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陳明發:四月·宫崎駿
四月是最為殘酷的月份,
從混雜著
記憶和欲望的荒地......
(艾略特 1922)
我說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響點亮了四面風;......
(林徽因,1934)
......從混雜著
記憶和欲望的荒地
人人都變成了宮崎駿
漫畫中的人物
......笑響點亮了四面風
四月,誰曾
走進過宮崎駿的世界?
(陳明發 2025)
這幾天,ChatGPT祭出#宮崎駿風格構圖的AI應用程序,一般民眾樂得自己在視象世界裡,變成了大師敘事中的形象。
日本動畫家宮崎駿導演的《龍貓》(My Neighbor Totoro,1988), 我看了不知多少遍。當然,不是每一回都是從頭看到尾;但有好幾幕我的私己經典,可是來來去去都不時看。每一回看完,都有心境又洗滌一番的清涼感;因為源自個人體驗交織而成的共鳴,給了我一種"重遇美好舊時光"的意會。
這裡提一提其中三幕:
陳明發《龍猫:不僅僅是童心》
中文路名怎麼譯?蔡增聰:難說清,靈活運用~~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執行主任蔡增聰認為,中譯路名應符合靈活運用,街名及其譯名不僅指涉街道的單位,也是歷史淵源及文化背景的定位。
他指出,「司馬懿路」中譯路名是蠻有趣的,這只是個單純音譯,不代表這條路的住戶與司馬懿後人有關聯,而是這位翻譯人對中國文學歷史有關。對文史工作者來看,當作是個有趣,也不必去質疑太多,因為路名很難去作個判斷。
蔡增聰稱,Semayor其實是砂拉越沼澤地一種樹,為何要用個不對稱的譯名?而不直接用譯音?這就很難說,主要看靈活運用。他舉例,當時的綜合診所(Poliklinik)路段,將當地交通島譯為「保吉利交通島」,這是有用意的,因為診所是看病地方,取個吉利之名。翻譯往往很難說清,譬如Rambutan路,直接譯為「紅毛丹路」,有些則是用對音比如Pedada路(巴拉路)。
「詩巫以人物命名就有黃乃裳路、黃景和路、邱炳農路和林開臻路等,特定族群則有華僑路、籍貫則有廣東路、福州街、廈門路等,與地理有關的就有長橋路,因為當時確實是有座橋。」
蔡增聰說,以往市議會將馬來路名定出來就結束了,但詩巫有中譯路名需要,就要找人做翻譯的額外工作,所以中譯路名的標准不同,也缺乏一套機制或規范。還有馬克律、南蘭律,這所謂的「律」,在新加坡就是用「律」代表路。可能與閩南語有關,反觀今日人們看到這「律」感到有點怪,但這是有它的歷史存在。
「文協曾有個想法,就是登記全砂的中譯路名,但這范圍太廣,因為單在詩巫范圍就很大,所以這是說易行難。就詩巫有雙語路牌是個特色,也是個值得保存的傳統。強調一個市鎮的多元性,這是好事。許多西馬人來到砂拉越,尤其在詩巫看到這中文路牌的風景線。」
路名有歷史性,易名即割掉記憶
對於近年來詩巫市區有些道路被易名,蔡增聰表示,一個地方路名存在許久,其實不鼓勵隨意更改,尤其是具有歷史的路。若要紀念有功之人固然是好,但可以找條比較沒有爭議的路,或新路替代。若將舊路易名,等同割掉了一段記憶。若要易名,至少征詢受影響的地區居民,起碼舉辦公聽會,聽取他們意見。或是設定一個特定條款,避免路名隨意更改,否則日後可能衍生更多問題。
「當這地方使用這路名時,可能根據這地方的地理或特殊景觀,若改名後,這歷史就可能被遺忘了。以長橋路為例,他們會去思考,原來這裡以前有條長橋通往拉讓江,當地曾是高腳木屋區,發展後就把路名保留,因有這歷史背景緣故。」(13 Aug 2022 砂朥越星洲日報)
愛墾網評注·身體的感覺能力 (affective capacity)~~"身體的感覺能力 (affective capacity) 是時快時慢、如輕如重…等感覺關係下的作用 (acted)。"
此話強調了德勒茲概念中的「身體」(Body)在感知過程中表現出的動態性和變化性。"感覺能力"指的是身體對外界刺激、情感或情境的反應能力,也可以理解為身體如何感受、吸收並回應外在的影響。德勒茲和瓜塔里在討論「感知」、「情感」或「情動」(Affect)概念時,強調身體的這種能力是多樣的、流動的,並且會根據不同的環境、情境或刺激產生不同的反應。
時快時慢、如輕如重
這部分描述了身體感知過程中的變化與流動。感知並不是恆定的,而是會隨著外界刺激的強弱或不同類型的影響,表現出不同的速度和強度:
時快時慢:身體在不同情境下的反應速度不同。有時候,某些外界的刺激可能引發快速的反應(如痛苦、突然的驚嚇),而有時候,身體的反應則會更慢、更細膩(如沉思、緩慢感受某種情緒)。
