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是指气韵、神韵。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5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iPLOP on June 1, 2023 at 10:25pm


在地媒体

Comment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October 18, 2011 at 11:26pm

解梦人妻§叶子正青:今天早上十点,RTM第二台来找我作访谈,主题是“怎样以文化创意产业策略推动巴生肉骨茶“。


采访记者是卢淑芳,摄录记者是周文俊。我们约好在巴生福建会馆後的杨氏肉骨茶铺见面。


和我一起见记者的,还有这家肉骨茶铺的东主杨佑图先生。有关杨先生和他的肉骨茶故事,《爱垦纳达故事城》曾制作过一段短片,大家可在这里的视频栏看到。

录影完毕後,我开车载这两位年轻电视媒体人,到巴生老城区转了一圈,看看巴生河左岸的一些古迹,如第一家巴生肉骨茶店盛发;阿都拉锡矿仓库、马哈荻城墙、圣母院天主教堂、白宫(雪州皇家收藏馆)、观音亭、雪州皇宫等。

这个访谈令我感到开心的是,至少本地传统电视开始在关注本土的文化创意产业,并从影像上去探讨这个课题。


另一方面,我也觉得可惜的是,制作队伍的努力结果,在电视频道上择日播出後,没看到这片子的电视观众,恐怕就没机会再看了。


若是结合上网路电视的方便,随选随看,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网路电视不仅是随选随看而已,还可以在页面上互动,集合对同个议题有兴趣的朋友做讨论。传统电视就缺乏这个好处。


创作本土内容,确实是《爱垦》的焦点主旨。我们现在要努力的是去找志同道合的网友,首先生产更多的文字内容,并参考别人怎么做影视内容。这样,等到有了适当的人才组合,就可以把文字资源转化成影像内容了。

Comment by 葉子正绿 on October 18, 2011 at 6:32pm

谢谢你的肯定。你谈到本地原创内容的生产问题,我极有同感。


先讲一个小插曲,有一回,某个政府单位举办“与民对话”,就像过去的“对话”,徒有“对话”之名,实质上都是长官的“训话”。


末了,发表训话的官老爷问:“你们有何意见吗。”


听众席中有一位老兄站起来说:


“马来西亚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强了!过去大家都在说韩流;现在应该是马流的时候了。为什么呢?因为你看看,现在连韩国人都拍马来电视连续剧了;打开电视机,多少韩国连续剧,那些偶像们都在讲一口流利的马来话,我们的文化影响力还不够力吗?”


这话一说,只见那长官的脸一阵青一阵白!那番话的讽刺性也太“够力”了。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情况,只懂得入口别人的东西,做了马来话配音,就算是推动了本地的电视广播事业!


关于你说的本地网路电视,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去。传统电视把既有的节目搬上网,就叫着“网路电视”了,只有电子媒体界面,没有电子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


就像他们开了个面子书户头,就算是”参与“了社交媒体。买张票去餐会吃饭,一个人静静在一边吃饭,并不等于”参与社交活动“。


关于玩电视顶上黑盒解码器的“网路电视公司”,其实也只是把网上别人既有的东西,搬进自己的解码器里让人观赏,他们和卖光碟、插盘的电子零件商,其实没有两样,就是把装载了别人东西的载体卖给你。严格说来,是硬体商,离内容创作差个十万八千里。


关于《爱垦》的”机会“,可能碍于同人网址或社会媒体的性质吧,也推荐了很多别人的东西。但那是有企图、有主题的做法。像博物馆、美术馆的馆长工作。


我看得出老编的定位,是当这些内容为媒介,由此媒介做更深入的专题探讨,然後让有同样兴致的网友讨论。


举个例子,《爱垦》有的网友,也是youtube的发烧友,他们把自己在youtube上载的东西,链接到《爱垦》页面,然後针对有关的录影做深入的探讨。《赛德克巴莱》的各式短片出现在《爱垦》,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是”小众“、”同人圈子“的玩法,可以做到很深入;但广度那一块要怎样玩,我们网友可能要动动脑筋了!(下續)

Comment by iPLOP on June 1, 2023 at 10:25pm

Comment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October 17, 2011 at 11:16pm

