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4/5 stars.

Views: 33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December 26, 2023 at 1:14pm


陳明發·地方、社團與詩性體驗

問我社團經驗,第一個關鍵詞是:地方。

什麼經驗?地方感性,而且是“詩性”的。

舉個例子 ~~


陳明發的詩 1981《十八丁》

經過班苔要到巴眼色海去
車子開到新邦交通島
拐左走了數哩路
誤入十八丁

這名字叫得好
只是世界到此仿似盡頭
轉過一條街,再一條路
老找不到出處

坑坑洞洞的街道
幽幽舊舊的店屋
車子彎呀彎,跳呀跳
海風直在笑

小旅途的一次的邂逅
最難忘的是大路兩旁的
百年老樹,像世外一群
高人,慈祥而淡泊
猜想是護鄉的家丁
老邁依然守著小王國

(13.8.1981)


土產對話

有一回和丹斯裡鄭福成同台演説,緊接著第二個環節,是我們對話;還有第三個環節,我們一起和颱下的友好答客問。

其實還有第四個環節,私人的,他請我和幾個籌委宵夜。

剛坐上他的房車,司機便説,某某、某某從哪裡送來了什麼手信,已經放進了車後箱。

丹斯里笑笑説,每回“下鄉”,當地鄉親、宗親或各黨團領導,常在他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送來當地土産。

甚至有冰藏的魚蝦。

除了敬意,還有分享地方特色物産的喜悅。“我們這裡才有”或“剛剛出爐”、“剛剛收成”的,那敘事怎不令人有三分驕傲?

講故事,離不開地方,離不開那裡的人和事和物。

地方感性是這樣來的。

記憶裡,地方與人事物往往隨時光移轉而在有意識、無意識地對話着。

感性的生成,也就是意義的生成。

(26.12.2023)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December 26, 2023 at 1:13pm


陳明發地方紀 《霹靂州十八丁篇——田野工作機緣》

疫情鬧了一年多,好些涉及跨地實際活動的地方創生事務都耽擱了。趁在家作業,正好整理一些陳年老筆記。這首詩就是這樣「出土」的。


一起挖掘出來的,是我在1981年離開生活出版社,到《建國日報》做過短時期記者的記憶。


1970年代中期讀中學時,在柔佛古來老家參與過「青團運」的活動,1978年代杪唸完拉曼學院到生活出版社工作。住在八打靈再也191路,他鄉遇見一群同是來自古來的學長,在SS2推動「青團運」,於是和他們在一起活動了大概兩年。


1981年,青團運合作社收購了原是霹靂州地方報紙的「建國日報」(現已停刊),遷址八打靈十三區,靠近「星洲日報」、「星報」與生活出版社,計劃發展成全國媒體。


當時八打靈的青團運支會秘書李綽鈞(後來昇任全國總會長)到青團運合作社服務,推薦我去建國日報。


在建國的幾個月時間,正是全國華社風風火火推動合作社運動的時期,我走了好些地方去調研草根參與的實際情況,算是延續我在出版社時到小鎮去採訪趣聞的新聞工作。


與霹靂州十八丁的邂逅,就發生在其中的一次出訪。


說起昔時故人與往事,我在建國日報的時間雖然只有短短幾個月,但因為不是南洋或星洲那一級的大報,小報館有限的普通記者陣容反而可以不論年資,從社會、意外、國會到法庭,大小新聞都得嘗試。走高庭時正是獨大案件在審訊中。


採訪之餘,也寫過一些政論,包括探討當時拿督(後來丹斯里)李金獅引起熱議的華族代表擔任第二副首相課題。


我在建國最後的一項任務,是在1981年尾,採訪胡申翁移交首相職權予馬哈迪的儀式。


離開報界,是應拿督李金獅的邀聘到雪州馬華擔任執行秘書,四年後升任執行秘書長。


除了擔任馬華雪州聯委會主席外,李金獅當時也是馬青總團長,兼任馬華十大計劃之一的幹部培訓中心主席。


我在青年組織時,曾參與過包括首相署心理作戰部門所辦的軍事等領導課程。新職務在組織行政工作之餘,也有機會協助幹部培訓,對我是極難得的學習空間。培訓工作自此成為我遊走此生最重要的據點。


