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超越叙事厭倦&焦慮·體驗 4.0 的技藝基礎
創作人怎麼訴說呢?假如他是一位設計家,就用他的設計訴說吧。
設計家的想法都在的設計裏。
是存在主義大師薩特說的吧,“存在先于本質”。這是很自然的事對不對?
一個人不存在,也就没法子說什麼本質了。存在是什麼?
心頭的覺知而已;有覺知有領悟,才可能開始和世界互動、對话。
人真的很孤獨,在設計的概念前,人更是孤獨;
你能問人說:這條線粗些好還是细些好?這用红色好還是籃色好?
如果事事都有答案,創作者的東西怎麼称得上創作,那東西早存在了。所以,創作不外是克服个人的孤獨。
包括和随着創作而来的荒谬感、無盡的苦悶、悲觀、失望和諧共處。
和谐,在這裏也不是没有衝突的意思,而是在衝突後有和解的可能。
Artwork style by Vincent Bourilhon
延續閱讀
當品牌變成好故事
內容營銷
微電影研究
說故事的力量
Host Studio's Photos
《說好的俳句》
《卡萊爾的書包》
堅持深博
海絲路·文化·軟實力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趙雅麗教授:意義+故事,文創產業的「核心引擎」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
技藝設計
體驗設計
Tags:
Albums: “大象無形” 設計故事館
Comment
3. Theory of learning
In the upper left quadrant, you can see more scientific disciplines that are about how people learn. It’s obvious that a LX designer needs to comprehend how human cognition works and how we learn from experience. Combin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with neuroscientific- and psychological insights is part of the foundation of any good learning experience. There is an interesting link between certain design disciplines, like interaction design,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As designers they use psychological expertise to understand the people they design for.
4. Learning put into practice
The lower left quadrant is where the actual learning takes place. This is where educational professionals, like teachers and trainers, put the theory of learning into practice. Having both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of learning is essential. It helps you in designing goal oriented learning experiences that work in a real life situations. Having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what works and what doesn’t work in a specific situation is what educational experts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ers understand.
When designs are created they are often tested. Similar to user testing in user experience design, a learning experience is put to the test with learners going through (parts of) the actual experience. This significantly enhances the chance of your design being successful when put into practice.
Finally
When you put these four pieces of the puzzle together you start to see the whole picture. LX design takes elements from all of these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merges them. This list of disciplines is not necessarily all encompassing. It does illustrate the different domains that are elemental to LX design. (Source:https://lxd.org)
聽覺體驗
我想,那哈佛大學的智慧的教授所說的山洞,寧是指大學、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畫廊,特別是幾個傑出的研究中心和制造中心,才是美國文明的山洞,猶如宇宙中引力強大的黑洞。我在“大都會”、“哥根漢”、“惠特尼”、“現代”等館中徘徊時,才有“山洞”感,哥倫比亞大學的閱覽室中的一片寂靜,也是可愛的有為的寂靜——無為的寂靜總會滋生煩惱。