Well done,叶子正绿。很欣赏你流畅好读的翻译,也很欣赏你重新翻译贾伯斯这篇演讲稿的毅力。


你这篇文字出街後两三天,我发现本地主流平面媒体也发表了同一篇演讲稿,用的版本就是你所说的最常见的那一份。


他们直接从网上把人家的翻译下载,连错误的标点符号与字句,也一起转载、印刷。电脑的cut & paste功能,对他们来说真好用。


原来的翻译者本身不确定、译不出原义,所以特地附上的英文原文的地方,他们也一起刊出。读上来,真的像是洋人写中文。


本地媒体真的来到一个新的分水岭。


传统的媒体原来割据一方称王:电视与报刊各有自己生存的空间。


电视上一波的“大跃进”,是1996年的寰宇卫视,15年了,在马来西亚总共650万户家庭中,他们已经进入到大约一半的人家,可说是大霸主了。


可是,他们促进了多少本地制作、培养了多少本地人才,圈中人大家心知肚明。


在中文圈,最高的文化水平大概也只是《大日子》电影,以及《我来自新村》系列纪录片。


平面媒体也已经集团化,龙头大哥稳操胜卷,竞争并不大。


所以,他们几乎是在“定定找吃”的状态中生存。


这两年,因为网路宽频加速,似乎带来新空间;网路电视开始起跑。


不过,有人已经投了大钱无功而返、含恨脱手,有的则进入特定市场,如专为本地韩国、日本社群服务。


还想大开拳脚的集团,烧了大钱後,也结束了制作本地作品的部门,转向卖机顶黑盒子(解码器)的业务;观众买了解码器干什么?看网上的外国免费内容。


几乎就是把别人的东西当着“原产品”卖就是了。和像上面说的,平面媒体直接刊印贾伯斯演词的做法是一样的。


到今天,平面内容与电子内容似乎还没走到一起;更别说互动式与本地故事了。


这可能是《爱垦》的生存空间吧?

Comment by iPLOP on May 28, 2023 at 10:35am


21世紀華教需具備4要素·陳友信:包括走向國際化

(怡保27日訊)馬來西亞獨大教育機構主席拿督陳友信指出,華教發展在21世紀需要具備4大要素,包括多元進取校園文化、重視新科技的學習、走向國際化和訓練具備未來能力的學生。

他説,隨著全球教育改革浪潮時代變迭,以及我國政局已有變化,“華文教育”的發展結合新一代及友族人士跨族群的需求及融合了多元性的特質。

他今天在怡保培南獨中,爲2023年獨中復興運動50週年教育研討會主持開幕,緻詞時如是表示。

(愛墾配圖:馬来西亞國境最北的華文獨中:沙巴古達培正)

他説,“華教”的定義是具有馬來西亞本土文化特質的“華文教育”系統,而在21世紀的華教需具備4大要素。

“首先是多元進取校園文化、中華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素養的塑造。根據數據,超過90%的馬來西亞華裔家長把孩子送到華小接受基礎教育,反映華社對母語教育的重視和認可。”

他認爲,華校之所以能廣受家長歡迎,積極的校園文化和良好的校風是關鍵要素,華教理念著重先成人後成才,強調人文素養,貫徹自律、自重、自強的精神。

“根據教育部的數據,2010年至2020年,非華裔學生佔華小學生人數從11.84%提高至19.75%,顯示華小辦學獲非華裔家長的青睞。”

他續説,華小是我國最具有多元族群的學校,2006年至2022年全國華文獨中非華裔生人數從663人增至1541人,增加了878人,暴增132%。


他也説,其次是重視新科技的學習,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在高科技時代下,獨中教育要與時俱進,必須更專業化以因應未來挑戰,培養符合就業市場未來需要的人才。

他指出,新時代重視的是智慧而非僅是知識,辦事能力而非僅是學歷,團隊精神而非僅是個人的卓越,因此獨中教育務必定期檢討教學綱要及注重全人教育,使得華校畢業生在走入社會之後,擁有更強競爭力及執行力。

他也表示,華教走向國際化,在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獨中得思考如何增加外國學生,有助提昇校園多元文化,讓學生有國際視野以及擴大朋友圈,也能推進統考朝向國際化、公開化的目標。

