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橫斷山脈的滇西邊疆地區,往往是貧困、邊遠的代名詞。然而在滇西高黎貢山西麓有一座邊境小城,海內外多元文化在這裏交融並存,中華傳統文化在這裏熠熠生輝,這座獨特的邊城就是雲南省騰沖市。
78歲老人寸尊智的家在保山騰沖市和順古鎮,家裏有兩座融合漢族白族風格的百年院落。“我的曾祖父是個貢生,到緬甸經商創業;祖父三兄弟在緬甸恰井辦商號很有名氣;12歲去緬甸的父親在木姐辦了海豐商行,我和兒子先後在瑞麗辦商號做進出口生意。”寸尊智向記者講述了自家5代人走夷方闖海外經商的歷史。他是最美保護古鎮老人,先後為和順公益建設捐款10萬多元。…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December 17, 2018 at 10:01pm — 1 Comment
潘先生和羅婆婆,沒有幸運到完成這種乾坤相生相長的循環,他們沒有機會,把傳承銘刻在自己的家園。這樣的疼痛,除了當事人,恐怕就是作者感受得最為深刻。那些美麗慈悲的人物,那些曾經的輝煌,在這裏哢嚓哢嚓,斷裂開去。這樣的消逝“比黃金更加壯麗”,這種壯麗是對歷史的哀悼,也是對未來的祝福,是當下我們忍不住的疼痛。…
Continue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December 16, 2018 at 1:14am — No Comments
也只有在故鄉的道場,一個天真的少年,才可以無憂無慮的沈溺,可以內聖外王、顧盼自雄,有這樣堅實實的人格基礎的厚積薄發,才有自己天性的敏銳,甚至能從腐朽的世界找到耀眼的光芒。詩人在《牛糞如煙》中寫道:
在所有的動物糞便中
我唯一能接受的是牛糞
它不僅與傳說的黃金有關
更與低矮的房屋有關
還是治療凍傷的良藥…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December 16, 2018 at 1:13am — No Comments
超越簡單的物理度量,注入生活的規劃內涵:一是貧瘠土地上勞作可能帶來的谷穗收成的高度,二是滋養生命萬物的溪水寬度,他們都是同樣的父愛,矛盾沖突的父愛:水流豐沛,則表示風調雨順,稼穡豐收;而河水泛濫又是孩子生命安全的障礙。一個父親,如何丈量這個寬度或高度,需要怎樣的智慧,一把銀卷尺可有這個擔當?
事實恰恰相反:卷曲的尺子
很少展露容貌,從祖父傳下來的
小銀盒,是父親珍藏的一顆
不欲輕示於人的瑰寶…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December 16, 2018 at 1:12am — No Comments
三品風水:穿行於土地下面的盤根錯節,在很多時候把幾個家庭在地底下串聯起來,正所謂“同氣連枝”,也把過去和未來、生與死串聯起來,正如詩句“穿透小學操場、梯田以及墳墓”。世界上有一些部族,就像電影《阿凡達》表現的那樣,大樹變成靈魂的安放地。貴州黔東南的芭沙族至今演習的風俗:每當一個親人離世,家人就種下一顆樹安放他的屍骨和靈魂,所以芭沙人祖祖輩輩拒絕砍樹。大樹承載的古老故事太多,見證的村莊變遷太久,大樹就像一個古老的聖賢,成為人們祈求長壽繁衍子嗣的偶像。滿樹掛滿紅綢之類的吉祥物,逢年過節,接受人們祭拜,成為關乎村落命運的風水樹。
至於晝夜分泌的愛情或樟腦 …
Continue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December 16, 2018 at 1:09am — No Comments
題記:回首家園,我和家園都已經不存在,只記憶的鋸齒劃過心尖兒。
今年的十月,比往年的十月更加肅穆一些,向以鮮教授的新詩集《我的聶家岩》,在華東師大出版社出版了,這部不僅僅是“懷鄉”詩集的雋永深意,又令作者在故土題材、故鄉的文化、情感、家國運道的書寫上,到達一個新的高度。《我的聶家岩》是今年下半年最值得關注的一部詩歌作品,對於未來的影響可能會超出很多人的生命長度。 …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December 16, 2018 at 1:08am — No Comments
最近,中國國內某博物館一個大型展覽匯集了眾多精品,其中不乏國寶級文物,觀眾從展廳走出時卻很懵。有人坦言,精品雖多,但彼此沒有明顯的主次與關聯,銘牌上也只是簡單寫著名稱、年代、出土地點,像是把文物從庫房搬到了展廳,讓人看不出頭緒,也提不起興致。
(中國浙江美術館)…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December 16, 2018 at 12:30am — No Comments
2017年,你為文化排過多久的隊?歲末年初,有媒體在盤點過去一年的文化現象時發現,排隊成為常態。故宮博物院再現“故宮跑”,《大英博物館百物展》火爆上海、北京……文化消費市場迎來了“井噴”。但另一個方面,面對人們對優質文化產品的需求,文化資源還有待進一步挖掘潛力、文化能量還未能夠完全釋放。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人們精神生活的豐盈,博物館、美術館在全國蓬勃發展。以博物館為例,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我國博物館參觀人次為7億,2016年參觀人次達到9億。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個數據還會增長,越來越多的人會走進博物館。遺憾的是,在大多數的博物館,尤其在一些地方的博物館內,展覽千年不變、展陳手段單一。有的將文物、展品簡單地按年代、按主題一放,不考慮觀眾的接受和需求。有的粗淺地做標識,觀眾無法充分了解文物背後的信息,更不用說讓觀眾生動體會其中的故事了。…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December 4, 2018 at 5:48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