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發詩想》接受

自我接受比自我肯定重要。有些人想自我肯定,又覺得自己還不夠資格,唯有在腦子裏翻箱倒櫃、想方設 法,看還有什麼是可以用來加足條件的。可是,再怎麼努力也找不到了,就只好自己調高現有的價碼。心裏卻是很清楚,本身還不到那段數,便在人前神經質的自我 廣告,不必要的自大拌著自卑變形,聲音特別刺耳。他真正需要的其實是自我接受,一種“這就是現在的我了,怎樣? ”的坦然。。

(Photo Appreciation: Illusion by Marco Casella, http://www.facebook.com/marco.casella.ph)

Rating:
  • Currently 4.66667/5 stars.

Views: 18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Host Workshop 2 hours ago

Moneycontrol 的評論寫道:“It starts off like a tense hijacking story but slowly turns into something much deeper… the film looks at how governments, media, and ordinary people handle chaos, and how truth often gets twisted in the process.”「它起初像是一場緊張的劫機戲,卻逐漸轉變為更深層的探問——電影審視政府、媒體與平民如何面對混亂,以及真相在過程中如何被扭曲。」

在卞導筆下,「真相」與「謊言」並非對立,而是互相依附的雙生體。正如片中角色「某人甲」(無名氏 Mr. Nobody)說的那句名台詞:
“Even the truth lies. And lies also tell the truth.”「真相也會說謊,而謊言也能說出真相。」

這已經不只是電影裡的對白,更像是整個當代政治與媒體環境的寓言。

表演與角色:人性在荒謬中的微光

許多評論指出,《好消息》的另一大亮點在於演員群的表現。Moneycontrol 評道:
“Sul Kyung-gu plays Nobody with quiet power… Hong Kyung brings energy and innocence.”「薛景求以靜默的力量演繹出『無名氏』的神秘,洪暻則為角色注入了能量與純真。」

兩人的對手戲構成電影的情感軸心——前者象徵被權力體系吞噬的理性修補者,後者則代表仍相信理想與榮譽的青年。當無名氏最後以高明之名重新命名自己時,這不僅是對勇氣的致敬,更是對「匿名」政治世界的一種反諷。


Asian Movie Pulse 形容這種角色對比為:「a duet between cynicism and conscience」(「犬儒與良知之間的二重奏」)。的確,《好消息》的力量不在於事件的真相,而在於那份仍想追尋真相的「執念」。

節奏與結構:當諷刺過載

然而,《好消息》並非完美無瑕。多數評論指出,影片中段節奏出現鬆散。


But Why Tho? A Geek Community 的影評指出:
“…the pacing wobbles about halfway through… joke sequences running too long.”「電影進行到中段時節奏開始搖晃,某些笑點橋段拖得太長。」

這種節奏問題也許是風格的代價:當電影企圖同時成為政治諷刺、歷史再現與人性劇時,它必須在嘲諷與真誠之間不斷轉換。這種張力在前半段是力量,在後半段則可能成為負擔。


Rotten Tomatoes 上有評論指出:
“…the characters are such exaggerated clichés that they can’t be taken seriously.”「角色被設計得過於類型化,以至於難以讓觀眾真正認真對待。」

卞導顯然有意為之——那些誇張的官僚、失靈的將軍、冷漠的政客,都像是現實的放大鏡。但對某些觀眾而言,這種「象徵性」或許削弱了情感的共鳴。

從荒謬回望真實

影片最後,某人甲對高明說道:
“Sometimes the truth lies on the far side of the moon. But that doesn’t mean what’s on the near side is fiction.”「有時真相藏在月亮的後面,但這不代表前面就是虛構。」

這段話不只是安慰,也是本片的核心哲學。《好消息》在結構上或許鬆散,在節奏上或許過長,但它所揭示的現實卻無比銳利:人類在歷史事件中最害怕的,不是謊言,而是真相太複雜。


如同 RogerEbert.com 這麽總結:
“The film keeps its energy and absurd humour alive for over two hours, proving that truth, no matter how buried, can still make us laugh in despair.”「這部電影能在兩個多小時裡保持能量與荒謬的幽默,證明了即使真相被掩埋,我們仍能在絕望中笑出聲。」

結語:黑色喜劇的現代寓言

《好消息》最終不是關於劫機的故事,而是關於如何面對權力、謊言與真相的故事。它用戲謔包裝悲劇,用荒謬揭露現實,用笑聲逼問我們:在這個資訊氾濫、政治滑稽的時代,我們究竟還相信什麼?

