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4/5 stars.

Views: 36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June 6, 2024 at 5:38pm

創意創業團隊

《第三波》作者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 4,10,1928 – 27,6,2016)在出版了新書《革命性財富》 (Revolutionary Wealth,2006)後,接受台灣《天下雜志》(16.8.2006, 第352期,52頁)訪談時這麼表示:「農業時代人們沒有職業(Jobs),但他們工作。職業存在,始於工業時代的分工。我們踏進資訊社會,這種形態一定會改。未來更多人會工作,但職業會減少。未來需要知識統合,因此每個人會暫時擁有工作,或某種專業技能,一個團隊集合起來,完成某項成果後,團隊成員解散,轉往另一個團隊,施展另一種專業技能。

延續閱讀:
好萊塢式團隊
陳明發博士 《文創技能系列 76 》:網路好萊塢遊擊隊
虛話閃開,讓作品替你說你是誰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y 25, 2024 at 6:37pm

陳明發·獨中董事會優勢:每間獨中的董事會都是獨立自主操作的機構。學校在2020年3月因為全球疫情而停學,董事會這份主動能力顯現了它特殊的行政優勢。根據董總當時所公佈的數字顯示,借助線上學習,全國85%的獨中做到了「停學不停課」,學生們不至於因為外在局勢變動而荒廢課業。

有關數字也顯示,百分之六十的學校早有豐富的網絡教學內容,導入新教學途徑也就相對順利。

獨中多年來強調新一代的電腦與網路能力,以面對日益人工智能化的世界。部分獨中過去努力與中國、臺灣與韓國等高等學府建立聯系,給學生開闊學習視野與謀求更大的深造機會,除了考察、游學期間的接觸,互聯網自然成了平時最便捷的方法。(參考:楊微屏〈獨中疫情影響幾裡路〉星洲日報 2020-04-19)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y 24, 2024 at 3:08pm

2020年4月:後疫情時代線上經濟的機遇與挑戰1.中國互聯網普及率61.2%;網民規模9.54億;2.連中石化等傳統行業的巨頭也橫跨賽道加入賣菜行列;3.2003年SARS變相推動了互聯網商品與人的連接;4.2020年新冠肺炎期間,互聯網解決了禁足市民買藥、買菜與看病等大事;5.消費往網絡模式轉變, 打通娛樂、辦公、醫療、生鮮、教育等領域;6、遠程復工復學後,數億臺手機、電腦設備同時在線,1億多學生集體線上聽課,2億人線上同期辦公;7、各種App在疫情後正在想方設法鞏固中。http://www.cinic.org.cn)

2003年的SARS而帶起了阿里巴巴、騰訊等公司;這一輪,會把5G網絡生活提早10年,形勢所逼下,網上教育與辦公等變成新需要。有些國際組織已經預測這可能是百年一見的“新契機”(雖然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想像,西方許多大學都要宣布破產了,連800年歷史的劍橋也已經決定,在未來一年要在線上上課。真的是很多新空間。

年輕的學生們不再那麽衝動動。一開始他們認為在線授課是對教育的妥協和降級,這一認識在他們開始網課時得到改變。年輕的教授在上課或與學生視頻交流時,而無人看管的孩子卻在身邊尖叫和哭鬧。一頭是工作,一頭是生活,學生們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感動,他們察覺原來私人生活和職業生活的界限曾經太過涇渭分明。現在,已不像是象牙塔那样的不着邊際。


每个行业都‘在綫更新’一遍,发展潜力将充分释放。也许再过10年看,会冒出一批新的行业领袖来。”

2020年4:月疫情初期的美國小鎮—
1、美國康州紐黑文縣,對于紐約長島日常生活除了應遵循“居家令”,還須保持“6英尺的社交距離”;2、樂齡擧措: “Stop & Shop”超市,自新冠肺炎在美國暴發以來,多家超市在第一時間制定了一項特殊政策:在早晨正式對外開門營業前提供一個特殊時段,專門為60歲以上和身體羸弱的人群服務;3、在海外華人圈方面,鄰鎮華人組織了一批批捐贈給各級醫護人員手中。https://zhuanlan.zhihu.com)


延續閱讀:

福建惠安美女文創

疫情文創

愛墾網特寫·新冠肺炎:人文景觀

陳明發《2019新冠肺炎 觀察紀事》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y 24, 2024 at 10:10am


