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詩與遠方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這話打動許多人,是網絡流行語。
它源於高曉松在一篇文章中寫的一段話:“我媽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和我妹妹深受這教育。誰要覺得你眼前這點兒茍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適合遠方,能走多遠走多遠;走不遠,一分錢沒有,那麼就讀詩,詩就是你坐在這,它就是遠方。”
“詩與遠方”已經成為美好憧憬的代名詞,不少人將其作為人生追求和改變當下生活的動力。按照高曉松的描述,“遠方”就是和當下不一樣的地方,可以是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但當我們因為各種限製不能夠遠行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坐在原地讀詩。
高曉松出生於清華大學裏有名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他的母親是著名建築學家張克群。在母親的書《紅墻黃瓦》的序言中,高曉松這麼寫道:“媽媽生在德國,長在中國,現在住在美國,讀書畫畫、考察古建,頗有民國大才女林徽因之風。”可見,張克群自己便是追尋“詩與遠方”之人,也因為張克群的教育,高曉松和他的妹妹高曉江也幾乎走遍世界。
高曉松曾說過,王小波是他最欣賞的近現代作家。“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這是王小波在小說《萬壽寺》中的一句話,也是他本人內心最真實的寫照。在高曉松身上,我們也能看到王小波式的對於“精神世界”無限向往的影子。他會那麼推崇“詩和遠方”,就再好理解不過了。
正是不美好的細節,構成了生活的全部
“眼前的茍且”與“詩和遠方”是一對虛假的對立。我在東京一年的生活,表面看是詩和遠方,生活在迷人的異域,雞毛蒜皮消失了,可東京的生活同樣存在著無奈的人性、瑣碎的溝通、窘迫的算計與虛偽的寒暄。
另外, 網絡的發達讓“遠方”的概念消失了,我身在異國,卻時刻關注著國內的人與事,為我觸手而不可即的苦難感到悲傷。 可正是這些並不美好的細節,才構成了生活的全部。(蔣方舟【中國青年作家,1989—】)
生活中沒有茍且,又何談遠方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茍且”可以代替生活中的一切現狀,“詩和遠方”是自己蠢蠢欲動的渴望和幻想。與其大張旗鼓地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不如直接挑明一句話:“你要努力學習工作,懷揣夢想,然後去實現它!”
很多人慣於熱血澎湃地謳歌“詩與遠方”,卻不肯低頭完成腳下的“茍且”,心比天高,寸步不挪。一天幻想出未來無限種可能,有了這些遠方,你也不一定能活好,說到底,這些夢想也只是激勵你前進的目標,而不是放下眼前茍且的托詞。 這不是讓你摒棄現在的生活,而是讓你設身處地去想明白,如果你真的厭惡現在的生活,那麼你該怎麼做,才可以得到詩和遠方呢?(思桐)
不否定任何人的茍且, 但也強調不能忘記的詩和遠方
我認為高曉松常常提到的這句話,並沒有高人一等地來看待“茍且”活著的人。或許在高曉松的母親和他自己看來,他們自己也正在“茍且”,而這裏的“茍且”代表的是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所遇到的各種無奈,各種屈從,為了能夠獲得更好的為自己內心選擇所服務的外在條件所付出的心血,這樣的事情是生存在這世上的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避免的。而詩和遠方也並不代表你要寫出精彩絕倫的詩詞,和開車走到你從沒有去過的遙遠的地方,它更多代表的是自己生存在這世界上的一種美好的向往,一種人在追求生存過程中自己內心的真正的“愛,喜悅,和平”。