某人甲最後所說的:“It’s still the moon. It doesn’t need a name in order to exist.”「它依然是月亮——不需要名字,也能存在。」

或許,這正是卞成賢想告訴我們的「好消息」:即使世界愈發荒唐,誠實與勇氣仍有其存在的意義。

Comment by Host Workshop on July 5, 2025 at 7:34am

愛墾APP:陳明發博士提出的「情動轉折」速度性與性愛高潮作為臨界場域,為跨領域地討論身體與感知、語言與無語、快慢與回應的關係,提供了非常具體的實踐場景。以下從跨領域視角,整合前沿研究與「情動轉折」理論的幾個呼應點:

一、社會層面(Societal):主體性、規訓與情動規範化~Eve Sedgwick、Lauren Berlant 等研究指出,性愛並非純粹個人經驗,而受到文化與社會對「可被表達的感覺」的規範與調控。例如:羞恥感(shame)與高潮的公開/隱匿性,構成了「情動治理」的實踐。在此脈絡中,性愛高潮的強度、節奏與時間性,其實折射出社會如何規範「哪些感覺是合宜的/有價值的」。

與情動轉折共鳴~社會層面的情動研究指出,感覺的「速度」與「強度」並非單純生理現象,而是「政治性的身體事件」:某些族群(如性少數、女性、老年人)的高潮經驗被系統性地邊緣化或剝奪其語言描述的能力。

二、心理層面(Psychological):情動調節與時間性感知~研究如Lisa Feldman Barrett(情動建構理論)指出:情感不是內在固定狀態,而是語境中構成的心理預測過程;快速變化的感官輸入需與過往經驗建構之「概念」快速匹配——這就是心理層面的「情動速度」。高潮時身體與情緒的同步變化,正是「心理建構」極限的考驗點:主體能否追得上情動強度的節奏?

與情動轉折共鳴~情動非線性地構成我們「對變化的反應力」,這與陳明發所說的「能否及時轉化身體經驗」高度一致。

三、生理層面(Physiological):自律神經與性高潮的「閾值」機制~性高潮時的情動強度,涉及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短時間交替與同步。研究顯示,身體在感受強度上升時,存在一個臨界「轉換點」,進入完全不同的神經生理狀態。

與情動轉折共鳴~此生理「轉向」(turn)幾乎是不可語言的,也即是陳明發博士所說的「語言化前那一瞬身體被觸動的節奏性力量」。它提供了可度量的節奏(如心率變化、皮膚電反應),而不僅是敘述。

四、認知層面(Cognitive):高潮時的「知覺延宕」與意識分層~某些神經現象(如時間感扭曲、主體邊界模糊)是高潮狀態的特色,也與認知神經學中的「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相應。此時,身體與外界的知覺界線模糊,意識與無意識的交界也在重組。

與情動轉折共鳴~意識不是穩定的,而是在「情動驅動下的動態流動狀態」。在高潮中,主體經歷的是「語言與身體邊界的重構」,正是affective turn關注的轉折點(threshold crossing)。

五、行為層面(Behavioral):節奏性感知與「回應」的能力~在性愛互動中,高潮的生成並非單方面發生,而是一種「交互節奏」(affective attunement)的生成性過程。諸如 Daniel Stern 的「情動協調理論」(affect attunement)指出,行為上能否同步、呼應對方的節奏,決定了情動的質與強度。

與情動轉折共鳴~情動不是靜態擁有的,而是身體對另一個身體、對空間與氣氛所做出的反應與變奏(即陳氏的「是否能及時轉化這種變化」)。

六、情感層面(Affective/Emotive):感受「流」與「中斷」的節奏~高潮不是線性強度遞增的結果,而是感覺流動與中斷(flow/interruption)之間的複雜節奏。正如 Brian Massumi 指出:真正的affect發生在「尚未被知覺之前」的一瞬,也尚未被語言抓住。

