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4.8/5 stars.

Views: 19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y 10, 2021 at 10:05am


柏格森哲學·生命意義:填充空白

由柏格森哲學的核心概念“綿延”,生發出生存和生命的意義, 認為對於生命而言, 外在的任務,就是填充物理學意義上的運動,在純一空間裏留下的各點之間的空白或間隔。

“更概括地說, 人類的工作在於創造出有用性; 因此, 只要這個工作尚未完成, 那便存在著‘無’, 即不存在我們所需要的東西。我們的生命就這樣花費在填充各種空白上。

而我們的知性受到欲望和惋惜的影響(這種影響根本談不上是智力性的) , 在生命必然性的壓力之下, 設想出了這些空白。我們若將‘空白’理解為一種實用性的不存在, 而不是一個事物的不存在, 那麼, 從這種頗為相對的意義上, 我們便可以說: 我們永遠在不斷地從空白走向充實: 這就是我們的行動所采取的方向。”(柏格森,2000 :257)

體察內在的綿延,才能領略生命的永恒衝動, 而這只有意識可以做到。如果抽掉意識的作用, 我們見到的將不是運動的流程, 而僅僅是運動曲線在空間裏,留下的呈凝固狀態的各個點。

要把握生命, 就需要意識的努力,將這點與點之間的空白填充, 從而能夠欣賞到生命運動之美。
(見(胡學星,2005,柏格森與曼德爾施塔姆詩學,《山東外語教學》,2005 年第3 期,總第106)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y 5, 2021 at 10:31pm


柏格森·現象中純粹的內部聯系

為在變革和永不停息的現象漩渦中,拯救統一的原則, 柏格森深邃的猶太教頭腦,被實用一神教的頑固需求所牽制。以他為代表的現代哲學,為我們提供有關現象體系的學說。柏格森沒有遵循時間連續性的規定,來考察現象, 而是選擇了空間伸展性角度。他對現象中純粹的內部聯系感興趣, 並將這種聯系從時間中解放出來,加以單獨研究。” (曼德爾施塔姆,1987 :55 - 56,見柏格森,2002 :82)(見(胡學星,2005,柏格森與曼德爾施塔姆詩學,《山東外語教學》,2005 年第3 期,總第106)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April 10, 2021 at 3:29pm


陳明發《世說新語 2021》17

有能力學習的人,懂得“舉一反三”的謙遜;沒能力學習的人,則有“三三得九”的大氣,用九倍的力氣消滅新事物。
(8.4.2021)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24, 2021 at 9:50pm


陳明發《體系:哲學的原罪》

體系,是哲學的原罪。照柏格森的想法,各種哲學體系的基礎,並不是那種人們生活在其中的實在。生命,太大、太無邊了。隨意從中挑個視角來觀察,都會發現它很管用。雖說就只有人,既沒有動物園也沒街邊花市。而這些人又不必吃不必喝不必睡覺、睡覺不做夢更不說夢話。一句話,很不實在。所能看見的,就是一套抽象概念的集合體。很有秩序的排列得整整齊齊,但生命衝力進不去,要撤退也找不到方向。看來倒適合一切可能的東西,而且同樣適合一切似乎不可能的東西。
(參考:王理平,2007, 差異與綿延:柏格森哲學及其當代命運,人民出版社,p. 21)


延續閱讀 》陳明發談布爾迪厄



https://iconada.tv/photo/4
https://iconada.tv/photo/hoststudio007
https://iconada.tv/photo/hoststudio008
https://iconada.tv/photo/hoststudio042
https://iconada.tv/photo/2-13
https://iconada.tv/photo/6-1 超越性
https://iconada.tv/photo/7-1
https://iconada.tv/photo/8-1 文化傳承
https://iconada.tv/photo/12 學習
https://iconada.tv/photo/13-1
https://iconada.tv/photo/14-1
https://iconada.tv/photo/14-1 銀髮
https://iconada.tv/photo/4-4
https://iconada.tv/photo/hart-l-shkina-1
https://iconada.tv/photo/hart-l-shkina 文化資本
https://iconada.tv/photo/hart-l-shkina-4 敘事藝術
https://iconada.tv/photo/hart-l-shkina-5 文化
https://iconada.tv/photo/lois-greenfield-40-years-of-dancing-1 網絡學習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15, 2021 at 2:39pm


不斷地定義“真實”

從後現代世界觀點中,去尋求世界特性的不確定性、質疑、相對性、改變,和不斷地定義“真實”,這似乎更適合現代社會工作實務者的需求。

後現代需要社會工作者放棄形式價值,或實務工作的形式核心,即是對專業倫理(professional ethics)、核心價值(core values)、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人權(human rights)、和助人技巧(skilled helper)的反思。

後現代社會工作不再強調普遍性標準化法則,正如經濟發展上強調權衡法則一樣,法則是有明確的規定,而權衡表示不確定性、可能性、模糊性。


近年來的全球化理念中,主張彼此尊重各地區的文化,也強調本土文化社會工作,進而把服務對象被壓抑的聲音釋放出來,並強調給予案主權能使之能改變內在及外在的權威關係。

也強調研究與實務整合,主張解構學術霸權及專業霸權。在後現代所標榜的精神是解構與創造下,特別強調無限的可能性(possibility)