Times Higher Education: 冠毒與在線高等教育

四川大學匹茲堡學院(Sichuan University – Pittsburgh Institute)的助理教授鄭雅妍(Areum Jeong)身處祖國韓國,正為2月底在Big Blue Button會議網站上,開設的在線英語寫作和韓國電影課程進行遠程備課。她稱讃學校的管理人員「全天候不懈地工作」,為該網站的使用方法提供培訓;她也很感激在微信上分享實用技巧的同事。

鄭教授一直在練習配合視頻和不含視頻的授課方式、共享視頻片段和幻燈片。她修改教學大綱,設立課程主頁,並上傳要求閱讀的材料。為了使學生保持興趣,她還準備了課堂活動、小組討論和線上調查。她甚至更新了PPT演示文稿以使它們「更加醒目」。

她承認,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英語寫作對學生來說可能都是一個「無聊又困難的學科」,尤其對非英語母語的理科專業學生而言,他們可能會對長論文作業產生「不確定和壓力感」。她說:「與學生建立融洽關係是使他們受到鼓勵並積極參與的重要因素。」她補充說,她通常會在會面時間盡可能地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如果沒有當面交流的機會,「適應性和靈活性將是關鍵」。

盡管如此,仍有一些學習體驗無法在線上復製。鄭教授最初想舉行定期電影賞析,以及和韓國電影人的問答環節。現在,她的一位學生正在幫助尋找可以在線觀看電影的中國流媒體平臺,但她很遺憾學生們會錯過一起觀影的共同體驗。

她說:「我曾想象在課堂上,學生們會熱切地分享他們對某個場景的看法,並詢問這部電影和韓國歷史及社會的關係。」 (摘自:新型冠狀病毒會否讓在線教育從此普及?

延續閱讀:

Schools, skills, and learning: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education

School closures: government responses, and learning in equality around the world during COVID-19

Comment by Emiliana Vegas on Tuesday, April14, 2020

綫上寫生:疫情期间,與文創培訓有關的寫生活動,也可以搬上網絡,全球共襄盛擧。

教育 4.0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y 23, 2024 at 4:47pm

天下雜誌:學習「現場精神

「我不和你談論詩藝,不和你談論那些糾纏不清的隱喻,請離開書房。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去看看遍處的幼苗,如何沈默地奮力生長。

我不和你談論社會,不和你談論那些痛徹心肺的爭奪,請離開書房。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去探望一群一群的農人,如何沈默地揮汗耕作。」

~~ 吳晟〈我不和你談論〉

一九八○年後的國中生,都認識吳晟的詩,教育部編訂的國中國文課本有他的〈負荷〉。

彰化溪州的農夫詩人吳晟,堅持親近土地、親近現場的呼喊,此刻聽來更有深意。

近年,臺灣的千億企業大老闆,最滾燙的心頭火,除了訂單,就是學校畢業的人才,離現場、現實愈來愈遠,也愈來愈不合用。

「全球產業都需要創新,但現在的教育方法,可以教出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嗎?」廣達董事長林百裏認為,臺灣孩子從小到大都在補習,但考好大學、有好分數,卻不見得是好人才。(能力劄根)

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也向教育部抱怨,「學校距離社會太遠了,就像個孤島,」企業得花大功夫重新訓練。

廣告業巨擘余湘更指出,最近在媒體炒作下,社會充滿負面情緒:未來薪資凍結、年輕人找不到工作等,讓年輕人心生恐懼。

「但我覺得這些都是假議題,」她說,「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總機小妹,不只要接電話、接待客人,還要做剪報。但任何事情,我都全力以赴。之後,再也沒遞過履歷,都是工作自己找上門。」培養好的能力,才是工作荒、人才荒的正解。(出國打工是好事!)

培養好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勇於碰觸現場。

《天下》要求年輕記者到新聞現場。去年加入的記者周原,在這次以巴戰爭前,到以色列專訪,看到他們對敵人的「不客氣」,也見證他們用創新、創業,爭取在國際生存的空間。(血與火淬鍊的創新王國)

加入不到半年的記者劉光瑩,也跟總主筆何榮幸到彰化,遍訪官員、企業、人民,追蹤中科四期的調查報導。(中科四期 還有未來嗎?)