與情動轉折共鳴~情動不是狀態(state),而是變化的可能性(potential)。高潮就是這個變化最密集的點:尚未固定為語言與意義,但已震動主體的感知系統。

結語:高潮作為「感知轉折點」的理論資源~將「性愛高潮」視為「情動、感知與語言交界的臨界點」—— 與「情動轉折」理論中的基本命題高度對應,即:情動不僅是被表達的結果,而是轉變、節奏與生成;主體並非情感的來源,而是被節奏牽動、被感知導引的一個「臨時節點」;快慢之間,不是邏輯推演,而是美學與身體的節奏博弈。

Comment by Host Workshop on June 15, 2024 at 4:00pm

[南宋] 蘇洵〈六國論〉白話譯文

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銳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於割地賄賂秦國。割地賄賂秦國,自己的力量就虧損了,這是滅亡的原因。有人說:「六國相繼滅亡,全都是由於割地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割地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割地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因為他們失去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單獨保全。所以說:『弊病在於割地賄賂秦國』啊!」


秦國除用攻戰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還得到諸侯的割地賄賂),小的就獲得城鎮,大的就獲得都市,把秦國由受賄賂得到的土地與戰勝而得到的土地比較,實際上有一百倍,把諸侯賄賂秦國所失去的土地與戰敗所失去的土地比較,實際上也有一百倍。那麼秦國最大的欲望,諸侯最大的禍患,當然就不在於戰爭了。

回想他們的祖輩父輩,冒著霜露,披荊斬棘,因而才有一點點土地。可是子孫們看待它卻很不珍惜,拿它來送人,就像拋棄小草一樣。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後才能睡上一夜安穩覺。待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打來了。那麼,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沒有滿足;誰送給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誰就越急。

所以不用打仗,誰強誰弱、誰勝誰敗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國落到滅亡的地步,按理本來應當這樣。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像抱著柴草救火,柴草沒有燒完,火就不會熄滅。」這話說得在理啊!


齊國不曾割地賄賂秦國,最後也隨著五國滅亡,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它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五國啊。五國滅亡之後,齊國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君主,起初有遠大的謀略,能夠守住自己的土地,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國雖然是個小國,卻滅亡在後,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

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為對付秦國的策略,才招致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與秦國多次作戰,敗少勝多。後來秦國又兩次攻打趙國,李牧接連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讒言被趙王殺害,都城邯鄲就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卻沒能堅持到底啊。

況且燕趙正處在其他國家被消滅了的時候,可說是智謀已盡,力量單薄,戰敗而亡國,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啊。假使當初韓、魏、楚三國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秦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麼勝敗存亡的命運,如果與秦國較量,也許還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國把賄賂秦國的土地封賞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意禮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齊心協力向西對付秦國,那麼我擔心秦國人連飯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這樣的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制,土地天天削減,月月割讓,以至於走向滅亡。

治理國家的人切不要讓自己被敵人積久的威勢所脅制啊!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可是還有能夠不割地賄賂而戰勝秦國的形勢。如果憑著一統天下的大國,卻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

創作背景


《六國論》的歷史背景應從兩個角度著眼:一是蘇洵論述的六國滅亡那個歷史時期的情況,借以了解蘇洵立論的根據;二是蘇洵所處的北宋時代的歷史狀況,借以明確蘇洵撰寫《六國論》的針砭現實的意義及其寫作上的特點。


北宋建國以後,鑑於唐末藩鎮割據,五代軍人亂政,因而實行中央集權制度,解除節度使的權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軍,將地方的政權、財權、軍權都收歸中央。

為了防范武將軍權過重,嚴令將帥不得專兵,甚至外出作戰,也必須按皇帝頒發的陣圖行事。將官經常輪換,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致使軍隊沒有戰斗力。這樣的措施雖然杜絕了軍閥擁兵作亂,但是也造成軍事上的衰頹。