如輕如重:感知能力不僅僅體現在速度上,還體現在感知的強度上。某些刺激可能很輕微(如輕風拂面),而某些刺激可能非常強烈(如震耳欲聾的聲音或強烈的情緒沖擊)。身體對這些輕重不一的感知信息作出相應的反應。
作用(acted)
「作用」指的是身體在感知這些變化時的表現或反應。也就是說,身體在面對不同的速度和強度的感知時,會作出不同的反應。這種反應是動態的,體現了身體的能動性和對環境的適應性。
整句話的含義
這句話強調了身體感知能力的變化性和能動性。身體的感知不是固定的,它會根據外界刺激的不同,表現出時快時慢、時輕時重的變化。這種變化表明了身體如何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進行調整,並作出相應的反應。身體並非被動接受外界的影響,而是主動參與到感知和反應的過程中,展現出它的活力與能動性。
因此,這句話可以被理解為:身體的感知能力是一種動態的、不斷變化的過程,隨著感知對象的速度與強度不同,身體會作出相應的反應,展現出其靈活而多樣的能動性。
陳明發博士談文創感知能力
陳明發博士談文創態度能力
陳明發博士談文創風格能力
陳明發博士談文創哲學能力
愛墾APP:以「情動典范」豐富美食文創內容
餐飲業作為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從「情動典范」(Affective Paradigm)的角度進一步激發其體驗價值和情感共鳴,使飲食不再僅是滿足生理需求,而是成為觸發感官與心靈深度體驗的藝術。
1. 情感引發的食物敘事
每一道菜肴都可以成為故事的載體,通過食材的選擇、烹飪手法的講述,賦予食物獨特的情感意義。例如,在一道用番薯制作的甜點中,講述貧困時期番薯如何像徵著溫飽與母愛的故事。這樣的情感敘事會讓食物承載更深層的文化內涵,喚起用餐者的情感共鳴。
2. 五感互動的餐飲體驗
除了味覺和視覺的沖擊,還可以將嗅覺、觸覺和聽覺融入設計。例如,使用特定的餐桌佈置與材質,讓用餐者在觸摸餐具時獲得溫暖或涼爽的感受;播放與食物主題契合的背景音樂,營造出整體氛圍。在食物呈現中,通過「爆炸糖+柑橘」的組合帶來舌尖的「綻放」,再以乾冰氣霧裝飾盤面,使用餐體驗如置身夢境。
3. 跨文化的創意融合
將西方「Food Architect」的理念與東方的傳統意象結合,例如用中國的龍鳳雕刻藝術結合西方極簡主義擺盤。可以創造出「東方神韻,現代美感」的蔬果雕刻風格。比如,將龍鳳的傳統雕刻替換為抽象的「祥雲」或「水紋」,搭配玻璃質感的透明盤,更能吸引年輕消費者的注意。
4. 強調地方性與可持續性
通過在地化與環保理念賦予食材更多意義。比如,用地方農作物創作雕刻主題,不僅展現地方文化特色,也強調「零浪費」的環保概念。將大自然的意象,如河流、山川,甚至星空,用瓜果雕刻出來,與當地故事結合,這種具有在地記憶的創作,可以在國際美食節上形成品牌化競爭力。
5. 互動與共創
引入互動性強的餐飲體驗,如舉辦「蔬果雕刻工作坊」或「食物藝術展」。消費者可以參與到雕刻和擺盤中,親手創造屬於自己的可食藝術。這樣的互動活動不僅讓人們更深入了解美食文化,還通過創作體驗觸發「情感共鳴」,留下難忘的用餐記憶。
6. 重塑傳統題材
對於傳統龍鳳老鷹的題材,可以考慮引入現代寓意,創作出「守護與愛」(由鳳凰與圓環像徵),「傳承與生機」(通過竹子與新芽表現)等更貼合當代人審美與情感的雕刻主題。在擺盤上搭配鮮花或自然材質,形成更為詩意的藝術作品。
7. 引入虛擬與數字科技
在餐桌上運用投影技術,動態展現蔬果雕刻的制作過程,或者以AR互動展示「食物的前世今生」。這種結合科技的設計,既能教育消費者了解食材背後的文化,又通過情感互動增加他們的參與感與好奇心。
通過注重情感的滲透與體驗的豐富,餐飲業可以從簡單的食物供應提升為具有深厚文化內涵與創新藝術價值的產業,帶來超越味覺的心靈震撼。
愛墾APP: 什麼是情緒經濟學(economy of emotions)
情緒經濟學(economy of emotions)是指通過情緒和感情的操控、表達與管理,來影響消費行為、市場活動和社會互動的經濟模式。它關注的是如何將情感轉化為經濟價值,並在各種商業、文化和社會情境中發揮作用——
情感驅動的消費:情緒對消費決策有巨大的影響。例如,品牌通過創造強烈的情感聯系,可以引發消費者的共鳴,進而促使消費行為。廣告、品牌故事和體驗營銷通常運用情感內容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激發購買欲望。
體驗經濟與情感勞動:體驗經濟的一部分是通過為消費者提供難忘的、情感豐富的體驗來創造經濟價值。情感勞動是指在工作中管理、表達適當情緒(如服務行業員工要表現出熱情、友善等),以達到客戶滿意和商業成功。
