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愛墾APP:布萊恩·馬蘇米時間概念~~布萊恩·馬蘇米的時間概念與捕捉瞬間的理論,在夢、存在、情動之間的作用,建立在他對「情動」(affect)作為一種超越語言和認知的、即時的、未定義的力量的獨特理解上。以下是夢、存在和情動如何通過馬蘇米的時間理論相互作用的探討——
時間的瞬間性與情動
馬蘇米(Brian Massumi)將情動視為一種瞬間性體驗,它超越了傳統的情感分類,甚至超越了認知層面的感知。他強調情動具有「即刻性」和「前語言性」(pre-linguistic),即情動發生在我們意識能夠捕捉和分類之前。在這一點上,情動類似於時間的瞬間性,尤其是他所提出的「時間的沉降」或「時間中的洞」的概念。
馬蘇米的時間觀不限於線性或連續的時間流動,而是強調時間在情動中產生裂隙或中斷,這種瞬間性打開了某種超越時間的虛擬空間。在這種瞬間中,情動打破了現實與非現實的界限,構成了一種類似於夢境般的狀態。夢作為一種非線性時間和未被意識捕捉的體驗,與情動在這一瞬間的突破性時刻產生共鳴。
夢與情動:虛擬性與未成形的潛能
夢境是虛擬時間的典型表現形式,在夢中,時間不再按照現實的因果律運作,而是通過情感、感知和記憶的碎片在一種潛在性或虛擬性中流動。夢的時間概念不是線性、現實的時間,而是一種不斷生成的時間場域。在這一點上,馬蘇米的情動理論為我們理解夢境提供了重要的視角——夢境作為一種虛擬性的事件,在其瞬時的情感爆發中,展現了情動的無意識維度。
在夢境中,個體無法完全掌控情動的流動,而這種不可控的情動恰恰展示了馬蘇米所說的「未成形的潛能」,即在事件發生之前或超出事件的時刻,情感和感知如何以一種跨越邏輯和線性時間的方式展現。這種「虛擬時間」的體驗和夢境的流動狀態相似,都體現了時間的潛能和未被實際化的狀態。
存在與情動:非主體性的共鳴
在馬蘇米的理論中,情動是一種非主體性的力量,它超越了個體的主觀感受和意識層面的控制。這種非主體性的情動,直接指向了存在的某種原始性。與海德格爾的「此在」不同,馬蘇米關注的是情動如何在身體中運作,如何超越主體的思維框架,並在非自覺的層次上展開。因此,情動成為一種存在論層次的體驗,它揭示了個體如何通過瞬間性的情動接觸到某種「更深層次」的存在體驗。
馬蘇米認為,情動不是個體內部的一種封閉體驗,而是與外部世界的關係網絡中的瞬間爆發,類似於存在本身在某個瞬間的生成。存在不是通過線性的時間發展被展現出來的,而是在事件的中斷和瞬時反應中浮現出來。這個過程可以看作是通過夢境或情感波動來體驗的,它揭示了情感如何在時間的裂隙中生成存在的意義。
情動與事件:夢境、存在、情感的瞬時流動
馬蘇米的理論強調事件和情動是瞬時的,是一種在時間的中斷中突然發生的現象。夢境則恰恰是這種情動在虛擬時間中表現的典型形式。夢中沒有明確的因果關係和邏輯聯系,而情感、感知和記憶以一種非線性的方式被重新編排和塑造。正如馬蘇米所言,情動是瞬時的,是一股跨越時空、打破認知框架的力量,夢境也是如此,它在意識邊界之外的虛擬領域生成情感的意義。
情動在這種瞬時的事件中,發揮著打破現實時間流動的作用。它將主體從連續的時間流動中帶出,並將主體置於一種類似夢境的時空中。在這一瞬間,情動打破了因果和時間的限制,夢、存在和情感的界限變得模糊。這種模糊正是馬蘇米所關注的時間「沉降」的瞬間,在這種時刻,主體處在既是夢境又是現實的交界處。
夢-存在-情動的三重交織
夢:馬蘇米的時間觀念與夢境的虛擬性有著緊密聯系。夢作為一種非線性的、潛在性的時間經驗,體現了情動如何在時間的瞬間中展開,而不是在連續的時間流動中展現。
存在:馬蘇米的情動理論不僅揭示了身體層面的情感爆發,還暗示了情動如何在瞬間生成存在的意義。這種存在不是通過認知和語言表達的,而是在情感的即時反應中顯現,類似於海德格爾討論的「此在」在時間中的展開。
情動:馬蘇米強調情動的瞬時性和非主體性,情動通過打破時間的連續性而生成事件。在這一點上,情動既是夢境的生成力量,也是存在意義的即時浮現。
馬蘇米的時間概念因此不僅僅是物理時間的反映,而是情感、夢境和存在之間的動態交織,在瞬間的爆發中生成新的體驗和意義。