北宋建國後一百年間,北宋軍隊與遼、西夏軍隊大小六十餘戰,敗多勝少。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導致官僚機構膨脹和軍隊不斷擴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實不限制兼並的政策,土地集中現象嚴重,貴族佔有大量土地,社會矛盾尖銳。

政治上的專制腐敗,軍事上的驕惰無能,帶來外交上的極端軟弱。到蘇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遼和西夏上貢大量銀兩以及商品。這樣賄賂的結果,助長了遼、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也就是說當時的北宋四周環伺,政策上求和,積貧積弱,而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實撰寫《六國論》的。(百度百科)

註: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北宋文學家,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父子三人被稱為「三蘇」,均名列「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傳世。曾任校書郎、主簿等微官,追贈為光祿寺丞,贈太子太師。

Comment by Host Workshop on March 20, 2021 at 4:34pm


福柯·‘診斷’和改造現實的批判手段

福柯的‘關於我們自身的歷史存在論’,主張使歷史從話語體系中解脫出來,還原成它的實際結構,揭示其中隱含的權力鬥爭狀況,成為‘診斷’和改造現實的批判手段。

同時,還要讓歷史自身重新講述它被閹割的過程,展示它自身的本來面目,以利於我們認清自身被宰制的歷史原因。


為了使這種方法和研究藝術變得越來越熟練,福柯不惜一再地通過他在各個時期的著作,將現實折疊到歷史中,並不斷地又將歷史的脈絡展現在現實的社會結構中,讓歷史的被扭曲的圖景,重新活生生地呈現在當前的系譜學論述中(參見《瘋癲與反理性:古典時期瘋癲的歷史》、《精神病診療所的誕生》、《語詞與事物》、《監視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及《性史》等)。

在他的題為《必須保衛社會》的法蘭西學院演講中,福柯以大量篇幅,分析了西方的各種戰爭話語和歷史話語的相互重叠及相互轉換,以揭示當代歷史學為統治勢力服務的真正面
目 (Foucault, 1997)

Comment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May 24, 2015 at 8:13am

亦舒·中環風

中環風你知道嗎?上班穿的衣服,最好要有領子,胸口那部分,能不露就不要露。

襯衫的袖子不能太寬,頭髮不要爆炸,半截裙子溫文,鞋子要有點跟。

每處地方有它自己的法律——沒穿牛仔褲已有三四個月矣。

老板希望女職員斯文漂亮,賺五千最好三千五穿在身上,讓他看著舒服。

不成文的規定星期六上午原本可以穿西裝褲,但最好還是裙子套裝,面孔上稍微一點化妝。真是另一個新世界,俗雲活到老學到老。

連飾物都講究呢,大串大串的假珠鏈最好別出現,只合小小的K金首飾。這是中環。

Comment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May 15, 2015 at 9:44pm

亦舒·很愛一個人才會為他生孩子吧?

宋小鈺低聲問:“要很愛一個人才會為他生孩子吧?”


常春訝異:“不,要很愛孩子,才會生孩子。我從來不為別人生孩子,我只為自己生孩子。”

肯覺悟的人總是不錯的,執迷到底,才可怕呢。

變心的愛人不會為任何原因再回頭。

出來做事,能力固然重要,但處事也要服眾。

據說,逛時裝店的秘訣是穿戴得比店裏貨物更名貴,那樣,才會得到服務員的尊重。

淑女的分別是,無論做什麽,嘴巴不能提。

性格深沈的人最占便宜,喜怒不形於色,控制場面,永據上風。

Comment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April 21, 2015 at 11:32pm

舊同學

那日遇見小學與中學的同學寶心,大家面對面,表情尷尬,想笑不知笑些什麽,想哭又實在太愉快,一切明證起來,咖啡室的氣氛都兩樣了。我們在十歲那年相識至今,其中老長一段日子失去聯絡,如今她尋人般把我自茫茫人海中尋出來,我倆不停地說著瑣碎的事,總以“你記得嗎——”來開頭。然後捧著頭,拍桌子,大笑。除去父母兄弟,寶心恐怕是我認識最長久的人,而且我們也沒有吵過架,見面後也沒有縱使相逢應不識,一眼就把對方認出來。一直到回家,問父母:“記得戴寶心嗎?戴寶心。”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