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微敘事·癡情

在太平洋的某座小島上、當地人用奶牛當作聘禮。

長相一般的姑娘是兩頭奶牛、稍微好看的是四頭、六頭奶牛便算是美人了。  

最近島上說有人瘋了、 下了八頭奶牛的聘禮,卻娶了個一般的姑娘。

“她最多下四頭奶牛的聘禮、你為什麽下了八頭?敗家嗎!”

“不,父親,我只是希望有人在以後問她的聘禮時、她可以驕傲的擡起頭.......還有,我愛她!” 他倔強的答道。  

Rating:
  • Currently 4/5 stars.

Views: 20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Story Link 2 hours ago

Moneycontrol 的評論寫道:“It starts off like a tense hijacking story but slowly turns into something much deeper… the film looks at how governments, media, and ordinary people handle chaos, and how truth often gets twisted in the process.”「它起初像是一場緊張的劫機戲,卻逐漸轉變為更深層的探問——電影審視政府、媒體與平民如何面對混亂,以及真相在過程中如何被扭曲。」

在卞導筆下,「真相」與「謊言」並非對立,而是互相依附的雙生體。正如片中角色「某人甲」(無名氏 Mr. Nobody)說的那句名台詞:
“Even the truth lies. And lies also tell the truth.”「真相也會說謊,而謊言也能說出真相。」

這已經不只是電影裡的對白,更像是整個當代政治與媒體環境的寓言。

表演與角色:人性在荒謬中的微光

許多評論指出,《好消息》的另一大亮點在於演員群的表現。Moneycontrol 評道:
“Sul Kyung-gu plays Nobody with quiet power… Hong Kyung brings energy and innocence.”「薛景求以靜默的力量演繹出『無名氏』的神秘,洪暻則為角色注入了能量與純真。」

兩人的對手戲構成電影的情感軸心——前者象徵被權力體系吞噬的理性修補者,後者則代表仍相信理想與榮譽的青年。當無名氏最後以高明之名重新命名自己時,這不僅是對勇氣的致敬,更是對「匿名」政治世界的一種反諷。


Asian Movie Pulse 形容這種角色對比為:「a duet between cynicism and conscience」(「犬儒與良知之間的二重奏」)。的確,《好消息》的力量不在於事件的真相,而在於那份仍想追尋真相的「執念」。

節奏與結構:當諷刺過載

然而,《好消息》並非完美無瑕。多數評論指出,影片中段節奏出現鬆散。


But Why Tho? A Geek Community 的影評指出:
“…the pacing wobbles about halfway through… joke sequences running too long.”「電影進行到中段時節奏開始搖晃,某些笑點橋段拖得太長。」

這種節奏問題也許是風格的代價:當電影企圖同時成為政治諷刺、歷史再現與人性劇時,它必須在嘲諷與真誠之間不斷轉換。這種張力在前半段是力量,在後半段則可能成為負擔。


Rotten Tomatoes 上有評論指出:
“…the characters are such exaggerated clichés that they can’t be taken seriously.”「角色被設計得過於類型化,以至於難以讓觀眾真正認真對待。」

卞導顯然有意為之——那些誇張的官僚、失靈的將軍、冷漠的政客,都像是現實的放大鏡。但對某些觀眾而言,這種「象徵性」或許削弱了情感的共鳴。

從荒謬回望真實

影片最後,某人甲對高明說道:
“Sometimes the truth lies on the far side of the moon. But that doesn’t mean what’s on the near side is fiction.”「有時真相藏在月亮的後面,但這不代表前面就是虛構。」

這段話不只是安慰,也是本片的核心哲學。《好消息》在結構上或許鬆散,在節奏上或許過長,但它所揭示的現實卻無比銳利:人類在歷史事件中最害怕的,不是謊言,而是真相太複雜。


如同 RogerEbert.com 這麽總結:
“The film keeps its energy and absurd humour alive for over two hours, proving that truth, no matter how buried, can still make us laugh in despair.”「這部電影能在兩個多小時裡保持能量與荒謬的幽默,證明了即使真相被掩埋,我們仍能在絕望中笑出聲。」

結語:黑色喜劇的現代寓言

《好消息》最終不是關於劫機的故事,而是關於如何面對權力、謊言與真相的故事。它用戲謔包裝悲劇,用荒謬揭露現實,用笑聲逼問我們:在這個資訊氾濫、政治滑稽的時代,我們究竟還相信什麼?