愛墾APP:夢·時間與情動時分~~結合海德格爾與柏格森的「夢、時間與存在」理論,以及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對情感、身體體驗與社會互動的重新關注,確實為人類創造力的潛能提供了全新維度的探索。這種跨學科的整合不僅深入挖掘了夢境和時間在存在體驗中的核心作用,還通過情動的力量,揭示了情感在創造力中的關鍵角色——
夢作為情感與象征的源泉
柏格森的「綿延」與夢境的創造性:柏格森將夢境視為一種非線性的、象征性思維的表現。在他的時間哲學中,夢境中的「綿延」(durée)打破了傳統的邏輯時間序列,讓個體體驗到更深層次的感知與記憶交融。夢的象征性表達讓潛意識中的感受、想象與經驗匯聚,形成一種獨特的情感素材。這種素材恰恰是創造力的來源——它讓人能夠在打破現實邏輯束縛的狀態下,創造出新的象征、隱喻和創意概念。
海德格爾的「此在」與夢境的存在體驗:海德格爾將「此在」看作一種在世界中展開的存在體驗。夢境可以被看作是個體在非理性、無意識狀態下的一種「本真性」的體驗,夢中的感受、情感和體驗可以成為個體重新審視自我與世界關係的橋梁。這種無意識的探索常常激發出深層次的創造力——通過夢境,個體可能更深入地感受到與存在的關係,從而將其轉化為藝術、文學、音樂等創造性表達。
情動轉折與創造力的情感維度
情感流動激發創造力:情動轉折理論強調情感是個體與社會互動的核心,情感通過身體流動並影響感知、判斷和行動。情感流動並非線性的,它是一種對內外刺激的即刻反應,正如夢境中情感的無意識流動一樣。這種情感與感知的流動性為創造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為情感往往超越了理性,激發了更深的聯想與像徵。
馬蘇米與「情感事件」的瞬時性:Brian Massumi的理論強調情感與事件的瞬時性,認為情感在個體尚未意識到的微小時刻發生,這種時刻可以被視為創造力的種子。夢境正是情感瞬時性和非理性思維的交織,在夢中我們常常超越了現實的限制,將情感轉化為獨特的視覺、情節和隱喻。這種夢中的情感流動與創造力息息相關,為藝術家、作家等創造性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創意素材。
時間的非線性與創造力的擴展
柏格森與海德格爾的非線性時間觀:柏格森的「綿延」和海德格爾的「存在時間」都突破了線性時間的束縛,強調時間的主觀性和體驗性。柏格森認為創造力來自於打破線性時間的限制,而海德格爾則認為「本真性」的存在體驗可以讓個體重新掌控自己的時間觀。夢境中的非線性時間體驗讓人自由穿梭於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這種對時間的主觀體驗為創造力的表達提供了更多元的維度。
夢境中的時間扭曲:夢境通常不遵循現實中的時間邏輯,過去的記憶、現在的感知和未來的願景在夢中交織,這種時間的扭曲為創造力的想象力開辟了新的路徑。在夢中,個體可以打破時間的束縛,體驗到新的敘事和結構方式,這正是創意過程中所需的非線性思維。
情動詩性:情感與創造力的結合
創造性工作的情感維度:在情動詩性(Affective Poeticity)的框架下,夢境不僅是象征性思維的場域,也是情感最為真實和自由的表達。在夢中,情感不再被現實邏輯所壓抑,情感流動和象征表達的結合能夠為個體創造性工作提供豐富的素材。海德格爾對「情感狀態」的理解與柏格森對「無意識想象」的分析共同揭示了情感在創造力中的核心地位。
象征性轉化的創造潛力:夢境中的象征往往是個體內心深處的情感體驗的轉化。在藝術創作、文學表達中,這些象征性思維可以被轉化為複雜的視覺、情節或語言表達,成為創造力的重要驅動力。通過情動轉折理論的理解,夢境中的情感符號被轉化為創造性表達的關鍵要素。
結合海德格爾和柏格森對夢、時間與存在的理解,以及情動轉折理論對情感和身體體驗的關注,我們可以發現夢境作為情感和時間體驗的交匯點,成為人類創造力的重要來源。夢中的象征性思維、情感流動和時間扭曲能夠為創造性表達提供全新的素材和思維路徑,而情動轉折的理論則進一步揭示了情感在這一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這種綜合視角有助於挖掘人類內在的創造力潛能,超越理性束縛,進入情感、象征和時間體驗交織的豐富領域。
