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長和:為世界提供來自中國的新概念、新表述、新範疇 上

在中國學術話語的國際傳播中,時常聽到一種觀點,就是中國的學術話語在自說自話,別人聽不懂。還有一種外來的觀點認為,不只是學術話語,中國官方政治話語和外交話語別人也聽不懂,影響了外宣質量。有人指出,“親、誠、惠、容”周邊國家聽不懂,“合作共贏”“和諧”等概念太空,等等。於是有人建議要改造我們的政治和外交話語,用“國際主流社會”能聽得懂的語言表達自己。

對這種現象我們到底怎麼看,以及怎麼辦?

國際交流中的話語政治

概念、術語、名及其構成的話語系統是一個民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思想的載體,往大的方面講,它們是一個國家文化主權的組成部分。世界上幾千種語言,唯獨沒有通行的世界語,有些特定的語言在某個特定階段影響範圍較大,但是其也不構成世界通用語。

在東亞,曾經存在一個漢語文化圈,隨著一些國家的“去中國化”,漢語退出了這些國家的日常生活;在歐洲,葡萄牙語、西班牙語、法語在各自國家稱雄的時候,都曾是較為廣泛使用的外交語言,如今在獨聯體國家,還存在一個俄語區;英語得益於英國的不懈努力以及美國的崛起,目前在世界上影響範圍較大。從世界語言區來看,存在英語區、法語區、俄語區、西班牙語區、葡語區、阿拉伯語區等語言版圖。一國語言使用範圍的擴大會為其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由此甚至誕生語言經濟學這門分支。

語言的不同,必然帶來各種思想表達系統在溝通中存在的困難,在一開始的交流過程中出現相互聽不懂是常態,這就需要借助文化交流來盡力克服這些困難。但是文化交流往往存在強弱問題。

以政治和外交話語來說,西方特色的政治和外交話語在剛進入中國的時候,中國“士”的階層也抱怨聽不懂,三四百年前歐洲傳教士進入中國的時候,當時中西力量格局是中強西弱,這些傳教士為了順利在中國傳教,采取的戰略是遵從中國文化,用中國文化中的詞匯轉換其詞語,即“以儒釋耶”“以中釋西”的戰略,以進入中國體系再求改造中國,但不是很成功,後來隨著中西力量對比的變化,特別是西方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起來後,就不再按照中國文化標準來解釋自己,而是直接強攻,轉為“以耶釋儒”“以西釋中”戰略,以我為主來改造中國話語,按照自己的標準來解釋中國。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大致可以發現在中西文化格局下,中國的知識分子大致聽得懂英語特色的概念、術語、名及其話語系統,但這不能證明別人的語言和話語體系就更好、更易溝通、更易為人懂;反過來,由於文化交流的不平衡、不對稱,外人自然很難懂得中國豐富的治國理政詞匯、政治話語以及外交話語。這種聽不懂不是說我們的政治話語和外交話語存在溝通障礙,而是別人不懂漢語或者中國政治和外交文化造成的。因此,我們不要誤以為,外人聽不懂中國政治話語和外交話語是因為中國政治話語和外交話語存在根本的溝通缺陷,因為大而空、邏輯不當等等。進一步設想一下,當外部一個國家竭力用漢語來表達其政治和外交問題時,中國人也會生出“聽不懂”這個問題。

所以,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讓更多的外國人在學習漢語中理解中國,懂漢語的人多了,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其實,就我本人所知,有些搞中國政治外交研究且懂漢語的外國人,以及在華做生意的人,對中國共產黨中央全會的公報以及《人民日報》文章的理解能力,絲毫不輸給國人,這些人對中國政治話語和外交話語不是不懂,而是懂得很。

話語能力提升的辦法和效果

話語有時會上升為一種文化外交戰略,利用自己的話語系統去覆蓋、遮蔽、替換對方的話語體系,達到同化、規訓或者孤立對方的目標。比如,話語孤立的一個辦法,就是強勢話語體系經常說別人說的東西不專業、聽不懂、不知道在說什麼、與國際主流不接軌,以此達到規訓和教化的目標。(《浙江歷史人文讀本》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初版;此文發表於《中華讀書報》(2015年02月25日11版);這里刊載的是未刪節的原文。見:愛思想2015-09-17)

Views: 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