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詞過度's Blog (248)

趙天舒·一條通向神聖的僭越之路—試論喬治·巴塔耶的《天空之藍》7

也就是說,人是無法真正觸及存在的延續性的。但是,死亡能夠將人無限趨近於這一理想狀態,讓主體在一瞬間隱約體驗到存在的神聖性。基於這一觀點,同時基於多年的人類學研究,尤其是對原始社會宗教儀式的思考,巴塔耶提出了「獻祭」(sacrifice)的概念:

在獻祭中,被犧牲的對象不僅會被赤裸暴露於眾,還會被殺掉……對象死去,而參與儀式的人們便會獲得一種由對象的死展現出來的特性。這一特性就是那些研究宗教的史學家們所謂的、可以被命名為神聖的東西。神聖就是存在的延續性,在一個莊重的儀式里,這一存在的延續性會展現在那些目睹了一個非延續的存在死去的人們的眼前。⑭…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October 17,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趙天舒·一條通向神聖的僭越之路—試論喬治·巴塔耶的《天空之藍》6

拉扎爾代表的是一種托普曼無法理解的政治狂熱;格耶妮代表的則是讓他感到不適的虛偽的資產階級意識:「格耶妮來巴塞羅那坐的是臥鋪車廂,可她居然在讀《人道報》!」(第188頁)而從未現身的、他的妻子伊迪絲則代表著令他反感的傳統家庭倫理關係。只有蒂爾媞,一個和他一樣,時刻挑戰著社會禁忌、在個人的極端行為中放縱的人,令他無比痴迷。結尾處兩人在墓地中媾和的行為,是一種涉及色情、死亡、宗教等主題的全方位僭越的形式,這是作者通過小說試圖讓存在本質的延續性顯露出來、試圖構建一種跨主體性交流的嘗試。巴塔耶此處所用的超現實意象最能夠證明這一點:男女二人身下的泥土地,卻仿佛是一片星光搖曳的天空,而敘事者托普曼則感覺到他們兩人差一點就會「跌入黑夜」,「墜入了天空的虛無之中」(第200頁)。那片像徵著極限的天空突然出現在兩人身下,這意味著存在的本質在一瞬間向他們展現出自己的真正面目。…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October 15,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趙天舒·一條通向神聖的僭越之路—試論喬治·巴塔耶的《天空之藍》5

三、人類學的反抗:僭越

托普曼或巴塔耶對抗政治與形而上的焦慮的方式是一種不可能的極限體驗,那麼這種所謂的不可能究竟意味著什麼?巴塔耶所研究的「耗費」「色情」(érotisme)、「僭越」(transgression)等概念,也就是通往不可能世界的具體方式,究竟在什麼意義上幫他對抗著焦慮?…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October 12,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趙天舒·一條通向神聖的僭越之路—試論喬治·巴塔耶的《天空之藍》3

二、形而上的焦慮

巴塔耶的寫作有兩個最主要的源頭:尼采與薩德侯爵。前者對於西方哲學中主體性傳統的批判啟發了巴塔耶對於現代性的反思,而後者的色情文學則成為巴塔耶對抗現代理性的武器。在「前言」中,巴塔耶強調《天空之藍》一書源自「一直折磨著我的痛苦」(第112頁)。這種痛苦不僅是具體語境下對於政治與歷史的焦慮,更是一種更為本質的形而上的焦慮,而這種形而上的焦慮也有著歷史源頭。…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October 7,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趙天舒·一條通向神聖的僭越之路—試論喬治·巴塔耶的《天空之藍》2

與現實相對的,是托普曼那看似荒誕不經、卻具有強烈影射意味的夢。在托普曼的第二個夢境里,他造訪了一座蘇聯的革命紀念館。這個夢像徵著那個年代歐洲左翼知識分子的共同夢想:去共產主義蘇聯「朝聖」。但是,這座記錄無產階級革命歷史的紀念館卻被蘇聯官方炸毀了,而夢的敘事者則同一群孩子一起被一個代表著政府權威的警察追趕。在法語中,無產階級一詞為「prolétariat」,源自拉丁語「proles」,意為後代。…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October 3,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趙天舒·一條通向神聖的僭越之路—試論喬治·巴塔耶的《天空之藍》1

對不太熟悉巴塔耶的讀者而言,《天空之藍》這部小說便如同巴塔耶的整體思想一樣,既充斥著神秘而晦澀的個人體驗,又不斷挑戰著社會道德底線。因此,閱讀這部作品時,讀者可能會產生強烈的「不適之感」①。這再正常不過,因為巴塔耶終其一生游走在傳統經驗與知識的邊緣,研究被現代社會所摒棄的「異質」…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September 26,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喬治·巴塔耶《內在體驗》書摘 下