情感平台與社交媒體:社交媒體通過情感的分享和互動,成為情緒經濟的重要平台。人們通過點贊、評論、分享等方式傳播情緒,而這些情感互動可以通過廣告、數據分析等方式被貨幣化。情感在這些平台上不僅被表達和消費,還被作為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
情緒作為文化資本:情感不僅能影響個人消費,也能成為文化資本,反映身份、價值觀和社交地位。例如,某些情感體驗(如高端的餐飲、奢華的旅游)與特定的社會地位聯系在一起,進而成為追求和標榜身份的方式。
情感設計:產品和服務的設計也越來越注重情感要素。無論是產品的外觀、觸感,還是用戶體驗設計,都在考慮如何引發用戶的積極情感,增強用戶的忠誠度和滿意度。
情緒經濟學不僅關注個體情感的消費行為,還研究社會、文化層面的情感價值的創造和分配。在全球化和數字化時代,情緒經濟學正變得愈加重要,因為它影響著人們的購物、社交、娛樂、工作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情緒經濟學可以被視為「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議題。情動轉折是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對情感、情緒和情動(affect)的重要性重新關注的理論趨勢。它強調情感不僅僅是個人的內在狀態,而是具有深遠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影響力的動力。
在情動轉折的框架下,情感被視為不只是個體心理的現象,還包括了超越個體、在社會互動、文化生產、物質實踐中的情感流動。因此,情動轉折研究關注情感如何在社會關係、政治、文化、經濟等領域中發揮作用,以及情感如何構成和再生產權力關係和社會結構。
情動轉折與情緒經濟學的關聯
情緒經濟學的研究從情動轉折的角度,可以揭示以下幾個層面的議題:
情感的社會化與商品化:在情動轉折中,情感被視為一種社會性力量,它不僅發生在個體層面,也通過集體情感影響社會結構。情緒經濟學正是這種情感的社會化和商品化的體現:市場、企業、品牌如何利用情感作為一種資本來建構、操縱和引導消費者行為。
身體與感官體驗的市場化:情動轉折特別關注身體與感官體驗,而情緒經濟學中的體驗經濟(Experience Economy)部分則是通過設計和調動情感體驗來吸引消費者。這種經濟模式涉及將情感(affect)嵌入到產品設計、服務互動和消費場景中,創造情感聯結,從而增加經濟價值。
情感勞動與情感治理:情動轉折也強調情感勞動,即人們在工作中必須表達或抑制特定情緒的現象。在服務業、娛樂業等行業中,員工的情感表現在維持顧客滿意、品牌形象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情緒經濟學將這種情感勞動制度化,並通過市場化手段對情感進行管理和規范。
情感政治與文化生產:情動轉折研究還關注情感政治,即如何通過情感來塑造集體行動、社會運動和政治認同。情緒經濟學可以看作是情感政治的一部分,在文化生產和再生產中,情感成為了消費主義、認同建構和社會規范化的核心動力。
情動轉折的研究為情緒經濟學提供了理論框架,通過強調情感在社會、文化和經濟結構中的重要性,幫助理解情感如何在商品化過程中被利用和塑造。因此,情緒經濟學不僅僅是情感在市場中的表現,它也是情感如何構成社會互動、集體認同、權力關係和文化生產的體現,正是情動轉折所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
愛墾APP: 情動地方文創
將地方文化創意與情動轉向(Affective Turn)或情感地理學(Affective Geography)結合起來,可藉以下策略實現,使地方文化/在地智慧不僅成為物理空間的一部分,還成為人們情感體驗和記憶的核心。同時,也促使地方創造力往新文創發展。
情感導向的文化創意
情感驅動的藝術創作: 鼓勵當地藝術家和社區成員創作反映個人和集體情感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可以是繪畫、雕塑、音樂或表演,通過表達地方文化中的情感元素,如鄉愁、喜悅、悲傷或希望,使地方文化創意成為情感地理學的一部分。
故事化情感表達: 將地方的歷史、傳說和個人故事轉化為情感驅動的創意內容,例如短片、紀錄片或詩歌集。通過這些創意作品,觀眾可以感受到地方文化中的情感深度,從而與地方產生更深的情感聯結。
情感空間的設計與體驗
情感景觀的設計: 在公共空間中融入具有情感象征意義的設計元素,如紀念碑、雕塑、壁畫等。這些景觀設計不僅代表地方文化,還可以喚起人們的情感記憶,如某個標志性建築物可能承載著一代人的回憶。
