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 ——基於《藝術即經驗》的解讀
杜威(JohnDewey,1859—1952)在75歲高齡時出版了美學專著《藝術即經驗》(ArtasExperience,1934),以經驗哲學為基礎系統闡述了他的藝術理論。一些研究者對它給予了很大的肯定,如比厄斯利·門羅於1966年宣稱《藝術即經驗》“被廣泛地認為是我們這個世紀迄今為止以英語(或許是以所有語言)寫作的美學著作中最有價值的一部”[1]。在中國,杜威的教育學理念以及眾多的教育學著作為廣大教育學研究人員所熟知;而杜威的美學專著在2005年才獲得翻譯出版[2],在教育學界尚未得到足夠的關注。
事實上,杜威對藝術的討論並不局限在他的美學專著之中,正如《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在“杜威的美學”這一條目中所指出的,《藝術即經驗》是杜威的美學代表作,另外還有許多作品也包含著他的美學思想,如《民主主義與教育》中就有一些與美學相關的討論。[3]然而,杜威雖然在他的許多教育學著作如《我的教育信條》、《兒童與課程》、《學校與社會》、《民主主義與教育》、《經驗與教育》中都談到了藝術,或直接論及藝術或內在地隱含著他的美學思想,即無論是廣義的藝術還是狹義的藝術都曾出現在杜威的教育學論著中,但是這些論述難免失於零散和模糊,教育學研究者若局限於杜威的教育學著作,則難以對杜威的美學思想形成完整的把握甚至可能會完全忽視杜威的藝術理論。在杜威看來,藝術是什麽?藝術在教育中的角色是什麽?應如何理解教育是一門藝術?解答這些問題不僅對我們更好地理解藝術和教育的關系而且對我們進一步理解杜威都有重要意義。在《藝術即經驗》中,杜威對其藝術理論進行了系統論述,為我們深入把握這些問題——116提供了關鍵的文獻資料。本文從《藝術即經驗》入手梳理杜威的藝術理論,並以之為基礎分析杜威對藝術和教育的內在關系的理解。
一、杜威的藝術理論
杜威以“經驗”作為其哲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他同樣以“經驗”為基礎系統性地發展了其藝術理論。
(一)藝術的性質
藝術是什麽?杜威在思考這一問題時,首先確立了他的藝術研究方法。在杜威看來,傳統的藝術理論研究往往從存放在博物館和畫廊中的藝術品出發,而藝術品又常常被視為存在於日常經驗之外的建築、書籍、繪畫或塑像等,這樣的理論阻礙著人們對藝術的應有理解。杜威強調藝術不是某種淩駕於日常經驗之上的、高不可攀的東西,而是源於日常生活;所有的日常經驗都包含審美的因素和條件,都有可能發展成為藝術。杜威為其藝術研究選擇了一種“迂回”的方法,即暫時將公認的藝術品放在一邊而回到日常經驗中,“在日常經驗中追溯藝術的發展”[4]。
杜威在日常生活中探查美和藝術,他看到我們今天存放在博物館中的藝術品如制作精美的鍋、碗、壇、罐等在其產生之初是作為日常生活的改善;戲劇、音樂等是祭祀、戰爭、播種和收獲等儀式和慶典的組成部分,完滿體現著集體生活的意義;而在生活中,專注地投入其所從事的活動的人能夠從中感受到愉悅和滿足,如人們從認真地澆花和修剪草坪中收獲了快樂。通過對“經驗”的考察和思考,杜威將藝術描述為“完善與強化的經驗”,認為藝術和審美經驗“將日常經驗中的所有因素都更加完滿地結合成為一個吸引人的、發展著的整體,這個整體提供了一種令人滿足的情感”[5],他提出自己的藝術理論即旨在“恢復成為藝術品的完善的、強化的經驗與普遍認為構成經驗的日常的活動、所做和所受之間的連續性”[6]。
因此,杜威提出“藝術即經驗”這一命題,並不是指藝術等同於普通的經驗,而是強調藝術是從日常經驗中發展而來,這一簡潔的陳述是為了強調藝術的經驗性質。以此為基礎,杜威對藝術和經驗的關系還作了進一步說明,他認為“藝術是遍布一個經驗的一種性質,除了作為比喻,它不是經驗本身”[7]。與此相應,杜威強調藝術的形容詞性用法——“藝術的”(artistic),他認為藝術在本質上是形容詞性的,如果將藝術當作一個名詞性的實詞則只是對其作表面上的說明,而如果更多從形容詞的角度討論藝術則可以理解藝術是一種圓滿的經驗所具有的性質,正如我們說唱歌、跳舞、打網球等活動是藝術時其實是在說這些活動是藝術的,是在表明藝術的性質存在於活動向著圓滿發展的過程中。
從藝術的經驗性質出發,杜威對“藝術產品”(productofart)和“藝術作品”(workofart)這兩個概念進行了區分,以此來進一步明確其藝術理論對傳統的藝術觀念所做出的改造。杜威指出,藝術品被供奉在博物館和畫廊中,常常被當作某種孤立的實體,僅僅被視為“藝術產品”;而真實的藝術品是存在於某個獨特的經驗中的,是經驗性的“藝術作品”。通過討論“藝術作品”和“藝術產品”的不同,杜威更完整地闡明了他所主張的藝術觀,即一方面要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的因素並將其發展為藝術性的經驗;另一方面要將“藝術產品”轉化為“藝術作品”,使那些博物館化的、被隔離的藝術品真正融入生活中以發揮它們對經驗的改造作用。杜威雖然選擇了獨特的藝術研究路徑,主張從日常經驗去理解藝術,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忽略了歷史上世代積累下來的經久不衰的藝術品,他只是強調需將這些藝術品融入經驗中以使其能夠真正發揮藝術的價值。杜威所說的經驗性的藝術有著很大的包容性,既包括那些經由一般經驗的完滿發展而獲得的審美經驗也包括那些“以藝術品為核心的審美經驗”[8]。
