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札哈哈蒂:我沒有一份二十年計劃,但我永遠打算改變體制。最後做些理論性的案子。無論那會是什麼樣的案子。當你在蓋某件案子時,大家會認為你過去的某種做法行得通,為何不如法炮制?我認為建筑和科學一樣,如果你不在實驗室做些研究,就無法發現解藥。我認為,透過研究而不斷拓展界線很重要,你從你自己的作品中學習。(Photo Appreciation: Color of Light #5239 by Anton CHERKASHYN)
Tags:
Albums: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
Comment
孤帆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解析:孤帆象征著離別、漂泊與無盡的旅途。在李白的這首詩中,孤帆遠去的景象讓讀者聯想到分別的無奈與生命旅途的孤獨,成為呼喚離別情感的重要物件。
烏啼
杜牧《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解析:烏啼(或鳥啼)在中國詩歌中往往與哀愁、思鄉、離別等情感聯系在一起。詩中的鳥啼聲不僅喚起對春天景象的描繪,更喚起對古代繁華消逝的歷史感懷,成為時間流逝與物是人非的象征。
古道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解析:古道是漂泊與孤獨的象征。在馬致遠的這首元曲中,古道與瘦馬、夕陽等意象共同構建了一個孤寂、漂泊的氛圍,喚起了讀者對流浪者無盡哀愁的同情與共鳴。
酒杯
王翰《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解析:酒杯在詩中象征著豪邁與悲壯,尤其在戰場或離別場景中,酒杯不僅是飲酒的器具,更是詩人抒發壯志未酬、豪情萬丈的象征,喚起了對生命短暫與征戰無常的深刻思考。
紅豆
王維《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解析:紅豆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著相思。王維的這首詩通過紅豆這一物件,將愛情與思念具象化,成為表達相思之苦的經典象征,具有強烈的呼喚性,直接觸發讀者的情感共鳴。
這些物件在古詩中不僅作為簡單的物質存在,更是文化與情感的象征,通過詩人的描繪,成為能夠激發讀者深層次情感與思考的「呼喚性物件」。
相关:呼唤型造物 evocative object The Etymology of Vocative Linguistic Theory on Vocative Conation & Affects Vivo's aesthetics 內容是Evocative Object 当符号呼唤象征
爱垦網评注·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文心雕龙》中西合璧
西方学者对《文心雕龙》中的想象力理论评价很高,认为刘勰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代表的跨时空的精神活动,与西方的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以及现代解构主义中的想象力概念有一定的对话空间。
尽管在跨文化诗学和文学理论的背景下,东西方在想象力的具体理解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刘勰的想象力理论通过对时间、空间、历史和自然的跨越性思考,展示了极为独特的美学智慧。
与西方文学理论的比较:西方学者在探讨《文心雕龙》中的想象力时,往往将其与西方的浪漫主义、形象学以及现代主义的想象力理论进行比较。例如,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中,诗人被视为通过想象力来超越现实,并创造新的世界。西方学者发现,刘勰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力观念与浪漫主义作家对时间、空间和灵感的跨越性探索有一定的相似性。刘勰提倡的通过“神思”达到对过去与未来的共鸣,与西方诗学中的“超越现实”的想象力有着相通之处。
想象力与诗意智慧的结合:一些西方学者,如Stephen Owen等,关注到刘勰的想象力不仅仅是审美或艺术的工具,更是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诗意智慧(Poetic Wisdom)。刘勰通过对“神思”的讨论,提出了文学创作中必须融入作家的精神思维,才能超越平凡的现实,创造出具备深远意象的作品。这种观点与西方学界对“想象力作为智慧的表现”的理解产生了共鸣,尤其是在浪漫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论中,想象力往往被视为通向“超越现实”的智慧桥梁。
神思与感性直觉的联系:西方学者对《文心雕龙》的想象力理论表现出浓厚兴趣,尤其是刘勰所提出的“神思”概念与感性直觉之间的联系。刘勰认为,想象力是一种精神直觉,通过这种直觉,作家可以感知到时间和空间的无限,能够从中汲取创作灵感。这种观念在西方学术界引发了与柏拉图“理念世界”理论的比较。柏拉图强调诗人的灵感源于对更高世界的领悟,而刘勰的“神思”则强调通过想象力达到对天地、时间和自然的共鸣,两者在精神超越层面上有相似之处。
跨文化研究中的想象力对话:西方学者也关注到,刘勰的想象力理论不仅是在中国古典文论中独树一帜,也可以在跨文化的诗学对话中产生重要影响。西方的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学者认为,刘勰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反映的想象力理论,与西方文学批评中的符号学、隐喻学等研究可以进行比较。在这些研究中,想象力被视为文本和现实之间的“桥梁”,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对世界的再创造。
刘勰与西方诗学家对想象力的不同理解:尽管刘勰的“神思”理论在西方学者中得到了高度的评价,但也有一些学者指出了东西方在想象力理解上的差异。例如,西方浪漫主义中的想象力更多强调个体的创造力与主观感受,而刘勰的想象力则更加注重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一致。这种差异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中的哲学基础:西方更倾向于强调个体主观性和自主性,而中国古典美学则更强调人与自然、历史的整体性与和谐。
