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木崑·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1)

摘要:教學改革是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環,因為唯有教學改革成功,才能保證教育改革真正的成功。所謂的教學改革,其內涵無非就是促使「敎者善敎」而「學者善學」。杜威之經驗哲學強調「有事可做」(something to do)更要「有事可學」(something to learn),主張讓學生在經驗的學習情境裡「由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透過學生主動的反省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來領會事務之間的關連,學習因而「水到渠成」。

本文旨在透過杜威經驗哲學之探究,進而提出其經驗哲學的論點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為前言;第二部分論述杜威經驗哲學之內涵;第三部分探討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第四部分結論。


壹、前言



當教育改革思潮風起雲湧之時,教學改革無疑的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因為教學的成功與否決定了教育改革的成敗,任何的教育改革其目標必然聚焦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上面。所謂的有效學習即是指教師「善」教而學生「善」學,但如何善呢?傳統的教學理論重心偏重在教師的教上面,教學的主動權放在教師身上,教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一直以來,教師捧著教科書照本宣科以及奉行課堂講授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學習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學生所學到的是與實際生活脫節、零碎分離的知識,造成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強調教學必須從兒童的經驗出發,重視兒童學習的主動性,主張在兒童的學習過程中,應該避免大人們(教師)過多的干預,將教學的重心從教師的身上轉移到學生身上,如此,教師教的少而學生卻能夠學得多。杜威認為透過省思(reflective think)的歷程,學生才能將原初的未經反省的經驗(primary, unreflective experience)轉化為更深一層的反省的經驗(secondary, reflective experience),這樣的學習意義乃是由學生自己所建構的,而非是教師由外而內強加灌輸的。由學生自己所建構的學習意義,是深刻而久遠的,因為學生已經內化了學習結果。


什麼樣的學習方式是最有效的?是研究者立足於教學現場所最關心的課題。九年一貫的課程改革強調「國民教育階段的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將以往重視學科知識的獲得轉變成基本能力的養成。如何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關鍵便在於學生建構內化意義的學習歷程,杜威的經驗哲學提供了我們一個明確的方向。因此,探究杜威之經驗哲學,將其理論應用在實際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使「教者善教」而「學者善學」,不失為建構有效教學策略的可行途徑之一。



貳、杜威之經驗哲學


一、經驗的概念分析


(一)經驗的重要


「經驗」(experience)是杜威哲學體系的重大系統,更是其教育哲學的核心概念,吳俊升(1972:267)便曾指出:「杜威論知識問題,不離經驗的范圍,並承認在知識的構成中知覺和感覺的功能……」、「在杜威系統中,感覺和觀念都在經驗之中有它們的自然的起源……」;李常井(1985:21)指出:「杜威的哲學思想的確是處處都以經驗為題材,要了解他的思想,不能不注意他對於經驗的闡釋。」


在杜威的重要著作中不乏直接以「經驗」一詞為書名者,尤其是在1925出版的《經驗和自然》(Experience and Nature)一書中,開宗明義的將其所提出的哲學稱為「經驗的自然主義」(empirical naturalism)或者是「自然主義的經驗論」(naturalistic empiricism)又或者稱之為「自然主義的人文主義」(naturalistic humanism)。再者,杜威之教育哲學大作,1916年出版之《民主與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一書,雖僅在第十章談及「經驗與思考」,但是實際上,其他各章所涉及的有關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課程與教材等內容,其核心的概念仍不出經驗的范疇。此書出版之後,正逢進步主義教育與傳統教育所主張之新、舊教育尖銳對立之時刻,進步主義教育者以杜威之主張為理論權威,卻未能正確明瞭杜威的思想,終至流於極端。杜威1938年出版《經驗和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一書,林秀珍(2006:139)指出該書:「除了針對《民主與教育》中未盡說明的觀點,例如『教育即生長』的涵義加以補充之外,主要在針砭美國當時的教育問題。」

杜威透過系列的演講內容,重新釐清及說明他的教育主張,袪除以往眾人(包含當時的進步主義者)對其之誤解。在本書中,杜威認為教育是一種「屬於(within)經驗」、「由於(by)經驗」和「為著(for)經驗」的發展。」(Dewey,1997:28),他相信一切的教育來自於經驗。(二)經驗的雙重概念在經驗的內涵上,杜威指出它是一個具有雙重語義概念的字眼(a double barreled word)。杜威認為(Dewey,1958:8)經驗不僅包括了人們做些什麼和遭受什麼;他們追求什麼、愛什麼、相信什麼以及容忍什麼,而且也包括了人們是如何動作與被影響的,以及他們的工作和經歷、想望和享受、觀看、信仰及想像的方式,簡言之是「經驗中的過程」(process of experiencing)。

他說:「經驗指的就是開墾過的土地、種下的種子、收穫的成果以及日夜、春秋季節、氣溫干濕、天氣冷熱等等的變化,這些被人們所觀察、害怕、盼望的東西,它同時也指謂這個種植與收割、工作與喜悅、渴望、恐懼、計畫、求助於魔術或化學、沮喪不安與洋洋得意的人。」準此而言,杜威經驗的意義實是包含了經驗的內容與結果(what men do)和經驗的活動與過程(how men act)兩者之雙重語義。俞懿嫻(2007:312)針對經驗的雙重語義也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說:「杜威所謂的『經驗』,……其實質內涵指的是我們『做了什麼?』(what men do),以及『如何回應該行動所造成的後果?』(how they are acted upon)。換言之,『經驗』即人應付生活環境所採取的行動和環境對該行動所作的回應,二者之間的交互作用。」因為經驗包含了個體活動的歷程及結果,所以在課程與教學上就必須注重學習情境的安排,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學習環境形成緊密的互動,因而產生良好的經驗成長。

Views: 24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December 23, 2018 at 6:36pm

更多關於杜威的研究,請點擊以下墾友專頁 ~~

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1-734

絲綢之路上的行知教育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837989

杜威課程思想的美學意蘊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1-875

藝術即經驗:杜威美學思想研究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689753

哈貝馬斯:論杜威的《確定性的尋求》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689949

從倫理美學到審美倫理學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1-624

論杜威的實效主義教育觀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1-701

杜威藝術理論的教育學意義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1-210

杜威《我的教育信條》1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1-949

杜威《我的教育信條》84
第二十三章·教育與職業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84-1

“一帶一路”建設與國家教育新使命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298221

馬来亞曾改變中國·黃花崗烈士16人來自這裏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1911

家就在這裏 专页
http://iconada.tv/profile/jiajiuzaizheli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