愛墾APP: 海德格爾、柏格森和德勒兹眼里的時間~~在《時間與存在》(Zeit und Sein)中,海德格爾對「時間」的定義與他的存在論思考緊密相關。他並未將時間視為傳統意義上的線性、客觀實體,而是將其與「存在」的本質性聯系作為核心。海德格爾提出「時間」並非一種獨立的外在流逝,而是與「此在」(Dasein)的存在經驗密不可分,是存在的視域。
他在《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中展開了這一思想的基礎,並在《時間與存在》進一步討論。海德格爾認為,時間不是線性和均質的,而是通過人類存在的體驗來揭示的。此在的存在本質是一種「向死而在」(Sein-zum-Tode),人通過死亡意識和對未來的向往去揭示自己的存在可能性。因此,時間不是外部的鐘表時間,而是此在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關懷」(Sorge)中的體驗。
他還提出,時間通過一種「三重統一」的結構來顯現,即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相互作用。海德格爾將這種結構視為此在如何在歷史和世界中體驗自身的方式。在這種視角下,時間成為存在得以被揭示的條件。
德勒茲受到了柏格森的深刻影響,特別是在時間哲學、生成理論、以及對直覺和差異的理解上。盡管德勒茲從尼采的身體哲學中汲取了重要的思想資源,他對柏格森的時間與生命哲學同樣產生了深厚的共鳴,並將柏格森的某些關鍵概念融入了自己的哲學體系。
時間與持續(Duration)
柏格森對時間的理解,即他區分的「空間化的時間」和「持續的時間」(la durée),深刻地影響了德勒茲。柏格森認為,傳統的理性哲學將時間看作是可以量化的、像空間一樣分割的,這是對時間的誤解。他提出,真實的時間是一種內在的流動,是不可度量、不可分割的「持續」,這是一種主觀體驗的時間。
德勒茲通過這一柏格森的時間觀念,發展出了自己對時間的多樣性和生成的理解。德勒茲在《時間與差異》中,討論了時間的不同模式,並提出了柏格森所影響的「時間的非線性」觀念,認為時間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生成的。在他的電影哲學中,德勒茲進一步闡述了兩種時間的形態:「運動圖像」和「時間圖像」。這一區分直接受到了柏格森對時間的哲學探討的啟發,尤其是柏格森關於時間的質的變化和不可還原性。
生成與差異
柏格森的生命哲學,特別是他的「生命的綿延」(élan vital)概念,極大地影響了德勒茲對生成(becoming)的理解。柏格森認為,生命的本質是創造性,是一種持續不斷的生成和變異,而不是機械的、預設的運動。這與德勒茲對「生成」概念的理解不謀而合。
德勒茲從柏格森的「綿延」中提取出生成哲學的要素,提出生命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斷在變化、生成中表現自己。生成並不追求一個終點或目標,而是永遠在運動中。這種哲學視角影響了德勒茲的許多著作,特別是在《差異與重復》一書中,德勒茲發展了柏格森的生成觀,提出了一個基於差異而非同一性的存在觀。德勒茲認為,傳統哲學中過分強調靜止和統一,而忽略了差異和變化,這與柏格森對生成和持續性流動的強調高度契合。
直覺與思維方式的重塑
柏格森在其哲學中非常強調直覺(intuition)的作用,認為直覺是一種超越分析的認知方式,能夠幫助我們直接把握事物的流動性和複雜性。理性則過於依賴抽象和簡化,只能處理靜態的對象,無法真正理解生命的動態本質。
德勒茲不僅接受了柏格森的直覺觀念,還將其融入了他自己的哲學方法中。德勒茲認為,傳統哲學常常試圖通過靜態的、理性的方法來理解世界,而他與柏格森一樣,認為這種方法是不充分的。德勒茲提出一種「哲學作為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強調通過直覺和感性來打破傳統的二元對立,直面生成和差異。
虛擬與現實