他指出,依據數據2022年大馬華文獨中的外國學生有687人,佔全國華文獨中學生總人數的1%,比例實則很低。

他表示,另外是訓練具備未來能力的學生,21世紀必備的能力包括協作力,也就是團隊精神和整合能力,溝通與表達能力。

他説,其次則是抗壓力,即心理風險及情商指數,包含了面對未知及接受失敗繼續進取的特能,接著是競爭力,也就是必須能洞察自我強弱、堅持不懈及擔當能力;最後是學習力,也就是終身學習及主動學習的能力,跨領域、跨國界的學習。


另一方面,霹靂董聯會主席顏登逸緻詞時表示,新一代家長對教育專業有更高的要求,而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大數據的時代挑戰下,因此獨中教育改革已經刻不容緩。

他説,國內教育環境已從單元教育的打壓,轉變成多元教育的競爭,國際學校與私立學校林立,以及在家教育崛起,顯示新一代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專業有更高的要求。

他表示,ChatGPT的問世、人工智能軟件的普及和工業4.0時代下的大數據、5G等新時代技術的挑戰下,獨中教育該如何回應?要培養怎樣的孩子?未來的孩子需要怎樣的能力,才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這些擺在眼前的問題,已顯示獨中教育改革刻不容緩,獨中經過50年的發展之後,已走到了十字路口,一個必須重新作出省思的分水嶺。”

他也解釋,該研討會共有約27名發表人,來自馬來西亞、中國和香港等教育專家、學者、華教工作者,以及參與者包括350名全馬各地的董事長、校長和教育工作者。


他也希望在連續3天舉辦的研討會能透過衆人的集思廣益,重新省思《獨中建議書》如今的時代意思,也希望能爲獨中未來50年的發展,提供一個戰略性的方向思考。

出席嘉賓包括霹靂董聯會總務黃志偉和研討會主任黃仲賢。(27.5.2023 東方日報)

Comment by iPLOP on March 22, 2023 at 11:19pm


Bruno_說書人·未來創科人才所需要的知識


創科人才是什麼東東呢?不知道大家會否總是聽到什麼創科人才,什麼智慧城市之類,人才當然大家都知道是什麼,就是對於機構或者社會有幫助的人,至於創科,我想這一點才是讓大家頭疼的東西,一來社會沒有正式告訴我們到底怎樣才叫做創科,另外一點就是我們真的很缺乏這樣的人才。

首先,創科的第一個「創」的意思是創業思維或者技能,很多人都會覺得創業者就是需要自己開一家公司或者所有東西都要自己去處理,其實並不一定,反而現在的時代來就打工的朋友更加需要擁有創意的頭腦以及思維,把公司當成自己的生意來看待,這樣一來不單老闆會看重你們,二來也可以借助於這些知識或者技能去提升自己,哪怕有一天你選擇創業,也可以達到同樣或者更高的高度;有一位朋友我覺得他說得相當準確,一個人要是在某個領域成功,比如他在打工很有成就,或者創業很有成就,同樣地他在另外一個領域上也可以有同樣的高度,真正讓他成功不單是他的經歷,而是他的智慧及能力有那樣的水平。

另外一個「創」字是創意的意思,在於大學課程當中,或者在工商管理課程當中也有一個字眼叫做「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創業與創新很經常放在一起,而我相信未來的創科人才絕對是創新的佼佼者;創新與創意是不同的,創意可以是體現於藝術或者想法上,而創新除了要把想法想的創意一點之外,更加要成功,要能夠讓一個點子變成一個可行的方案,這是比較工作或者商業類似的,著重點是不一樣的。一個人有創新思維,他可以學習到不同的知識或者想到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但是同樣他也需要一定的行動力把它實踐出來,否則一切都只不過是有想法而已。

然後到科,科可以是科技,也可以是科目;現在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互聯網已經是一個常態,幾乎每一天每個人都在上網,因此資訊科技顯現變得更加重要,身為一個創科人才是需要懂得資訊科技的知識及技能,輕則可能是數碼平臺上的應用,重則就是程式編寫、雲端科技這些知識層面;除此資訊科技,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那就是創意科技,這也有賴於互聯網的普及,讓很多文藝作品或者內容創作都來得容易,我們也需要透過不同的平臺來設計及發佈我們的內容,成為一個內容創作者或者是一名多範疇,多才藝的多媒體人才。

所以我會覺得一個未來的創科人才,真正的知識點是能夠懂得應用於科技,我們的資訊科技或者是創意科技,同時配合上我們的創業及創新思維以找到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的工具,知識要怎樣去做,怎樣去解決問題,把我們的想法發展出去,這個就是我們未來創科人才的模樣。