某人甲最後所說的:“It’s still the moon. It doesn’t need a name in order to exist.”「它依然是月亮——不需要名字,也能存在。」

或許,這正是卞成賢想告訴我們的「好消息」:即使世界愈發荒唐,誠實與勇氣仍有其存在的意義。

Comment by Story Link on October 9, 2025 at 7:54am

陳明發〈濾思場〉300

輕雷,細簷滴。碎句、碎句、碎句。心頭醒轉的漢語說:下了一夜的,是唐朝微雨,卻用了晚宋語氣。扣窗拂曉從不管這些,別看它此刻打的是弱光,它大有光芒十足的時候。
(9.10.2025 臉書

Comment by Story Link on September 30, 2025 at 10:05am

《封神演義》研究前沿

據眼前材料我們只能間接說:《封神演義》成於陽明學已風行的時代,其對倫理秩序的重寫、個體抉擇與天命/正義的敘事關懷,與晚明的「心學化」文化氛圍相契合。

但學界尚缺逐章逐回比勘「致良知/知行合一」等術語或觀念與《封神》敘事結構、人物倫理抉擇之間的直接互證研究(至少公開檢索范圍內未見)。

墾友若繼續深挖,建議「可驗證」路線如下:

術語檢索:以通行底本(或維基文庫底稿)對「良知/知行/知行合一/心/本心/良心」等關鍵詞做全書檢索,驗證是否出現語義環境。若毫無出現,即可初步排除「直接引用」。(維基文庫可供快速查字,但需與學術底本校對。)([Wikisource][9]

主題對應:挑選《封神》中「關鍵抉擇」場景(如姜子牙的「行道」姿態、武王伐紂的正名倫理、哪吒/楊戩等人物的「自我覺醒—即知即行」弧線),與陽明文本(如《傳習錄》)做命題式對讀,檢視是否存在「可證偽的相似性」。(陽明思想標凖條目可先供命題定位。)([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7])

版本與交游:追查《封神》作者/編者(許仲琳等)與心學人群、書坊網絡、講學圈是否有可考的社會關聯。若能在文人筆記、書坊題跋、序跋集中找到互文線索,才可能把「時代共振」推高為「文本—思想」的可證聯系。

旁證文類:對比同期「神魔小說」(如《西游記》的晚明修訂本系)與心學議題的互涉研究,建立「敘事實踐如何吸納道德主體性的新觀念」的跨文本證據鏈,再回看《封神》是否共享敘事策略。([www11.ihp.sinica.edu.tw][10])

供墾友引用的關鍵出處

《封神》成書年代與作者題署(隆慶—萬歷間;題「鐘山逸叟許仲琳」)概述。([p2.hbtv.com.cn][3])

王猛:〈《封神演義》對儒家五倫的消解與重構〉。([ccf.org.mo][1], [tci.ncl.edu.tw][2])

晚明學術與文學場域受陽明學影響的通論。([mooink.readmoo.com][4])

對晚明神仙書寫與「大議題(心學/考證學)」難以直連的研究警示。([cuhk.edu.hk][5])

「陽明學與文學/宗教交涉」的宏觀或個案研究線索。([tpl.ncl.edu.tw][6])

王陽明思想的權威百科條目(理論框架與史實)。([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7],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8]) 

[1]《封神演義》對儒家五倫的消解與重構CHINA CULTURE

[2]金瓶梅研究:物質敘事與世界觀__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

[3]封神演義.pdf

[4]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 周志文|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5]萬曆朝文人王世貞、 屠隆與胡應麟的神仙書寫與道教文獻評論

[6]儒將化的治水之神──試論元明小說戲曲對二郎神形象

[7]Wang Yangming -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8]Yangming (1472—1529)

[9]封神演義/卷047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10]The Formation of Fiction i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Comment by Story Link on September 24, 2025 at 8:35pm

