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康德(1724——1804),德國哲學家。生於東普魯士哥尼斯堡。1740年入哥尼斯堡大學攻讀哲學。1754年起在該大學任教,後取得教授職位並短期任過該大學校長和哲學院院長。曾選為柏林科學院。彼得堡科學院和意大利托斯卡那科學院院士。1770年以前在自然科學方面作出貢獻,1755年發表《自然通史和天體論》,提出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1770年以後重點從事批判哲學的創作,先後發表《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從而完成其哲學體系。
皇家科學院關於今年競選獎金的論文的評判,不久就要揭曉了。對於這一主題,我曾提出一些考察,並且由於我僅僅衡量了這一主題的物理方面,所以我只想簡短地勾畫出我關於這個問題的想法,在此以後,我察覺到這個主題,就其本性而論,單從物理方面,是不可能達到要獲獎的論文所必須具有的那種完善程度的。 …
Added by kkogdugagsi 小木偶 on May 19, 2016 at 9:48am — No Comments
拉美特里(1709——1751),法國生理學家、哲學家。生於聖馬洛。曾獲蘭斯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並在陸軍中任軍醫。1745年因出版《心靈的自然歷史》受教會迫害,逃往荷蘭。1748年出版《人即機器》,因宣傳無神論被迫逃亡德國,後定居柏林。他發展了笛卡爾物理學,但拋棄了肉體和靈魂的二元論,主張物質是唯一實體。…
ContinueAdded by kkogdugagsi 小木偶 on May 11, 2016 at 8:56pm — No Comments
戴維森(1881——1958),美國物理學家。芝加哥大學畢業後,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在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以對金屬的熱電子發射研究而著名。因發現電子在晶體上的衍射,和喬治·湯姆森共獲193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著有《電子的波長》。
電子束具有波束的特性,這是1927年初在一個大城市中心的一座大型工業實驗室和一個俯視著冷寂的大海的小型大學實驗室裡發現的。這種巧合看來很令人驚奇,因為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在全世界許多實驗室裡經常使用著能夠作出這一發現的實驗設備。但是,事實上這個巧合毫不稀奇。物理學上的發現往往是在時機成熟的時候,而不是在此之前得到的。條件具備,時機成熟,於是往往在相隔很遠的不同地方幾乎同時地發生了某個事件。 …
Added by kkogdugagsi 小木偶 on May 8, 2016 at 7:11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