新加坡如何進行STEAM教育

在很多的教育領域或其他資料中,經常看到一個詞--STEAM。

S =Science(科學)

T =Technology(科技)

E =Engineering(工程)

A =Art(藝術)

M =Mathematics(數學)

新加坡作為亞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教育方面也是走在前面。其STEAM綜合教學的模式,在各個學校開始普及。

從具有遠見的國際組織角度來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2030年行動框架」中明確提出,要實現全納,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和全民終身教育。

終身教育的實現,正是有賴於學習力的提升,而學習力的提升,有依賴於對學習的興趣,相比傳統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教育方式,STEAM教育更加重視學習興趣,它反對「知識講授 - 知識理解 - 知識記憶 - 知識測考」的傳統路徑,強調學生參與到整個學習價值鏈中,邊觀察邊學習,邊學習邊操作,邊操作邊體驗,邊體驗邊探究,邊探究邊創設,邊創設邊提高,利用輔助遊戲教學培養孩子的興趣,全面系統地提升孩子學習力。

自2014年起,新加坡教育部與新加坡科技館合作,在中學推行STEAM有關的應用學習項目,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促進終身學習。

當STEAM成為國際教改的重要目標時,新加坡不高舉STEAM課程,但中小學教室的學習卻充滿著STEAM精神:跨領域、動手做、生活應用、解決問題、五感學習。

未來5年,全球將有200萬個新工作與STEAM有關,也讓STEAM成為全球各階段教育關鍵字。

根據調查,東南亞企業對STEAM方面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大,而新加坡修讀STEAM學科的學生超過52%,明顯高於其他東盟國家35.8%的平均值。

美國對待STEAM的態度

STEM、STEAM不只是教育關鍵詞,更是美國下一個5年國家競爭優勢的發展方向,數10億美元的投入,動員教育、勞動、科學等部會中央到地方的官員,將會如何影響教育現場?

美國有史以來首次,從中央政府、教育、勞動、科學等部會、地方官員,從幼兒園到大學老師、產業、勞工、社會教育機構、非政府組織都派出代表,在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的統籌下,舉行STEM教育高峰會。各種專家和代表們齊聚討論未來5年、符合美國競爭法案(America COMPETES Act)的聯邦STEM教育策略。

這則新聞背後,表明了STEM教育在美國,已被視為是攸關國家未來競爭力的政策和人才投資。在美國,要推動和統合STEM的部門不只是教育部,而是由白宮領導,把相關部會的資源和方向整合聚焦。

從美國政府的行動,看到教育政策跟「國家競爭」緊緊相系,不只是口號,而是相關部會必須一起討論落實計劃的政府行動。

更讓人印象深刻是,所謂的「國家競爭法案(America COMPETES Act))」,原文是America Creating Opportunities to Meaningfully Promote Excellence in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Science Act(全美積極提升卓越科技、教育和科學法案),有明確又務實的政策要求,而且不論政黨輪替,早從2007年,歷經布什、歐巴馬、川普風格與政見各異的3個總統,國家的競爭優勢方向感與願景屹立不搖,政策持續向上升級、向下紮根。

Comment by iPLOP on March 22, 2023 at 11:18pm

把STEM這4個學科放在一起的概念由來已久。最早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提出,經歷多方重視與討論,定名為STEM。2011年總統歐巴馬在國情咨文提出創新與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接著發布《總統2012預算要求和中小學教育改革藍圖法案》,推動STEM課程,2014年更投入31億美元在STEM教育。

於是,STEM從眾所關註的概念,轉為具體的國家發展與教育政策。

幾年下來,美國無論公私領域都在談STEM。「STEM在教育界已經變成一個家喻戶曉的日常用詞,」在美國從事課程設計與教學多年,與紐約政府合辦教師會議活動的甘恩(Jennifer Gunn)觀察。

不管是STEM、或是再加上一個字母A(Art藝術),變成STEAM,這些概念,最近也成為教育關鍵詞。

例如,以STEM/STEAM為名的非政府組織和機構如雨後春筍設立。

STEM 起薪高、工作機會倍數成長。STEM、STEAM有什麽魔力,讓各界這樣爭相投入?