柏格森提出的虛擬與現實的區分在德勒茲的哲學中也起到了關鍵作用。柏格森認為,虛擬(virtual)並非不真實的,而是未被現實化的潛在可能性,它與現實(actual)相對應。虛擬是潛在的,但並不等同於不存在,反而是存在的一部分。
德勒茲將這一柏格森的虛擬概念發展為自己的「虛擬現實」框架。他認為,現實世界中充滿了虛擬的潛在可能性,虛擬並非未被實現的幻象,而是生成過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這種虛擬與現實的互動構成了世界的不斷生成與變化。德勒茲通過對虛擬的重釋,進一步探討了生成、潛力和創造性的問題。
運動與圖像
在德勒茲的電影哲學中,他直接引用了柏格森對運動和圖像的討論。柏格森在《物質與記憶》中探討了運動和意識的關係,認為意識是不斷變化的運動和記憶的結果。德勒茲基於這一觀點,提出了電影中的「運動圖像」(movement image)和「時間圖像」(time image)的概念,探索了電影如何通過圖像和運動表現時間的流動性和生成性。
德勒茲認為,電影能夠通過圖像的變化捕捉到時間的非線性、生成性和虛擬性,這一思路直接源於柏格森的時間哲學和運動理論。他的電影哲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過柏格森的哲學發展而來的。
德勒茲受到了柏格森的多方面影響,尤其在時間、生成、直覺、虛擬與現實等關鍵概念上。柏格森的哲學為德勒茲提供了新的思維工具和方法,幫助他構建了一套動態、生成性和差異性的存在哲學。在柏格森的思想基礎上,德勒茲發展出了更為複雜的生成哲學體系,強調生命和世界的持續創造性流動。這種柏格森式的生命流動性與尼采的權力意志共同構成了德勒茲哲學的兩個重要維度。
陸志韋序《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摘錄
第七章與第八章談語言沿流。沿流是語言的無意識的精神表現。原文叫drift,大意是指語言的歷史就像是一條河的流動,緩慢的,表面上看是迂迴曲折的,但是最终可以看出有一定的流向,是預先决定了的。譯成“沿流”是勉强的。两章所說的有點像現在所謂的語言發展的内部規律,可又不盡然。作者說的不在乎總結發展規律是什麽,而是企圖解释為什麽會有這樣那樣的規律。同時作者又不止一次着重申明,語言發展的最基本的心理因素是我們一無所知的。因此,我們唸這两章書,可能會覺得似懂非懂。
(《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原書出版于1917年)[美國]愛德華·薩貝爾(Edward Sapir)著,陸章元譯,陸志韋較訂,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1977年8月初版)
第七章:語言,歷史的産物,沿流
第八章:語言,歷史的産物,語音規律
[鴻篇鉅作]
最後,這種時間的觀念對我來說還有一種重要的價值,它是一根刺棒,它告訴我,如果我想達到在我的生命歷程中,有時,在短促的瞬間,在蓋爾忙特家那邊,在我和德·維爾巴里西斯夫人坐車出去散步到時候產生過的、使我認為這日子還值得一過的感受的話,那麼現在該是開始的時候了。現在我覺得這種生活值得一過,因為我覺得有可能闡明它,闡明這種我們在黑暗中看到的、不斷遭到歪曲的生活,還它真實的本來面目,總之,實現在一部作品中!我想,但願能寫出這樣一部作品的人能得到幸福,他要做的工作是多麼艱巨啊!這裡且略示一斑,他必須做到使他的作品能與最高雅、最不同的藝術相媲美,況且,這位作家還將使各個特點都顯現出它各個相反的方面,以說明他的兼容並蓄,他必須條分縷析地醞釀他的作品,無休止地反復結集力量,仿佛展開一場攻堅戰,像忍受疲勞那樣忍受之,接受戒律那樣接受之,建造教堂那樣建造之,遵守規章那樣遵守之,克服障礙那樣克服之,贏取友情那樣贏取之,餵養幼兒那樣給予充分的營養,創造一個世界那樣創造它,絕不把那些可能只有在別的世界裡才能找到解釋的奧秘,我們預感在生活中、藝術中最能令人感動的奧秘放過一邊。而在這些鴻篇巨制裡,有些部分還只來得及擬出提綱,因為由於建築師計劃之宏大也許永遠都不可能完工,有多少大教堂仍處於未完成狀態啊!我們給這部作品以養料,加強它的薄弱部分,保護它,然而接下去卻應是它自己成長,它指定我們的墳墓,保護它免遭物議,有時也使它免被後人遺忘。