愛墾學術《封神》:從廟堂到銀幕,千年不老的文化奇蹟

如果要挑一個中國故事,既能滿足歷史的厚重感,又能激發想像的奇幻感,還能源源不斷轉化成戲曲、小說、年畫、電影、遊戲,支撐一條長長的文化產業鏈,那麼,《封神》絕對排得上號。

它的生命力,足足延續了六百多年——從古代的史傳與神話混融,到今天的影視大片與手遊,始終活在大眾文化的舞台上,從未真正淡出。

一、天命與人心的永恆戲台

《封神》的原型故事,脫胎於商周之際的歷史與傳說:殷紂暴虐、周武伐紂,史實框架上織入了仙神妖魔的奇幻網絡。這種「一半真實,一半神話」的結構,使它既有可信度,又有娛樂性。

更重要的是,它的價值核心——忠義、勇氣、犧牲、智慧——跨越了時代,無論是在明清的戲曲舞台,還是在今天的電影銀幕,都能讓觀眾共鳴。

二、歷代的創意再生

戲曲舞台:元明清的雜劇、傳奇,把封神故事搬上舞台,唱腔詩化、情感濃烈。地方戲如川劇、秦腔、徽劇都有自己的《封神》折子戲。

民間藝術:哪吒鬧海、楊戩鬥法的年畫掛在農家牆上;皮影戲、木偶戲講述雷震子展翅、姜子牙封神。

近現代改編:連環畫、評劇、動畫電影《哪吒鬧海》、電視劇《封神榜》,成了幾代人的童年記憶。

當代IP開發:電影《封神第一部》、手遊、桌遊、VR互動體驗……讓古老神魔故事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娛樂版圖。

三、文化再生產的秘密

《封神》之所以能歷久彌新,不只是因為故事精彩,而是因為它懂得「與時代對話」:

價值更新
:古代版本強調天命與忠義,現代版本更注重個人選擇與命運自主。

媒介更新:由口耳相傳到紙本印刷,再到舞台戲曲、影視作品,如今又進入數位互動時代。

審美更新:特效、角色心理、敘事節奏都會因觀眾口味的變化而改造,讓故事持續貼近當代感官。

四、文化+創意=好產業

《封神》是一個典型的「文化+創意=好產業」案例:

它有深厚的文化記憶,幾乎每一代人都與之有接觸。

它可拆可合,適合各種規模和形式的創作。

它能適應不同的政治文化環境,既能做正統說教,也能純粹娛樂。

它的商業轉化率高,影視、遊戲、周邊商品都能形成產業鏈。

在這個快餐文化的時代,《封神》卻用幾百年的時間,證明了文化與創意結合的力量。它不只是一個故事,而是一個不斷自我更新的文化生態系統:既能在廟堂之上談「天命」,也能在市井之間講「熱血」,既能感動祖輩,也能俘獲年輕人的心。

也許,這正是它能從元明一路封到今天的祕密。

Comment by Story Link on July 3, 2025 at 10:19pm

《邱吉爾:與命運同行》, / 安德魯.羅伯茨(Andrew Roberts), / 胡訢諄,整理 / 聯經出版編輯部)

《邱吉爾:與命運同行》溫斯頓.邱吉爾,以善辯聞名的政治人物,英國二戰時期的首相。有他所在的議會、演講場合絕對不會無趣。人們甚至把他的演說當成娛樂,爭相前往觀賞。直至晚年他體力無法再應付之前,他的演講稿都由他親自構思,再用口述的方式讓祕書打出來。邱吉爾鋒利的文筆和演說的技巧,都是由年輕時的經驗學習累積,經過不斷磨練而成。關於演說的方式,他自有一套技巧與方法。〔本文摘自《邱吉爾:與命運同行》一書。〕

一八九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歲的邱吉爾寫了一篇文章,題為〈修辭的鷹架〉(The Scaffolding of Rhetoric)