將這些學科結合在一起的教育,不再只是學習各自獨立發展的知識,而是能發展應用數理以及動手做、判斷與解決問題的相關技能,這是未來的世界與工作所需的競爭力。

例如,需要應用STEM技能的工作愈來愈多,而且不只是在科技業。根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和研究,在2008年到2018年,STEM領域的工作機會成長是其他類型工作的一倍。根據預測,STEM領域的工作未來更將加速發展。如果沒有趕快培育相關技能,將出現嚴重的缺工,也會影響產業、經濟發展,以及國家的競爭力。

美國以外預測的趨勢同樣印證STEM浪潮席卷世界。英國皇家工程學院的報告也說要每年增加10萬名主修STEM的畢業生,新加坡、馬來西亞也不斷高喊STEM教育。德國則跟美國都面對數10萬的STEM相關工作職缺沒有補滿。

此外,在國際職場分工中,運用到STEM技能的工作,收入也比較高。根據美國國家大專與雇主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Employers, NACE)報告,2017年大學畢業生,STEM相關的領域起薪最高。

即使不從事相關工作,現代日常生活中也需要這些能力。

常受美國《財星》(Fortune)、《高速企業》(Fast Company)等主流媒體采訪的科技應用服務顧問公司安特拉解決方案(Enterra Solutions)創辦人迪安潔莉絲(Stephen De Angelis)說,因為STEM這幾個科目以及整合運用,教學生判斷性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於學生在生活中面對難關與利用機會。

更進一步,有人把STEM拓展成STEAM,增加了Art藝術,因為擔心太強調數學與科技,忽略了人文關懷。學習並結合語言、人文、設計、音樂、藝術等學科,除了更能刺激創意,也更能符合人的需求。

美國羅得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發起「從STEM到STEAM」的運動,並且設立了相關推廣組織stemtosteam,在民間、地方政府與教育界逐漸發酵,也把風潮吹到世界其他地方。

實際上,在進行STEM教學時,老師們也多融入了要創意、設計、如何溝通與表達、考慮對象等人文的層面,在實務運作的差異不是太大。尤其,很多學校在進行STEM教學時,學生也運用3D打印機、影音簡報、設計軟件,跟STEAM已經沒有太大差別。

STEM跟STEAM看似蓬勃發展、遍地開花,但其實才方興未艾,帶動更多新趨勢萌芽中。首先,美國仍持續要增加更多女性、弱勢族群在STEM、STEAM領域的接觸與發展。這不只是為了要滿足STEM領域畢業生的人數目標。

以女性為例,在2015年,女性占美國工作力的47%,但是在STEM工作領域,卻只占了整個社會24%的職缺。在大專院校,女性也只占STEM領域25%的畢業生。

但是從事STEM工作的女性,薪資較其他領域高出35%。提高女性在STEM的能見度除了能夠改善家計,也有比較大的教育領域的影響力,有助孩子這方面的發展。因此,有人認為應該立法讓女性更容易進入這個領域,卡內基科學中心(Carnegie Science Center)也發展Girls Up課程,多接觸女性社團,鼓勵女性投入這個領域的工作。

更多元背景的人從事STEM工作,也更能發揮多樣性,帶來更多整合效益。過往,女性投入STEM領域,多集中在教育、醫療或是化學、生物。但未來,美國還希望帶進更多女性進入航天、科技、數學、工程等領域。

為此,美國許多女性機構、或是專業組織,像是美國女童子軍、女性工程師協會等,都提供獎學金鼓勵女性學習這些專業。

美國持續強調,要在各種教育場景、各科課程運用更多計算機科技,讓學生自然養成與時俱進的能力與習慣。愈來愈多美國學校用筆記本電腦或是iPad考試,發布重要的通知、課程、作業。學生在學校就要用計算機做研究、簡報,還包括影音,就像上班族提案一樣。更進一步,在準備萬聖節、聖誕節等節慶布置時,校園、圖書館也大量開設軟件Scratch的入門與進階課程,教學生寫簡單的程序,做節慶燈飾變化、寫遊戲,讓傳統節慶多了科技味。

另外,企業也是一大動力。像Google、IBM、Tesla、Chevron等公司,都透過公益計劃、或是實習、校園合作,協助STEAM紮根,連結教育跟產業發展,以及未來職缺所需人才。微軟則有Technology literacy的計劃,厚植大家的基本素養。