2020年初,丹斯里過世,我去瞻仰時恰好是晚餐時間,在偌大的靈堂裏,唯有我獨對他在靈柩裏的遺容。


我說,丹斯里,衷心感恩您曾給予我的提拔。(Saturday, 5 June 2021)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December 26, 2023 at 1:13pm


概念互文


說回社群工作,今天的「草根」概念,和我在上個世紀實際參與的情況比較起來,可說是完全的兩回子事了。寓身互聯網時代,藉助移動網絡工藝,從地理距離與下鄉時間兩方面來看,真是舒適得太多太多了。從前,形容一位「草根工作者」最常見的成語是披星戴月、日夜秉程,對體能的要求多於腦能;對腦能的要求當然又多於臉孔、身材。現在有社媒、直播、網絡會議等等方便,山不窮水不盡了,無時無刻不是路;無柳無花也是村。過去「群眾基礎」可真是「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現在則有像臉書那樣的機器,「群眾」成了「粉絲」,肯花贊助費的話,任何人都可以在一夜之間變「網紅」。(8.6.2021)


我在地方創生與文字創作之間,可曾發生摩擦?我一般習慣的反應是這麼想:摩擦?好啊;二石相撞必有火花。但我明白這世界往往不和我同調。大家一想到「摩擦」,是從稍有干擾、抵牾、矛盾到正式衝突的那種生活狀態。嚴重者,常常是以「漢賊不兩立」告吹。其實,創造一個共同的聚合場,讓雙方自由、互動就好了,融合可待。實際上,還有「不打不相識」的妙用。這場所叫「文化」。地方創生靠什麼創;要怎怎樣生?文化有答案。答案用什麼技藝切進;又怎樣呈獻出來?不外文學。


我給企業/組織上課時,總在學習體驗時段設計好些長短不一、設置有所變化的(個人或群體)「腦力激蕩」作業,以念頭誘發念頭、點子催長點子的方式,找尋特定議題的答案。

在寓意上,也是石頭摩擦出火種的作為。
(9.8.2021)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December 24, 2023 at 1:05pm


匯點:青年社區參與行動

柔佛峇株巴轄:多年未有新外資?盼河岸特區帶來突破?有關特區建議藍圖各項文件,請點擊本段帖文後鏈接。

青年社群在地方更新計劃中,素来是重要的動力之一。關注地方發展,是最直接而又充滿建設性的路徑。

最好的案例,是雪州在跨世紀那十來年的“黃金海岸”計劃,就是最好的例子。其中不少的積極參與者,都是1980、90年代草根青運的活躍份子。大家在新的組織、不同的平台了,默契卻一直都在。

十餘年前,雪州“黃金海岸”願景的個人延伸版,我一把年紀了還老天真,拖妻攜子和一群年輕人辦了一回首見的“巴生創意節”,都是因爲青年社群的熱情。參與其中的文創青(少年),今天有的已是(影視)文創領域的核心人物,前幾天還從MCMC再次捧個獎勵贏得肯定;當中有的當時還是個孩子,今天也繼續捧獎了;有的也陸續參與了國際製作的重要後製工程;有的回到台灣,也做了主播,後来夫唱婦隨,成立了本身的內容製作隊伍.........。一個叫青工的哲學,一個叫參與的方針,一份極個人極堅信的嘗試,沒有青年群體的參與,什麼也幹不了。

謝謝榮華的肯定(見文末附錄)。有一點要確定的是:這是大家努力的結果;一個人根本做不了什麼,絶不能説沒有誰就沒有誰。我只是在當時的崗位上,提出了一些建議而已。

我在許多地方一再強調,很多事物實際上並不是青運的原創。例如我剛剛在上面説過,社會參與、造就新一代等概念,原來都是借用的,我只是提供了中文的一個説法罷了。

記得鴻棠引進陳怡安老師的“積極自我”培訓計劃;青運台灣觀摩團引進廖素玉老師的帶動唱;中萊引進原是英文源流的Toast Master Club計劃;猷傑從童子軍引進大露營;春生引進團康........(僅僅舉幾個例子,文史工作者可能需要詳補),青運上下都是抱着“匯點”精神,將它們結合於青運這個大“家”庭,大家不分彼此地樂意接受並推廣,才有後來的一個培訓熱現象。

