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雜糧以玉米為主,玉米粉稱為棒子面,亦稱雜和面。因為俗稱玉米為棒子,故得此名。南方人不懂,故有誤解。從前的小說上,說窮苦婦女流著眼淚,把棒子面一根根往嘴裏送。玉米面中摻和豆面在內,故稱雜和,其實這如三七比例的摻入,就特別顯得香甜,所以不算是什麽粗糧,不過做成窩窩頭,乃有似黑面包,普通當作窮人的食糧罷了。南方如浙東臺州等處,老百姓也通常吃玉米面,卻稱作六谷糊。光緒丁酉年距今剛剛一周甲,我住在杭州,一個姓宋的保姆是臺州人,經常帶來吃,裏邊加上白薯,小時候倒覺得是很好吃的。普通做了餅來吃,便是所謂窩窩頭,乃是做成圓錐形,而空其中,有拳頭那麽大,因為底下是個窩,故得是名。老百姓吃這東西,大概起源很早,歷史上找不著紀錄,當起於有玉米的時候了。本來這些事用不著努力去找它的緣起,現在不過如偶爾找到一點紀錄,知道有什麽時代,已經有過,那也未始不是很有意思的事吧。

窩窩頭起源的歷史是不可考了,但我們知道至少在明朝已經有這個名稱,即是去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李光庭著《鄉言解頤》卷五,載劉寬夫《日下七事詩》,末章中說及“愛窩窩”,小註雲,“窩窩以糯米粉為之,狀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餡,蒸熟外糝自粉,上作一凹,故名窩窩。田間所食則用雜糧面為之,大或至斤許,其下一窩如舊而復之。茶館所制甚小,曰愛窩窩,相傳明世中富有嗜之者,因名禦愛窩窩,今但曰愛而已”。照這樣說,愛窩窩由於禦愛窩窩的縮稱,那末可見窩窩頭的名稱在明朝那時候已經有了。這也就是說,農民用玉米面做這種食品,用這個名稱,也已經很久了。

天下事無獨有偶,窩窩頭的故事還有下文。北海公園有一家飯館名叫“仿膳”,是仿禦膳房的做法的意思。他們的有名食品裏邊,便有一種“小窩窩頭”,據說是從前做來“供禦”的,用栗子粉和入,現在則只以黃豆玉米粉加糖而已。所以北京市面上除真正窩窩頭以外,還有兩種愛窩窩與小窩窩頭,留下一點歷史的痕跡。“窩窩頭”極是微小的東西,但不料有這麽一段有意思的歷史,可見在有些吃食東西上如加以考究,也一定有許多事情可以發現的。(1957年10月發表,選良《知堂桌外文·四九年以後》)

Views: 13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