白宮的STEM高峰會議指出,無論是STEM、STEAM,最終目標都不只是學習知識與技能,還要持續加強創新與創業精神,才能真正成為未來的領袖。

未來,更重要的是各方投入,多管齊下,並且相互協調,因地製宜,因材施教。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資深政策顧問兼STEM教育的副主任韋德(Jeff Weld)體認,由上而下推動的方式通常可以獲得很多好主意,但是真正的動能,是在地方、小區啟動。

地方政府最知道他們的小區需要什麽樣的計劃,需要中央政府幫他們什麽忙,才能讓STEM、STEAM教育成功。

新加坡教育網提示,因為科技日新月異,學習STEAM不是終點,而只是善用工具,適地、適性幫助每個孩子獲得最適合的學習、帶得走的能力。

因為科技日新月異,學習STEAM不是終點,而只是善用工具,適地、適性幫助每個孩子獲得最適合的學習、帶得走的能力。

Comment by iPLOP on January 4, 2023 at 4:22pm


陈明发〈脸书还可靠吗?我希望我错了!〉


决定逐步离开脸书的那一刻,我上爱垦网查看了有关脸书的一些趋势分析。

最有代表性的,恐怕是十年前发佈的这一篇。说的还蛮准的。》》https://iconada.tv/group/ma/forum/topics/millionhost002

首先,文章说“八年后,别期待你的面子书账号还会塞满交友邀请”。

是的,即使是全球封城锁国抗疫,大家在屋子里闷坏了的2020年,我的脸书户号居然一个月也没增添一个交友邀请,反而每三两天从Whatsapp上联系回多年(甚至半个世纪)没见的老同学、老朋友。

文章也说,到了2020,脸书将走向没落。这话我也挺有感受的,不管你现在发的帖子是多用心写的,也没几个人讚了。

脸书真正的没落,不仅仅是人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一点也不适宜探讨有水平的议题。

遇上恶作剧者,还三不五时举报你的帖子。2023年才进入第四天,我就已经被检举了两次(见附图)。而且,还无端端被封锁了三次。

对脸书,或许,你有不同的想法,欢迎到爱垦网来分享。

另一方面,就从2023年起,我会透过whatsapp多和你一起学习爱垦网的公益分享内容,避免FB带来的种种困扰。

谢谢你这些年的友谊、关注与肯定。新年要进步,改变是必然的。


Comment by iPLOP on November 16, 2022 at 1:11pm


陳明發·數字內容文創


數字內容文創領域如串流、自媒體,目前都集中娱樂或消費與政宣資訊,反而讓人忽略了它的其他社會作用。任何一位有興趣甚至決定把地方創生轉為創造新命運的力量,可考慮組合起來。「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以大膽想像、獨特視角及時宜理念,發掘并善用各類民間文化資源參與民族振興。
(16.11.2022)

Comment by iPLOP on July 12, 2022 at 3:56pm

陳明發〈閱讀消費〉 

明芳此詩面向眼下的消費社會,對準了其心口插進去,引來的不是血流不止,而是我的反思不已。線上閱讀與紙本閱讀有何不同?最好的答案是,前者充滿干擾的噪音,而後者的閱讀體驗則純凈多了。雖然有的紙本讀物——特別是雜誌——也有廣告,但它是靜態的,你不看它就是;而很多廣告也是編輯部本身有所選擇的,一般不違反其辦刊立場。而網站上極大部分的廣告卻是由機械人隨機、動態地置入,什麼性質的內容往往難以預料。明明是在閱讀嚴肅探討兩性關係的深度文章,側欄卻忽然冒出“約會亞洲單身女郎”的廣告,其困擾不下在需要全神欣賞的音樂廳裏,一會兒電話聲響,一會兒小孩走上舞臺,或那位大哥大姐走上前自拍。最糟糕的,是有者把別有意圖的內容當成本文滲入主體內容。一句話,線上閱讀只有越來越重要,而純凈閱讀體驗是線上世界在面對紙本世界時要克服的挑戰。(12.7.2022


比繁星更閃耀動人
比流行歌曲更洗腦
頻道中 直播者鼓動不爛之舌
化身春風吹滿遍地花朵
line中 業配文經常障眼
強迫收視
叮咚 叮咚 團購訊息不時
提醒錯過可惜 要等明年……
各類珍饈美饌
便捷創意的日用百貨
炫麗顯瘦服裝 氣質飾品
……
買!買!再買!不心疼
錢沒有消失
只變作你喜歡的模樣
好療癒的說法!
卻永遠喜新厭舊 絕無滿足
Comment by iPLOP on June 19, 2022 at 11:54pm

陳明發《互動式數字叙事》

正當大家關注中國科技既能把人送到外太空,也能把淘寶的貨物網購到家門口,多少人有留意到,在中國2035文化強國方針下,他們的科技早也已經一步步,將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文史與眼下現況結合進虛擬網絡?