注:青運當時有個研究出版組,喉舌就叫“匯點” 。

現在一切數字化以後,我們需要新一波的“匯點”。


張荣華24.12.2023whatsapp留言:

青工哲學是明發兄把青遠的中心思想的理念帶動當時青遠組織動力,如果沒有明發兄把青工哲學理念推動青遠組織發展,青遠就沒有今天口才圈與青遠組織的發展成就,當年我榮華在青遠從青工哲學發掘人才,善用人才,造就人才的青工哲學的中心思想爲推動力,如果可以青工哲學理念也可以用在現代企業文化團隊爲企業創造業績增長速度推動正能量,明發兄我回憶當年走過的路是沒有白過。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December 23, 2023 at 5:21pm


陈明发·“青工哲学”补遗(1)

一个组织的文化遗产,在参与者的集体记忆里。

“青工哲学”,以及从这概念延伸出来的“青年成才之家”愿景,成书于1989年(见《终极为了关爱——青年工作者的灵视》)。

对有心了解这一波青年运动的友好,《终》一书无疑是一份正式的历史文献。

参与此书的个人到他们家人后来的生活,不少历练可说从中找得到“来时路”。

即使不挂“青工”之名,那“哲学”对他们也有具体的意义。

1989这年算起,“青工哲学”与“青年成才之家”,到了2024,刚好35年。

“青工哲学”的文献证明是35年,但催生它的实际工作经验,可追索到1985年联合国世界青年年前后,青运所推动的系列“开拓新边疆”工作。算来,快40年了。

过去3、40年,知识的演变、折旧与淘汰非常的快。可是,“青工哲学”与“青年成才之家”,还被青运人提起,相信主要是“集体记忆”的关系。

新世纪以后,哲学家对“集体记忆”的追索,有了更多元但更完整的认识。

我个人的体会是,这“记忆”存在着长时间与个人境遇对话/互动的作用,实现了个别的特殊“绵延”,从而展现了各种个人或集体的新机遇。

年纪大的青运人,自然知道“个人机遇”是怎么回事;但集体(尤其是民族)机遇是什么?我们怎么把它接生出来利惠新一代,则恐怕得透过彼此互动才找到聚焦/出发点。

青年部已把“青年”的年龄定义,降低到30岁以下,在1980年代接触到“青工哲学”、“青年成才之家”的一代人,家里头新一代恐怕都超过这年纪了。但想想这个社会要日胜一日,关键在30岁以下那代人,适当的培训是怎样的?真的需要众筹一些“新创意”才是。(23.12.2023)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December 16, 2023 at 11:08am


史志鵬·把特色小鎮的名片擦得更亮

特色小鎮,是指依賴某一特色産業和特色環境等因素,打造的融合文化、旅遊、社區等功能的創新創業發展平台。如今,許多地方在加快創建特色小鎮,不少小鎮已成爲中國發展的新亮點和新名片。以特色小鎮發源地浙江爲例,2022年,浙江省特色小鎮總産出達1.98萬億元,建有省級以上研發機構1056個,集聚高新技術企業3188家,就業總人數超193.2萬。

特色小鎮,貴在“特”。實踐中,一些特色小鎮在規劃建設上,並沒有獨到的創意,終究是曇花一現。只有找準特色、凸顯特色、放大特色,小鎮才能逐步探索出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路徑。

比如,依托塊狀經濟和縣域經濟發達的優勢,江蘇、浙江、福建等地發展形成了一批先進制造類和科技創新、創意設計、數字經濟等現代服務類特色小鎮;依托現代農業基礎,吉林、湖南、四川等地發展形成了一批三産融合類特色小鎮。

建設特色小鎮,産業是基礎。國內外比較成功的特色小鎮,大都有堅實的産業根基,這樣便於匯聚資金、勞動力等資源要素,可以有效解決城鎮化後續問題。相反,缺乏産業支撐,發展往往難以持續。要大力發展特色産業,一方面應充分挖掘小鎮自身特色資源,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應積極發展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使其成爲培育新産業、催生新業態的孵化器,增強産業發展新動能。

