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方紀生先生從東京寄信來,經了三星期才到,信裏說起前日見到武者小路先生,他對於我送他的晉磚硯很是喜歡,要給我一幅鐵齋的畫,托宮崎丈二先生帶來,並且說道,那幅畫雖然自己很愛,但不知道周君是否也喜歡。我在給紀生的回信裏說,洋畫是不懂,卻也愛東洋風的畫,富岡鐵齋可以說是純東洋的畫家,我想他的畫我也一定喜歡的。在東西六大畫家中有鐵齋的插畫三幅,我都覺得很好,如獻新谷圖,如榮啟期帶索圖,就是縮小影印的,也百看不厭,現在使我可以得到一張真跡,這實在是意外的幸事了。…
ContinueAdded by Temer Loh on November 8, 2016 at 10:41pm — No Comments
北方雜糧以玉米為主,玉米粉稱為棒子面,亦稱雜和面。因為俗稱玉米為棒子,故得此名。南方人不懂,故有誤解。從前的小說上,說窮苦婦女流著眼淚,把棒子面一根根往嘴裏送。玉米面中摻和豆面在內,故稱雜和,其實這如三七比例的摻入,就特別顯得香甜,所以不算是什麽粗糧,不過做成窩窩頭,乃有似黑面包,普通當作窮人的食糧罷了。南方如浙東臺州等處,老百姓也通常吃玉米面,卻稱作六谷糊。光緒丁酉年距今剛剛一周甲,我住在杭州,一個姓宋的保姆是臺州人,經常帶來吃,裏邊加上白薯,小時候倒覺得是很好吃的。普通做了餅來吃,便是所謂窩窩頭,乃是做成圓錐形,而空其中,有拳頭那麽大,因為底下是個窩,故得是名。老百姓吃這東西,大概起源很早,歷史上找不著紀錄,當起於有玉米的時候了。本來這些事用不著努力去找它的緣起,現在不過如偶爾找到一點紀錄,知道有什麽時代,已經有過,那也未始不是很有意思的事吧。…
ContinueAdded by Temer Loh on November 1, 2016 at 8:28am — No Comments
今天午前看報,忽見中華社東京二十二日電雲,島崎藤村氏於本日午前零時三十分在大磯逝世,享年七十二歲。突然看見,也還不怎麼驚駭,卻是很迫切的覺到一種寂寞之感。月明文庫裏的一小冊《雪天的紙窗》正放在手邊,拿起來翻看,心想能寫這樣文章的人於今已沒有了,很是可惜又仿佛感覺自己這邊陣地少了一個人,這寂寞便又漸近於心怯了。…
ContinueAdded by Temer Loh on October 25, 2016 at 9:53pm — No Comments
從前開始戲改的時候,大概很有清規戒律,特別是關於“見鬼”這一件事,最為忌諱,以為這就是迷信,斷乎不可以容許的。所以這一類的戲,如《活捉三郎》、《奇冤報》、《大劈棺》、以及全部《鐘道》,都一律幹脆禁止,直到今年五月,因為“百花齊放”,這才解了禁。但是,這個不準“見鬼”的清規戒律,似乎並不限於戲劇,流行還要廣遠,應用及於一般言語,提起來不大有人會得相信的。據安徽一個中學教員的通信說,“不健康的人,似乎半人半鬼”,就有人說是迷信,仿佛說起鬼字,便是提倡有鬼似的,這似乎很值得來研究。…
ContinueAdded by Temer Loh on October 17, 2016 at 3:19pm — No Comments
我於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初到北大,及至民國十六年暑假,已經十足十年了,恰巧張作霖大元帥,將北大取消,改為京師大學,於是我們遂不得不與北京大學暫時脫離關系了。但是大元帥的壽命也不長久,不到一年光景,情形就很不像樣,只能退回東北去,於六月中遇炸而死,不久東三省問題也就解決,所謂北伐遂告成功了。經過一段曲折之後,北京大學旋告恢覆,外觀雖是依然如故,可是已經沒有從前的“古今中外”的那種精神了,所以將這十年作為一段落,算作北大的前期,也是合於事實的。我在學校裏是向來沒有什麽活動的,與別人接觸並不多,但是在文科裏邊也有些見聞,特別這些人物是已經去世的,記錄了下來作為紀念。而且根據佛教的想法,這樣的做也即是一種功德供養,至於下一輩的人以及現在還健在的老輩悉不闌人,但是這種老輩現今也是不多,真正可以說是寥落有如晨星了。…
ContinueAdded by Temer Loh on October 13, 2016 at 3:00am — No Comments
《北京孔德學校旬刊》第二期於四月十一日出版,載有兩篇兒童作品,其中之一是我的小女兒寫的。
《晚上的月亮》周若子