具体的评价与贡献
Stephen Owen:作为著名的汉学家,他对《文心雕龙》的想象力理论做了深入分析。他认为,刘勰的想象力概念非常独特,不仅强调了创作时的灵感来源,还突出了作家对时空超越的感知。这种理解不同于西方强调主观情感的浪漫主义,而是更具哲学层面的深度,尤其体现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跨时空感受中。
James J. Y. Liu(刘若愚):他指出,刘勰的想象力理论具有丰富的隐喻性和象征性,强调通过“神思”进行创作的过程与西方的象征主义有相似之处。然而,刘勰的理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情感表达层面,而是深入到人与自然、历史的广阔联系中,这使得其想象力理论在全球文学批评中独具一格。
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
身为法国哲学家与汉学家,他在中西方思想比较中讨论了中国美学的“超越性”问题。他将刘勰的“神思”概念与道家思想联系起来,认为这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想象力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典思想中“道”的哲学概念。刘勰通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力表达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创作,而是达到了哲学的高度。
爱垦網评注·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林顺夫和王元化都是对《文心雕龙》有深入研究的学者,虽然他们的学术背景不同,但在对《文心雕龙》思想的诠释上有一些相似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
强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超越性
相同理解:林顺夫和王元化都认同《文心雕龙》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表达的超越时空的文学想象力。两位学者都认为刘勰强调文学创作中的“神思”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展示了文学创作中思维的自由性。
跨时空创作自由:他们都意识到刘勰在讨论文学时,试图揭示文学创作可以打破现实的时空障碍,让作家通过想象与历史、文化及遥远的空间发生联结。这个联结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核心描述,也是创作活动中精神力量的重要体现。
对刘勰的诗学思想的深度探讨:林顺夫和王元化都集中探讨了《文心雕龙》中的诗学思想,特别是关于“神思”的探讨。两者都认识到刘勰如何从哲学角度来理解文学创作中的想象力,认为这是理解文学艺术的关键。
《文心雕龙》的系统化研究:两位学者都对《文心雕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将其看作一部从哲学、伦理学、文学理论等多方面建构的文论经典。通过不同的研究视角,他们都展现了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性,尤其是它对想象力与精神创作力的探讨。
不同点
研究背景与方法
王元化:更多基于中国古代哲学与文论的传统脉络。他的学术背景深厚,擅长从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出发,结合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解读《文心雕龙》。王元化注重《文心雕龙》中的文化思想继承与发展,尤其是它如何作为古代文论的巅峰作品之一,通过对想象力的讨论传承了古代哲学中的精神自由观念。他的分析更多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性相结合。
林顺夫:作为一位国际知名的汉学家,林顺夫的研究不仅限于中国学界,而是更多地将《文心雕龙》置于中西比较文学和美学的框架中。他通过将刘勰的文学思想与西方文学理论(如浪漫主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等)进行比较,试图让西方学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核心概念。因此,林顺夫的研究更加注重跨文化的诠释与对话。
诠释的重点
王元化:更专注于《文心雕龙》中的伦理与文化价值,尤其是如何通过文学创作来反映文化传统中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他认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不仅是文学想象力的体现,还包含了创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深度理解和传承。这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在王元化看来,不仅是一种美学追求,也是一种历史与文化的责任。
林顺夫:林顺夫的诠释更偏向于从文学本体出发,探讨文学创作中的想象力及其时空超越性。他的重点在于分析刘勰如何通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来表达文学创作的精神自由,尤其是如何通过想象力来打破现实的限制,进入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他还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学理论来探讨这一思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
学术影响