「我們到彰化採訪吳晟時,他說,土地跟動物都不會說話,我們這些能說、會寫的人,應該想辦法讓更多人知道,臺灣有些荒謬的事情,一直不斷在發生,」她說,「聽到這番話,讓我覺得更有責任把故事說出來,也希望能發揮更多影響力。」

十一月底,《天下》三月封面故事、由蕭富元、林倖妃製作的「一塊牛排背後的祕密」,奪得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

這個環繞全省、追蹤一塊牛排的報導,再次證明:不誇張、不驚悚的現場報導,才能發揮實質、長遠的積極影響力。(2012/11/28,收藏自台灣 《天下雜誌》

延續閱讀:

海絲大典

古達華小

生活周遭的資源和記憶感情

《藝頻道》電影達人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y 12, 2024 at 12:27pm


先出發再計劃:「聽勸式旅行」爆改自由行

心微動,身已遠。

隨著五一假期到來,旅游市場再度迎來大爆發。而當全國各地文旅局忙著通過拍照、剪視頻吸引外地游客時,年輕人中間卻又開始流行「聽勸式旅行」。不同於過去「網上找攻略,線下自由行」的出游方式,「聽勸式旅行」主打一個毫無准備、隨心所欲:不少年輕人會先確認一個目的地,等買好車票、上了車,才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佈一條「馬上到XX,求當地好吃好玩推薦,聽勸!」的內容,然後靜靜等待評論區裡出現當地「土著」或是其他游客給出旅行建議。

據驚蟄研究所觀察,目前抖音平台上「旅游聽勸」相關話題,已經覆蓋國內大多數熱門旅游目的地,其中「威海旅游攻略聽勸版」話題播放量超過了9157.1萬次。而據年初小紅書發布的《2023年度旅行趨勢報告》顯示,「聽勸+旅行」相關筆記在過去一年同比增長了86268%,平均每篇聽勸體筆記都會收到43.9條來自熱心人的回覆。

從「提前做攻略」到「旅游靠聽勸」,這屆年輕人帶火的全新旅游方式,又給文旅行業帶來了哪些新機會?旅游「聽勸」,出行隨心五一假期來臨前一週,在湖北宜昌工作的建築工程師「不喜張揚」,突發奇想決定一個人到武漢完成一次「特種兵旅游」。

和以往拿著日程表或是旅游攻略的出行經歷截然不同,這次出行,「不喜張揚」沒有隨身帶太多行李,更沒有仔仔細細地按照2天的游玩時間,提前規劃出一份細致到48小時每個小時應該「去哪裡、幹什麼」的旅游攻略。只是在對照高鐵票上的座位號,在車廂裡安穩坐下之後,「不喜張揚」才不慌不忙拿出手機,發佈了一條標題為《馬上到武漢!!特種兵兩日游!!!聽勸!!!!》的筆記。參考「騰訊」

 

中工網·年輕人為何愛上了「聽勸式旅行」?

「第一次來上海,很聽勸!」「旅游我聽勸!五一去廣州!」最近年輕人中開始流行起「聽勸式旅行」。不同於過去「網上找攻略,線下自由行」的出游方式,「聽勸式旅行」主打一個毫無准備、隨心所欲。人們臨出行前在社交平台發布一條「聽勸」帖,然後靜靜等待網友留下吃喝玩樂行的各種錦囊妙計:或是網友自己摸索的旅游攻略,或是幫人「避雷避坑」的貼心提醒,又或者是本地人給出的出行建議。

據《2023年度旅行趨勢報告》顯示,「聽勸+旅行」相關筆記在過去一年同比增長了86268%,平均每篇聽勸體筆記都會收到43.9條來自熱心人的回復。

對於美景美食的追求,對於踩雷、掉坑的抗拒,構成了「聽勸式旅行」走紅的邏輯基礎。不同於自上而下指導式的旅游攻略,勸告更多是過來人或本地人的經驗之談。

其訴求更為直接,就是要接觸到更多獨具當地特色的元素,發現更多不期而遇的美好,同時也盡可能規避別人走過的坑和吃過的虧,透過更真實的評論提取出更有價值的內容。這種切口更小、細節更豐富的「互助式旅游」,更像是網友們點對點的「游覽指導」,讓旅行變得更深度,更多元,也更具有「私人定制」的樂趣。