不過回過頭來說我自己,我對自己的作品實在不敢抱任何奢望,要說考慮到將閱讀我這部作品的人們、我的讀者那更是言過其實。因為,我覺得,他們不是我的讀者,而是他們自己的讀者,我的書無非是像放大鏡一類的東西,貢布雷的眼鏡商遞給顧客的那種玻璃鏡片;因為有了我的書,我才能為讀者提供閱讀自我的方法。所以,我不要求他們給我贊譽或對我詆毀,只請他們告訴我事情是否就是這樣的,他們在自己身上所讀到的是否就是我寫下的那些話(再說,在這一方面可能出現的分歧也並不一定純然是由我的差錯引起的,有時還可能是由於讀者的眼睛還不適應於用我的書觀察自我)。……我不敢狂妄地說它像一座大教堂,只求它像一條連衣長裙。當我手頭沒有我所有的那些被弗朗索瓦絲稱作爛紙片兒的東西,當我缺少的正是我需要的東西時,弗朗索瓦絲能理解我的衝動,我總是說,如果沒有她需要的那號紗線和扣子,她是縫不成衣服的。
因為有了我的書,我才能為讀者提供閱讀自我的方法。所以,我不要求他們給我贊譽或對我詆毀,只請他們告訴我事情是否就是這樣的,他們在自己身上所讀到的是否就是我寫下的那些話。
——是的!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埃絲特爾·巴雷特:克里斯蒂娃眼中的藝術
編輯推薦:作者多年的教學以及同藝術家共事的經驗告訴我們,概念與觀點就像工具一樣,只要有用處它們就有探究價值。本書的大部分內容與思路都是建立在此種觀念之上的。當然,這里也有一些疑問(這些疑問也構成了我們踏上征途的路徑圖):克里斯蒂娃哪些方面的研究與藝術家最相關?她的研究如何闡釋實踐與創作過程?如何使用克里斯蒂娃的觀點來解讀藝術品?她的研究如何闡釋藝術家與藝術品之間,藝術家、藝術品與觀眾之間,藝術與知識之間的關係?最後,這些問題的答案是否能揭示出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與功能?
除了關注實用性而外,還必須向大家介紹克里斯蒂娃整體思想的核心主題,這些核心主題詳盡闡釋了克里斯蒂娃的美學觀與傳統美學概念的區別,而傳統美學概念仍然在影響著實踐、教學與藝術解讀。區別的核心在於克里斯蒂娃所提出的「語言的雙重性」觀點以及她所闡釋的身體與思想、理智與情感、生理過程與社會過程之間的關係。我們同「物體與理念」之間不期而遇之後的殘餘便是藝術的語言,這種相遇是活態的、具有感知力的;由此,藝術的語言具有一種特殊的體現價值,此種價值同遵循學術准則和既定品味標准的價值完全相悖。本書對這些主題展開了探討。
內容簡介:對於克里斯蒂娃來說,在這個充斥著便捷圖像的世界里,藝術或者審美經驗這種實踐塑造了主體(自我感知)以及客體,這個客體能夠轉換意義與感知。《克里斯蒂娃眼中的藝術》這本書檢視了克里斯蒂娃思想中的幾個關鍵概念,闡明了它們與藝術家之間的密切相關性,以及它們在解讀藝術品過程當中的應用。
埃絲特爾·巴雷特(Estelle Barrett)列舉了梵高和畢加索的畫作、當代女性主義畫家的作品、比爾·漢森(Bill Henson)的攝影作品以及范·索韋林(Van Sowerine)的動畫影片,並由此論述了克里斯蒂娃的理論是如何闡釋藝術家和藝術品之間的關係,藝術家、藝術品和觀眾之間的關係,以及藝術與知識之間的關係的。
通過這些關係,她探討了克里斯蒂娃的哪些研究可以揭示出藝術在社會當中的角色與功能,她將克里斯蒂娃的思想融會貫通,並指出了其與視覺文化之間的相關性。(克里斯蒂娃眼中的藝術;埃絲特爾·巴雷特,2020-01-18;重庆大学出版社;思想家眼中的藝術叢書,182 pages)
目錄
作為物質過程的語言
符號與象徵
否定、拒斥與意義生成
實踐與經驗藝術、經驗與革命
第二章作 為實踐的闡釋
欲望與語言
作為實踐的闡釋:經驗的符號論
符號分析法與X功能
作為互動分析的闡釋
實踐與戲謔
第三章 藝術與情感
什麼是情感
為什麼精神憂郁
憎惡與暴力
精神分析法、精神憂郁症與藝術
藝術中的死亡與耶穌復活
什麼是愛
作為哀悼之做的敘事
第四章 賤斥、藝術與觀眾
作為文化啟蒙的「賤斥」
為什麼恐懼
「賤斥」與空間
「賤斥」與反常
「賤斥」、愉悅與升華
「賤斥」、藝術與觀眾
比爾.漢森
誰的視覺?誰的情感抒發?