王元化:在中国学界,王元化的研究对理解《文心雕龙》在中国古典文论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在文化、伦理与文学创作之间架构起深层联系有重要影响。他的发现深刻影响了对《文心雕龙》文化价值的再认识。
林顺夫:影响更多在国际学界,他推动了《文心雕龙》的跨文化传播,使得西方学者能够通过翻译与比较研究理解这一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要性。他对中西比较文学的贡献,让《文心雕龙》成为中西文学理论对话的桥梁之一。
王元化和林顺夫都对《文心雕龙》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并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理解上达成了一致,即文学创作能够通过想象力超越时空限制。不同之处在于,王元化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的角度进行诠释,强调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而林顺夫则侧重于跨文化视角,将《文心雕龙》与西方文学理论进行比较,更多关注文学创作的自由与想象力在艺术境界中的体现。(爱垦網站内评注笔记)
爱垦網评注·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神思”和“形神”
在西方学界,研究《文心雕龙》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是林顺夫(Shuen-fu Lin)。他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曾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担任中国文学教授。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文心雕龙》的研究贡献卓著。
林顺夫参与了《文心雕龙》的英文翻译与注释工作,为《文心雕龙》走向国际学术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帮助西方读者理解了刘勰文论的复杂性和深度,并通过注释展示了《文心雕龙》中的哲学、美学和文学思想的精髓。他的译注使得西方学界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中国文论经典的核心思想。
林顺夫在他的研究中深入分析了《文心雕龙》中的诗学思想,尤其是关于“神思”和文学创作中“形神”关系的探讨。他的研究聚焦于刘勰如何将文学创作与道家和儒家哲学结合起来,并通过此解读展示了《文心雕龙》作为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如何从哲学角度探讨文学的创造性问题。
他不仅探讨了其内部的理论架构,还试图将中国古典文论与西方文学理论进行比较。他通过将《文心雕龙》中的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浪漫主义的想象力理论等西方文学思想进行对比,帮助西方学界认识到中西文论的异同点,并推动了中国古典文论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与接受。
林顺夫的研究影响了许多西方学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他通过在美国的教学和研究,将《文心雕龙》的美学、伦理学与创作理论带入西方的学术讨论之中,激发了更多学者对中国文学与文论的兴趣。其工作不仅扩大了《文心雕龙》在西方学界的影响力,还帮助构建了中国文学研究的跨文化视野,为中西方文论的对话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对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林顺夫注重从文学创作的精神超越和想象力的时空性来解读这一概念。他结合了刘勰的诗学思想,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背景,为西方学界提供了一个既忠实于原文又易于理解的解释——
时空的超越性:林顺夫强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是刘勰对于创作者想象力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高度概括。在刘勰看来,文学创作中的“神思”(精神上的想象力和灵感)可以将作者的思想穿越千年,沟通古今,超越时间的限制。同时,这种“视通万里”也意味着文学创作通过想象力,可以跨越空间障碍,延展视野,达到对远方事物的精神感知。这一理论展示了古代中国文论中对于文学创作活动的一种超时空的理解。
创造性思维的自由性:刘勰的这句话不仅是在描述一种物理意义上的时空超越,更是在表达文学创作中的思想自由和灵感飞跃。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可以通过想象与思维的自由活动,打破现实的限制,进行无拘无束的精神游历,从而创造出超越时空的文学作品。这种自由性也是刘勰所推崇的“神思”的核心特质。
文化传承的连接:刘勰的“思接千载”不仅强调创作者的个人想象力,还体现出对文化传统的理解和承继。通过“思接千载”,作家能够与古代的文学和思想进行精神上的沟通,将过去的文化、历史、思想通过创作重新带入当下。这种跨越历史的连接,表现了文学创作中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作家通过作品参与文化对话的过程。
超越现实的文学想象:“视通万里”不仅是对现实中景物的想象延展,还是对更广阔的人类经验和世界观的探索。在创作中,作家通过想象,可以感知到那些远离日常生活的情感、思想或事物,从而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审美和思想内涵。林顺夫在这里与西方浪漫主义的想象力理论作了比较,认为《文心雕龙》中的“视通万里”与浪漫主义中的诗意想象存在相似性,即文学创作能够让作家打破现实的局限,进入到更高层次的思想境界。
爱垦網评注·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想象力
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对想象力的理论可以追溯到《庄子》和《文心雕龙》这两部经典。