建設特色小鎮,文化是靈魂。一些地方缺少對當地文脈的梳理,對本土文化挖掘不足,很難形成叫得響的品牌。應當全面調查、整理、記錄當地的傳統文化,合理運用當地的特色文化和資源,講好小鎮故事。

如浙江杭州的夢棲小鎮緊鄰良渚古城,良渚文化的深厚底蘊賦予中國首個工業設計小鎮獨特的氣質與內涵,爲小鎮設計産業的發展營造了濃鬱的文化氛圍;再如江蘇蘇州的蘇繡小鎮,憑藉2200多年的刺繡文化歷史,打響了“非遺牌”。

建設特色小鎮,還要堅持以人爲本。既非傳統意義上的建制鎮,又區別於開發區、工業園區或産業集聚區,特色小鎮是融合生産、生活、生態的“生命體”。它不僅僅是産業小鎮,更應是一個有山有水有人文、讓人願意留下創業與生活的綜合空間。

特色小鎮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台。近些年,在國家系列政策的引導下,各地健全特色小鎮管理機制,特色小鎮進入規範健康發展軌道。從長遠看,中國特色小鎮建設大有可爲,這張新名片將越來越閃亮。(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11-03;原標題:把特色小鎮的名片擦得更亮[品牌論] )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December 10, 2023 at 10:08am


高質量“一帶一路”教育方案

金秋十月,稻菽千重。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以中國方案求解全球發展難題,推動世界各國攜手同行康莊大道。

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從中國倡議走向國際實踐,從「大寫意」到「工筆畫」,取得實打實、沈甸甸的成就,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開辟了人類共同實現現代化的新路徑。

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在語言互聯互通、人才培養培訓合作、人文交流研究等方面精心謀劃、精準發力。一條滿載著語言、文化、技術的智力絲綢之路,跨越時空界限、語言阻隔,成為連接世界各國的多彩紐帶。(下續)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December 10, 2023 at 10:08am


語言互通,夯實民心根基

語言是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也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教育互聯的前提、民心相通的橋梁。

不久前,第22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落下帷幕,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大學語言學院學生李一帆獲得全球總冠軍。臭豆腐、螺螄粉、烤串……說起中國的地道小吃,李一帆如數家珍。

「中文啟發了我的過去,影響著我的當下,也將塑造我的未來。」參加「漢語橋」夏令營的青年學生大多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他們說中文、寫中文、唱中文,熟稔詩詞、茶藝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這些得益於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合作開展的國際中文教育。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教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關於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密集出臺,「語言互通」成為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

南非、埃及、新加坡、老撾、塞爾維亞、古巴……從西亞到東歐,從非洲到拉美,國際中文教育受眾規模不斷擴大。「漢語橋」夏令營項目累計邀請100餘個國家近5萬名青少年來華訪學,支持143個國家10萬名中文愛好者線上學習中文、體驗中國文化。

2022年,100多位來自沙特的青年中文學習者和愛好者給習近平主席寫信,分享學習中文的收獲和感悟。不久後,他們收到習近平主席的回信,習近平主席在信中鼓勵沙特青年學好中文,為增進中沙、中阿友誼作出新的貢獻。

國際中文教育走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千家萬戶。截至目前,沙特9所大學建立中文相關專業,累計培訓300多名本土教師,支持1000多名大學生參加國際中文教師獎學金在線研修班;埃及簽署《關於將漢語納入埃及中小學作為選修第二外語的諒解備忘錄》,建成23個中文系、3所孔子學院和4所孔子課堂,在孔子學院學習人數達到5萬人……

埃及資深國際事務學者、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桑·拉傑布說,十年來,國際中文教育在埃及蓬勃發展,中文教學形式多樣,通過講故事、詩朗誦、辦比賽等活動,為當地民眾了解中國語言文化打開了一扇窗口,也為中埃兩國文化交流和人民友誼搭建了橋梁。

「語言橋」的根基還在不斷夯實。十年來,國際中文教師獎學金的設立,助力培養出一大批「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本土中文教師;「外國人講中國故事」「故事裏的中國」等系列文化叢書的打造與《冬奧中文100句》《大運中文100句》等中文學習讀本的推出,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文學習者的熱烈歡迎。

人才共育,加強交流對話

隨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推進,一個個優質合作項目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落地生根,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急需一大批能夠讀懂彼此、深入對話的人才。