沉浸式情感體驗: 利用技術和創意,將地方的自然與文化元素轉化為沉浸式體驗,如虛擬現實(VR)或增強現實(AR)體驗,帶領參與者「回到過去」或「展望未來」,在情感層面深度體驗地方文化。
社區參與與情感共建
社區故事收集: 發起社區故事收集項目,鼓勵社區成員分享與地方相關的情感故事。將這些故事整合成一本情感地圖或情感地理文集,展示地方文化的情感維度,並通過出版或展覽的方式推廣。
跨代情感傳承: 通過創意項目,將老一輩的地方情感記憶傳遞給年輕一代,如組織跨代交流活動,或通過紀錄片和口述歷史項目記錄和傳承這些情感記憶。通過這種情感傳承,地方文化得以延續並在情感層面得到共鳴。
情感與經濟發展的聯動
情感驅動的地方品牌: 將地方文化與情感聯結打造為地方品牌,例如設計情感標簽或標志,賦予地方產品和服務以情感價值。通過品牌故事傳達地方的情感內涵,從而吸引消費者並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情感旅游體驗: 發展基於情感體驗的旅游項目,例如帶領游客參觀對當地人有重要情感意義的地點,並通過故事講述和互動活動,讓游客在情感上與地方文化產生共鳴。情感旅游不僅促進了地方經濟,也增強了游客對地方的情感認同。
文化創意中的情感轉向
情感驅動的活動策劃: 組織一系列以情感為主題的文化創意活動,如情感攝影展、詩歌朗誦會或情感主題音樂會。這些活動通過表達和探討與地方相關的情感議題,使地方文化創意更具有情感深度和共鳴。
地方情感記憶項目: 發起地方情感記憶保存項目,記錄和展示與地方相關的情感記憶,如紀念地方重要事件、慶祝地方節日或紀念個人情感故事。通過這些項目,地方文化在情感層面得以加強和傳播。
實現情感地理學的綜合策略
案例1: 在一個具有豐富歷史文化的城鎮,策劃「情感地圖」項目,收集並標注城鎮中居民認為情感重要的地點,如他們曾經的學校、家鄉的市場、或舉行重要事件的地方。然後通過設計創意地圖和互動數字應用,將這些地點與個人故事結合,讓外來者也能體驗到當地的情感共鳴。
案例2: 開展「鄉愁市集」活動,集中展示當地傳統工藝品、食物和音樂,結合故事講述和情感互動,讓居民和游客在活動中回憶和分享對地方的情感。
通過這些策略,地方文化創意不僅促進了地方經濟和教育的發展,還通過“情動轉向”(Affetvive Turn)和情感地理學的理念,使地方成為人們情感體驗的核心,從而增強地方的文化認同和情感歸屬感。
爱垦網·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我看人看我
中国学者费孝通曾提出五个很值得揣摩的字:我看人看我。这概念不单只通用于社会学、人类学,也适合發展成研究文创叙事的一个方法。既符合认知诗学、接受美学,也适宜三大新诗学。
“我看人看我”,精妙地揭示了个体与社会他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这一概念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表达了个体如何看待外部世界,以及他者如何反观和影响自我认知。此洞见具有高度的哲学和叙事潜力,有助发展一种独特的文创叙事方法,尤其是在当代的文化创意产业和故事讲述中。
多视角叙事:“我看人看我”本质上强调多重视角的共存与互动。文创叙事可以通过多视角的方式展开,展现不同角色、文化、群体对同一事件或情境的不同观察和反应。这样可以通过叙事中的交叉观点,打破单一叙事的局限,呈现出更为复杂、立体的故事结构。
例子:通过讲述多个角色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例如一个社区中的不同群体如何解读同一件公共事件),文创作品不仅能够展现出每个角色的内在心理,还能揭示这些观点之间的互动和冲突,甚至可能影响人物的自我认知和行为。
反思性叙事:“我看人看我”暗示了一种反思性或自我意识的叙述方式。文创叙事可以通过内省性或自我反思的手法,使角色或叙述者意识到他者的目光,并对这种目光做出反应或挑战。反思性叙事不只是单向的观察,而是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动态交流。
例子:在叙事中,主角可以逐渐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他人的评价和期待之中,进而改变自我的认知和行为。比如,某个艺术家角色开始通过他人的眼光重新看待自己的作品,最后产生了新的创作方向。这种叙事可以强化内在的情感冲突与自我反思。
跨文化交流与对话:费孝通的理论背景中蕴含着对“文化自觉”的探讨——他提倡从文化的内外互动来理解文化差异。“我看人看我”可以作为跨文化叙事的基础,通过展现不同文化之间如何看待彼此,进而探索身份、归属感和他者认知的变化。