所有賦予人類的才華中,沒有如同演說的天賦如此珍貴。享受這個天賦的人擁有比偉大國王更長久的威力,他是世上獨立的力量。儘管被政黨拋棄、被朋友背叛、被剝奪職位,任何控制這股力量的人依然令人生畏……槁木死灰的公民,即使受到單調生活中的犬儒主義保護,亦無法抵抗其強大的影響。從毫無反應的沉默,他們逐漸表達肯定,接著完全同意演說者。歡呼愈來愈大聲、愈來愈頻繁;熱忱瞬間增加;直到他們受到情緒拉扯而無法自已,受到熱情撼動而順從指示……看來所有優秀的英語演說都有共同特徵……修辭的威力不完全來自贈與,也不完全來自學習,而是來自培養。演說者特異的性情與才華必須與生俱來,藉由練習推進他們成長。演說者是真實的。修辭部分是人造的……演說者是大量熱情的化身……在他能感動他人的淚水前,必須先流下自己的。為了說服他們,他自己必須相信。他可能時常矛盾。他永遠不會刻意虛偽。

「有時候,稍微但不至於反感的結巴或停頓,可以幫助集中聽眾的注意力。」邱吉爾在文章這麼寫,「但通常淸楚響亮的聲音能夠表達思想。」從小他就把「s」發成「sh」。他曾接受皇室醫師菲利斯・瑟蒙爵士(Sir Felix Semon)治療。瑟蒙告訴他,他的嘴巴或舌頭並無器官上的缺失,因此唯有努力練習才能痊癒,因此他不斷重複「我看(see)不見西班牙(Spanish)的船(ships),因為他們不在視線(sight)內」。一九〇五年,他要瑟蒙剪掉一條他認為無用的舌頭韌帶,幸好醫生拒絕。之後多年,他發出「s」時的齒擦音相當明顯; 晚至一九一三年,一位國會大廳記者寫道:「光是那個發音的問題就會拖累多數人,但是邱吉爾的心智與舉止散發強大能量,讓你忘記那件事。」如同他的文章表示,邱吉爾知道那個問題,但不認為那會阻礙政治生涯。

邱吉爾相信偉大的演說有五項「要素」。首先是「準確評估單詞」,即「連續使用最佳的可能單詞」。……第二項要素是聲音。他寫道,「聲音對人類大腦的影響眾所皆知。」「當演說者訴諸技巧時,他的語句就會拉長、高低起伏、鏗鏘洪亮。片語特殊的平衡產生一種節奏,反而比較像無韻詩,而非散文。」……第三項要素是逐漸堆砌論證。「連續代入數起事實,全都指向一個共同方向……觀眾預期結論,而最後幾個單詞就會落在如雷般的贊同聲中。」第四項是使用類比,可以「將確立的眞理翻譯成簡單語言」。……(如他的)父親曾在致詞時說,「我們在印度的治理,可以說是一張攤開的油紙,將風雨阻絕在深遠的仁慈之海之外。」邱吉爾在演說中不斷使用類比,看似自然,但卻如同他的文章所示,全部都是深思熟慮的藝術技巧。(下續)

延續閱讀:霍華德·加納《領導大師風雲錄》札記

Comment by Story Link on July 2, 2025 at 8:54pm

(中略)放眼他的政治生涯,邱吉爾常被批評演講用詞極端誇大。幾乎無人知道這完全是刻意,是他演說技巧的重要部分。這些「鋪張」──他用的術語──的設計,用意在於為他贏得名聲與關注,並讓他持續處在辯論的焦點,但這也導致他惹上爭議,招來懷疑。等到二戰逼近,希特勒完全崛起時,他採用的誇大方式終獲證實有用,但數十年來,他都用在不同、次要的議題。

我們應該心存喜悅,命運以這樣的責任榮耀我們;我們應該心懷驕傲,在國家存亡之際,我們守護她的生命。

編按:邱吉爾的演說,在二戰時期大大鼓勵了英國人民,搭配著廣播的播送,邱吉爾的聲音和他言語傳達到英國各地,聚集了英國人的向心力。廣播音檔流傳至今,依然蘊含著強大的力量,同時也多了一份歷史的重量。

一九三八年三月二十四日星期四,邱吉爾發表人生最有力的演說之一,論納粹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威脅。《凡爾賽和約》把三百五十萬種族上的德國人歸在新建的捷克斯洛伐克邊界內,他們多數在蘇臺德地區(Sudetenland),此時希特勒要求他們併入第三帝國。這將使得捷克斯洛伐克在戰略上毫無防禦。張伯倫曾警告,如果德國與捷克斯洛伐克之間爆發戰爭,「相當難說戰爭會在哪裡結束,而政府會介入多少。」

在那次辯論,邱吉爾呼籲成立軍需與防禦的部會:

我已經將這個議題在議院實實在在地呈現。幾乎所有的講者都說,如果我們現在不勇敢抵抗獨裁者,就只能準備著有那麼一天,必須在更險峻的局勢中抵抗。兩年前是安全、三年前是容易,而四年前可能只需稍微調度即可糾正局勢。但從此開始一年後,我們會是如何?我們在一九四〇年又會是如何?