詩代表的是人生之詩,代表的是人生的詩意,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情趣和對生活的思考與註解;而遠方則是你內心中一直沒有到達過的那片凈土和向往。它可以是你心中的一個夢,可以是一個人,甚至可以是你沒有吃過的一種美食。我覺得這句話主要突出的是“不止”,高曉松沒有否定任何人的茍且,但是他也強調了我們不能忘記的詩和遠方。
至於有人說的這句話不過是高曉松自己的口號,這也無可厚非,我倒是更傾向認為這是高曉松一直在追求的狀態,無論他在任何一個領域有沒有走得足夠遠,至少他擁有一顆向往遠方的心。
《月亮與六便士》
英國小說家威廉· 毛姆的經典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講述了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地位和美滿的家庭,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理想的故事。在小說裏,他的行為沒有人能夠理解,在異國,他不僅肉體受著貧窮和饑餓的煎熬,精神也在忍受痛苦的折磨。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後,主人公最後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他終於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後世震驚的畫作。
通過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情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藝術的產生與本質、個性與天才的關係、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問題。同時,這本小說也引發了人們對擺脫世俗束縛、逃離世俗社會、尋找心靈家園這一話題的思考。
六便士不就是茍且,月亮不就是詩與遠方嗎?滿地都是六便士,卻有人擡頭看到了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自由和勇敢之書,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是天才,卻依然勇敢的人。追尋詩和遠方正需要這樣的勇敢。
清華北大與藍翔技校
高曉松曾應邀回清華大學演講,發現現在的大學生中追求理想者寥寥。當他給學生們講了半天的“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應該有詩和遠方”,學生們的提問依然是“進國企好還是進外企好”,以至於高曉松認為現在的清華大學已經成了和藍翔一樣的技校,決定以後再也不回去演講了。
他也在綜藝節目中訓斥過一位清華學弟:“一沒有胸懷天下,二沒有問自己能為改變這個社會做些什麼,卻問我們該找什麼工作,你覺得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的教育?”
而另一方面,藍翔技校的校長榮蘭成先生曾訓導學生:“同學們,咱們藍翔技校就是實打實的學本領,咱們不玩虛的,你學挖掘機就把地挖好,你學廚師就把菜做好,你學裁縫就把衣服做好。咱們藍翔如果不踏踏實實學本事,那跟清華北大還有什麼區別呢 ?”
不同的學校承載的社會責任不一樣,培養出的學生對社會的貢獻也不一樣。但無論在哪所學校裏,完成什麼樣的學業,每個人都有資格,並應當擁有自己的“詩與遠方”。(知乎平台)
石博進老師·創作劄記
我的一張不起眼的牽牛花,
經過剪裁,擷取局部拼貼重組,
三原色強烈的色塊對比配置,
具有野獸派作風,
出乎意料地獲致吸睛奪目的鮮明趣味,
設計性效果十足,
這不啻為值得嚐試的作法。
(收藏自石博進老師臉書, www.facebook.com/shihbc)
我們在上面看到,石老師的一幅畫,可以演變成多種不同的呈獻方式。
