維柯的「詩性智慧」所能揭示的層面:

組織神話:公司創辦人的故事、成功傳說,像是現代版的神話,塑造員工認同。

隱喻語言:例如「我們是一個家庭」、「市場是一場戰爭」,這些語言建構了管理實踐的思維框架。

儀式與象徵:會議流程、獎勵典禮、年度口號等,都是現代組織的「詩性」表現。

方法框架(管理學應用版)

借鑒前面整理的步驟,可以調整成管理學的應用流程:

界定對象

組織故事、使命宣言、領導者演講、員工儀式。

回到詩性起源

分析這些文本或行為如何透過隱喻和象徵創造意義。

解讀隱喻與象徵

例如:把「領導者」比作「舵手」、「戰士」或「父母」,反映不同的管理風格與權力模式。

重建歷史脈絡

研究企業文化如何隨著不同發展階段(創業 → 擴張 → 成熟 → 轉型)而演變。

應用 verum factum 原則

強調「組織文化是人造的」。研究者應追溯它的創造過程,而不是當成自然存在的「客觀事實」。

跨學科詮釋

結合管理學、符號學、人類學的方法,理解文化生成。

反思與應用

問:組織如何藉由「詩性智慧」凝聚員工、對外塑造形象?

又如何避免「神話化」導致僵化或操控?

管理學案例示範

蘋果公司(Apple) 為例:

神話起源:史蒂夫·喬布斯被塑造成「英雄/先知」,他的演講與故事就是一種組織神話。

隱喻語言:蘋果經常使用「改變世界」、「與眾不同」的語言,建立文化象徵。

儀式化行為:產品發表會宛如「宗教儀式」,凝聚內部員工與外部消費者的信念。

這正是維柯所謂的詩性智慧:用象徵、隱喻、神話建構組織文化與認同。

管理學相關文獻(可與維柯對話)

Morgan, G. (2006). Images of Organization. Sage. (經典隱喻方法,和詩性智慧高度契合)

Hatch, M. J. (1997). Organization Theory: Modern, Symbolic, and Postmodern Perspectiv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vesson, M., & Spicer, A. (2012). Metaphors We Lead By: Understanding Leadership in the Real World. Routledge.

Boje, D. M. (1991). The Storytelling Organization: A Study of Story Performance in an Office-Supply Firm.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6(1), 106–126.

維柯的「詩性智慧」在管理學中,可以轉化為一種 象徵—詮釋方法論,用於研究組織文化、領導神話、隱喻語言與儀式性實踐。它能補足數理與理性分析的不足,幫助我們理解組織的「人文面」與「意義生成」。

Comment by 文創 庫 on September 21, 2025 at 10:12pm

倪方六·古代如何保護「網購」者權益[上]~~昨天是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今年的主題是「網絡誠信、消費無憂」。「網購」是在電子商務基礎上迅猛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交易方式,其實在中國古代也有「網購」,古漢字中的「買」與「賣」都與「網」字有直接關係……

古代也有「網購」嗎?

《說文解字》:買「市也,從網,從貝。」

「買」與「賣」分別寫作「買」、「賣」,是會意字,兩個字裡都有「罒」。這個罒其實是原始的「網」字,系出現最早的古漢字之一,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稱:「網,庖犧所結繩,以漁。」

已發現甲骨文中的「網」字有四種寫法,其中一種寫作「(見版面)」。為什麼「買」與「賣」在造字時都用到罒?這是因為下面的「貝(貝)」。貝,是貝類動物的硬殼,早期人們用其來充當等價交換物,即現代流行的貨幣,《說文解字》談到「貝」時便稱:「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

甲骨文也有「買」字,上「網」下「貝」,《說文解字》釋稱,「市也,從網,從貝。」繁體「買」可以有兩種理解,其一是「張網撈貝」,這是從上往下看,是本義,其引伸意思相當明確了——張開大網,撈取錢幣。《孟子》稱:「古之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而罔(網)市利。」俗話將做買賣說成「撈錢」,最早源頭即出於此。另一種理解是「以貝網物」,現代已故古文字學家商承祚《殷契佚存考釋》中稱:買字「像以網取貝之形」。這是從下往上看,是會意,意思是用「貨幣(貝)」來「網購」物品為已有。這是真正的「買」,與眼下流行的「網購」含義並無不同——雖然此網購非彼網購。

「賣」字的出現應該比「買」字晚,甲骨卜辭中沒發現此字。繁體賣字雖然是「士」頭,但《說文解字》將之歸為「出」字部。為什麼?因為賣字原本是「出」頭,篆書就是這種寫法。賣與買的行為正好相反,賣是「出貨」,用物品換成錢幣(貝)。至於繁體賣為什麼是「士」頭,應該是古人為書寫方便將「出」省了筆劃。如今更簡化,「士」變成了「十」。

買與賣,一進一出,就是古人做生意和「網購」的全部,所以古人常將做生意說成做買賣。

古人如何「以貝網物」?

《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古人將做生意視為一門學問,稱為「治生之學」,民間俗稱「生意經」。最擅此道的學者是先秦人白圭,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稱,「蓋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白圭擅長商業分析,做生意「樂觀時變」。他能根據星象變化,分析出氣候規律,推測來年收成的好壞,以確定是買還是賣,這簡直就是現在的「大數據分析」。白圭做生意如同打仗,做到「人棄我取,人取我與」,自稱「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

古人「以貝網物」的基本原則是「待乏」。《國語·越語上》中說:「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大概意思是,會做生意的人,夏天收皮毛,冬天購夏布,天旱買舟船,水澇置車輛,這都是為物品缺乏時凖備的。

「待乏」要求生意人要摸透市場行情,掌握消費規律,備貨要有預見性。在這方面,越國大夫范蠡是高手,范蠡自號陶朱公,人稱「商聖」,就是因為他太會做生意了。范蠡的商業思想全在「計然之策」之中,體現於「積著之理」。

古代經商撈錢的技巧很多,「待乏」僅是商道之一,如先秦時,還有子產的「市不豫賈」、子貢的「物以希為貴」、墨子的「輕重貴賤」、孟子的「市賈不二」、荀子的「以一易一」……當然,這些商道的基礎都是構建在「誠信」二字之上的。何謂誠信?《禮記》稱:「是故賢者之祭也,致其誠信,與其忠敬。」誠信乃儒家為人之道,立身處世之本,所以孔子在《論語·為政》稱:「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這裡說的誠信雖然是指為政和做人,但也是做生意的道理——中國傳統「儒商」的一大特征,就是講究信譽,追求誠信。(下續)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