他的想像力生動,他的遣詞悉心:「我曾見過這座知名島嶼有氣無力地步下通往暗黑海灣的階梯。那道階梯起初寬廣優美,但是過沒多久就走到地毯的盡頭,再往前一點只有石板,又再往前一點,石板就在你的腳下破碎。」……

邱吉爾繼續說:

回頭看這過去五年,也就是從德國認真重整軍備,並且公開尋求報復開始的五年。如果我們研讀羅馬與迦太基的歷史,就能理解事情發生的緣由。從三次布匿戰爭得出明智的見解並不困難; 但是如果致命的災難突然降臨英國與大英帝國,即使過了一千年,歷史學家對我們的遭遇仍會百思不得其解。一個勝利的國家,手中應有盡有,怎會任憑自己遭人踐踏,丟棄所有巨大犧牲與絕對勝利獲得的一切?──隨風而逝!現在勝利的一方變成被征服的一方,而那些在戰場上棄械投降、請求停戰的人,正大步邁向征服世界。局勢就是如此──這就是一點一點發生的可怕轉變......

此刻正是喚醒整個國家的時候。也許這也是最後一次這個國家能被喚醒、擁有預防戰爭的機會,或者如果我們預防戰爭的努力失敗,便是擁有勝利的機會。我們應該將所有阻礙放置一旁,團結人民所有力量與精神,盡心竭力,再次高舉偉大的不列顛民族,站在全世界面前; 因為這樣一個民族,挾帶自古以來的活力崛起,在這個時刻,甚至可以拯救文明。

編按:下方為一九四○年五月十三日,邱吉爾的首相初演說。

如同我對這個政府的同仁所言,我想對議院說:「除了鮮血、苦幹、眼淚、汗水,我無可奉獻。」橫在我們面前的,是最嚴峻可怕的磨難。我們將面對持續漫長時間的奮鬥與痛苦。你們問,我們的政策?我會說:從海上、陸上、空中作戰,窮盡所有上帝賦予我們的潛能與力量; 發動戰爭,對抗那黑暗、可悲、繁多的人類罪行中,有如猛獸的暴政。那就是我們的政策。你們問,我們的目標?我用一個詞回答:勝利。不計代價的勝利,不畏恐怖的勝利,無論這條道路多麼漫長艱辛; 因為,沒有勝利,就無法存活。認清吧,沒有勝利,大英帝國就無法存活,大英帝國代表的一切也無法存活,世紀以來人類邁向目標的動力與衝勁就無法存活。但我以振奮的精神與希望承擔起我的任務。我確信我們的事業不會挫敗,不會令人失望。在這個時刻,我有資格要求全體協助,所以我說:「來吧,讓我們團結力量、共同前進。」

Comment by Story Link on July 1, 2025 at 10:25pm

(續上)編按:下方為一九四○年六月四日,二戰著名的演說。

我們將持續到底,我們將在法國奮戰,我們將在海洋奮戰,我們將以不斷滋長的信心與力量在空中奮戰。我們將保衛我們的島嶼,不計一切代價。我們將在海灘奮戰,我們將在機場奮戰,我們將在原野與大街奮戰,我們將在山丘奮戰。我們永不投降。而且即使──雖然我完全不相信──這座島嶼或其大部分都被征服或挨餓,那麼我們海外的帝國,由英國艦隊武裝保衛的帝國,將會繼續對抗,直到──由上帝決定──新世界,帶著新的權力與威力,站出來解救並解放舊世界。

