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學術] 奧圖‧夏默(C. Otto Scharmer):U型理論 下

文化差異與語境問題:不同文化中對“靜默”、“直覺”、“開放的心/意志”等內在態度的接受度差異很大。有些文化更偏重直接、行動、效率;對抽象或“靈性/內在覺察”的價值可能會被懷疑或看作不務實。這可能限制這套理論的普遍採用。

風險落入新形式的權威或意識形態:有批評者(如 Kühl 等)認為,Theory U 有時可能被過度理想化,或被某種共同意圖/意識形態/領導者的願景所主導,使得「讓未來浮現」這類過程中,領導者或幾人群體的主觀性過大,而忽略不同利益方之間的權力關係/利益衝突。若沒有妥善處理權力、差異、結構性的不公平,其結果可能偏離理想。 (部分批評見於文獻) (Taylor & Francis Online)

可持續性與擴張性問題:在小範圍/先驅者群體中 U 過程可行且效果顯著,但當要在大系統、跨國機構、政府部門中擴大時,如何保證這樣的覺察態度與內在轉變能被維持,如何轉化為制度性結構/政策/流程,是挑戰。

科學驗證/實證研究相對較少:雖然有許多案例與敘事,但在學術上,要針對這套理論中每一環節進行嚴格的可測試實驗或比較研究的文獻並不多(如哪些組織導入 U 過程後與控制組相比,在績效/文化/創新能力上具體差異為何,也受時間影響如何等)。這意味著若要被某些科學/管理學界接受,其證據基礎還在持續累積中。

實踐應用/案例

以下是一些 Theory U 在真實世界中被應用或實驗的情況,以及它的效果與挑戰:

u-lab / Presencing Institute 的培訓與學習社群:有許多個人與組織通過這些平臺學習 U 過程,用於社會創新、公共政策、可持續發展、氣候行動等多個領域。這些項目通常跨部門/跨利益相關者,有助於創造共識與新想像。 (new.u-school.org)

在企業內部的原型實驗(prototyping):一些公司用 U 的原型實驗來試驗新服務/新產品/新流程,以較小風險測試改變,再進行擴展。這有助於快速學習與調整。 (transdisciplinaryleadership.org)

公共與社會領域的應用,例如非政府組織、跨部門公共政策合作、多利益者對話等,其中 U 過程幫助不同利益方跳脫各自定位與利益辯論,更能從共同的未來願景來協作與共創。這在一些國家與區域環境治理/社區發展等領域見到潛力。 (future-almanac.org)

與其他理論/思想的比較關係

有幾個可比擬或相關的理論/思想,可以幫助我們理解 Theory U 的特色與限制:

與 Peter Senge 的 Learning Organization、組織學習理論有很深的連結。Schramer 曾被影響,也與之合作。 Theory U 加強了學習組織理論中內在觀察/心智模型/共享願景等元素,但更進一步強調未來可能性與內在轉變。 (new.u-school.org)

與 mindfulness、靈性、直覺、內在覺察等思想接近。這在西方管理科學中不那麼常見,但在近年來越受到重視。相對於只注重策略/運營/結構的變革理論,Theory U 在意識與存在層面投入較多。

與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有共通之處,特別是 prototyping、iterative feedback、對使用者/利害關係者的觀察等,但 Theory U 更強調內在態度與未來願景/意圖的作用。

在領導力變遷中,與協作型/變革型領導(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uthentic leadership 等)理論也部分重疊,但 Theory U 更強調「共同創造」(co-creating)與「系統生命場域」(social field)以及超越既有制度/模型的轉化。

潛在的挑戰或批判性思考

除了前面提到的限制之外,這裡是一些在實踐與理論延伸上值得反思的方向:

權力與不平等的問題:在很多情況下,制度、資源、權力結構對誰能發聲、誰能「感知未來」、誰能決定原型都非常重要。若沒有刻意讓弱勢/邊緣群體參與,或者沒有平衡權力動態,所謂的「共創未來」可能只是既有權力者重塑既有利益。

過度理想化或淡化現實阻力:U 過程中所需的開放、靜止、讓來等階段容易受到組織內文化、壓力導向、績效要求/短期目標的制約。在現實中,很多領導/管理者可能沒有時間/資源/支持來做這些內在調整。

衡量與評估困難:如何評估 Presencing 的效果?如何知道組織已經「從未來浮現處」回到當下的行動,並且這樣的行動比傳統方法效果更好?缺乏標準化、可比較的量化指標是一個瓶頸。

可用性與普及性:在發展中國家或資源有限機構中,可能難以有長期投入、深度培訓、沉浸式體驗等支持。這可能造成只能在具備資源與意願的先進組織內展開成效,而難以廣泛普及。

文化與語境差異:如上所述,某些文化可能對「靜默/冥想/直覺/內在感知」不太熟悉或不太重視,可能需要調整語言與方法以貼近當地文化。否則容易被看作“新時代”或“模糊不清”的東西,而被忽略。

應用建議

基於上述優缺點與實踐情況,我認為 Theory U 在以下情況特別有潛力,但也要注意哪些條件比較關鍵:

適合的情境

當環境不確定性很高,市場或制度變化快速,而過去經驗不太可靠的時候。

當組織或團隊願意/被允許做“慢工夫”的內在工作,包括願意停下來、反思、聆聽、讓潛在未來浮現。

當參與者來自多元背景/跨部門/跨利益關係人,需要新的共識或未來願景。

在公共政策、社會創新、環境治理、教育改革這樣需要長期且系統性變革的領域。

在應用上要注意

領導者與推動者需理解內在維度的重要性,不只是策略或技術層面的改變。

組織要提供資源與支持,包括時間、空間、容許不完美的原型/實驗,允許錯誤與調整。

要設計方式讓不同利益者能共參與,包括弱勢者/邊緣者,以避免權力失衡。

建立一些中介指標或評估機制,即使不能全面量化,也能追蹤過程中的變化(例如領導心態變化、決策過程中聆聽與對話的質量、原型實踐中的反饋與學習)。

要本地化/語境化,有時需要改變語言、比喻或方法,以符合文化習慣與組織/社會環境。

Views: 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