企業故事、社群故事也可以在很多載體上發光;而且是不斷的發光。
從文化創意產業的角度來說,一個好故事可以“賣許多次”:
品牌、內訓教材、動漫、音頻、視頻、紀念品等等。
這是內容資源的美妙處:只要有創意,它不會被耗盡。
發展得好,它可以是品牌文化動力。
每家企業創業、創新,總有許多值得值得講述的故事。
企業領導應該是這些故事的發言人、代言人。
不過,除了少數例外,日理萬機的企業領導人是不可能親自執筆寫下這些故事的。
在深度匯談後再做深度詮釋,有經驗的創作人可以幫上忙。
這肯定不會是一個輕鬆的過程,很多複雜的概念、材料需要梳理、組織與提煉,最後才加工成故事。
有太多見解、評說、解釋、引申、剖析、挖掘的工作,需要新穎的銳氣、創意、洞見。
有了創作人的創作後,其他載體的敘事方式便有了再次創作的根據。
例如,導演可以開始寫劇本。
不管什麼載體,企業故事說的就是: STORY~~
S=Subject 人物
T=Treasure 珍藏
O=Obstacle 阻礙
R=Right Lesson Lesson 學習到的正確功課
Y=Why 原因
中國初民最早的詩作《彈歌》
《彈歌》選自《吳越春秋》,東漢趙曄編寫,是一首遠古民歌,反映了原始社會狩獵的生活。
據《吳越春秋》記載,春秋末年越國的國君勾踐向楚國的射箭能手陳音,詢問弓彈的道理,陳音在回答時引用了這首民歌。當時是唱是誦,無從考證,但後人還是將詞記錄了下來。
原始社會,先民們以狩獵為生。由於生產能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種,狩獵的手段也極為落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生產工具慢慢地也有了改進。弓彈(也叫彈弓)出現以後,既可以射鳥,又可以射獸,生產能力水平有所提高。
《彈歌》這首民歌,用精練的語言概括了“彈”生產製造的過程和“彈”的用途,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聰明,用“彈”來獵取食物的喜悅心情。
“斷竹,續竹”,是歌詠“彈”的生產製作過程。這就是先將竹竿截斷,然後用弦將截斷的竹竿連接兩頭製成彈弓。這樣,“彈”的製作完成了。一副“彈”便擺在了我們面前,雖是簡單、粗糙的,但卻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聰明才智,也表明了社會文明的進步。
有了“彈”,一場狩獵活動開始了:“飛土,逐肉”。一顆顆彈丸從彈弓中射出,擊中了一隻隻獵物,人們歡樂地追逐著,滿載而歸。“飛土”,是指將泥製的彈丸射出。“逐肉”是說獵手們追趕被擊傷的鳥獸之類的獵物。
這首民歌簡短、質樸,詩句整齊,有和諧的韻律,是原始時代狩獵生活的真實反映。
解釋:
斷竹—砍伐竹子;
繼竹—用砍伐的竹子來製作彈弓;
飛土—用製作的彈弓裝上土丸,進行射擊;
逐肉—射擊鳥獸獲得食物。
(本文作者:陳虻)
編註:東漢(公元25年-220年)
石黑一雄·拉出別於以往的音符
一想到單獨進她的房間,即使是大白天的午後,仍讓他覺得親匿的怪異。當他發現是間大套房,臥室完全不在視線範圍內,他覺得鬆了一口氣。挑高的法式窗裝上百葉簾,這會兒往上拉起,微風讓蕾絲窗簾擺動;一走到陽臺,他發現自己正鳥瞰著廣場。室內一片粗糙石墻、深色木質地板,幾乎給人修道院的印象,只有鮮花、靠枕、古董家具稍稍將堅硬氛圍軟化。她則是鮮明對比,一身T恤、運動服、慢跑鞋,仿佛她剛跑步回來。她簡短地和他打招呼,沒什麽歡迎儀式──沒有茶或咖啡什麽的──就直接對他說:
為我演奏。拉你演奏會上的什麽曲目都好。
她指指一張拋光過的直立椅,小心翼翼的擺在房間中央。於是他坐下來,拿出他的大提琴。想不到她竟在一扇大窗子前坐下,幾乎只看得見她的剪影;他調音時,她就一直瞪著眼前的空間。當他開始拉奏,她的姿勢依然不變;等他拉完第一首,她一個字也沒說。所以,他趕緊進入下一條曲目,緊接著又一首。半小時過去了,之後是整整一小時。遮蔽在陰影里的室內,樸素無華的聽覺效果,被吹動的蕾絲窗簾揉糊的午後陽光,底下廣場升起的喧鬧嘈雜,最重要的還有她的在場──這一切,都激發他拉出別於以往的音符,涵蘊新的深度與新的意義。(石黑一雄《大提琴》)