命定之人並不靜候差遣,而是應運而生。他們不尋求認同,是以自身存在印證命運之必然。

編按:雖然邱吉爾一直以來都善於為自己所辯護,但唯一一次,沉默更勝於言語。當張伯倫政府無法繼續,保守黨必須選出新的繼任者,張伯倫本人更傾向於哈利法克斯,但同時不能撇開邱吉爾這個競爭者。一九四○年五月九日,張伯倫、哈利法克斯、馬傑森和邱吉爾,四人會議討論繼任者。

國會席次相對少數的工黨,並無權力選擇哪一個保守黨人接任首相,艾德禮、摩里森、道耳吞在前一天晚上表示支持哈利法克斯,但支持邱吉爾的人也一樣多。(儘管哈利法克斯是在城堡出生的世襲子爵,但他曾支持印度自治領,而且跟工黨領袖私交甚篤。)艾德禮與格林伍德離開後,張伯倫立刻找來馬傑森,和邱吉爾與哈利法克斯討論,如果工黨拒絕加入他領導的政府,應該讓誰擔任首相。五月九日下午四點三十分,這四個男人在這個無紀錄的會議說了什麼,必須從數個來源不同與可信程度不同的資料拼湊。最可信的敘述可能是亞歷山大・賈德幹的日記。

會議結束後,哈利法克斯立刻去找他。「首相、溫斯頓和我討論了可能性。」哈利法克斯告訴他,「首相說我是最可接受的人選。我說那會是個無能的職位,如果我不主責戰爭(作戰),而且如果我不領導議院,應該就沒有價值。我認為溫斯頓是較佳的選擇。溫斯頓並不反對。他非常和善且客氣,但卻表現出他認為這是正確解答。大黨鞭和其他人認為議院的氣氛已經轉向他。如果張伯倫繼續留在內閣──他準備這麼做──他的建議和判斷可以鞏固溫斯頓。」哈利法克斯曾任印度總督,並且是兩任首相的心腹。和平時期,他大可留著邱吉爾,目的就和勞合喬治、鮑德溫當時一樣,但是如同他前一天向巴特勒坦承,知道戰爭時期,他很快就會被丟進影子裡。因此,哈利法克斯自行放棄,實為正確判斷。

邱吉爾對那次會議的敘述寫在八年後,會議的日期和時間都寫錯了,而且連馬傑森在場的事也省略。「我的政治生涯經歷許多重要會議,」他寫道,「而這次必定是最重要的。通常開會我的話都很多,但這次我保持沉默。」邱吉爾表示,「漫長的中斷」後,似乎比停戰紀念日(Armistice Day)兩分鐘的默哀還久,哈利法克斯才幾乎尷尬地脫口而出,由於他的貴族爵位,沒有資格擔任首相,此時邱吉爾才說:「顯然責任將會落在我身上──事實上已經落在我身上。」在這個版本裡,為了當上首相,邱吉爾除了保持沉默,什麼也沒做。戰爭結束很久後,馬傑森幫朋友校對一本關於一九四〇年的書,並未修改裡面的一句話:「根據馬傑森所言,那段沉默其實短暫,幾乎立刻就被哈利法克斯極力主張邱吉爾更適合戰時領導給打破。」……一九五〇年代,邱吉爾告訴大黨鞭:「就這一次,我甚至不用幫自己的立場辯論。」一九六三年,湯米・湯普森的戰爭往事出版,表示會議之後邱吉爾立刻告訴他:「那是我人生唯一一次閉上嘴巴。」

(《邱吉爾:與命運同行》, 文 / 安德魯.羅伯茨(Andrew Roberts), 譯 / 胡訢諄
整理 / 聯經出版編輯部)

Comment by Story Link on July 20, 2024 at 4:08pm

陳明發〈關鍵詞 2024〉貓意

問貓:魚兒要怎樣才活得自信;活得逍遙自在?


貓答:它們要敢敢跳出來!


Comment by Story Link on July 19, 2024 at 12:22pm

陳明發《關鍵詞2024自以为是

台上:雖然我們牢牢掌握了政権,却從不自以為是。

台下:這句話,就很自以为是了。


(19.7.2024)

Comment by Story Link on July 8, 2024 at 12:59pm


陳明發《世說新語 2021》4 老花


父:兒子快來看發生了什麽事,電視屏幕濛濛的。


兒:老爸,你把老花眼鏡脫下來就沒事了。
(8.3.2021 臉書)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