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發佈《陳楨: 札記2001》

《陳明發的詩與詩想》

《陳明發論故事》

《旅遊·把故事說好的快意》

我想將老子、莊子同後現代的領導美學聯繫上來。

不僅這樣,老莊鮮活的創意領導,必須替代現代管理思想中的理性中心主義。

讓它成為後現代人在知識社會中學習、工作和耕耘生活的基礎。

我希望這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人生抉擇。


創意人·故事人 精進計劃 》》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本事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生活&旅遊札記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攝影輯
文創玩家記事本 2001~2013
陳楨: 札記2001

說好的俳句 I
說好的俳句 II

馬來西亞微博
白垚經典: 中國寡婦山~~史詩的變奏

(Feature Photo: Are you searching for your soul? Then come out of your own prison by Avnish Dhoundiyal, http://avnishdhoundiyal.com/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80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anuary 8, 2021 at 3:10pm


陳明發·妻語 2021《記載》


相遇快四十年,記得妳說的許多話。奇怪的是,有記載的,好像多數是初遇情境。後來的少了,可以理解,因為所有的用情,似乎都兜著孩子與家人轉。妳我的人生角色,都從彼此的恒星與行星,變成了日常生活事事物物的行星。更多時候,我們與事事物物都是流星,相互衝撞與爆炸。灼傷或燃亮。然後,没聲没味散落宇宙没邊際的黑暗。偶爾乍然返照或迴聲,我們相視而笑,說這就是時光。
(8.1.2021)

愛墾網鄉野調查:韓國首爾上岩洞DMC文創街區)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December 28, 2020 at 9:51pm


陳明發博士《CRACK與祛魅》


某長官有約,聆聽我對其組織的見解。他透露,要推動"高階思維法",從校園延伸到社會。


他用了個關鍵詞: crack; 怎樣讓目前四處充斥的荒唐迷思,出現裂縫進而破碎之?


有關這點,網上常見的口水戰與“大理論”,幫得上的地方很明顯地極其有限。



還是來點(社會)科學(包括管理哲學)的方法比較實在。



在"英雄"可以整廠裝備生產的今天,文化研究領域早有大量關於“祛魅”的論述與方法。有心者只要上網查查,便有機會讓自己在這一方面"日日新"。


此前,在有關組織的社媒群組裏,我們談過陳禎祿提及的"語言=人格"一事。


見:《陳楨劄記2001》

政治論述有它的一套語言,那套語言有它的方法論/人文工藝在裏面。能發揮那工藝,才可能贏得意識形態的戰爭。否則,徒耗精神。

我們可以鄙視某常上媒體的"國師",但媒體與公眾就是喜歡他們,覺得他們“夠深度”、“有學問”,出口成章,絕非不學無術。


有術無術,其實只有行內人才懂。大眾第壹印象,只覺得他們"好料"。


有關長官有心在本身部門去crack既有的心態結構,是大好事。組織內不妨也行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茍"是其中一個可激發創意思考的路徑。它在《礼记·大学》中的原意是:"如果"作為自然現象的日子,每天都能翻新,人也應該天天翻新。


“如果”國家體系有心crack既有舊習,民間單位何妨一起努力。


組織內訓,可能更重要;自己人都搞不清西東,如何協助領袖推進革新議程?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December 28, 2020 at 6:33pm


陳明發《次文化·軟訴求》


引用流行曲這種次文化(Sub Culture)的軟訴求(soft approach),是當前爭取真誠合作、和善氛圍的大眾傳播策略。爆血管罵粗口、批人祖宗十八代的策略,也有它的作用。2008年以來,已經證明它用來制造仇恨、撕裂,最好。

記得談陳禎祿時,我們提到“語言=人格”?

鄰國領袖知道這個道理,十餘年前,他們已經踏上“文化創生”的路子,所以領袖都傾向使用相關的策略與用詞。

記得那時候我在南洋專欄寫有關新加坡的文創努力時,某名評論人還譏諷說:“什麼?新加坡談文化?他們有什麼文化?”


還是讀我的文本吧 ——

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cultaware076

视频: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談政府與老板!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December 28, 2020 at 12:39am


陳明發《青年疫後創業》


政府有很多提供给青年創業的援助。一帶一路倡议也有很多可争取的途徑。如何将二者體制化地结合上来,让青年社群能掌握相關資訊與網絡,这议题目前空前的重要。

聯合國預告,明年(2021)會是全球人道主義最黑暗的一年(註)。我們可以預測的是,因為我們原有的社會結構與文化關係,青年、學童、婦女與新生兒等社群,可能會是受沖擊最嚴重的一群。


雖說疫苗是出來了,可是病菌在變種中,在前線醫藥人員努力奮戰的同時,其他如經濟、人文與心理等領域,我們能否先知先覺做點什麽嗎?

