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 Link's Blog – May 2024 Archive (8)

孫維三·如何說故事: 幾個呈現經驗的現象學命題 11

道德,根據謝勒,不在上述的價值類型之中,道德的正負價值,來自實踐上述正面或負面價值的行動。道德高尚之人,追求與心靈與精神層面的正面價值;反之,道德低下者,自甘於心靈與精神層面負面之事。道德須靠行動才得以實踐,否則只是空談,所以道德價值,與上述的客觀、固定價值不同,為個人價值。人的本質與他的行動為一相互建構的結果;我們依自己的道德觀選擇行動,行動塑造我們是誰;人不應只被視為一個有行動能力的主體,人的本質存在他的行動歷史和過程上。

謝勒在他的愛的理論(theory of love)中,進一步將我們的所有行動,劃分到人性的三個層面中:行動有出自身體所需的生理行動、出自自我追求的心靈行動、以及出自聖人境界渴求完美的精神行動。相應對於這三種行動,則有不同層次的愛和惡:聖人精神層面的愛、自我心靈層面的愛、以及身體情慾層面的愛(同上引:175)。…

Continue

Added by Story Link on May 16, 2024 at 11:30am — No Comments

孫維三·如何說故事: 幾個呈現經驗的現象學命題 10

(二)一個故事,除了告訴我們它的內容外,也一定有它的含義。

二十四孝故事,除了講述臥冰求鯉、戲彩娛親等內容外,更重要的意義在教育倫常關係。一個故事本身的意義從何而來,不同的理論典範,有不同的解釋。結構主義認為,故事意義來自文化中已存在的深層意義結構,故事只是透過符號的象徵效果,把深層意義帶出來。Culler(2000: 104-105)以希臘神話《伊底帕斯》為例,說明意義來源。這個神話描述伊底帕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死了父親,娶了母親。在得知真相後,母親上吊自殺,伊底帕斯刺瞎自己雙眼,帶著一對女兒,自我流放荒野。Culler的結構主義立場認為,這個故事的悲劇效果不是來自故事(story)內容,而是來自人類文化中對弒父和亂倫的既定論述(discourse)。故事的意義,並非來自作者安排的事件發展;故事只是一個將文化中既存的抽象意義具體化的象徵過程。意義是故事的因,不是果。…

Continue

Added by Story Link on May 13,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孫維三·如何說故事: 幾個呈現經驗的現象學命題 9

開店10年,卻因政黨鬥爭,導致關門(畫面:店門口懸掛 “Going out of Business Sale” 招牌)。她哭著說:「這是我的生活,我的生活(畫面:店主拭淚)。我如此辛苦工作,我想像我們這種小老百姓,沒人在意。」不止是這位店主,整個鎮都受到重創。記者訪問另一位餐廳老闆,他說:「之前的大火是棺材,現在這個事件是棺材上的釘子。」他原先期待10月的收入可以讓餐廳撐過沒有遊客的冬天,但現在生意少了百分之八十五。通常他有15到18個員工,「我已資遣了12個人,這真要命」,他說。國家公園關閉造成每天3千萬觀光財的損失。猶他、科羅拉多、紐約、以及亞利桑那等州,挪用州政府經費維持國家公園開放,但加州宣稱它們無力負擔境內23個國有公園。「他們(政客)做的重大的決定,完全摧毀了許多人的生活。我想他們不知道他們真正做了些什麼」,那位即將關店的店主說。當森林大火發生時,人們有森林消防隊的協助,但這場政治災難,人們投訴無門。…

Continue

Added by Story Link on May 13, 2024 at 10:00am — No Comments

孫維三·如何說故事: 幾個呈現經驗的現象學命題 8

在工廠打工的時間,最開心的就是喝中午便當附的甜湯了,有仙草、酸梅湯、紅茶、或愛玉,每天都好期待甜湯是什麼。……和媽媽一起找塊紙板隨地坐下,捧著便當吃午餐、聊天。午休就在紙板上躺著睡,一側頭就可看見滿地的菸蒂、鐵屑、檳榔渣,但閉上眼只管睡自己的,中午的休息時間永遠都好短暫,體力還沒恢復就要繼續工作。……一個禮拜有幾天,下班後媽媽會帶著女孩去永和豆漿吃宵夜,一碗熱豆漿就能讓人感覺幸福。和媽媽一起聊天、嬉笑著,……充完電後明天又能打起精神工作。女孩總誇媽媽是神人,再重的鐵管媽媽都扛得起來,機械壞了媽媽有辦法修,是工廠裡唯一會手工焊接的女生。房子抵押貸款的利息也每個月按時繳交,將一家五口照顧得很好,即使每天工作辛苦也不自怨自艾,總是樂觀開朗的面對一切。………