正當我們熱衷於轉發中美之間的政治與商貿競爭誰贏誰敗,是否也留意到中美的頂尖大學在合作給中國歷朝歷代名人整理傳記?而數字工藝能把我們帶到他們面前了解其生平敘事,只是這數字人文趨向的第一步。

這是一項互動式、多媒體內容、跨領域的網絡工程。

在同一個平臺上,不但給各界提供了最大可能的知識含量,還可能做各種的比較演算,例如根據需要自動給你做出圖表、語音、視頻、照片或現況google map等媒體內容,讓人多感官接觸,有個總體的體驗。

這張冰山一角的截圖就顯示了歷朝歷代官員原籍、出身、朝代與專業資格(科舉)、官職等,裏頭的數據隨時可調動組成研究需要的各種比較的格式圖表或其他多媒體內容。

數字叙事(Digital Storytelling)把中華民族的好故事說得更好。

本地單位團體要迎頭趕上,基本功還是先整理好本身基本史料才行,要不連手工劳作做個Power-point都成問題,更說不上AI玩法。

各領域有了這樣的資料庫支援,行行業業的研究人員、開發人員就可省下很多時間做需要真正洞見、智慧的思考。一個社會的文化進展會去到另一個層次。

經典無窮盡;對經典的可能理解更是無窮盡。

來到準6G的虛擬世界,#數字人文/數字記憶 Digital Humanity / Digital Memory成了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最前沿。有的國家如芬蘭已經在著手這一塊工作;北京、上海等則在他們大都會的層面上從事這工作。若是成功,那會是真正的智慧國家/城市。(見:馮惠玲: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數字記憶)(12.6.2022)

虛擬現實——陰影之河·無盡的現實


PDF :毛軍京:特色數字人文研究環境的構建與探索


馮惠玲: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數字記憶

Ann Righey:當專著不再是媒介:網絡時代的歷史敘事

Comment by iPLOP on June 15, 2022 at 10:20am


知識創造與記憶構建


從當前狀態看,面向人文學術的數字人文項目和面向個體、群體記憶的數字記憶項目在資源呈現方面有多種差異:前者的使命主要是知識組織、發現與創造,後者更突出通過記憶構建喚起情感共鳴或身份認同;前者側重以文本為主的各類資源的數據驅動,後者除利用各類可移動、不可移動資源之外,也吸收調查與創作資源,兼有數據驅動和事實闡釋驅動;前者以遠讀為主要資源分析方法,後者則兼用遠讀和細讀——為追求記憶接近真實,對某些資源的細讀及文化分析必不可少;前者多采用量化研究,借助算法進行文本分析,後者要兼用質性研究,到相關情境中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通過與對象互動來理解和解釋其行為,梳理事實線索;前者追求結論、邏輯嚴密嚴謹,其可視化多為計算結果的映射,後者浸入當下意識和情感,融入意義感,可視化中含有源於歷史、體現當下認知的創作型表達;前者的公眾參與形式多為眾包任務,後者更加重視眾籌資源;前者的成果主要是數據庫和學術結論,主界面注重提供多途徑查詢入口,後者除資源庫、移動端、網站之外,還會有多種表達記憶敘事的數字產品,如動畫、3D建模、互動遊戲、口述、視頻等,主界面注重向用戶提供直觀、便於理解的資源分類體系或專題列表等導覽系統。總之,人類記憶的場景性、情節性、時空性等特質對於數字記憶的敘事性表達需求,使之在呈現界面采用了較多非計算方法,轉而利用多樣的數字方法,以感性和理性的交織,兼及知識(事實)傳播與情感呼喚,形成飽滿的再現力和感染力,這樣一來,便與大多數面向學術的數字人文項目有了不同的形象性格和方法應用。
(馮惠玲: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數字記憶)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