10月2日,雅萬高鐵正式啟用,這是由中國企業承建的印度尼西亞和東南亞首條高速鐵路。正在中國電建印尼代表處擔任市場開發經理的黃朝欽,通過電視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作為一名留學生,真希望印尼發展能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曾在中國留過學的他情不自禁回憶起在中國乘坐「復興號」高鐵的經歷。

黃朝欽曾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留學4年,畢業時,通過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舉辦的「來華留學人才招聘會」入職中國電建印尼分部,現在主要負責對接當地政府和企業。「留學中國的經歷給我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他篤定地說。

像黃朝欽這樣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留學生還有很多,他們是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對話的使者。

今年7月,習近平主席給南京審計大學審計專業碩士國際班的留學生回信指出:「希望你們與中國同行加強交流、互學互鑒,通過審計這個窗口了解中國、讀懂中國,為深化國家間友誼與合作積極貢獻力量。」

截至2023年6月,設立於2016年的南京審計大學審計專業碩士國際班已累計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審計機關培養了數百名專業人才。

十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人才共育規模不斷擴大。來華留學生中,「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留學生人數過半,「留學中國」品牌越來越響亮。與此同時,前往「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留學的中國學生數量增加,2017年,我國有6萬多人赴「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留學,且人數不斷增加。

十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人才培養機制不斷完善。中國教育部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通過部委合作、省部合作、高校合作3種模式培養共建國家人才。支持具有學科優勢和國際合作基礎的高校,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要求與發展戰略,開展高新技術、基礎能源、現代服務、政策與金融等四大行業領域的人才培養;與廣西、雲南、福建等19個省(區、市)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支持其發揮區位優勢和地方特色創新培養模式;與45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簽署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在23個共建國家開展境外辦學,與共建國家建立了17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等。中國政府原子能獎學金項目已為26個共建國家培養了近200名和平利用核能相關專業的碩博士研究生。共建國家還充分發揮「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等示範帶動作用,深化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合作。

十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教育交流合作不斷深化。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舉辦以來,已成為中國—東盟最具代表性的政府間教育合作平臺;中國國際教育巡回展累計吸引新加坡、俄羅斯、匈牙利等56個國家和地區的2600多所院校參展;設立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經貿學院,啟動「未來非洲—中非職業教育合作計劃」,深化中國—中東歐教育交流合作,區域教育交流合作網越織越密。(下續)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December 10, 2023 at 10:05am


技術共享,增進民生福祉

中歐班列宛如鋼鐵巨龍翻山越嶺,中老、匈塞、蒙內、雅萬等鐵路仿若動脈拓展延伸……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探索遠親近鄰共同發展的新辦法,開拓造福各國、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在福建農林大學校內,一片四五米高的菌草林蓊郁蔥蘢。一批菌草鹿角靈芝正在菌草林的遮蔽下,快速生長。來自盧旺達的艾瑪布爾正在福建農林大學讀博,從2018年入校起,他就開始深入學習關於菌草的各類知識。對於菌草種植技術的研究,一方面源於科研興趣,更多是因為學成回國後,他想將中國的菌草技術帶給盧旺達當地的農民。

在盧旺達、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國家,民眾親切地將菌草稱為「中國草」「幸福草」「太陽草」,菌草技術為當地許多沒有工作、沒有經濟來源的農民帶來了希望,也為農村和偏遠地區提供了新的食品和營養來源。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關鍵技術共享成為其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引擎。

2018年,中國教育部面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印發《高校科技創新服務「一帶一路」倡議行動計劃》,支持高校發揮高鐵技術、先進核能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與製造技術、生物育種等方面技術優勢,共享相關領域關鍵技術,推動高校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重大工程提供技術援助。

2022年9月,習近平主席中亞之行,「魯班工坊」是高頻詞之一。「小而美、見效快、惠民生」的「魯班工坊」成為中國境外辦學的「新名片」,助力「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經濟共同發展。

「魯班工坊」由中國教育部指導,經天津市原創並率先主導推動實施。工坊采取「學歷教育+技術培訓」方式,用中國標準培訓當地教師,再由當地教師教授學生,在認同的基礎上,將中國職業教育優秀成果與其他國家分享。