在這場旅行者與網友「共創」的旅行中,大家彼此成為對方的嘴替、眼替或是腳替。大家樂於主動求助和探索自己青睞的旅游方式,也願意向他人分享自己的實用建議,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信息共享與即時互動的力量。一人提問、眾人討論,「聽勸式旅行」的底層邏輯其實還是「提問互助」。無數個普通人之間的真誠探討和分享,構成了基於共同興趣的線上集體交流。每一條評論、每一個推薦、每一條提醒都有可能成為旅行者的獨家記憶。

這也更加契合當下人們青睞的「輕社交」理念。網友間互無交集,彼此間不存在各種牽扯,這也就更利於大家客觀理性地交流探討。若建議被認可,互相都能收獲極大的滿足感,但建議沒被采納也無大礙,陌生人之間釋放的善意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情感體驗。這種基於信任的互動主打一個真誠和輕盈,也讓旅行變得更加高效和溫情。

不過如果只把「聽勸式旅行」當作一種社交媒體上的集體行為,或許很難得出對消費市場有參考價值的判斷。它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前部分文旅市場宣傳與游客需求間的脫節。游客往往渴望聽到一些更真實、更具體的出行建議,但當前一些景點的文旅宣傳要麼不夠豐富,要麼充斥著「廣告」濾鏡,難以滿足游客事無巨細的真實體驗。

在社交媒體時代,即便是很小的城市,都有可能成為人們追求的「詩與遠方」。「聽勸式旅行」其實對各地文旅也是一種提醒,信息的真實性對於游客是很重要的元素,不妨建立健全評價體系,鼓勵用戶真實的體驗分享,提升游客的信任度。(2024-05-04發布於北京 https://new.qq.com)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y 9, 2024 at 11:57am

馬中建交50周年紀念征文

(雙溪大年2024年5月30日訊)由馬、中兩國多個團體聯手策動的「馬中建交50周年紀征文」活動,即日起接受投稿,並將選取適當數量的文章來結集出版。截稿日期為今年7月31日。

作品題目自擬,自由發揮書寫雙邊探親、旅游、訪問、經商、留學、就業、交友或其他經歷乃至展望。

 马来西亚第二任首相敦拉萨与中国总理周恩来摄于1974年5月31日马中建交签署联合公报仪式上

跨越邊界 美美與共

征稿要求方面,(A)散文:不超過2000字;(B)微型小說:不超過1500字;(C)新詩:不超過50行;(D)古詩:近體詩,只限「七律」;不限韻。其中A、B、C共3項,計劃馬中各錄取合共最多50篇;D項則計劃馬中各錄取最多30首。作品獲得錄取者,將獲贈3本專輯。

這項以「跨越邊界·美美與共」為主題的征文,主辦單位是中國的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辦事處,及我國的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檳吉玻聯委會」、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吉打州分會」。

指導單位為中國的深圳市作家協會,及我國的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協辦單位為中國的深圳市寶安區作家協會、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作家協會,並以中國深圳市寶安區詩詞協會為支持單位。

作協檳吉玻聯委會代主席乙狼表示,這項征文活動旨在慶祝馬來西亞和中國建立邦交50周年金禧紀念、促進兩國文化交流、傳播兩國互惠共贏,弘揚正能量。

所有馬來西亞公民以及中國人民皆可投稿,惟是否錄取乃主辦單位的絕對權限。

至於投稿方式,需以附夾的方式(attachment),一次性電郵2份文件,即:作品(需以中文簡體打字、Microsoft Word、宋體、14號字),及個人簡歷,資料包括中英文姓名、性別、身分證號碼(新)、職業、通訊地址、聯絡電話號碼、電郵郵址。

電郵郵址為:zxnorth2019@gmail.com。詢問:019-445 9441(梁永樂)。

(2024年05月01日 南洋商报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April 30, 2024 at 7:11pm


李安樂·山莊:追尋鄉土社會的潛在記憶——閱讀《山莊記憶》

最近火了的一部央視熱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它勾起了國人對飲食文化中的民族記憶。這種舌尖上的美食控源自於對不同地域文化的鄉愁,也是中國文化深層結構中的鄉土集體記憶。在非虛構的散文寫作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對鄉土社會的表述。也許是社會上此類的文本太多,也許是民眾的閱讀取向多元化,鄉土文學抑或已經很難再產生曾經一時洛陽紙貴的效應。這也是情理之中的,我們本身已經不自覺投入到這個消費的娛樂化時代中,在搞笑中很快進入角色,就連我們自己也有時不得不暗暗懷疑需要堅守的價值觀。