《庄子》作为道家经典之一,注重“逍遥游”与“齐物论”中的自由想象。庄子推崇“心斋”和“坐忘”,倡导通过摆脱世俗束缚进入“无待”的境界,从而达到想象的极致自由。庄子主张打破人与万物的界限,想象力被视为通达天道、实现个体自由的重要途径。他以丰富的比喻、寓言展现了这种“无待”的超越性想象力。
《文心雕龙》作者是南北朝的刘勰,他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学创作、艺术想象等问题。在其中的《神思》篇,刘勰提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将文学创作中的想象力描述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思维活动。这种“神思”是文人的精神活动,通过想象力实现心灵的创造与升华。刘勰强调文思的飞跃与灵动,展现了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核心地位。
这两部经典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想象力:庄子注重哲学上的自由境界与无为状态,而刘勰则侧重文学创作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些思想共同为中国美学中关于想象力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现代对刘勰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一理论做出最有力研究与诠释的学者之一是王元化。作为中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他深入研究了《文心雕龙》的思想,对其中“神思”篇的阐释尤为突出。
在他的作品《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王元化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诗学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刘勰所提到的这种想象力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越活动,贯穿古今、超越现实,体现了创作者对时空的独特体验和把握。王元化还指出,这种“神思”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情感与思想的流动,更是个体在面对世界时的思维活动与创造力的延伸。
王元化强调,刘勰的“神思”理论揭示了中国文学创作中的独特审美机制,也反映了古代文论中对想象力、思维活动和创作心灵的深刻理解。他的研究为当代理解刘勰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现实意义,使这一经典理论得以在现代文艺理论中获得新的诠释与拓展。
相關
日日新,又日新
史蒂格勒技术哲学教育
意识扩展·个体觉醒
李鳳亮·論文化新質生產力
文化新質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在文化領域的表現形態,加快其理論闡釋與實踐探索是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的重要基礎。
新質生產力在文化領域內呈現新質態、新類型
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具體到文化領域中,文化新質生產力可以概括為:以創新為驅動,以高科技為支撐,以高質量和高效能為指引,以文化創作生產為核心內容的形態。主要體現為其新質態的躍升、新類型的形成。
從生產要素看,由新型文化勞動力、新型文化勞動對象、新型文化勞動工具以及新型文化基礎設施組成。在新型文化勞動力方面,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掌握先進技術的新型文化工作者不斷湧現,是推動中國文化創新的重要力量。
在新型文化勞動對象方面,新技術應用使文化產業邊界不斷拓展、應用場景持續增加,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深度融合日益成為文化產業的「新戰場」、新支點、新載體;在新型文化勞動工具方面,生成式預訓練轉換器(GPT)、視頻編輯工具FCP等新型生產工具極大地提高了文化生產效率和質量,推動文化產品與服務更加多樣化、個性化;新型文化基礎設施如數字博物館、網絡圖書館、智能文化體驗館等,為人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務。
從文化業態看,催生了以下新業態類型:
一是以新質生產力路徑引入新的文化元素和創意,對傳統文化內容進行創造性重構和創新性表達,形成了推動傳統文化資源和文化內涵煥發新光彩的創新性文化業態。例如,「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是全球首個基於區塊鏈的數字文化遺產開放共享平台,它向全球開放了6500餘份高清數字資源檔案,有力支撐了敦煌文化的全球化傳播。
二是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加速了跨行業、跨文化和跨場景等融合性文化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例如,上海、成都、西安、哈爾濱等城市,利用藝術IP創造性開發城市文化資源,探索出了「科技+文化+旅游」的文旅產業融合創新實踐路徑。
三是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等新交互媒介推動下,消費者不再被動接受文化產品,而是積極參與到文化產品的再創作過程,催生了一批互動性文化業態。這種互動性不僅增強了消費者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更有助於供需兩端進行雙向調適,進而推動文化產品創新和升級。
文化新質生產力的主要特征