例子:一部关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创作品,可以通过角色如何看待“他者”,以及他者如何看待“自我”来展开跨文化交流。这不仅能帮助加深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还能探讨自我认同在这种跨文化碰撞中的变化。
镜像叙事:“我看人看我”具有镜像效应,可以发展成一种结构化的叙事方法——通过镜像反射的方式来展现角色和故事情节。文创叙事可以通过叙事层次的反复、对照或对比,让故事情节在不同角色之间产生一种镜像式的反应,形成独特的叙事效果。
例子:可以设计一部作品,其中两个主角分别从彼此的视角看待对方,同时也被对方的视角影响。这种镜像结构的叙事能够增强人物关系的复杂性,使得故事具有更深的层次感。
观众与创作者的互动:“我看人看我”可以扩展到文创叙事中的创作者与受众关系。创作者通过作品观察社会,观众则通过观看作品理解创作者的世界,进而反过来影响创作者未来的创作。这种双向互动可以成为文创作品设计中的一种策略,增强作品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例子:创作者可以在作品中设置开放式结局或多种选择,让观众参与决定故事的走向,从而构建一种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对话与互动。例如,互动电影或游戏的形式,观众的选择反过来影响故事的发展,形成一种“我看人看我”的动态循环。
元叙事与自我意识:“我看人看我”的反思性特质可以发展为元叙事,即叙事中的角色或叙述者意识到他们处在故事之中,并对这种叙事进行反思或质疑。文创作品可以通过这种自我意识的手法,打破叙事的“第四墙”,使观众或读者意识到他们也是故事的一部分。
例子:角色在故事中意识到自己是被他者观看的对象,并开始打破常规的叙事规则与观众互动。这种元叙事可以用于戏剧、电影、小说等多种文创形式中,产生独特的叙事张力和创新效果。
费孝通的“我看人看我”概念为文创叙事提供了丰富的哲学和方法论基础。通过多视角叙事、反思性叙事、跨文化交流、镜像结构、创作者与观众互动,以及元叙事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将这一理论应用于文创叙事中,使得故事更具层次感、互动性和文化深度。
换个角度来看费孝通的人類學研究的理论说法。“我看人看我”,可以拆开再重组,变成成不同的断句,可以有不同的意涵——我看人,人看我;我,看人,看我;我看,人看,我。在研究“他者”的过程中,人类学家也看见了自己,这便是人类学的意义。
爱垦网从此视角看见,费孝通的“我看人看我”进行拆解和重组的思路非常独到,揭示了这一理论的多层次意涵。确实,在研究“他者”的过程中,文创人就像人类学家一样,既是在观察外部世界,同时也在通过他者的视角反观自我,揭示了人类学中极具哲学价值的“自我与他者”的相互构建。这种反思性不仅仅是对外在文化和社会的观察,还涉及到自我认知的深化和转变。
拆解与重组后的多层次意涵
“我看人,人看我”:这句强调了人类学家作为观察者的双向互动性。人类学家在看待他者时,同时也被他者所看,这意味着研究不只是单向的分析,而是一种双向的相互影响。这揭示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并带来了伦理学上的反思:研究者如何面对自身的偏见、权力结构以及被研究者的反应。
“我,看人,看我”:这里的断句表现出一种分段式的思考过程。首先是“我”的存在和觉醒,然后是观察他者的过程,最后是通过观察他者再回到对“我”的反思。这可以被理解为自我意识的生成过程。在人类学的研究中,研究者通过他者的生活和经验,反观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这有助于重新理解自我和社会结构。
“我看,人看,我”:这种断句结构表现了一个更明显的他者视角对自我的塑造。研究者在看待他者时,不仅观察他者,也试图通过他者的视角理解“我”——即他者如何看待自己。这带来一种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深刻共鸣和对话,揭示了人类学研究中的互文性:文化不再是封闭的单一体,而是通过交流和互动产生意义。
人类学的意义:自我与他者的双向反思
在研究“他者”的过程中,研究者不仅在收集和分析他者的文化,同时也在反思自身。这种双向互动揭示了人类学的核心意义:
他者的镜像作用:他者在这里扮演了“镜子”的角色,通过观察他者,研究者能够反思自身。这与哲学中的“自我与他者”的辩证关系类似:自我不能孤立地存在,它是通过他者的存在被定义和构建的。因此,人类学研究不仅仅是对异文化的探索,也是对自我文化、身份和价值观的深层次考察。
跨文化理解中的自我更新:费孝通的理论体现了文化自觉的思想,即人类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会意识到自身文化与被研究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点。这种觉醒带来了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促使研究者抛弃单一的文化中心论,意识到世界的多元性。通过与他者的对话,研究者自身的文化观也在不断更新与演变。
伦理学上的双向性:在人类学研究中,“我看人,人看我”也引发了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权力关系、被研究者的自主性、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等,都变得至关重要。这提醒我们,研究者在看待他者时,不能忽视他者的声音和主体性,必须在尊重与对话中进行反思。
通过对“我看人看我”的重新拆解与重组,爱垦网的讨论揭示了它作为人类学理论的多重意涵。这一概念反映了人类学家在研究他者时的自我反思性,揭示了文化交流中的双向互动。人类学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对异文化的描述和分析,更在于通过他者的镜像作用,研究者能够更清晰地看见自我,并反思自我与他者、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使得人类学成为一种关于人类共通性与差异性的深刻探索。值得诗文创、新文创、新诗学在开发工作中反思。
爱垦網·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感性转折 vs 关系诗学
《格里桑(Édouard Glissant)的关系诗学,如何形成群岛思想》这样的研究方向,不仅具有学术深度,还触及了当代文学和哲学中的核心问题,尤其是文化多样性、全球化与身份认同问题。这一议题非常适合结合格里桑的思想与情动转折中的情感和文化互联进行探讨。该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议题:
关系诗学的核心观念与群岛思想的构建
研究方向:深入探讨格里桑的关系诗学(*Poetics of Relation*),理解其强调多样性、混合性与交互关系的核心理念,并分析这些理念如何直接形塑了他的群岛思想(archipelagic thought)。可以通过文本分析、理论梳理等方式,研究群岛思想如何打破固有的边界概念,塑造一种流动的、开放的文化身份和认同框架。
群岛思想中的地理隐喻与文学叙事的互动
研究方向:探讨群岛作为空间隐喻在格里桑的文学和哲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分析这种隐喻如何反映不同文化、历史和情感的交汇。可以从格里桑的诗歌或小说(如《承诺诗篇》或《暴风之岛》)入手,研究他如何通过文学文本构建一种情感上的流动性空间,将个体与集体的体验通过岛屿、海洋等元素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跨文化的感性网络。
关系性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与冲突中的作用
研究方向:结合格里桑的关系诗学和群岛思想,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性如何被重塑。特别是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反映出这些文化的相互影响、冲突与混合,通过感性的重分配,形成新的跨文化连接。这一方向可以通过探讨格里桑如何在其作品中展现全球化与地方文化间的张力,揭示关系性如何超越传统的边界与差异概念。
从地方到全球:群岛思想与情动转折中的情感政治
研究方向:分析格里桑的群岛思想如何与情动转折中的情感政治相契合,特别是当情感和情感表达从个体的体验转向集体的文化与政治认同时,如何通过关系诗学形成对抗全球化的文化均质化进程。可以研究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如何表达情感困境和文化冲突,并通过关系诗学中的情感交互,探讨文化身份在全球语境下的重新定义。