犧牲了虛假國王的農神節,允許人們暫時地回歸黃金時代。角色被顛倒了:主人侍奉了奴隸一次,而這樣一個代表主人權力——這個權力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分裂——的人,隨後就被處死,這確保了每個人在一場唯一的舞蹈(甚至在一種唯一的苦惱、在一陣快樂的唯一的迸發)當中,實現融合。…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September 21,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喬治·巴塔耶《內在體驗》書摘 上

[VI]尼采·關於一場以萬物為祭品的獻祭

當我寫作時,焦慮來臨。記述(récit)一旦開始,便在我眼前,始終被涂改得一團黑,它渴求墨水。但對我而言,設想它已經足夠。不得不完成它且不從中期待什麼,這讓我惶惑。

回憶著洛特雷阿蒙(Lautréamont)的《詩》(Poésies),我設法顛倒主禱文…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September 15,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喬治·巴塔耶《內在體驗》序(下)

我們不是一切。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只有兩種確信,即對我們不是一切的確信和對死亡的確信。如果我們意識到我們不是一切,正如我們意識到我們終有一死,那麼,這就沒什麼。但如果我們沒有麻醉劑,一種無法呼吸的空虛就揭示了自身。我想要成為一切:我因此墜入這個空虛,但鼓起我的勇氣,我告訴自己:「我恥於想要成為一切,因為我現在看到了,那就是沉睡。」自此,一種獨一的體驗開始了。精神在一個讓苦惱和迷狂成形的陌異世界里運動。

這樣一種體驗並非難以言喻,但我向那些未意識到它的人進行交流:其傳統是困難的(成文的傳統幾乎不多於一種口述傳統的介紹);它要求別人事先具備苦惱和欲望。…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September 6,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喬治·巴塔耶《內在體驗》序(上)

在黑夜中存在

哈貝馬斯在《現代性的哲學話語》中,表述了一個著名的觀點:喬治 ·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和海德格爾是尼采最重要的繼承者,這兩個人,是尼采通往法國後現代思想的兩個必經之道。

「我曾有一刻屬於我所使用的對象的領域並始終陌異於我所寫的東西。在黑夜中存在,淪入黑夜,而沒有足夠的力量看到它,知道自己就在這封閉的黑暗里,且無論如何要看清,我仍可以承受這樣的考驗,當我閉著眼睛,嘲笑我的「孩子氣」。——喬治·巴塔耶《內在體驗》



喬治·巴塔耶…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September 3,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韓連慶·我們為什麼愛看電影?下

3.異化與分離

斯洛文尼亞哲學家齊澤克在《無身體的器官:論德勒茲及其推論》中認為,在新科技湧現的初期,目前的科技倫理學有一定的作用,這類似於當我們踏入一個陌生的領域時,可以用舊的規則作為行為的臨時指南,但是這並不能取代我們制定出新的規則,否則科技倫理學就會喪失倫理學本身的意義。

齊澤克的意思是說,目前科技的發展直接對我們原有的人文價值觀提出了挑戰,例如生物基因技術會改變我們關於自尊和自主的觀念。面對這些挑戰,如果我們固守以前的價值觀,試圖通過已有的倫理觀念來限制科技的發展,就會走向一種新的「蒙昧主義」,從而錯失了我們這個時代真正的問題:這些新的科技突破如何迫使我們改變和重新發明自由、自主和倫理責任的觀念?…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April 21, 2024 at 2:30pm — No Comments

韓連慶·我們為什麼愛看電影?中

2.「哲學的貧困」或者「貧困的哲學」

斯蒂格勒在《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的結尾曾說,像電影這樣的「時間客體」可以同時被成百上千萬、甚至數億人觀看,由此促生了與群體意識和群體下意識相符的、新型的事件結構。這就是說,由於電影的大眾化和普及化,電影會影響人的意識、經驗、知覺和記憶,塑造出「電影感知」(cinematic perception),影響我們對自身和世界的看法,例如電影中的很多情節和元素會內化為我們的認識和經驗的模式。電影還會把現實、過去和歷史重新組合,從而成為「集體記憶」,例如通過你喜歡看什麼電影就能知道你是哪個年代的人。…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April 14, 2024 at 3:00am — No Comments

韓連慶·我們為什麼愛看電影?上

 

韓連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1.電影與意識的同構

楊德昌的電影傑作《一一》中,有句很有名的台詞:自從電影發明以來,人類的「生命」延長了三倍。換句話說,電影讓我們閱盡人生,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秋日午後,如果你郁郁寡歡、倍感煩悶,那麼你不太可能通過讀一本書來打發時間,更有可能去看一部電影或者網劇。動態的圖像之所以勝過書本中的字句,是因為有時候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無需動腦,只需觀看,甚至可以盯著畫面想別的事情。這或許也就是大量的平庸電影之所以存在的一個理由。…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April 1, 2024 at 1:00am — No Comments