晚上的月亮,很大又很明。我的兩個弟弟說:“我們把月亮請下來,叫月亮抱我們到天上去玩。月亮給我們東西,我們很高興。我們拿到家裏給母親吃,母親也一定高興。”
但是這張旬刊從郵局寄到的時候,若子已正在垂死狀態了。她的母親望著攤在席上的報紙又看昏沈的病人,再也沒有什麼話可說,只叫我好好地收藏起來,--做一個將來決不再寓目的紀念品。我讀了這篇小文,不禁忽然想起六歲時死亡的四弟椿壽,他於得急性肺炎的前兩三天,也是固執地向著傭婦追問天上的情形,我自己知道這都是迷信,卻不能禁止我脊梁上不發生冰冷的奇感。…
ContinueAdded by Temer Loh on October 13, 2016 at 2:46am — No Comments
閱七月九日的日本報紙,聽說有島武郎死了。我聽了不禁大驚,雖然緣由不同,正與我十余年前在神田路上買到一報號外,聽說幸德秋水等執行死刑時,同樣的驚駭,因為他們的死不只是令我們惋惜。
有島武郎(ArishimaTakeo)生於明治十一年(1877),今年四十六歲。他在二十六歲時畢業於劄幌農學校,往美國留學,歸國後任母校的英文講師八年,大正四年(1915)辭職,以後專致力於文學。他最初屬於白樺一派,其後獨立著作,所作匯刻為《有島武郎著作集》,已出十四集,又獨自刊行個人雜志曰《泉》。他曾經入基督教,又與幸德相識,受到社會主義思想,去年決心拋棄私有田產,分給佃產,自己空身一個人專以文筆自給,這都是過去的事情。六月八日外出旅行,以後便無消息,至七月七日,輕井澤管別莊的人才發現他同著一個女子縊死在空屋中,據報上說她是波多野夫人,名秋子,但的確的事還不知道。…
ContinueAdded by Temer Loh on October 13, 2016 at 2:46am — No Comments
有三處地方,在我都是可以懷念的——因為戀愛的緣故。第一是《初戀》裏說過了的杭州,其二是故鄉城外的娛園——…
ContinueAdded by Temer Loh on October 13, 2016 at 2:45am — No Comments
那時我十四歲,她大約是十三歲罷。我跟著祖父的妾宋姨太太寄寓在杭州的花牌樓,間壁住著一家姚姓,她便是那家的女兒。她本姓楊,住在清波門頭,大約因為行三,人家都稱她作三姑娘。姚家老夫婦沒有子女,便認她做乾女兒,一個月裏有二十多天住在他們家裏,宋姨太太和遠鄰的羊肉店石家的媳婦雖然很說得來,與姚宅的老婦卻感情很壞,彼此都不交口,但是三姑娘並不管這些事,仍舊推進門來遊嬉。她大抵先到樓上去,同宋姨太太搭訕一回,隨後走下樓來,站在我同仆人阮升公用的一張板桌旁邊,抱著名叫“三花”的一只大貓,看我映寫陸潤庫的木刻的字帖。…
ContinueAdded by Temer Loh on October 13, 2016 at 2:44am — No Comments
一
愛羅君於三日出京了。他這口是往芬蘭赴第十四次萬國世界語大會去的,九月裏還要口來,所以他的琵琶長靴以及被褥都留在中國,沒有帶走。但是這飄泊的詩人能否在中國的大沙漠上安住,是否運命不指示他去上別的巡禮的長途,覺得難以斷定,所以我們在他回來以前不得不暫且認他是別中國而去——
①愛羅先珂(B·R·Epomehk,1889-1952),俄國詩人、童話作家。童年時因病雙目失明。25歲離開俄國本士,先後在暹羅(今泰國)、緬旬、印度、日本等地漂泊。1921年日參加“五一”遊行,被日本當局驅逐,來到中國。1922年2月,在魯迅、周作人推動下,經蔡元培特聘,來北京大學教授世界語,借住在周氏兄弟八道灣住宅裏。周作人多次陪同愛羅先珂到北京各校講同,並作翻譯。…
ContinueAdded by Temer Loh on October 13, 2016 at 2:40am — No Comments
面前書桌上放著九冊新舊的書,這都是志摩的創作,有詩,文,小說,戲劇,--有些是舊有的。有些給小孩們拿去看丟了,重新買來的,《猛虎集》是全新的,襯頁上寫了這幾行字:“志摩飛往南京的前一天,在景山東大街遇見,他說還沒有送你《猛虎集》,今天從志摩的追悼會出來,在景山書社買得此書。”——
①徐志摩(1897一1931),原名徐章垿,字□森,1918年赴美目學時更名志摩。筆名有雲中鶴、仙鶴、南湖等。河南開封人,生子浙江海寧一個封建官商家庭,著名現代詩人,著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等詩桌。並寫有散文、小說、戲劇多種。…