雖然一般的讀者樂此不疲地閱讀和談論著這類作品,但嚴肅的評論家無一例外地對這一現象保持著冷淡的沉默態度。評論家的沉默使我們憑直覺就可以感覺到此類作品的某些先天不足和泛濫帶給評論家的審美疲勞。評論家南方朔對鄉愁不待見,他論到:「鄉愁雖美,但卻有害!鄉愁是不能當做一個城市的目標的,一個歌頌鄉愁的社會是個落後保守的社會。」這或許是許多評論家對鄉土主題避之不及的一個原因吧。 

在這一悖論中,文本泛濫與批評冷漠的現象很顯然與傳統農耕文化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境遇有關,一方面,深厚的農業文化基礎使得整體書寫繞不開鄉土這個舊瓶裝新酒的主題。只要這個農民國家的歷史現狀還存在著,這種大范圍集體性的鄉土記憶的敘事就更不會終止。另一方面,在鄉土敘事中,鄉愁還佔有一部分,這是許多批評家唯恐避之不及的。從政治心理圖景來說,在城鄉的二元格局中,鄉村有時往往會被復古為與「廟堂」相對的渺遠的「江湖」,成為知識分子心往神會的飛地。重要的是,鄉村是大多數人的根,是現實或夢回的家園。

楊顯惠說:「文學離不開社會、思想,如果把思想、對社會的思考去掉了,文學就沒意思了。」文學意義不僅在於對社會的勾畫,更在於其對社會的責任和獨立的價值判斷。柏夫的散文集《山莊記憶》不單是關於對鄉土記憶的書寫文本,而是表述出了對鄉土社會流逝的真誠追思和人文悲憫之情。正如作者所言,「對於許多離開農村身居城市的人來說,山莊已經退出他們的生活,成為一種遙遠的記憶。但對於更多的人來說,山莊是生活中最溫馨的家園,它安慰靈魂,也滋養肉體;山莊也是生活中最踏實的依托,它成就生命,也鍛造精神。」需要強調的是,它重新闡釋了有關「山莊」的全部意義及其人文關懷。(下續)

(李安樂:山莊:追尋鄉土社會的潛在記憶——閱讀《山莊記憶》,見: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2013-09-23)

延續閱讀:

文化特區運動

最接近中國的馬來西亞北隅鄉鎮

《愛墾·鄉頻道》濱雪鄉鎮

韻文化:和諧的聲音

韻文化:詩賦詞曲

韻文化:美、標致

地方文化營銷·慢遊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April 30, 2024 at 2:24pm

鄉土社會與地域文化:由於特殊的地緣構築了作家心靈中的鄉土世界。鄉土做為在現代化進程中行將逝去的文化遺產,業已成為大多數作家回憶中的資源。對於鄉土的特性,費孝通在其早年的名著《鄉土中國》中這樣寫道:「歷世不移的結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長大,而且還在熟悉的地方上長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極長時間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們在這地方混熟了,他們的經驗也必然就是子孫們所會得到的經驗。……他們個別的經驗,就等於世代的經驗。經驗無需不斷累積,只需老是保存。」 鄉土世界中的這種親密的、信任的依靠了地緣與血緣的社會結構是現代城市社會中所不具有的,這也是作家們所不斷表現的,因為他們是從鄉土移植到城市中的過去時態的農民,有著很深的鄉土情結。

在柏夫的作品中,我們直觀地閱讀出了淳樸的鄉土情感,其更深地把民俗與風土人情血肉交融在充滿大地氣息的文字之中,土炕、土窯、野電影、土堡、土話以及廟戲、鄉村棋壇等。在鄉土世界敘事裡,依然表達了鄉戀情結,這種表達可能更多緣於對自己由農民到城裡人身份的游離不定的把握,同時更缺乏城裡人強烈的自我認同感。

