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周興:尼采與未來哲學的規定 6

概而言之,當我們說未來哲學是「世界哲學」時,我們表達的是三重含義:一是指未來哲學具有國際性意義上的世界性,是全球哲學;二是指未來哲學的人間大地生活世界意義上的世界性——未來哲學指向大地,目光是朝下的;三是指未來哲學具有區別於超越性思維的關聯性思維的特征,或者說關聯性世界性的思想特質。必須補充指出,這三重含義又是有內在聯系的。

三、未來哲學的個體性前提:個體之思與言

與未來哲學的大地-世界性不無關聯,個體性是未來哲學的第二個特性。未來哲學首先是個體哲學,也即實存哲學。個體之思是西方哲學史的一大難題。中古歐洲有言:「個體不可言說。」個體之所以難思難言,原因大致有兩個方面:一是因為個體總是變動不居、游移不定的,總是在發生、生成和運動之中,你是一個個體,但當我說你是什麼時,無論在何種意義上講你都已經不再是你了;二是因為當我們言說個體時,我們似乎沒有別的辦法和手段,只好動用普遍共有的概念(康德所謂的「知性范疇」),這也就是說,我們通常只有通過普遍主義-本質主義的知識科學的途徑去言說個體和個體存在。20世紀的維特根斯坦也還忙於論證一點:「私人語言」是不可能的,語言總是公共的;尤其是,不可能有個體私人地遵守的規則,因為遵守規則意味著做相同的事情,而何為相同的事情,則只有不止一個人參加的實踐(語言游戲)才能確定。

在這方面,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恐怕是一個典型。他的哲思起於「個體」(tode ti)之「在場」(ousia),在此意義上可以說他是第一個「實存哲學家」,但最後,他卻創設了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范疇理論——「范疇表」(所謂「十范疇」),並且開啟了只探討「完滿的形式」的形式邏輯體系。亞里士多德在哲學史上的意義首先在於,他通過范疇理論首先建立了存在形式與思維形式(語言形式)的同一性(即通常所謂的「存在與思維的同一性」),從而使得關於個體存在的普遍化述說成為可能。也正因此,我們經常說他的哲學是一種搖擺的哲學,以前的哲學教科書甚至說他搖擺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

在現代實存哲學/實存主義興起之前,本質主義普遍主義(所謂「柏拉圖主義」)是哲學的主流,而個體之思一直隱而未發,未能成其氣候。亞里士多德之後,個體實存之思時隱時顯,但也未曾完全絕跡。我們且不說原始基督教的實存經驗以及奧古斯丁神學的實存主義傾向,即便在近代科學樂觀主義的氛圍中,也仍舊有諸如神秘主義的實存思索,也仍舊有18世紀維柯的新科學和哈曼的哲學。正是有了這樣的歷史性積累,加上時代處境的誘發和激發,才有了在19世紀中期以後日益突現的實存哲學/實存主義思潮。

所謂「本質主義」,它既是一種普遍化的知識科學方式,又是一種同一性的制度設計和模式。而現代實存哲學/實存主義的個體之思本身就是要反抗「本質主義」的普遍化知識和同一性制度,這就是對哲學主流傳統的批判性解構。這項工作變得越來越迫切,因為「本質主義」的知識和制度體系通過技術工業而不斷獲得了強化和固化。現代實存哲學/實存主義這方面的努力應該說是相當成功的,尤其是在20世紀上半葉,通過海德格爾等哲人的努力,它突然「咸魚翻身」,浮現為歐洲哲學中至少可以與「本質主義」傳統並舉和對抗的主流之一;而在20世紀的下半葉(特別是六七十年代),它甚至成了歐洲學生運動以及其他社會抵抗活動的哲學基礎。盛極而衰,隨著歐洲學生運動的落幕,實存哲學/實存主義也消隱了,但這並不意味著這種哲學思潮變得完全無效、不起作用了。

除了對「本質—實存」的立場性顛倒,現代實存哲學不斷地嘗試以非本質主義方式形成對個體此在的思考和言說。經由基爾凱郭爾、尼采等實存哲學家的准備,其在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中達到了一個頂峰,形成了被稱為「基礎存在學/實存論存在學」或「此在的形而上學」的實存哲學體系。

Views: 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