第五章 作為實踐的研究:一種行動范式
為什麼「反叛」
反叛的三種形式
違反禁忌的反叛
操演性、科學以及新物質主義
講故事:作為重復與反叛的回憶療愈
誰能反叛?取代、組合、游戲
女性主義攝影技巧以及多重愉悅
結語
符號與象徵
母體並不是一種靜止不動的容器,她主要感知著聲音(語音節奏)與語言韻律。這種互動與交換的空間或場所,促使形成了克里斯蒂娃稱之為符號「母體空間」(chora)的理論,它烙下了經驗的最初印記、它是一種用以被遵循的尚且稚嫩的語言信號。
「母體空間」是身體衝動、能量載荷以及精神印記之間的一種聯結體,它構成了一種「不可言喻」的整合體,它不為形式所讓步,卻因其效能而為人所知。「母體空間」與始終處於活動狀態中的身體活力相關,並且始終尋求活有機體的能力最大化。
它是搏動強度、張力與張力釋放之間的一種組合體,而這一系列活動產生於同生命系統之上或之外的事物的互動過程中。「母體空間」的運轉先於語言的習得,它依照優先於語言的一套邏輯體系對前語言空間進行組織規劃。這種運轉或者說符號功能是通過生物驅動與能量釋放構建起來的,它們最初圍繞在母體周圍,堅持作為一種象徵模式而存在,這種象徵模式貫穿於主體的整個生命之中,支配著個體與他者之間的種種聯結。
它們清晰呈現出了一種身體與外在事物之間的、身體與語言之間的連續統一體(Kristeva 1984:27)。既然身體必然的被牽涉進我們同語言的碰撞中,那麼現在我們或許理解了,「符號」是一種另類的語言「代碼」,是一種「身體認知」,盡管它們將自身融入到了意義的傳達中去,而這些意義則是被表征於社會關係之中的。我們可以通過對新生嬰兒同母親之間的互動進行思考,去領會「非言語」維度或者說「前語言」維度的作用。
就算嬰兒尚未被安置於語言范疇之中、或者尚未被牽涉到任何事物之中,母親的一個微笑或者注意力的轉移仍可以被嬰兒所感知或者理解。嬰孩對於哭泣或者微笑的反應逐漸在其身體、生理以及社會環境之中構建起了一系列互動與效能。新的意義與行為(實踐)產生自嬰孩的生理反應(非言語事件)與家長的養育反應(既有語言行為也有社會調停行為,如被認可的撫養方式)的結合體,並且非言語反應或者未經調停的反應可能因嬰孩哭泣的聲調與強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下續)
符號:情境中,非言語維度的互動(續上)讓我們將這種觀點往前推進一步,關注到對語言有一定掌握的孩童。當母親給孩童唱搖籃曲時,歌詞共享著「睡覺吧小寶貝」這樣一種社會含義,它構成了一種象徵;另外一方面,母親唱歌時的節奏、音調以及其他一些聽覺元素則表達著符號維度。現在,想象一下假如母親用一種平直的語調去讀這些歌詞,而不是用溫柔的音調去唱並且配合一些表演。那麼,這很可能對孩童沒有什麼作用。
與之相反的,假如用一種大聲的、憤怒的命令語氣去表達這些歌詞的話,那肯定會有一些作用的。在這種情境中,非言語維度的互動(例如哭泣的音量與頻率,母親聲音的音調與音色)或許可以很好地闡明克里斯蒂娃所提出的「符號」概念。在藝術的語言中,由於藝術家對修飾編碼的熟練操控,符號往往以更為多樣和複雜的樣貌出現。
這種符號是由音節效果或者語音效果構成的,它們將語言系統推回到聽覺產物的基礎驅動控制中去。詞語的選取和排序、重復、特定組合以及獨立於語言交流功能之外而運作的聲音,這些都構成了符號功能,這種符號功能能夠為某種說法方式或者文本內容增加一些潛在的含義。在視覺語言中,構成符號的音節效果將系統推回到了視覺產物的基礎驅動控制中去。
色彩、視覺記號以及獨立於圖像或圖標之外而運作的形式元素喚起了感知或情感,而此種機制則與這些感知或情感相關。這里最為重要的是,植根於口頭語言和視覺語言運用之中的的驅動力,或者說身體衝動是如何引發形成多種或多重含義的。這種以符號的形式表達出來的驅動或者衝動,往往是貫穿於語言之中的。
