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絲綢之路經濟體·慕課》推薦精彩文獻,請點擊各個題目:


台灣高動態攝影家 譚志國·磺火捕魚

Rating:
  • Currently 4.66667/5 stars.

Views: 49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絲經 庫 3 hours ago

APP Iconada: Key Works in Study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Conation" & "Affects" within the Cultural Creative Economy Study

Here are five key researchers whose works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ation and affect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cultural creative economy. These scholars have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motivation, emotion, and creativity intersect in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cultural goods and services:

Richard Florida

Key Works: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2002); Cities and the Creative Class (2004)

Contributions: Florida’s concept of the “Creative Class” highlights the economic power of creative professionals who are driven by intrinsic motivation (conation) and whose work often involves significant emotional engagement (affects). His work explores how cities and regions can cultivate these dynamics to drive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David Hesmondhalgh

Key Works: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2002); Culture, Economy and Politics: The Case of New Labour (2015, with Kate Oakley)

Contributions: Hesmondhalgh examines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focusing on how emotional engagement (affects) and motivational factors (conation) shape creative labor. His research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affective labor of cultural workers and the role of motivation in sustaining creative practices within commercial contexts.

Angela McRobbie

Key Works:
Be Creative: Making a Living in the New Culture Industries (2015); The Aftermath of Feminism: Gender, Culture and Social Change (2008)

Contributions: McRobbie’s research explores the precarious nature of creative work, emphasizing how conation (the drive to create despite challenges) and emotional labor are central to the experiences of cultural workers. She highlights the affective dimensions of creative industries, including the emotional investments and sacrifices made by those working in the cultural economy.

Comment by 絲經 庫 3 hours ago

Mark Banks

Key Works: Creative Justice:
Cultural Industries, Work and Inequality (2017); The Politics of Cultural Work (2007)

Contributions: Banks focuses on the intersection of creativity, motivation, and emotional labor in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His work explores how affective states and motivational drives influence the experiences of creative workers, particularly in relation to issues of inequality, work ethics, and the value placed on cultural labor.

Keith Negus

Key Works:
Creativity,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Value (2004); Popular Music in Theory (1996)

Contributions: Negus examines the interplay between creative motivation, emotional engagement,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His research highlights how affects shape the production of music and other cultural goods, while conative factors drive innovation and market adaptation with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These researchers provide critical insights into how conation and affects operate within the cultural creative economy. Their works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both motivational drives and emotional engagement in shaping the dynamics of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fering valuable frameworks for analyzing how creativity contributes to economic and cultural growth.

相关:呼唤型造物  evocative object  The Etymology of Vocative Linguistic Theory on Vocative  Conation & Affects Vivo's aesthetics Creativity Study Affective CCI   Keyworks  

Comment by 絲經 庫 on August 15, 2024 at 5:23pm

教育的「道、法、術、器」

「道、法、術、器」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是道家傳承所強調的四個層面。所謂「道」即萬物變遷循環中亙古不變的規律,是靈魂,是方向,是指導思想;「法」是在探求「道」的過程中經過實踐思考、歸納總結出的規則體系和方法原則;「術」是在規則體系指導下的具體操作技術,只要「道、法」不變,「術」可千變萬化;「器」是指有形的物質或有形的工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古人用「道法術器」形容事物的不同層面,我們對事物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停留在膚淺的認識,而要深入內裡,掌握規律,把握原則,了解方法和技術,以及相關的工具和環境。

將「道法術器」理念融入學校管理,改進學校管理的方式方法,有助於加快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道、法、術、器」基本內涵

中國傳統道家文化的傳承強調這樣四個字,「道」、「法」、「術」、「器」。

「道」,是自然環境、事物的自然規律和發展方向;即「天道」。

「法」,是為循「道」、成事、達到目標制定的方法;即「人法」。

「術」,是為使「人法」得到落地實施采取的技術層面的策略、技巧。

「器」,是為使「術」取得更好、更有效率的結果所必需的工具。

簡而言之,可總結為: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確定自身的發展方向、願景和戰略;策劃制定符合事物規律、規避風險和實現願景的目標、方法、方案、行動路線;在「道法」的統御下,具體策劃制定具體實施的技術層面的方法、技巧,以有效的做好每一件事;並在做事時使用適宜的工具器具,以保證達到「術」的結果,提高「術」的效率。