Continue

Added by Story Link on May 12, 2024 at 11:00am — No Comments

孫維三·如何說故事: 幾個呈現經驗的現象學命題 7

在故事中,這兩種表達感情的方法理當彼此互補應用;我們對自己一個有計劃、有期待的行動有感情層面的意義,行動過程中,對身處情境亦有當下的感受。如何將感情表達活用在故事中,有待作者創意發揮。尤其是不同類型的媒介,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例如小說可以很細膩地用語言描述劇中人的內心世界,而電影則必須靠「內心戲」呈現,兩者方法完全不同。

本文以下提出幾個例子,作為對比並示範本命題的應用。下文說明敘述若重情境,而少主觀感受,故事將缺乏感情。…

Continue

Added by Story Link on May 10, 2024 at 4:00am — No Comments

孫維三·如何說故事: 幾個呈現經驗的現象學命題 6

其次,若視作者選擇的事件為組成整體故事的單位元素,那基於結構所產生的事件間,亦將呈現合理的邏輯性。換句話說,事件的發展,基於結構,且可延續結構,將結構關係不斷地複製於下面的事件中。重複再製的結構關係可為母題(motif)的一種形式,當一故事的歷時發展有明顯母題時,讀者可以輕鬆掌握故事脈絡,依對母題的記憶預期未來發展。有句名言謂:好的編劇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即故事事件間,存有合理的邏輯關係。意料之外,則多是在故事的主結構下,另有隱性結構,在故事尾聲浮現。意外但合理。所以故事整體的結構性與事件間的邏輯性,係由故事內容是否呈現清楚合理的歷時性而定。在學生的紀錄片中,甚至在專業作品上,常可看到故事缺乏明確結構,事件零散前後關係不明,欠缺母題,無…

Continue

Added by Story Link on May 7, 2024 at 3:00pm — No Comments

孫維三·如何說故事: 幾個呈現經驗的現象學命題 5

如果上述這些內容是同學一天中可能發生的經驗,那介紹自己近二十年的生命經驗應不只是家鄉、興趣和志願。你可以回憶從小到大起床時的情境變化、起床後面對的不同世界、不同年紀時對今天的期待等。經過這樣的腦力激盪,作者要求同學選擇一個生命中,特定經驗層面,作為作業主題,說自己的故事。



同學的作業中,不乏令人印象深刻的創意主題。有位同學以吃飯為題,描述小時候,祖母常做滿一桌豐盛的菜餚,全家溫馨地共進晚餐。後來父母離異,在她心中,晚餐永遠有一個空的位子。祖母過世後,姐妹倆合力做菜,等父親下班一起用餐。現在一個人在學校餐廳用餐時,常想起祖母的一桌菜,懷念全家團圓的景象。她期待未來,…

Continue

Added by Story Link on May 4, 2024 at 2:00am — No Comments

孫維三·如何說故事: 幾個呈現經驗的現象學命題 4

舒茲定義行動為:「基於行動者預先設定的計劃,而執行的行動」(同上引:19)。這個定義強調行動是有意識、主動、預先安排、且有目的。這個定義同時意謂,行動者乃基於目前的身處情境,想像行動完成後,可帶來的未來情境(同上引:20)。隨機、獨立的行動不屬此定義範圍,行動必須是持續、積極追尋、能帶來改變的作為。舒茲進一步指出,行動者要執行一合理的行動,須具備以下知識:(1) 對所處獨特的個人歷史情境有明確的認識;(2) 知道行動可以帶來的未來情境,即預期的目的;以及 (3) 具備可以達成目的的知識、方法、資源等(同上引:30-31)。…

Continue

Added by Story Link on May 2, 2024 at 1:00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