夏天來了,電力的冷風不自然,這隻調節囂的聲音特別擾人,我已承認害怕寂靜,當寂靜被弄破時,又心亂如麻……不能用這只自鳴得意的空氣調節器。只好開窗。
開窗,望見林肯中心露天劇場之一的貝殼形演奏臺,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場演出。廢了室內的自備音響,樂得享受那大貝殼中傳來的精神的海鮮。節目是每天每晚更換的:銅管樂、搖滾樂、歌劇清唱、重奏,還有時髦得名稱也來不及定妥又變了花樣的什麽音樂。我躺著聽,邊吃邊喝聽,不穿褲子聽,比羅馬貴族還愜意——夏季沒過完,我已經非常之厭惡那大貝殼中發出來的聲音了: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腸百轉地惹人膩煩;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節奏亂撞我的耳膜。勿花錢買票,就這樣受罰了。所以每當譽聲起,電光閃,陣雨沛然而下,我開心,看你們還演奏不。
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時候一到,關緊窗子。如果還是隱隱傳來,便開動我自己的“音響”與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著這樣的心態的當兒,就也聽不進自選的音樂,可見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做作是不會快樂的。
某夜晚,燈下寫信,已就兩頁,意未盡;那大貝殼里的頻率叉發作了,側首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關緊的,別無良策,管自己繼續寫吧……樂器不多,鼓、圓號、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管自己寫吧……
寫不下去了——鼓聲,單是鼓聲,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漸漸消失,突然又起翻騰,恣肆癲狂,破石驚天,戛然而止。再從極慢極慢的節奏開始,一程一程,穩穩地進展……終於加快……又回復嚴峻的持續,不徐不疾,永遠這樣敲下去,永遠這樣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減慢,不求升強降弱,唯一的節奏,唯一的音量……似乎其中有微茫的變化,這是偶然,微茫的偶然的變化太難辨識,太難辨識的偶然的微茫的變化使聽覺出奇地敏感,出奇的敏感的絕望者才能覺著鼓聲在變化,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強……是加快升強了,漸快,更快,越來越快,越來越快越來越快……快到不像是人力擊鼓,但機械的鼓聲絕不會有這“人”睞,是人在擊鼓,是個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調性、音色、各種記譜符號,這鼓聲引醒的不是~向由管樂弦樂聲樂所引醒的因素,那麽,人,除了歷來習慣於被管樂弦樂聲樂所引醒的因素之外,還確有非管樂弦樂聲樂能引醒的因素存在,一直沉睡著,淤積著,荒蕪著,這些因素已是非常古老原始的,在人類尚無管樂弦樂聲樂伴隨時,曾習慣於打擊樂器,漫長的遺棄廢置,使這些由今晚的鼓聲來引醒的因素顯得陌生新鮮。古老的蠻荒比現代的文明更近於宇宙之本質,那麽,我們,已離宇宙之本質如此地遠漠了,這非音樂的鼓聲倒使我回近宇宙,這鼓聲等於無聲,等於只剩下鼓手一個人,這人必定是遒強美貌的,粗獷與秀麗渾然一體的無年齡的人——真奇怪,單單鼓聲就可以這樣順遂地把一切欲望擊退,把一切觀念敲碎,不容旁驁,不可方物,只好隨著它投身於基本粒子的分裂飛揚中……
我撲向窗口,猛開窗子,手里的筆掉下樓去,恨我開窗太遲,鼓聲已經在圓號和低音提琴的撫慰中作激戰後的矯憨的喘息,低音提琴為英雄拭汗,圓號捧上了桂冠,鼓聲也就息去——我心里發急,鼓掌呀!為什麽不鼓掌,湧上去,把鼓手擡起來,拋向空中,摔死也活該,誰叫他擊得這樣好啊!
是我激動過分,聽眾是在劇烈鼓掌,吆喊……我望不見那鼓手,大貝殼的下一半被樹木擋住,只聽得他在揚聲致謝,我憑他的嗓音來設想他的面容和身材,希望聽眾的狂熱能使他心軟,再來一次……掌聲不停……但鼓聲不起,他一再致謝,終於道晚安了,明亮的大貝殼也轉為暗藍,人影幢幢,無疑是散場。
我懊喪地伏在窗口,開窗太遲,沒有全部聽清楚,還能到什麽地方去聽他擊鼓,冒著大雨我也步行而去的。
我不能荏弱得像個被遺棄的人。
又不是從來沒有聽見過鼓聲,我是向來注意各種鼓手的,非洲的,印度的,中國的……然而這個鼓手怎麽啦,單憑一隻鼓發出的聲音就使人迷亂得如此可憐,至多我承認他是個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那鼓手不外乎去洗澡,更衣,進食,睡覺了。
在演奏家的眼里,聽眾是極其渺小的,他倒是在乎、倒是重視那些不到場、不願聽的人們。(木心·林肯中心的鼓聲)
文化旅遊的第三期“發育”
第一期的旅遊體驗是無欺的真實生活,是“真作”。
第二期的旅遊體驗很多是旅遊業的“偽作”,屬於假民俗之類,是有謀利動機的、至是職業化的原住民生活展示。
第三期的旅遊事業,是“以真作偽”。
這個概念,是我遊學德國期間在慕尼黑的民俗考察學來的。當時表演農民舞蹈,我有點納悶,問興高采烈的舞蹈員為何明知是偽作,但依然全情投入。
他答:“我們是用真誠的態度來緬懷先民的感情和生活,是與你們共同緬懷的。”
於是我便悟出了第三期的旅遊的經營心法,就是承認大家都已進入現代,現代的當代人已真誠的態度向現代的遊客展示其逝去的文化傳統。
當地人和遊客都是站在同一地位,齊來緬懷傳統風土。
(《五星級香港――文化狂熱與民俗心靈》,陳雲博士,香港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283頁)
陳明發札记選·内容體驗設計
看過許多圖文并茂的博文,覺得要是配上網路視頻,那該多好。TikTok等短視頻服務,實現了這個需求。
圖、文、影像、聲音,再加上全球看得懂中文的朋友同聚評論欄,那是多痛快的閱讀體驗?