「道、法、術、器」在教育理論中的理解

1、教育的道

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唯一不變的道就是:所有的教育,歸根結底,都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要把著力點放在教育者自我的成長上,在自己身上下功夫,而不是要求孩子怎麼樣。孩子身上呈現的所有問題,都是在折射他們的渴望,這些渴望就是我們作為教育者沒有給到的。比如家長太浮躁,定不下來,孩子就會多動,不專注,因為他渴望寧靜;比如缺少有效的溝通,孩子會沉溺於電子游戲,因為他渴望陪伴和理解。

教育是一件需要智慧的事情。

道作為最高境界,也代表著學校的發展方向、願景目標和辦學理念。根據外部環境、政策措施和學校類型層次等因素決定學校發展方向;學校要發展到何種程度;以什麼方式和速度達到發展方向最終目標。通常,學校願景較為抽象宏大,表明學校未來要達到的位置。但是學校目標必須是具體、可衡量的,制定目標是為了明確學校的發展規劃以達到願景。辦學理念體現學校及其幹部教師的價值取向,是指學校在辦學過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使命。

2、教育的法

教育的成效取決於教育者本身的狀態,最好的教育是不言之教。教育者本身就像是一杯滿滿的水,從杯口自然而然溢出來的水,就是最好的滋養。不斷地修煉自己的狀態,是教育者唯一需要做的事情。所謂的狀態,就是人生的高度,如果教育者的身心都在一種很低下的狀態,整天糾纏於名利得失,雞毛蒜皮,孩子如何能夠有靈性,有智慧?就是原本有靈性的孩子,也被邪氣和俗氣蒙蔽。

教育者應該怎麼修煉自己的狀態?扎根到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培養內心的高度。具體地說,就是「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唐朝的施肩吾語)

(教育的「道、法、術、器」原載: 2020-02-25 搜狐 原題:「道、法、術、器」4字在教育理論中怎樣理解?)(下續)

Comment by 絲經 庫 on August 14, 2024 at 7:19pm

倡導「 大其心」,就是格局要大。 所謂的格局,就是一個空間,包括長寬高。

長,就是眼光要長,以未來定義現在,基於三十年之後的孩子的生命狀態,來考慮現在的教育。站在三十年以後看,現在的很多教育都不必要,有些甚至在灑毒藥。寬,就是包容,接納更多的美好。所謂「容」,就是下化之,把不好的人和事拿過來而化之。高,就是人格的高度,決定了一個人格局的就是高度。教育者的格局越大,給孩子的成長空間就越大,孩子的格局就越大。

講究「 虛其心」,就是要有敬畏之心。 所有的智慧都來自敬畏之心,一個人沒有敬畏之心,智慧是會繞著他走的。敬畏什麼呢?敬畏天命、敬畏大自然、敬畏大人。

擁有「平其心」,就是保持平和。只有控制好自己地情緒,才可以就事論事。人生修煉到最後,就是兩個字:平和。所有的大教育家,都是平和的。

力求「 潛其心」,就是克服浮躁,沉潛到水的深處,扎扎實實成長。 教育的清流,在水的深處。可是大部分人都漂浮在水面上,只能喝苦水。(作為一個老師,對這一段真是深有感觸!天天忙著做表面文章,整一個又一個新名詞:翻轉課堂、案例教學,申請一個又一個的項目,參加各種各樣的教學比賽,每天都很忙,我們真的是在做教育嗎?)

明悉「 定其心」,就是知止,知止而後定。 關於知止,本身就需要講的太多,應悉心揣摩,也未必說的清楚,自己領悟吧。

當教育者自己修煉到一定的狀態,你就能打開一扇門,這扇門就叫「感動」。感動真的東西,感動於美好,感動於善良。這種感動會傳遞給孩子,讓教育進入一個更寧靜和美好的狀態。

教育的法也有尊重規律的內涵,這個世界上的人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清晰的,一類是不清晰的。所謂的清晰,就是能尊重客觀規律,把握事物的本質。教育的規律,就是生命的發展規律。教育應該「率性而為」,所謂的率性,就是順應和尊重人的本性。

當然這裡也包括學校治理的「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法律法規,而是指確保學校有效運轉的體制機制,包括組織架構、管理體系和規章制度。學校在制定各項規章制度時,要講究合法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在規章制度中,學校章程是立校之本,而管理制度是貫徹學校章程的重要保障。

3、教育之術

所謂的教育,本質上就是引領。一個優秀的老師,就是要掌握合適的喚醒點,不早不晚,這個喚醒的點,一般都是和自尊心有關,自尊心是把自信心和責任心鏈接在一起的鏈條。用真善美的東西去感動孩子,人一旦被感動,很容易觸發自尊。