(Source:StringOvation)
抗拒名家的表面魅力的感染
費茲傑羅自己練就的文風,主要特征是去除了錯綜複雜的套路。孟德斯鳩在他的性格形成時期也是這樣:他生性容易被名家的表面魅力所感染,但是他的藝術天性克服了那些巨大的影響,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凝練的風格,即使思想濃度極高的時候也清新流暢。或許可以說,這些強大的作家不需要任何榜樣的影響:他們只要遇到一些範例,向他們展示自己一直渴求的不加雕飾的表達就夠了,他們本身已經具備了表達的能力。(《文化失憶——寫在時間的邊緣》 Cultural Amnesia: Notes in the Margin of My Time, 2020 [澳] 克萊夫·詹姆斯 Clive James,譯者: 丁駿, 張楠, 盛韻, 馮潔音,北京日報出版社)
史考特·費茲傑羅 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年9月24日-1940年12月21日,美國長篇小說、短篇小說作家。
孟德斯鳩 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Baron de La Brède et de Montesquieu,1689年1月18日-1755年2月10日,是法國啟蒙時期思想家、律師,也是西方國家學說和法學理論的奠基人。
亦舒·甜點師傅
早上九點多,各式蛋糕們被推出廚房,送到樓下餅店發售,在電梯中相逢,常常被我指指點點,諸多批評。
後來,推車的小兒大概是轉告大師傅了,大師傅轉告我:“當心臉上被印上一個蘋果奶油批!”
酒店各部門中最向往的職位是甜點師傅,這也是唯一近乎藝術的部門。呵!機器把意大利蛋白打熱,放進布袋,在美妙的姿勢下擠出一隻隻瑰麗的點心……並不用花太大的力氣,也不用站在火熱的鐵板前,工作時間也不算長,多好。
延續閱讀:
《愛墾藝頻道》內容重點推薦
luova ajatus:勿枉過就業時光
真的,經濟不好,市場更需要營銷人員。難怪《2011/2012大馬就業展望與薪金指南》說除了IT行業,市場營銷行業的老板對員工很慷慨,一加薪就是15到20%。為什麼?沒人營銷,公司的服務或商品怎麼賣?
那天,朋友的燈具店開幕,過去探望。看見一位顧客問他的一位女售貨員:“這燈省電嗎?”售貨員答道:“你找省電的燈嗎?過去那邊看看,那邊的燈都是很省電,而且都是最新的設計;對了,你這燈是要裝在那裏?客廳,飯廳?”
老天,這個售貨員真愛講話,可是,她懂得怎樣和顧客打破隔膜,展開對話,懂得先去了解顧客的需要。顧客覺得自己被重視,也很開心和她一問一答。聽著聽著,我覺得她不是一位普通的售貨員,她是燈具顧問,那學問恐怕不是大學可以教育的:
“你喜歡什麼顏色?黃色高貴,淺綠色舒適;要是買給小孩子的睡房,他會喜歡這些比較卡通的設計,很有童趣。”
是的,做那一行,都能做最好的自己,最怕像個滾石,東家走西家,甲行去乙行,不留青苔,枉過就業時光。(原載:陳明發原創《文創意識5》:做第一流的自己 》/ Comment by luova ajatus on July 21, 2011)
arcasamani人才系:“江湖地位”
在一個行業待得久,對建立本身的“江湖地位”很重要。我的意思不是說,上班三個月,搞通這個行業的一般作業情況,然後把這套東西重復三十年,直到退休。
而是搞懂了一個行業,然後再深入精進,發揮創意以及別人所沒有的熱誠,給這個行業創造新境界,那這領域新的行尊就是你了。
7月1日那天閱讀報章,有一家公司發表《2011/2012大馬就業展望與薪金指南》指出,IT行業和市場營銷行業,在挖才與留才方面,不僅出手最闊,而且,特別重視富有經驗的人才,有5至8年經驗者,可以得到15至20%的加薪。
對馬來西亞文化創意工作者來說,有一個好消息,當許多領域的年輕人面對就業挑戰的時候,與IT有關的創意行業如動畫、後期制作、線上學習、移動與創意內容,一年增加了7000個就業機會,比其他行業多出2倍。(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July 20, 2011)
Bleach:還有所謂的夢想嗎?