在西北干旱的靜寧,六盤山的余脈綿延至此。粗狂蒼茫的地理特征造就了其與之同構的地域性文化。這種獨特的地域文化暫時很難明晰地定義,但我們能夠深深地感受到在枯山禿嶺的地域文化絕對不會如三秦文化中的通俗演義那樣:八百裡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端一碗長面喜氣洋洋,沒有辣子嘟嘟囔囔。干旱少雨的內陸型氣候,加之受六盤山西麓小氣候的影響。或許,這一地域性文化特征和其他西北的地域文化別無二致,抑或更接近於西海固的文化,或者說西海固文化與之很像。

土性文化:記憶中的山莊

對柏夫作品中的文化意象,我更願意以土性文化的屬性來理解和闡發。早有學者在對浙東文化的闡釋中用到了「土性文化」與「水性文化」,其以「山」、「水」之多寡來概括。認為「水性」文化反映出溫柔、內斂的性格,反映在文風上則是秀美、飄逸、浪漫的主體風格。而「土性文化」則相反,其文化影響下的文風多具氣概、凝重、頑固、叛逆的性格,亦即魯迅所說的「山岳氣」,有了更多的深至與厚重。《山莊記憶》就很好得體現了這種風格。

在這裡要說的是,土性文化是對鄉土社會的非現代性的歸繹。以其泛「土」性而帶有強烈的地域文化色彩:土炕、土窯、土豆、土堡、土話、山花、泥濘等。土味也正是鄉野的魅力所在。在《土炕》中,作者體味到自然精神:「人本來就是自然之子,土炕盤在堅實的大地上,它雖然是炕,可依然是土;是房屋的組成部分,也是大地的人工延伸。人睡在這樣的土炕上,身體和心靈都會和地氣相通。睡在土炕上不只是簡單地睡覺,而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與大地進行溝通,那是一種來自四肢百骸及心靈深處的全身心的舒展和放松。」土,並非意味著俗氣,而是土氣,純真質樸的氣質。而土氣是土性文化的基本特性,在堅實的大地上,微涼也好,溫熱也好,人總要停佇腳步去體味大地的體溫和脈搏,領會古人所孜孜言說的天人合一的奧妙。

在美國學者約翰·吉利斯(John Gillis)的論述中將鄉土記憶與公共記憶對立起來,並指涉其作為被官方歷史的記憶所界定的民間基層記憶的特征:被認可和被製造。這些散發著土味的鄉野之物徑由記憶的被認可與製造,逐漸地廓清了更具豐富含義的山莊圖景,這也是作者所表述的重點。對於山莊,作者有其獨到的見識:「山莊並不是某一個具體的村莊,其地理位置也不一定非在山上。當然,山莊也不可能是聞名於世的避暑山莊,其來歷和功用與避暑山莊更是迥異其趣。山莊在更大程度上是相對於老莊而言的。」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山莊拉遠了與老莊的距離,不再簡單到只是一座山裡的村莊,而是投射到歷代的記憶中,描畫出族人拓展繁衍的社會景觀。(下續)

延續閱讀

文化特區運動

最接近中国的马来西亚北隅乡镇

《愛墾·鄉頻道》濱雪鄉鎮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April 29, 2024 at 11:42am


山莊的文化隱喻

(續上) 中國農村的近代化是痛苦的,這無不與鄉村對現代文明的盲目不自覺反抗有莫大的關係,這種痛苦雖然沒有像英國圈地運動那樣悲惨,但鄉村經濟結構與城市的錯位必然決定了其要與近代化發生磨擦,鄉村的近代化在痛苦的蛻變中一步步緩解過來。這一方面縮小了城鄉之間的文化審美趣味和社會經濟的訴求結構,加快了鄉村城鎮化進程,使鄉村以追慕城市為要。

在這種急進中,反復的拆建透射出對城市文化的無奈盲從,這使得鄉村簡單習得城市中的垃圾文化——照抄了表面;另一方面這種近代化又擴大了城鄉在經濟上的差距和鄉村自身在文化傳統上的裂痕。造成了城鄉之間認知心理及文化上的隔膜。在這兩種變化之下,人被緊緊裹進現代化的進程中,變得無所適從。

同時城市人和鄉下人變得更加貌合神離。與原有的鄉村模式背道而馳,通過不得不尋找土地以外的生存模式,表現出一部分鄉村人與城市的接近,而另一部分人與城市的抵觸、抵觸的多為老年人,而認同和追逐的多為年輕一代鄉村人。