維柯·反現代的創生 5

p225 維柯所認為的西西弗斯等神話與農奴地位的關係,很有意思,甚至可以說是對於馬克思分析的啟示。

p236 十二表法的確立和授予平民婚姻權所引起維柯的重視。平民們的革命推動了神意的永恒歷史的來臨。

p286 (維柯以柏拉圖來結束《新科學》,並稱贊由柏拉圖構思出的貴族政體是從諸民族的最初起源時就由神意安排出來的。維柯的見解可以說對我自己最近較為親近的康德和羅爾斯的政治觀點形成了很大衝擊。不過,維柯又如何解釋極權主義呢?也許他會認為,極權主義正是建立在理性對於以往秩序的徹底摧毀的基礎之上的,是一種雙重的墮落,即對於神意的離棄和對於自己墮落習性的無節制的放大。)

p270…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November 11, 2023 at 11:30am — No Comments

維柯·反現代的創生 4

4世紀的雅典或羅馬帝國史:這就是維柯提出的兩個理想典範,借以拯救迫在眉睫的現代歐洲的頹廢。

p64 維柯的《普遍法權》代表著他的早期著作宣布的神學和形而上學學說在政治學上的初次應用。但從教育學意義來看,它反映了維柯與其早期思想的重要分野。。。。從此以後,維柯把羅馬政治製度的興起看作是放之四海的人類政治發展的模型,無論是愚人(stulti)的民族還是智者(sapientes)的民族。只有研究羅馬,研究它的非理性的習俗、權威和法律,才能為現代政治懷疑主義提供必要的政治解毒劑。相反,希臘哲學遭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對於政治的哲學理解(維柯在這里稱之為哲學家們的自然法,ius naturale philosophorum)被認為是荒誕的虛構,在面對懷疑主義的時候是無能為力的。維柯取而代之的是開始發展一門新的科學,來編製由神意引導的羅馬歷史。

p70…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November 3, 2023 at 7:49pm — No Comments

維柯·反現代的創生 3

p19 維柯認為,他提供的這種上帝創造的模式與柏拉圖相一致,同時也是用來替代亞里士多德的經院追隨者們的理性形而上學。經院哲學家們的錯誤在於,他們消解了普遍形式和形而上學形式之間的區別,因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即通過探究事物的普遍顯現的物理特性,就可以理解它們的最終形式。(而實際上這種努力引出了現代科學的發展)

p20 不過,如果一門科學運用人類的製造能力來模仿神的創造運用得越多,那麽這種確定性就越接近真理,因為真理部分地依賴於創造。(這里及之後的斷言與馬克思、海德格爾對於「工作」、「操勞」的關鍵性研究的比較)

p24 (維柯把數學作為一種關鍵創造。對於數學的創造性的啟發。)

p34 霍布斯和斯賓諾莎對於…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November 2,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維柯·反現代的創生 2

p12 只要認識到維柯早期作品中的三個核心要素--神學、政治、羅馬,那麽他的最後作品《新科學》的目的和成就就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他的目標是始終不渝的:即抵抗現代性的侵蝕,特別是現代思想的侵蝕,為前理性的人和傳統社會辯護。他的成就也是非凡的--盡管不是自19世紀以來他的許多讀者們所歸功於他的那種成就。



維柯是披著現代社會科學的外衣,卻提出了一種根本反現代的政治理論的第一位歐洲思想家。他並沒有使用後來的反現代的語言來為傳統社會辯護,比如「血、大地和十字架」;他用的是分析的方法,他談論「家庭、宗教和財產」,這三種「人類的共同意識」(common senses of mankind)業經科學揭示為一切社會的基礎,因而應該得到支持。他並沒有為習俗社會提供獨斷論的辯護,來抵抗發達的共和政體;他運用他的科學揭示出一切民族在「神的」時代和「英雄」時代,在跨進共和主義之前那隱蔽著的光榮。…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October 22, 2023 at 1:30pm — No Comments

維柯·反現代的創生 1

譯者: 張小勇

作者: (美)里拉

副標題: 反現代的創生

ISBN: 9787802254404

頁數: 322

定價: 37.0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08-5-1…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October 21, 2023 at 5:30am — No Comments

潘學峰·寫詩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狀態

Poetry Is Not A Profession, But A Condition

詩歌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狀態

詩歌創作是一種瞬間的頓悟或情感的波動過程,詩歌作品是其結果。

詩歌的創作「狀態」稍縱即逝,不是一般人能有輕易獲得的狀態,也不是詩人總會有的狀態。

能夠不時地「頓悟」體現的是「詩人」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精深的理解能力,是詩人所有的「悟性」和「靈性」的直接反映;詩人可以看上去平靜如水,但其內在的「情緒」或「情感」總要翻起巨浪,這種狀態體現的是「詩人"的一種精神狀態和生活狀態。…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October 5, 2023 at 6:12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