所以,未來的社會工作專業應朝向多元文化的方向發展,以專業整合運作方式分析,從人類基本需求的滿足,再探未來社會工作努力的方向,並對未來國際援助的社會工作意涵,有一宏觀的理念及明確的策略。
(本文作者為實踐大跨社會工作跨系教授 / 黃秀香,2003,後現代思潮對現代社會工作實務理論與處遇的影響及反思,台灣《社區發展季刊》104 期,321頁至341頁)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12, 2021 at 4:36pm

多元化和一致性之間的矛盾

(因爲)科技的發展,人們對人類的定位有所更動。基本上,科技是以決定論為假設。資訊不斷傳播導致多元化和一致性的兩種矛盾,之所以會多元是來自各種聲音(包括弱勢團體),有各種管道表達的機會。這種混然雜陳的現象,使得社會變得更多元,無法從單一標準來衡量。多元後就偏向自由論,也就是後現代所強調的。然在多元背後,還有一種力量在“求同”,即一致性。

如台灣第一外語都以英語為主,主要是傳播溝通方便。至於全球環境保護、金融交易的全球化,使得各國之間必須協調一致,因而成為命運共同體。在求同與多元的兩種勢力不斷在角力下,一旦求同,則接近決定論的立場。所以後現代和現代一樣,面臨主觀與客觀兩種勢力的拉力,只是後現代對自由論、主觀性及差異性,有較多的片面強調,忽略了全球化中求同的趨勢。(黃秀香,2003 ,後現代思潮對現代社會工作實務理論與處遇的影響及反思,台灣《社區發展季刊》104 期,321頁至341頁)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8, 2021 at 5:06pm

黄秀香·後現代社會工作後思維:本土意義與脈動關係

強調本土意義與脈動關係。以本土的經驗如何將社工專業應有的角色與地位充分發揮。如慈濟基金會“國際賑災”採及時、直接、重點、尊重及務實五大賑災原則,強調將關懷親自送達最需要的災民手中,並同時對捐助者的徵信工作等的經驗反應在921 震災過程中的實踐,在在都值得社會工作進一步研究其災變危機處理和資源的動員與管理的策略(掌握災變資訊與狀況、應變技巧與能力及事後重建與救濟等工作)。如台灣對SARS 的危機處理過程中,經主管單位對全民健康的倡導,及疑似案例的隔離與安置等輸送體系的建立,在在都是值得研究。再累積本土工作經驗,再透過實務者與研究者共同建構本土社會工作模式,進而建構本土社會工作理論,以符合本土文化脈絡的需求,達到案主真正的需要。(黃秀香,2003,後現代思潮對現代社會工作實務理論與處遇的影響及反思,台灣《社區發展季刊》104 期,321頁至341頁)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4, 2021 at 5:08pm

黃秀香·無反對區分界線

現代主義崇尚科學及講究精確方法,而後現代認為人是自然的解釋者,也是宇宙的觀察者,可透過科學改造和利用世界並控制世界,以證明自己、肯定自己,使自己處於主體地位。如英國經驗論和法國唯物主義把哲學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笛卡兒、康德的哲學確立人的主體性地位;直到黑格爾確立自我意識、絕對精神作為哲學的對象。而後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的反叛,把注意力局限於第三者-語言、注重解構、散播非連續性、去中心、消解統一性(鄭祥福,1999:31-32)

後現代理論反對區分界線,如布希亞(Baudrillard, Jean)反對基進社會理論範疇;李歐塔(Lyotard, Jean-Francois)反對理性主義、反對範疇區分與系統化、反對哈伯瑪斯的歷史與社會的全觀。因此,後現代理論者更想進一步顛覆傳統哲學與社會理論,並展開新的理論與政治觀點。(黃秀香,2003,後現代思潮對現代社會工作實務理論與處遇的影響及反思,台灣《社區發展季刊》104 期,321頁至341頁)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February 7, 2021 at 5:55pm

陳明發《文化的系统學習》

文化傳承的具體實踐,包括建構有關場域,例如學校,以累積有關的文化認知、技能與知識等體化(人才)資本。文化資本不只是存在於體制化場域,它也存在於日常的其他文化實踐,例如家庭成員之間非正式的耳濡目染,或活動等媒介的傳播。這都是時段不長而又不穩定的文化學習,它可能發揮的文化傳承效應,也就出現“臨時性”與“碎片化”現象。“不會產生量的積累和質的飛躍,不能將知識內化為體化資本。”(參考:薛夢晨, 2018, 基於文化資本理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

系統的文化傳播活動可能促成非遺“群體化”,讓“不同年齡、階層、組群的 傳承人的體化資本,匯聚於同一文化場域,集思廣益、群策群力而凝聚成巨大的力量,形成巨大的資本增量,促進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發展價值的轉換與超越。”(參考:薛夢晨, 2018, 基於文化資本理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

文化傳播活動首先需要“傳授人”;“傳授人”首先必須是“承襲者”。二者“本質上是地方群體中的文化精英”,能提高“體化資本的轉化速率和體化資本存量”。他們之間的分別是,“承襲者會隨內化資本存量的累積而產生質的飛躍,轉變為傳授者,有能力傳播已掌握文化知識、技能,發掘文化資本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能力也會因此提升。”(參考:薛夢晨, 2018, 基於文化資本理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24, 2020 at 1:16am


陳明發《敘事豐富性》


講故事要掌握取捨的藝術。就像所有的藝術,敘事有其豐富性;但任何一個故事,不可能窮盡其所有可能的豐富性。實際上也無此必要,因為一個故事之所以感人,往往在呈獻得絕好的一兩點上。即使是這樣,来到細節也有主次之分。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