(二)藝術的原則和方法
杜威主張藝術與日常經驗的連續性,但他也看到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經驗都是散漫的、乏味的。“如果每一個普通的經驗都含有藝術的和審美的性質,那我們如何解釋是怎樣和為什麽這種性質未能顯現出來的情況竟是那麽普遍?”[9]杜威需要在自己的藝術理論中對此問題做出回答,以其“經驗”哲學為基礎,杜威對藝術的發展即藝術在經驗中的動態生成過程所涉及的一些重要原則和方法進行了分析和論述。
1.沖動的表現化
在經驗的源頭處,杜威首先找到了“沖動”。他指出,沖動(impulsion)是一種整個有機體的積極的向前和向外的運動(而不是一種消極的對特殊刺激的反應),來源於有機體的本能的需要,是通向完滿經驗的第一步。但杜威進一步闡明,有機體在積極地與環境相互作用時,其沖動的發展會遇到障礙,而為了逾越這些障礙,有機體開始有意識地尋找手段,將其受本能和習慣支配的沖動性行為轉變成為一種有目的、有計劃也因此而有意義的行為。杜威認為,正是因為這種質的轉變即一個自然的行為轉變為一個“表現”行動,藝術才開始產生,“這種轉變是每一種藝術行為的標志”[10]。
杜威通過分析“沖動”向“表現”的轉化,將藝術界定為一種“表現”行為,這是他對以往的關於藝術的本質是摹仿還是表現等一系列爭論的回應和改造。在杜威這里,這種表現行動之所以是表現的,在於兩個方面。首先,這種行為是有意識地進行的有目的、有方法、有意義的行為。他舉例指出,當一個孩子通過哭泣來引起母親的注意而不是像呼吸和打噴嚏那樣自然地哭泣時他的行為才稱得上是表現,只有當一個孩子知道了不同的行為會帶來不同的後果、所做的事情有一定的意義時,他才真正具有了進行表現的能力。其次,周圍環境在這種行為中被更好地意識到並為這種行為的實現提供了客觀條件,杜威從詞源學上指出express由前綴ex-(out,向外,出去)和press(圧、按)構成,正如榨汁機和水果原料相互作用才壓出(ex-press)了果汁,有機體內在的沖動和外在的環境相互作用才產生表現行為,並且這種相互作用不是瞬間完成的而是在一段時間里漸漸完成的。
Comment
更多關於杜威的研究,請點擊以下墾友專頁 ~~
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1-734
絲綢之路上的行知教育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837989
杜威課程思想的美學意蘊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1-875
藝術即經驗:杜威美學思想研究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689753
哈貝馬斯:論杜威的《確定性的尋求》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689949
從倫理美學到審美倫理學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1-624
論杜威的實效主義教育觀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1-701
杜威藝術理論的教育學意義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1-210
杜威《我的教育信條》1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1-949
杜威《我的教育信條》84
第二十三章·教育與職業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84-1
“一帶一路”建設與國家教育新使命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298221
馬来亞曾改變中國·黃花崗烈士16人來自這裏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1911
家就在這裏 专页
http://iconada.tv/profile/jiajiuzaizheli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