教育者的使命不是教育,而是引領。你如果身上有光,就能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你要站得足夠高,走的足夠遠,成為一個有光的人,你的光亮能夠照亮孩子前行。成為一個有光的人,是教育者的使命。

學校之「術」也應包含選人用人之「術」。學校要想發展壯大,首先就要選對人,建設優秀的干部教師隊伍。學校之「術」應注重團隊合作。如果教師想要在專業上快速成長,那就必須構成一個團隊,團隊中相互借鑑、共同提高。學校之「術」在於鼓勵和加強學習。需要建立內部學習機制,並提供正確的學習方法,鼓勵干部教師勤總結、勤思考、勤交流,轉化學習和科研成果等。

4、教育之「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指有形的工具和載體。善於使用「器」的學校,可以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校之「器」一般包括學校環境、發展平台、核心項目等。

學校要加強環境治理和文化建設。一是環境設施,包括辦公室、交通環境、室內光線、布局設計、辦公設備等因素。二是文化氛圍,真誠自由、平等向上的文化氛圍最能帶動干部教師朝好的方向發展。學校要自主搭建或者借力各種發展平台,還要以重大項目為抓手,深入推動課程改革,加強和完善學校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要加強特色課程的研發與開設,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和特長培養的需要;落實「課堂革命」,推動課堂教學改進和創新,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總結

千年沿襲的處事哲學中蘊含著一脈相承的教學智慧,道、法、術、器四者各為基石,彼此交融,相輔相成,缺一則不能成為體系,計算教學中只有堅持做到道明、法當、術巧、器精,四者並舉,遵循規律才能教有所成,學有所得。

「道、法、術、器」這四個字看似簡單,真正運用起來仍任重道遠。需要學校因地制宜,根據自身優勢特色,找准方向和著力點之後,才能達到「道、法、術、器」彼此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支撐、靈活運用、合為一體的至高境界。

總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實際教學中做好「器」的管理,是循「道」而為的要求,是實施「法」的要求,是提高「術」的效率必然。


參考文獻:

1陳如平,學校治理的「道法術器」;

2. 陳岩,林格談教育的道、法、術。 聲明:文章內 容 來源於 人民日報客戶端 。

教育的「道、法、術、器」原載: 2020-02-25 搜狐 原題:「道、法、術、器」4字在教育理論中怎樣理解?)

Comment by 絲經 庫 on July 9, 2024 at 1:46pm

多元智能理論+家庭文化價值

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理論」能量大的地方,在于他的研究显示,每個孩子一定擁有1、2種相對優勢的智能。

我们需要一种学习体验,例如游戏,帮助父母和孩子一起发现孩子的天賦,这个经验成为家中的一笔“家庭文化資產”。(陈明发博士 9.7.2024)

Comment by 絲經 庫 on July 3, 2024 at 10:17pm

陳明發·50年翻轉·中國管理教育

馬中1974年正式建交,1978年改革開放。在管理教育方面,最早是怎樣的情況?台灣徐木蘭教授在她的名著《見樹又見林—經營的藝術》(1983年,台北天下雜誌出版)一書中,有一篇〈管理之風吹向中國大陸〉(34—39頁),做了極好的分析。

改革開放初期的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對比今天掘起後的中國,是多麼的「謙卑」?

反觀50年前馬中建交初期,我們在各方面又有多少領先的地方?

如果看了中國當年在方方面面的管理技術有多可笑,我們還是省省吧。

不如看看我們今天怎麼落後了,在趁50週年紀念之際,趕上去吧。

(舊文檔〈陳明發學習〉有更多關系中國MBA的材料)

原見:January 10, 2024)

Comment by 絲經 庫 on May 24, 2024 at 2:03pm

陳明發·民辦教育

2020一整年,全球無一地區逃過新冠肺炎。十四億人口的中國最早遭疫情襲擊,在2019121日發現首例,不過,到2020522日,境内已然首次沒有新增確診及死亡個案(编註:疫情後来再激增,直到2023年春節前才開放國界)。在各國艱苦抗疫的當兒,中國不僅宣告疫情受控,還實現了多少代人的夢想:成功除貧。方程式之一,是積極推進城鎮化

根據中國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首席專家、博士研究生導師劉奇,在一篇探討教育怎樣創造城鎮化新思維的論文中提到,「縱觀中國農村改革的成功經驗,無一不是來自基層民間的創造」(註)愛墾網 