Added by Temer Loh on October 13, 2016 at 2:30am — No Comments
住在北京很久了,對於北方風土已經習慣,不再懷念南方的故鄉了,有時候只是提起來與北京比對,結果卻總是相形見絀,沒有一點兒誇示的意思。譬如說在冬天,民國初年在故鄉住了幾年,每年腳裏必要生凍瘡,到春天才脫一層皮,到北京後反而不生了,但是腳後跟的斑痕四十年來還是存在,夏天受蚊子的圍攻,在南方最是苦事,白天想寫點東西只有在蚊煙的包圍中,才能勉強成功,但也說不定還要被咬上幾口,北京便是夜裏我也是不掛帳子的。但是在有些時候,卻也要記起它的好處來的,這第一便是水。因為我的故鄉是在浙東,乃是有名的水鄉,唐朝杜荀鶴送人遊吳的詩裏說:
君到如蘇見,人家盡枕河。
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
ContinueAdded by Temer Loh on October 1, 2016 at 12:20pm — No Comments
麟鳳龜龍,自昔稱為四靈,算作祥瑞。其中只有烏龜還是存在,蠢然一物,看不出什麽靈氣。麒麟這東西見於“西狩獲麟”的歷史,可見事實有過這種動物,而且望文生義的解說下去,可以說它是鹿的一種,那麽日本動物學家稱動物園裏的長頸鹿為麒鱗,似乎是有些根據的。古來說它是仁獸,這是的確的,因為以它這龐然大物,卻是吃素的,這實是證據,雖然吃草的巨獸此外還有,但牛馬因為常見,所以沒有什麽稀奇,就是塞外的駱駝,也只落得被說是腫背的馬罷了。麟的出現雖是祥瑞,但是它本身並沒有什麽怪異的成分,那麽它也只是像赤烏白鹿之類,以稀見難得為貴。長頸鹿現在產於非洲,這一類動物的化石在我國曾有發見,其歷史也相當古老了。…
ContinueAdded by Temer Loh on September 17, 2016 at 9:26pm — No Comments
舊曆新年到來了,常常或遠或近的聽到炮仗,特別是鞭炮的聲音,這使我很覺得喜歡。對於炮仗這件物事,在感情上我有過好些的變遷。最初小時候覺得高興,因為它表示熱鬧的新年就要來了,雖然聽了聲響可怕,不敢走近旁邊去。中年感覺它吵得討厭,又去與迷信結合了想,對於辟邪與求福的民間的願望表示反對,三十多年前在北京西山養病,看了英斂之的文章,有一個時候曾想借了一神教的力量來驅除多神教的迷信,這種驅狼引虎的思想真是十分可笑的。近來不好說老,但總之意見上有了改變,又覺得喜歡炮仗了,不但因為這聲音很是陽氣,有明朗的感覺,也覺得驅邪降福的思想並不壞,多神教的迷信還比一神教害處小,也更容易改革。…
ContinueAdded by Temer Loh on September 10, 2016 at 10:14pm — No Comments
近來多少年中寫過好些說鬼的文章,仿佛是和鬼很有情分似的,其實當然不是如此。倘若是這樣說法,那麽我也頗有點喜歡說道學家與桐城派,難道也可以說我和他們很有情分嗎?不過這兩邊說來也是有差別的,對於道學家與桐城派我只有反感,提起來時總不免說它幾句壞話,可是對於鬼卻並不這樣,要來說好話呢,那也未必,因為現在雖然不敢說是不怕鬼,過去聽它們的故事,影響實在受的太深了,但是我只敢說,我是自信就是死後也決不會變鬼的。我之所以屢次講起它者,乃是因為對於它有興味,即是鬼的概念與現實生活有何矛盾與調和。即如關於鬼的生長的問題,經過了好些穿鑿卻終於沒有什麽結果,這可見鬼的問題是怎麽的不好搞了。…
ContinueAdded by Temer Loh on August 23, 2016 at 2:03pm — No Comments
現在時值陰歷三月,是春氣發動的時候,夜間常常聽見貓的嚎叫聲甚淒厲,和平時迥不相同,這正是“貓打架”的時節,所以不足為怪的。但是實在吵鬧得很,而且往往是在深夜,忽然庭樹間嚎的一聲,雖然不是什麽好夢,總之給它驚醒了,不是愉快的事情。這便令我想起五四前後初到北京的事情來,時光過的真快,這已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我寫過《補樹書屋舊事》,第七篇叫做《貓》,這裏讓我把它抄一節吧:…
ContinueAdded by Temer Loh on August 17, 2016 at 9:35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7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