群岛思想的反殖民与后殖民文学解读
研究方向:结合格里桑的后殖民理论,研究群岛思想在反殖民与后殖民文学中的表现。格里桑的关系诗学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与混合性,这一思想可以被用来分析后殖民作家如何通过文学创作表达对帝国主义文化秩序的挑战与批判。研究群岛作为反抗殖民统治的象征,如何在格里桑及其他作家的作品中成为一个感性分配的空间,既反映身份的复杂性,也创造新的文化与情感联系。
多语性与多元文化:关系诗学中的语言与文化流动
研究方向:探讨格里桑如何通过关系诗学中的多语性、多元文化交融,展现文化间的混杂与流动。这一议题可以聚焦于格里桑作品中的语言现象,分析不同语言在文本中的混合使用如何反映不同文化的交汇与冲突,形成一种特有的感性配享。通过语言的多样性,格里桑不仅重新分配了感性领域,还展示了文化身份的复杂性与流动性。
生态诗学与群岛思想:从自然感性到环境意识
研究方向:将格里桑的群岛思想与生态诗学结合,分析他如何通过群岛隐喻与自然景观的描写,构建一种生态感性。可以探讨格里桑如何在文学中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群岛作为自然与文化交汇的场域,既是身份认同的象征,也反映了环境危机与生态意识的觉醒。这样的研究可以揭示文学如何通过关系诗学建构生态的感性分配,推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话题。
关系性与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联系
研究方向:结合格里桑的关系诗学与群岛思想,研究这些理论如何影响当代的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探讨跨文化关系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表达,以及这些文化产品如何通过情感交流和感性互动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研究可以集中于格里桑的理论如何启发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产品和创意活动,特别是群岛思想中的多样性与混合性如何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灵感来源。
通过这些研究方向,可以深入探讨格里桑的关系诗学如何形成其独特的群岛思想,并在后殖民语境、全球化、跨文化交互与情动转折中发挥作用。这类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文学中的情感与文化交流,还能够提供对当代社会与文化问题的独特视角。
莊士弘·Affect 情感素;情動;動情 afffect
「情感素」這個詞乃是從史賓諾莎(Spinoza)的思想所開展出的論述。在史賓諾莎–德勒茲(以下簡稱「史-德」)的思想裡,「情感素」係為生命的、非人稱的力量 (puissance de vie non personnelle),往往超越世俗舊有定義下的生命個體(Delourme & Lecercle 32)。在此舊有定義下的生命個體,其狀態是靜止不動的。
反之,「情感素」強調個體生命與其他的生命體所產生的關係 (relations)、連結(connection, encounter),強調其個體的殊異性 (singularity),並切斷原有社會或任何知識建構的追捕或連結。
德勒茲援引斯賓諾莎關於犁田的馬與賽馬的例子,其例子說明:一頭犁田的馬與另一頭犁田的牛,儘管馬與牛是全然不同種類的動物,然論其兩者的「情感素」關係,是較接近的。然而,一頭犁田的馬,儘管與另一頭賽馬在生物學定義下是同一種類的,但它們兩個在身體功用的情感素關係上,卻是莫不相干的個體。[1]由此可知,由史-德看來,若我們要去說明一頭犁田的馬,應該去除生物學定義下的界、門、綱、目、科、屬、種,應該強調該a)馬的身體的能力與b)該馬的身體與其他身體的關係作用。
在德勒茲思想早期的著作《斯賓諾莎的實踐哲學》中,他在其<史賓諾莎與我們>提出兩種對身體的討論。首先,他以動力學 (kinetic; cinétique) 的命題說明:身體的定義並不是由其形式 (form) 或功能 (function) 所定義,而是由其身體與其他身體所產生的關係──「動與靜,快與慢之間的關係。」(下續)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