中華文化真是“一言難盡”,更無法“一網打盡”。特別是在今天,資訊爆炸到誰也無法管理了。需要有更多在場的、在地的,而且具有相關文化底蘊的創意人來當curator(美術、藝術館長)或主播,好好給讀者做多媒體內容的管理、編輯與解說。
學習文創體驗設計
導師的第一個作用是「識別」(recognition)。天賦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我們在天賦和能力上極大的多樣性。
導師的第二個作用是「鼓勵」(encouragement)。導師讓我們相信自己可以實現一些之前看起來不可能實現的目標。他們總在提醒我們已經擁有的技能,告訴我們如果繼續努力會獲得什麽。
導師的第三種作用是「協助」(facilitating)。導師可能通過給我們提供建議和技術,為我們鋪平道路,甚至可以在我們發生動搖的時候,與我們一起糾正錯誤,讓我們從錯誤中學習,以而引導我們發現天賦。
導師的第四種作用是「督促」(stretching)。好的導師能讓我們突破過去自以為是的限制。他們不會讓我們在自我懷疑中倒下,也不會讓我們有所保留。一位真正的導師會提醒我們,我們的目標不應該是「一般」水平。
書與VR融媒交互體驗紅色劇場
中新網北京4月1日電 (記者應妮)《夢想啟航:中共創立的故事》新書發布會暨VR融媒黨建雲課堂體驗活動31日在2021北京圖書訂貨會上舉行。該書首次嘗試將圖書、黨史教育與現代VR融媒技術有機融合,讓青少年讀者在VR融媒黨建雲課堂中,獲得富有感染力、震撼力的VR一體機體驗、VR交互機體驗和沈浸式紅色劇場體驗。
全書近10萬字,該書作者、中國國家博物館展策專家陳向陽專門調取了大量彌足珍貴的圖文資料和美術作品,通過“暗夜尋路人”“紅色的起點”“南湖啟夢想”“革命湧新潮”“井岡起風雪”五個章節,講述了中共創立前後,中國革命志士苦苦求索中華自立自強的艱難歷程,讓當代青少年通過親身感受老一輩革命家的革命歷程,了解革命先輩可歌可泣的鬥爭歷史,在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進一步明辨是非堅定信念。同時,通過VR融媒黨建雲課堂再現中共人探求救亡圖存道路、肩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歷史重任的不渝初心,深刻地宣傳闡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助於幫助當代青少年讀者構建中共成立前後,那段夢想啟航年代的整體概念。
會上,陳向陽詳細介紹了該書的寫作歷程,並以虛擬直播紅色故事會的形式,講述了書中所涉及的中共一大、八一南昌起義、井岡山會師3個精彩的黨史故事片段,最後通過融媒體技術手段,讓觀眾現場感受VR設備帶來的沈浸式體驗。
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教授陳春彥結合多年的新媒體融合研究對該書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認為該書的VR交互體驗帶給了讀者新鮮的閱讀體驗,通過掃描二維碼在進行書外延伸閱讀的同時,還可以進行VR融媒黨建雲課堂體驗,在碎片化閱讀中立體呈現了主旋律價值傳播的系統完整性,充分滿足了少年兒童非線性式閱讀的偏好。
南方傳媒總編輯肖延兵說,《夢想啟航》既是一本為新時代的小讀者精心創作的大家小書,也是一次不忘初心的紅色主題教育之旅。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策展專家頗具創新意識地把中共的優秀歷史文化、革命文化升華到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歷史高度。全書無論從文圖語言還是思想教育方面,都輕輕地放下身姿,一切只為適應孩子的視角和閱讀需要,避免了宏大敘事慣有的過度華麗感、儀式感、冗雜感,於春風化雨中將宏大主題故事潤物無聲地播撒進青少年眼底、心中。(原題《夢想啟航:中共創立的故事》首次嘗試書與VR融媒交互體驗紅色劇場;2021年04月01日 ; 來源:中國新聞網)
顏色的體驗
為什麼安全帽多為黃色?
不管是在建築工地還是工廠的車間裏,工人們都戴著黃色的安全帽。黃色的可視性高,可以喚起人們的危險意識,因而特別適合建築工地和工廠車間等危險性高的工作場所。然而,這並不是安全帽使用黃色的唯一理由。黃色可以很好地反射光線,能有效保證物體表面溫度不會太高。因而,在烈日炎炎的建築工地上,黃色安全帽可以使工人的頭部免受陽光暴曬,使頭部溫度不至於太高,從而可以防止中暑和其他疾病的發生。(原田玲仁《每天懂一點色彩心理學》為什麼冰箱多為白色?)