在凡事馬來人優先的國度,華族原來就處境微妙;在財富分配也不均衡的華族內部,因為語文背景與文化水平分別,對事物的認識也難以一致。在種種“新常態”下,恐怕會因爲全人類各個層面的空前改變,而出現亟須預先規劃好的防範與推動。

此刻要著手管理學說的“干預”,任何口水戰與大道理,出了咖啡店都不管用,大家實實在在需要的,是一條critical path。我們的“區別”(Distinction)或可從這裏走出来。

註:You Thought 2020 Was Bad: UN Issues ‘Bleakest And Darkest’ Outloo...

聯合國:2021或更淒涼黑暗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December 27, 2020 at 6:22pm


告別了傷痕累累的2020
但病毒還是不願意走


就僅僅1年,不過是365天,從一個地方的一位受感染者,散播成全球每個角落都有遭殃者的八千萬人。新冠病毒啊———

(Photo Credit: Reuters / Tuesday, March 17, 2020:Makrina Anastasiadou and her tango partner "El Morocho" dance for the public at an almost empty restaurant after tango shows, classes and milongas, traditional tango gatherings, were suspended for at least 15 days, in Buenos Aires, Argentina March 16, 2020. REUTERS/Matias Baglietto / 愛墾網翻譯:今年三月,阿根廷現代舞蹈家與演員瑪姖娜(Makrina Anastasiadou.),和舞伴在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壹家幾乎無顧客的餐廳,與舞伴摩洛克(El Morocho)在表演探戈舞。) 

(Ballet dancer and performer Ashlee Montague of New York wears a gas mask while she dances in Times Square as the coronavirus outbreak continued in Manhattan, New York City, March 18, 2020. REUTERS/Andrew Kelly / 愛墾網翻譯:紐約芭蕾舞蹈家愛絲麗三月間,帶上氧氣面罩在疫情前人山人海、爾今空無幾人的時代廣場起舞。)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December 26, 2020 at 11:24pm


陳明發博士《青年社群機會空間》

在海上絲綢之路精神下,馬來西亞聯手中國,12月17日成功給閩南“送王船”信仰風俗,爭取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地位。

這對鞏固與延伸海絲文化精神,是個歴史里程碑。兩國還可以繼續將之發揮到其他領域,例如兒童、青年與婦女等議題,以創造更有利於協助彼此有關社群的機會空間。


舉青年社群為列, "出路"是他們優先考量的事物。他們的不滿,往往來自於懂得自己要什麼價位的品質生活,卻不理解自己本身的特長如何在現實中去賺到那財富。

正當世界仍然在與冠毒挣扎的時刻,中國因爲率先攻克疫情而復蘇,也極可能成為世界疫後復蘇的龍頭。她在八年前所提出的一帶一路,比過去任何时候都讓人更富想像力。與沿线國家共商、共建與共享的结果,必然能創造新的機會空間,從而讓青年等社群打開視野、提升技能並把握其勢。

                                                                                (新华社照片)


面對疫後的世界,他們的心理當然有所掙扎與期望,而我們只可能造就可能造就的青年社群。在心理輔導的領域,有個原則,輔導人只可能輔導覺知到自己有必要改變的人。

可是,最初的闡明工作要先做足。地方創生可以是開始接觸的第一步,讓他們看見將青春衝動導入生產性的可能、可為。

                                                                                (1933年馬六甲送王船檔案照)

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很多年長者曾給過我們協助; 現在可借各種平臺,例如宗親、鄉誼及商團等,分享相關的地圖。

有些地方領袖因為個人理由,或利益衝突,處處把年輕人當成不可爭取、應該抗拒的對象。恐怕連接近這社群的門都關了。那正是黨团對手求之不得的大好機會。


自毀長城的社群前例讓我們警惕。十多年前,有媒體訪問某"大組織"頭頭,你們有何計劃吸引年輕人? 據聞他的回答是: 我就是年輕人。

你想,他可能提拔新人嗎? 有抱負的年輕人出得了頭嗎? 有機會,他們豈不伸條腿出來絆倒他?(26.12.2020)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December 23, 2020 at 4:50pm


《民族復興的起步》

13.12.2020,在紀念敦陳禎祿爵士逝世60年忌辰的一支視頻中,有這麽句話: “人並不是靠失去本身的根而變得更文明;如影隨形,一個人的母語和他的人格不可割切。” 陳爵士這句話,給他所創辦的政黨提供了一個定位,使它與別的政黨有着明顯的區別:有的政治人物以忘祖為榮,但馬華公會應該以護根為天職。過去,有的馬華領導被人挑戰得急了,便脫口要民眾“感恩”其黨曾為華裔做過什麽。公民權啦,保留母語教育自由啦等等。他們其實應該首先要懂得感恩陳爵士,給了他們留下一筆無價的政治遺產。而最好的感恩方式,不只是在他冥辰或忌辰時來個紀念儀式,而是努力發揚他讓馬華有所區別的遺志。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December 23, 2020 at 12:08am


敘事語境


此話,放在這個截圖的敘事(narrative)語境中,它又有什麼樣的群眾心理可能性?