以「魯班工坊」為媒,中國職業教育揚帆「出海」。自2016年全球第一家「魯班工坊」——泰國「魯班工坊」建成運行以來,天津、浙江、陜西、四川等省市相關院校發揮職業教育優勢,圍繞中非、上合、金磚、中阿等多邊機制,參與建設「魯班工坊」。「魯班工坊」落地泰國、印尼、巴基斯坦、柬埔寨、葡萄牙、吉布提等20多個國家。

在巴基斯坦「魯班工坊」農機培訓海外實訓基地,「魯班工坊」的學生操作著農機培訓實訓設備「中國自走式玉米收獲機」,熟練掌握現代農業技能,玉米摘穗、苞葉脫皮、提升排雜、稭稈還田;在葡萄牙「魯班工坊」,塞圖巴爾理工學院學生亞歷山大·熱拉爾多不僅學會了使用各種機器人、視覺設備等,還開發了一個工業通信研究項目;在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泰國教師黃可瑩與中國教師孫健鵬因「魯班工坊」結緣,攜手培養異國現代「魯班」……

截至目前,「魯班工坊」開設有自動化、雲計算、電子信息、動車組檢修、工業機器人、城市熱能應用等70多個專業,累計招收學歷生6100餘人,非學歷生31000餘人次,培訓外方專業教師4000餘人次。中外院校合作開發教材220余本,多個職業教育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納入合作國國民教育體系,與數家中國企業、海外企業開展深入合作。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中國古話,如今正伴隨著「魯班工坊」以及工匠精神,在新絲路上熠熠生輝,成為鋪就「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幸福路」的不竭動力。

教育關乎未來,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篇章,更是「一帶一路」上增進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鑒的橋梁。

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之際,回望來時路,展望未來途,我們更將攜手同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更高質量發展,推動共同發展繁榮。原題:高質量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寫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之際;2023-10-17;來源:《中國教育報》記者 李萍)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October 23, 2023 at 12:50pm


“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GIP)

“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GIP)是由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和倫敦金融城共同發起,由負責任投資原則,可持續銀行網絡,“一帶一路”銀行家圓桌會議,“一帶一路”綠色投資者聯盟,世界經濟論壇,以及保爾森研究所參與設計,旨在推動“一帶一路”投資綠色化和可持續發展,並在自願的基礎上採納和實施的原則性倡議。自2018年11月正式發佈以來,GIP得到了全球金融界的積極響應。截至2020年12月,GIP將其成員擴大到來自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的37個籤署方和12個支持者。

Green Investment Principles BRI first plenary meeting

“一帶一路” 綠色投資原則(GIP)包括戰略,運營和創新三個層面的七項原則:

原則1:將可持續發展納入公司治理

原則2:了解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

原則3:公開環境信息

原則4:加強與利益相關者的溝通

原則5:利用綠色金融工具

原則6:採用綠色供應鏈管理

原則7:通過集體行動進行能力建設

原則1和原則2旨在鼓勵籤署方將可持續性和ESG因素納入公司戰略和管理體系,旨在呼籲從最高層面開始,儘可能在整個組織內實施。

原則3和原則4專注於加強利益相關者在運營層面的溝通。籤署方可以採取的控制i環境和社會風險的具體措施包括環境風險分析,信息共享和衝突解決機制。

制定原則5至7旨在鼓勵籤署方利用前沿的綠色金融工具以及綠色供應鏈,並通過知識共享和集體行動來提高組織能力。

GIP籤署方應將這些原則納入其公司戰略和決策流程,並應定期向GIP秘書處報告其績效。 2020年9月發佈的最新績效報告評估了23個籤署方在四個報告主題下的數據,這四個主題分別爲治理與戰略,風險管理與評估,投資與公司足跡,以及披露與參與。

該報告顯示,大多數籤署者都承認ESG的相關風險,大多數公司已經制定並發佈了可持續發展戰略。一半以上的籤署者描述了管理環境與社會風險的治理系統,包括向投資委員會提供風險報告以及運營風險管理。但是,籤署方在披露投資組合信息方面不成熟,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他三個報告領域的成熟程度。總體來説,該過渡仍處於初級階段,綠色投資目標仍不穩定。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