你聽說過膨脹色和收縮色嗎?像紅色、橙色和黃色這樣的暖色,可以使物體看起來比實際大。而藍色、藍綠色等冷色系顏色,則可以使物體看起來比實際小。物體看上去的大小,不僅與其顏色的色相有關,明度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原田玲仁《每天懂一點色彩心理學》膨脹色與收縮色)
有些顏色看起來向上凸出,有些顏色看起來向下凹陷
膨脹色可以使物體的視覺效果變大,而收縮色可以使物體的視覺效果變小。你知道嗎,顏色還有另外一種效果。有的顏色看起來向上凸出,而有的顏色看起來向下凹陷,其中顯得凸出的顏色被稱為前進色,而顯得凹陷的顏色被稱為後退色。前進色包括紅色、橙色和黃色等暖色,主要為高彩度的顏色;而後退色則包括藍色和藍紫色等冷色,主要為低彩度的顏色。(原田玲仁《每天懂一點色彩心理學》前進色與後退色)
李琳·文化創意產品的敘事設計研究與實踐
中國創意經濟的持續上升與創意產業的逐漸形成, 使得作為文化創意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文化創意產品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然而, 對國內的文化創意產品市場深入研究可發現, 其設計總體上雖然達到了以文化作為核心, 但是在文化元素的具體運用方面, 更多的是偏重於紋飾圖案的轉貼或外觀造型的模仿, 而忽略了文化內涵, 精神品質等深層次的表達。目前, 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穩步提高, 居民的消費觀 念從節約型與實用型逐步轉變為個性型與象征型, 人們在追求物質消費的同時, 更加注重文化消費、精神消費。「文化」屬性作為文化創意產品最具標誌性的內涵, 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引起消費者情感上的認同與歸屬, 從而滿足其對精神消費的需求。然而, 如何使得文化轉化及運用於產品設計, 文化創意加值設計, 以滿足了人們對於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追求, 這需要設計師對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做進一步的研究。敘事設計作為一種「講故事」的設計思維, 符合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訴求。本文以敘事設計理論以及其在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為基礎, 通過分析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需求, 結合案例闡述敘事設計理論對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啟示, 找到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與敘事設計的結合點; 在此基礎上, 詳細闡述文化創意產品敘事的基本內容, 並從敘事設計要素、敘事設計方法、敘事設計原則等方面構建文化創意產品的敘事設計體系; 最後以秦淮文化為背景, 通過具體的設計實踐對此設計方法進行驗證。本文研究得出的文化創意產品敘事設計要素, 以及敘事理論指導下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方法和相關原則,有效地拓展了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思路, 同時, 也為敘事設計在其他領域的應用研究提供了借鑒的方向。[機 構:南京理工大學 / 領 域:工業通用技術及設備;關鍵詞:文化創意產品;敘事設計;文化;敘事(https://wap.cnki.net)]
桃花源體驗
俠之一字,昔以之加意氣,今以之加揮霍。只在氣魄、氣骨之分。(《小窗自紀》[明]吳從先著)
[述論]
豪俠的俠字,在過去來說,人們需要它,就是要增加自己的意氣,從而使自己的氣質和骨格得到錘煉,做人做得有骨氣;現在的人需要俠氣,無非是要增加自己的揮霍氣魄而已,做事講究排場和闊氣。
這古人與今人的區別,就在於氣魄和氣骨之上。一個是要對自己做人有好處,一個是做出來讓別人看的,有著本質的區別。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人的私心是越來越多,虛偽處也越來越多。所以,我們一直說文明的特征,就是要人心不古,世風日下。