我很懷疑,這幾年從大學畢業出來的新一代,還有所謂的夢想嗎?他們的夢想大概只剩提高網絡電子遊戲的積分、下一個手機是什麼款式。這些社會新鮮人要是有“做第一流的自己”,他們首先真的必須建立夢想。不是那種賺到多少錢、開什麼車子的問題。我不是說我們不需要這些東西,其實成功了,這些物質收獲自不在話下。只是,真正可以叫得上夢想的,是值得長期奮鬥的東西。
我有一天去咖啡店吃午餐,一位小販生意不忙便坐下來和我聊天。我以前推薦過他的千金到一家高等學府唸書,所以便問起她現在那兒高就。做爸爸的搖搖頭說,唉,她出來工作了四五年,從不曾在一家公司領過花紅。為什麼呢?因為她一年換三五份工作,這裏換那裏,雖說可能多拿幾十塊錢,因為在每家公司的時間過短,都領不到花紅。
最糟糕的是,她似乎行行都做過,蜻蜓點水式的,領悟都不深,也就談不上累積的經驗。我說,在一個領域要是深浸過幾年,經驗深積,是可能慢慢建立“江湖地位”的,在原有公司幹不下去,別的同行也隨時願意以高薪聘請。要是在各行各業間跳來跳去,好像行行都行,卻是樣樣沒基礎。(Commented by Bleach on July 13, 2011 / 愛墾網·陳明發原創《文創意識5》:做第一流的自己 》)
巨匠,誕生于教育?
哇,很抽象很抽象。“讓生命整體中的一部分釋放出來”,什麼來的?是車子開兩個輪子,停兩個輪子嗎?還是從電冰箱裏把西瓜拿出來,先切一片來吃?
對不起,開個玩笑。不過講真的,我們上慣互聯網,很少摸書的,不看Youtube或網友在FB上的照片,就算讀文字,也是短短的三五七個字算一句;三兩句便算一段。
我們講自己“看到”的東西,好像MV、trailer、短片和卡通等。我們現在很少講自己“讀到”的東西。所以,抱歉,不習慣太抽象的思考、想像。
( Radar Marziano)
先看了Jamie Beck的gif相片檔,再倒回來想想“讓生命整體中的一部分釋放出來”,大概還能摸到一點點意思。否則,呵呵……。
我們都是被娛樂映象寵壞的一代,沒有這些東西,我們的注意力就飛走了。去看路邊野貓打架更有趣味。
講到這裏,我覺得Jamie Beck很了不起,因為他懂得把平面的美東西,弄點新玩意兒,讓人覺得好奇的看下去。好像在哈利波特電影裏的魔法學校,墻上祖宗遺照裏的人頭是會移動、會說故事的。
今天的故事工作者,例如電視節目主持人、義務組織發言人、博物館講解員、商場促銷員、企業公關、策展人和導遊等,要好好學習怎樣把靜態的事物,動態有趣的表達、呈獻出來。
我很肯定,Jamie Beck起初是抱著“玩玩”、“遊戲遊戲”的態度來試驗這新事物的。故事工作者也不仿建立一種let me entertain you的“藝術觀”(夠力吶)。
大馬文化創意產業不甚發達,好像一粒鴿蛋,而且一直煮不熟。我一面看韓劇(他們到底占據了我們多少的頻道呢),一面在想,韓流也不是一夜之間飄拂全球,造成巨大影響力的。
總是先把小鴿蛋放進冷水裏,再一直燒水,直到水滾起來。滾到一定火候,鴿蛋煮熟就可以吃了。
大馬的技職教育,有這一門課嗎,let me entertain you,培育出一代遊戲巨匠?( luova ajatus August 22, 2011愛墾網留言《AMIE BECK: 時間凝固,故事還在發生中 (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