鄉村農家樂中的高朋滿座、垂釣閒逸不是山莊中的情形,是山寨化的山莊,就像許多地方爭相投資幾十個億打造古城一樣,其缺失了文化的隱秘內核,剩下的只是商業的吊詭而已。山莊的隱在意義在於顯露出了現代知識分子避退現代性的匆忙慌亂與手足無措。山莊表明了從原來族譜中衍生出來的新勢力的擴張,表明了從川地到山地的拓荒精神。

「坐山莊並不意味著落魄或沒落,反而恰恰是一個鄉村家族興旺發達的標志,也就是說,當一個家族的土地廣闊到耕種時的路程一天之內難以返回時,家族的當家人自然就會考慮選擇一個恰當的地方,圍成一個院落,建起幾座房子,派一個放心的子侄帶一幫人去住一段時間耕種那片偏遠的土地。……於是,院落邊一個個衍生,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個村落。這就是山莊了。」

很顯然,這些坐了山莊的人就會永遠變成山裡人。山莊成了遠離喧囂老莊的清幽之地,但山莊仍在拱衛著老莊。山莊的迷人之處不單在於具有田園的風光與情致,而是體現了游走者的精神路線圖。在《山莊記憶》中通過記憶的敘事展現了過去時態中山莊的歷史動態,在口傳的歷史中,山莊變得豐盈起來。那些淹沒並沉淀在歷史塵土中的人物和事件復活了出來,在敘述著山莊的歷史和命運。

近讀熊佩雲的《一個村莊裡的歷史》感觸頗多,一顆樹的歷史就是一部民族志,那一座山莊更何嘗不是一部社會史。在一個大歷史行將遠去的時代,我們痛切關注到過去曾經被忽視與刻意忽略的微小個體的歷史和命運,關注那些小人物和小事物。這種關注也並非以民俗學者的視角來看待,而是以更深的文化關懷來理解,在現代、後現代與傳統交混的時代中,行將消失的鄉土也跟隨長者的記憶轉瞬即逝。對於此我們不是要持守傳統的東西不放而是要反思現代性的某種盲目激進和偏頗,其要義在歷史的共生與維持歷史的厚度。

生活常常需要回味來調整自我的狀態,詩意的鄉土也是如此。鄉土不再有詩意,詩意早已在近代化的步伐聲中被傾軋得四散遁形,鄉土世界所刻意營造的鄉土詩意崩潰了。懷舊成了對逝去鄉土詩意的追思,而還鄉就是對鄉土詩意某種更深程度的復古。而山莊的文化隱喻在於提供了我們還鄉的可能性。鄉村在現代性的機器轟鳴中面目全非乃至於消失。山莊及記憶中的山莊承載了知識分子自傳統以來士大夫的「江湖」隱逸情操。土堡在誓死捍衛了這一最後的家園,土炕退縮到現代性逼仄的角落,卻成為一劑治療失眠的良藥。

王小波說過: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詩意與我們何其重要。德國浪漫主義詩人荷爾德林曾吟唱到:「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他的聲音為什麼會使後來的人如此的著迷?作為一個「還鄉者」在斷裂了的鄉土詩意中,在城鄉的對立中重新尋找精神的家園。還鄉必然是心靈中的對已失鄉土詩意的再度體認,並非記憶中的囈語,重建鄉土精神家園使游走在詩意棲居大地上的「還鄉者」得到靈魂的休憩。

誠如柏夫在其小說《鄉韻》中所感嘆道的,「任何一個有過鄉村到城市經歷的人,再經歷一番情感的迷離之後,懷著對傳統鄉村的懷念,也懷著對城市文明的終極理解,他們遲早要打開精神和情感的通道,在城鄉的對視中,最終抵達一種相生、相連、相通、相融的和諧境界。」山莊的敘事承受還鄉者還鄉的話語架構,這根源於一種樸素的、彌足珍貴的人文精神,一種發自肺腑的悲憫情懷,鄉土散發出了憂傷而迷人的魔魅之美。(《社會學家茶座》第47輯)

作者簡介: 李安樂,1980年生,甘肅靜寧人,中學美術教師。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員、中華美學學會會員。曾獲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有文章發表在《社會學家茶座》、《中國社會科學論叢》及《美術報》等。

(李安樂:山莊:追尋鄉土社會的潛在記憶——閱讀《山莊記憶》,見: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2013-09-23)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