也可以說,隨著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人類的純真也越來越少了。文明的進步,是以純真的喪失作為代價的。所以,從古到現在,人們一直在浩嘆今不如昔。
莊子曾經懷念過「民知母而不知有父」的時代,老子幻想過「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境界,陶淵明設計過「不知有漢,遑論魏晉」的桃花源。他們都是希望能夠重新回到那上古沒有分別的社會裏,叫做返璞歸真。
不管怎麽樣,人需要有一點俠氣,才能走出自己那個狹隘的天地。不過,古人的俠字,帶來的是自我的完善和升華,有利於人的意義的實現。
現在人的俠氣只能浪費自我的財富,而求得一些虛名而已。名利之所以難保,就在於一旦有了富貴,人們往往會忘乎所以,所做的一切,也就是炫貴鬥富。
如此以來,自己的財富被揮霍一空,自己的權勢被人所覬覦,自然難免會被他人所取代。就如當年項羽看見秦始皇巡遊時的情況,便說道:「彼可取而代之。」
所以便興兵伐秦,終於滅掉了秦國的天下。
還如《西遊記》中有一個寇員外,特別喜歡招待僧人。結果遇到了唐僧師徒,便喜不自勝地吹吹打打,花天酒地,竟然惹來了一群強盜。
正如古人所說:「德潤身,富潤屋。」古人講究俠氣,是要培養自己的美德;現在人講究俠氣,是要給自己設下陷井。
外在的東西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而且很容易失去,難以保證長久地擁有。而自身內在的俠氣傲骨,卻是誰也不會奪走的,那才是自己的真正本質。
所以,人要俠氣,還是要學習古人的俠,不要貪圖虛名。
(《小窗自紀》[明]吳從先著,李安綱&趙曉鵬述論,中國社會出版社,1997)
黃永武《愛蘆小品》嗅覺的享受
“愛廬”的清晨,我沿著山徑漫步,兩側的柏樹,散出濃烈的藥香,作了幾次深呼吸後,全身毛孔舒暢。再走到一排松樹林下,又聞到芳郁的松香,我停住腳步,靜下聲息,貪婪地享用這微風中寄來的芬芳。此後我留心每一種草木,發現各有動人的氣味,桂的烈,蘭的芬之外,許多不知名的“微馥微薰”,都有著「養氣攝靈”的奇妙感覺。
我不相信某人說的:中國人是一個嗅覺遲鈍的民族,大糞缸家家千年依舊,臭豆腐風靡觀光勝地,至今大陸上每戶少不了的陳年馬桶,從戶內仍飄臭到戶外。就算中國人也懂得薰香,但是三代的銅器只有吃東西實用的鼎爵,卻沒有生活品味的香爐,最古的焚香之器──漢代的博山爐──香爐的發明大概也是外國傳來的……
我想起古代的皇後住的“椒房”,已經懂得塗椒香於堂壁,又想起傳說中西施遍體有異香,每次洗澡後的水,宮人都爭取來灑在帷帳上,使滿室生香。如果真有其事,那西施一定已有了秘制的香水。而傳說荀令君到別人家裏坐,一坐就“坐處三日香”。又傳說賈氏與韓掾私通,韓掾身上染的香味久久不散,想來當時一定已發明了“香精”,後來中國家庭普遍流行香爐,所謂“朱火燃其中,青煙飏其間,順風入君懷,四坐莫不歡”,中國人普遍慣於享受這氤氳的薰香,誰說中國人嗅覺遲鈍?
我佩服古人董說,他對各種草木的異香,有著特殊的敏感,因而他在香的世界中,尋獲了特殊的樂趣。他說在爐上加點松針去蒸薰,就會聽到瀑布聲,陣陣松濤清風,足以消暑;加點柏子,就會恍忽間隨著“飛天”上昆侖去,闖入仙人的境界;如加點菊花,就好像踩著落葉與霜花,進入古寺去;如加點臘梅,好像抱著一個古質奧妙的商周鼎鼐;加點蘭花,就如在看山地部落的古畫,有原始的野味;加點荔枝殼,就寒意全消,渾身溫暖起來;加點橄欖,就像古琴奏鳴,妙得難以評價;加點薔薇,就如秦觀的兒女小詞,覺得又柔又艷;加點橘葉,就像登上秋山去望遠方;加點甘蔗,那就像大車高馬,走進通邑大都,根本不知道什麽叫“行路難”!加點薄荷,就感到孤舟在秋水裏,上空有雁兒在南翔;加隻梨子去蒸,那就像在春風中得意,什麽借酒消愁、什麽離愁別緒,全勾銷了!
他這種主觀的聯想與品味,是否有人會生同感,還很難說,但我仍佩服他對每一種自然物的氣味辨別,竟如此凝神與專注,懂得草木各自的異香,才能進一步認識草木各自的本性,草木的異香,就如同人性的靈慧,當你掐下任何一張草木的風莖露葉,嗅上一嗅,你才驚覺造物主在天地間布下了如此繁多的奇香,而我們竟忘了領略與享用。一天二十四小時,只有呼吸時刻未停,誰若是放棄了呼吸的享樂,生活的樂趣損失很大,何況董說講過:“養生不可無香”,在勞碌的紅塵間,我們只追求錢財、名位,我擠你奪,整日做逐臭之夫,被忽略的東西真是太多,也太可惜了。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Switch to the Mobile Optimized View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