在創作實踐中,生成文本元素或者語言的符號特性都反映著一種言說主體的變遷、彰顯著一種游戲或取樂的能力,這種游戲或取樂的能力掙脫了符號規則所帶來的一切限制。這種符號特性在表征代碼(現象文本)與言說(或聽覺、視覺)主體的碎片體或驅動體之間構建起了一種關聯機制。這種關聯機制則預示著某種「先鋒」的概念以及對先鋒的反叛。由此,實踐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對象徵規則的接納,同時也是對規則的反叛(從而對規則進行革新)(Kristeva 1986:29)。
里昂·S·魯迪耶茲(Leon S. Roudiez)曾指出,符號與象徵之間的關係可以被理解為用兩種不同的絲線織成的一塊布料。那些由身體衝動或感知所織就的部分與語言的符號特性相關,通常也被稱作「生成文本」。字母的某種組合方式以及某種發音(例如詩歌中的頭韻法以及擬聲法)等都是與詞義本身無關的生成文本。那些產生於社會文化框架、語法以及其他一些規則制約下的語言元素則是一種象徵特性,也被稱作「現象文本」(Roudiez 1984:5)。
與靜態的織布相區別的是,語言具有流動性,且由於個體、社會乃至歷史上對語言的運用使得語言不斷發生著變遷。克里斯蒂娃的研究有如下兩個重要的關鍵點:第一,語言必須要被言說或者被聆聽、必須要被置於過程之中才能夠具備含義,才能夠對我們施加影響;第二,這種被置於過程之中的語言必須同我們的生理過程、情感與感知息息相關,它才能夠具備含義並影響我們。
當符號與象徵不能充分的相互關聯時,語言、交流乃至社會聯結將失去意義與價值。由此,我們可以領會到,對於克里斯蒂娃的「作為物質過程的語言」的研究來說,「主體與實踐」具有怎樣的重要性。創造性實踐或者語言的運用,它們都包含有一種符號與象徵之間的聯結,一種語言與我們人生經驗之間的聯結。 (克里斯蒂娃眼中的藝術;埃絲特爾·巴雷特,2020-01-18;重庆大学出版社;思想家眼中的藝術叢書,182 pages)
一切詩歌都是和位置有關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切詩歌都是和位置有關的:試圖表明一個人就被意識所接受的宇宙而言的位置,是一種亙古及今的強烈欲望。意識之臂向外探伸摸索,越長越好。阿波羅身體自然的一部分是觸角而非翅膀。維維安·布拉德馬克,我的一個研究哲學的朋友,在晚年常常說,科學家看到空間中一點上發生的一切,而詩人則感受到時間中的一點上發生的一切。他陷入沉思之中,用魔杖般的鉛筆輕輕叩擊膝蓋,而在這同一瞬間,一輛汽車(紐約州的牌照)在路上開過,一個小孩砰地關上鄰家房子門廊的紗門,一個老人在土耳其斯坦一片霧蒙蒙的果園裡打哈欠,一顆熔渣灰顏色的沙粒在金星上被風吹得翻滾著,格勒諾布爾的一位叫雅克·希爾斯的博士戴上了閱讀用眼鏡,無數這類瑣事在發生著——所有這一切都在形成事件的瞬間的和透明的有機體結構,而詩人(坐在紐約州伊薩卡的一把草坪椅上)則是這一切的中心。
那年夏天,要我開發「宇宙同步」(再次引用我的那位哲學家的話)的任何寶藏實在是過於年輕,是做不到的。但是至少我確實發現,一個希望成為詩人的人必須具備同時思考幾件事情的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切詩歌都是和位置有關的:試圖表明一個人就被意識所接受的宇宙而言的位置,是一種亙古及今的強烈欲望。意識之臂向外探伸摸索,越長越好。阿波羅身體自然的一部分是觸角而非翅膀。維維安·布拉德馬克,我的一個研究哲學的朋友,在晚年常常說,科學家看到空間中一點上發生的一切,而詩人則感受到時間中的一點上發生的一切。他陷入沉思之中,用魔杖般的鉛筆輕輕叩擊膝蓋,而在這同一瞬間,一輛汽車(紐約州的牌照)在路上開過,一個小孩砰地關上鄰家房子門廊的紗門,一個老人在土耳其斯坦一片霧蒙蒙的果園裡打哈欠,一顆熔渣灰顏色的沙粒在金星上被風吹得翻滾著,格勒諾布爾的一位叫雅克·希爾斯的博士戴上了閱讀用眼鏡,無數這類瑣事在發生著——所有這一切都在形成事件的瞬間的和透明的有機體結構,而詩人(坐在紐約州伊薩卡的一把草坪椅上)則是這一切的中心。