提起「民間的創造」力量對馬來西亞的建樹,數不勝數。但反思中國經驗與劉奇的論述,讓人最先想到的,是馬來西亞的民辦教育,特別是獨中

馬來西亞歷史已經證明,民間力量在興學方面,特別是在華教方面,扮演了最有力的角色。華校也带動了民間文化活動。華校的樂團與獅隊,是沙巴各地任何文化活動所不可少的呈獻者。甚至官方活動,也常見得到同學們的表演。這無疑給孩子搭建了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

關于此等經驗對激發新一代的內生動力和創造活力的效應,除了繼續關注它的同時,也應考量繼續擴大為社群振興的整體原動力。資料顯示,縱觀中國農村改革的成功經驗,無一不是來自基層民間的創造。

在中國歷史上,宋代是城鎮化發展的一個高峰期,領先當時全世界的水平。秘訣?官家放手讓民間興辦集市,按照社會需求,大力發展各類手工、服務、娛樂、廣告等行業,充滿活力與創意的民間力量,遵照市場經濟規律而興城建鎮。回顧現代馬來西亞的情況,何嘗不是如此?

自建國以來,多少新鎮與民居住宅與工商業區,主要都是民間力量所打造出來的;在教育方面,今天的蓬勃景觀,也是政府在1990
年代開放私辦教育的結果。獨中因為是私辦教育,享有更自由廣大的自主權,素來與社區關係密切,在教育興城與旺業方面,可尋求更大的配合空間。真正做教育,對教育4.0實踐得更深遠。

Comment by 絲經 庫 on May 24, 2024 at 9:55am


Times Higher Education: 冠毒與在線高等教育

四川大學匹茲堡學院(Sichuan University – Pittsburgh Institute)的助理教授鄭雅妍(Areum Jeong)身處祖國韓國,正為2月底在Big Blue Button會議網站上,開設的在線英語寫作和韓國電影課程進行遠程備課。她稱讃學校的管理人員「全天候不懈地工作」,為該網站的使用方法提供培訓;她也很感激在微信上分享實用技巧的同事。

鄭教授一直在練習配合視頻和不含視頻的授課方式、共享視頻片段和幻燈片。她修改教學大綱,設立課程主頁,並上傳要求閱讀的材料。為了使學生保持興趣,她還準備了課堂活動、小組討論和線上調查。她甚至更新了PPT演示文稿以使它們「更加醒目」。

她承認,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英語寫作對學生來說可能都是一個「無聊又困難的學科」,尤其對非英語母語的理科專業學生而言,他們可能會對長論文作業產生「不確定和壓力感」。她說:「與學生建立融洽關係是使他們受到鼓勵並積極參與的重要因素。」她補充說,她通常會在會面時間盡可能地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如果沒有當面交流的機會,「適應性和靈活性將是關鍵」。

盡管如此,仍有一些學習體驗無法在線上復製。鄭教授最初想舉行定期電影賞析,以及和韓國電影人的問答環節。現在,她的一位學生正在幫助尋找可以在線觀看電影的中國流媒體平臺,但她很遺憾學生們會錯過一起觀影的共同體驗。

她說:「我曾想象在課堂上,學生們會熱切地分享他們對某個場景的看法,並詢問這部電影和韓國歷史及社會的關係。」 (摘自:新型冠狀病毒會否讓在線教育從此普及?

延續閱讀:

Schools, skills, and learning: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education

School closures: government responses, and learning in equality around the world during COVID-19

Comment by Emiliana Vegas on Tuesday, April14, 2020

綫上寫生:疫情期间,與文創培訓有關的寫生活動,也可以搬上網絡,全球共襄盛擧。

教育 4.0

Comment by 絲經 庫 on May 23, 2024 at 6:33pm

陳明發·鄉產學線上教育

新冠肺炎在2020-2021年間肆虐全球,無一地區幸免。鎖國、封城與禁足的結果,影響難以估計。其中,學生不能回校上課,網上教學幸而提供了部分解決方案。

這促使關心孩子前途的有心人開始思考:它是否可能變成一種新常態;以後有些課程,甚至可借助校外資源,透過網上系統來互相支援;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網路多媒體設置讓各領域最好的老師,可能在線上面對面教育世界各角落的任何人。即使是大師,也只是在一個點擊的距離內。

另一方面,疫情期間,我們也看見中國地方領導直播营銷鄉鎮產品,助力脫貧創富。

這兩個疫情所催生的現象,結合上來,偏鄉產業突圍所需要的技能,無疑可從其他地方找到必要的專家能人來指導。

延續閱讀:


延續閱讀:

海絲大典

古達華小

生活周遭的資源和記憶感情

《藝頻道》電影達人

愛墾慕課·絲路篇

全馬最古老的華文小學:古達樂育

Comment by 絲經 庫 on May 11, 2024 at 4:39pm

大變局下的中國話語構建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變局之下,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後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因此,如何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就是學界關注的話題。

在上一個百年中,上半葉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造成了巨大損失,也帶來了國際關係和秩序的大變局。特別是二戰後,發生了許多巨大的變化。一方面,國際力量對比、國際關係發生巨變,美國成為超級大國,西歐走向聯合,冷戰美蘇對抗,波及世界;另一方面,成立了聯合國體系,在安全、經濟領域開啟全球治理。這些變化對於世界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是複雜的、綜合的、長期的。上個世紀最應該汲取的經驗是,大國爭奪必然引起對抗和戰爭,只有合作才可以帶來和平與繁榮。

冷戰結束,本來世界可以「分享和平紅利」,構建合作、和平、開放、發展的新秩序。但是,美國成為「一超」後,力圖在全世界推廣美國價值觀和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甚至不惜動用武力,引發了新的問題,讓世界產生許多新的分裂和對抗。剛剛進入新世紀,就發生了「9·11事件」,由此導致美國發動反恐戰爭,連帶在一些地區產生亂局。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對全球化造成了巨大影響,使得世界經濟陷入不穩定和不確定的局面。正在發生的俄烏沖突,亦打亂了歐洲關係和秩序的發展進程,可能帶來更大的變局。

本世紀最大的挑戰,也是我們共同的任務是:防止戰爭,特別是大戰爭,保證和平與發展。[要考慮的是]如何管理力量對比發生的巨大變化。力量對比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力量對比之變,發展中國家群體崛起,這個變化影響深刻;二是大國綜合力量對比變化,美國地位下降,中國地位提升,還有其他非西方大國,這個變化影響也很大。力量對比變化是一個現實,也是一個大趨勢,影響到大格局、大關係,涉及諸多方面,必然引發矛盾沖突,關鍵是如何把握向穩的方向,而不是向沖突的方向發展。

如何推動發展范式轉變。傳統工業化的范式走到今天,已經走不下去了,必須改變,為什麼?盡管傳統工業化帶來經濟大發展,但是,也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地球負能量運轉,因此,現在深刻感覺到不變不行,要基於新發展理念改變。

再次,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綜合影響。氣候之變的最根本影響是地球生態,不僅對人類,而且對整個生態鏈產生影響。阻止氣候變暖,涉及人類生存環境。到本世紀中期,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氣溫升高,那將是一場難以預料的災難。

最後,如何使新科技發展趨利避害。工業化以來,歷次科技革命主要的變就是增量漸變,這次是大變量,是轉折、轉型。智能化會改變我們已經逐步建立起來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有積極的因素,也有消極的因素,智能替代人腦、人手,最大的挑戰是人的就業,還有收入分配,再有就是智能技術運用到戰爭非常危險。如果不能夠和平利用新興科技,那將帶來巨大的威脅。

中國不僅置身大變局,而且是對大變局具有重大影響的因素。中國要統籌三個定位:一是需要繼續堅持改革開放,不斷提升;二是實現復興之夢,維護好和平發展的機遇期;三是做新型大國,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貢獻。為此,要在百年變局中把握好自己,同時也在推動世界向好的方向發展中發揮引領作用。

[我的著作]《國際區域學概論》聚焦區域問題。[它指出]世界—區域—國家構成一個有機的體系,國際區域是一個客觀存在,也具有治理的功能。國際區域是介於世界與國家之間的一種共域空間,「國際區域是多個國家共處的地區」,「既基於地緣連接,也基於利益連接;既有國家間的關係,也有區域層次的關係;既有區域內關係,也有區域間關係」。

[中國]設立交叉學科門類為構建區域國別學學科打開了大門。......涵蓋政治、經濟、歷史、文化,也涵蓋自然科學的諸多方面,目前都是分門別類的研究和理論構建,缺乏交叉和系統的理論體系。《國際區域學概論》就是從交叉學科的視角,為國際區域研究提供理論支撐,這對於作為交叉學科門類的區域國別學是有益的。

張蘊嶺:大變局下的中國話語構建之道原見:爱思想 2022-04-29,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山東大學特聘人文一級教授)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