看似一張簡簡單單的截圖,學問大矣。這學問說得清,組織就有希望。

希望不在贏得一場選舉;我們的抱負要大過一場勝利—在於我們怎樣把華族帶返正軌、投入復興。


此話,放在這個截圖的敘事(narrative)語境中,它又有什麼樣的群眾心理可能性?

不代表我個人的感受,但我可以預測兩種心理反應——

1 這算哪門子翻譯?翻譯者本身對中文與英文的掌握,真的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常說的“精通三語”?這樣的中文,能表現我們真的“愛母語”?中英對談失誤,還能表現我們cultured enough嗎?

2 這樣追問下去,很對不起陳禎祿啊。他在天有靈,會看出我們正面對某種程度的 incongruence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December 23, 2020 at 12:06am


看陳禎祿視頻談翻譯


在一支有關馬華創党人及馬来亞開國元老敦陳禎祿爵士生平的视频中,讀到他生前說的一句英語:

“People do not become more civilized by losing contact with their own roots. A man’s native speech is like his shadow, inseparable from his personality.”


同畫面出現的中文翻譯,甚堪玩味。

在社媒上,也有人嘗試另作翻譯如下——

“人們不會因為失去自己的根而變得更加文明。一個人的母語就像他的影子,離不開他的個性。”


而我情愿如此翻譯——

人並不是靠失去本身的根而變得更文明;
如影隨形,一個人的母語
和他的人格不可割切。

翻譯重視“達、雅、明”:詞通原意;造句雅致;意思清楚。

我的翻譯,所遵循的,也是這個原則(感謝我過去在報界當記者時壹些高手給我的磨練)——

讓我說明一下,我的版本之文化語境,如何回應了“達、雅、明”的要求——


1 “人並不是靠失去本身的根而變得更文明” 根據我的理解,在馬來亞獨立前後,有很多海峽華人,持的是英國國籍,過的是英國人的生活方式,開口閉口,是”紅毛話“,以脫離”愚昧落後“的華人原來的根,而希望變得更像文明的”鬼佬“。

2 “人並不是靠失去本身的根而變得更文明”的“潛臺詞”就是:“文明”與一個人傳統的根無關,而是與後天的教養/發展機會有關;例如,有能力明白東西方大哲的學說,並應用到自己所在的社區與鄉土,是文明真義的部分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在很長的時間裏,在西方哲學中,“文明”與“文化”是同一個意思。所以,陳氏的語境不完全是政治宣言,也是文化語境。


3 A man’s native speech is like his shadow,inseparable from his personality—A man’s native speech 是主體,對應的客體,不是那影子,因爲Like his shadow只是對A man’s native speech的形容/比擬,A man’s native speech 這主體真正對應的客體,是人格 personality


4 所以,我譯成“影隨形,一個人的母語和他的人格不可割切”。既保留原來的詞義,譯成真正的中文造句,不是“鬼佬中文”。


5 "人格發展"是二戰前後,自由主義信仰者所追求的一個大方向。恰好,陳氏就是自由主義政治的追隨者。理解當時東西方在二戰後自由主義(民主制)vs 集體主義(共產制)的全球氣候,我們就能明白陳禎祿這句話的意思;以及我的翻譯的用詞。

6 哲學上,為何人格=語言=自由?這是個可以拿另壹個博士學位的論文題目,以後有機會再談談。


群眾工作是“政治—經濟—文化”一體,
認為群眾工作純粹是“政治工作”,底子看似是有三分一的基礎,實際上像三輪車只使用一個輪子工作。

對“政治—經濟—文化”互動關係有所認識的底子;然後結合進“技能—心態—知識”人文科技的系統,社群工作才可能。


甚麽是“底子”?
我年輕時在青年運動中,推動“青工哲學”、“造就新一代”以來,我的專業實踐理念(Practitioner‘s Creed)都是:營銷學講究“市場隔切”(Segmentation)群眾工作要求“定位區別”(Distinction)

當我們自我肯定,本身的存在價值不在對手有多爛,而是自身真正有多優秀的时候,那份確定、自信,就是底子。

陳禎祿要我們有根,愛母語,做個真正的文明人,這番話,放在今天的時空,要怎樣詮釋—呈現?這就是組織創生的原動力。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