那年夏天,要我開發「宇宙同步」(再次引用我的那位哲學家的話)的任何寶藏實在是過於年輕,是做不到的。但是至少我確實發現,一個希望成為詩人的人必須具備同時思考幾件事情的能力。(下續)(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第11章)
延續閱讀:
福柯
夢:私我的神話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1.1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1.7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1.6
40 Years Of Dance 2 直覺·時間性
創作第一首詩
(續上)在伴隨著我創作第一首詩的懶散的漫步的過程中,我碰上了鄉村小學的校長,一個熱切的社會黨人,一個好人,極為愛戴我的父親(我再一次歡迎這個形象),總是拿緊緊的一束野花,總是在微笑,總是在出汗。我一面有禮貌地和他談論父親突然進城,同時卻同樣清晰地不僅注意到他的枯萎著的花朵、飄垂的領帶和鼻孔肉渦上的黑頭粉刺,而且還注意到了遠處傳來的杜鵑低沉的啼聲、停落在大路上的一隻西班牙女王蛾的閃光,以及記憶中對我去過一兩次的鄉村學校通風良好的教室裡的圖片的印象(放大了的農業害蟲和大鬍子俄國作家);還有——繼續開列出一份表格,它不能充分表現整個過程那超凡的簡明——某個完全不相關的回憶的悸動(我丟失的一個記步器)從相鄰的一個腦細胞裡釋放了出來,我正在咀嚼的一根草莖的味道和杜鵑的啼聲及豹紋蝶的飛去混合在一起,而在所有時間裡我一直都濃烈地、安詳地感覺到自己多層次的意識。
他滿臉笑容,彎腰欠身(以一個俄國激進分子的過於熱情的方式),往後退了幾步,轉過身,步子輕鬆地繼續前行,而我也拾起了我那首詩的思路。就在我幹別的事情的那短暫的時間裡,在我已經串起來了的詞語身上似乎發生了些什麼:它們看起來不像在被打斷前那麼光彩奪目了。我腦子裡出現了一些懷疑,我經營的會不會是假貨。幸運的是,這挑剔感覺的冷光的閃現並沒有持續多久。我試圖表現的那激情又一次佔據了主導地位,把它的媒介帶回到幻想的生活中去。我審視的行行詞語再度變得如此奪目,它們小小的胸脯鼓起,制服整齊,使我把從眼角注意到的萎靡不振歸結為純粹的想像。......
當我把目光集中在一座腰形的花壇上的時候(並且注意到一片粉紅色的花瓣躺在肥土之上,一隻小螞蟻正在察看著它腐爛了的邊緣),或者是琢磨著一棵白樺樹幹深褐色的中間部分,那裡的薄得像紙一樣的、有芝麻點的樹皮被某個小無賴剝掉了,我真的相信這一切會被讀者透過我的像untrae roz或zadumchivoy beryoz這樣的詞語的神奇面紗感知到。那時我並沒有想到,那些可憐的詞語不僅不是面紗,事實上,它們根本不透明,成了一堵牆,人們只能夠從中分辨出我模仿的大大小小的詩人的老掉了牙的零星東西。
多年以後,在一個異國城市的骯髒的郊區,我記得看見了一道木圍欄,上面的木板是從別的什麼地方來的,顯然已經被用做過巡回馬戲團的圍牆。一個多才多藝的招徠觀眾的人在上面畫了動物;但是拆下這些木板然後又把它們草草釘在一起的人必定是個瞎子或者瘋子,因為現在圍欄上出現的只是動物被肢解了的部分(而且有的還倒著)——一塊黃褐色的腰腿部分,一個斑馬頭,一條象腿。(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第11章)
延續閱讀: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1.6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