依托於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構建與完善,現代文化產業又通過不斷與互聯網、5G信息、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感知技術等新興科技手段深度融合,使其生產方式更加高效,文化產品與服務質量大幅提升,更好滿足新型文化消費市場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此意義上,文化新質生產力有別於傳統文化生產力,「新」在科技創新,「質」在高效高質,因而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鮮明特征。
高科技特征。目前,高科技已經成為文化創作的重要工具。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虛擬現實等技術的應用,使得文化創作者能夠創作出更加豐富、生動、逼真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拓寬了藝術的表現形式,也豐富了藝術的表達內容。例如,在數字技術廣泛應用的藝術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數字技術創作的各種形式的文化藝術景觀,包括數字繪畫、數字雕塑、數字影像等;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用戶可以身臨其境地體驗歷史事件、藝術展覽、人文景觀等,這些方式極大地豐富了文化體驗的形式和內容。
高效能特征。既包括提高文化生產效率,也包括發掘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在提高文化生產效率方面,數字化生產流程和自動化管理系統在文化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逐步實現對文化產品從創作到生產、從分發到銷售的全程數字化管理,減少了搭建研發工具、實現創意落地、建立營銷渠道的成本,大大提高了文化生產效能,突破了傳統媒介下文化傳播效率低、范圍小、形式較為單一的局限。
賦能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將豐富文化內容的存儲介質載體,革新文化演繹呈現形式,開辟文化傳播互動渠道,催生出文化新業態,從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注入新動力、提供新動能。《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2022),明確提出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台,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這將為文化生產活動提供高質量素材,提高文化創新效率。
高質量特征。極大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文化生產要素活力,不僅能夠提高文化生產質量,還為文化市場的跨領域創新合作、新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研發拓寬了生產要素流通渠道,有助於提高文化供給質量,更好滿足消費者的文化需求。
體現在生產制作環節,是作為產業化的生產標准而存在的,它是對文化產品本身的質量要求,如影視作品的清晰度、藝術水准等。文化供給質量則主要體現在消費流通環節,是作為市場化的供給機制而存在的,主要針對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言,如影視作品是不是觀眾所需要的,作品的可選擇性、獲得的便利性以及消費成本如何等。
最終能夠實現具有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精神能量的高質量文化產品的生產和供給。例如,河南衛視制作的節目《洛神水賦》以創新思路和先進技術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質量融入當代人的生活,自播出以來,視頻播放量已超過1億次。
培育和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的實施路徑
培育和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創新驅動,在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的同時,不忽視、不放棄傳統文化產業。要在改革、融合、知識產權保護、人才等關鍵點上持續發力,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一是構建滿足文化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的新型生產關係。深化文化領域「放管服」改革,建立完善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文化產業發展新趨勢的市場監管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文化市場主體的創新動力,形成活力迸發、流通高效、開放共贏、不斷適應文化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二是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元宇宙等新興技術應用優勢,推動傳統文化資源與現代文化資源有機共生,推動公共文化資源與個體文化資源有序整合,推動產業文化資源與事業文化資源有效協同,構建「全民創新」「上下貫通」的文化創新協同機制。三是構建多元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費的市場表達與滿足機制,引導文化生產向多元化、個性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完善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的調控機制。
做好「融合」文章,促進文化產業品質效益雙提升。一是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生產質量。加大對文化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制定完善資金支持和稅收優惠等政策措施,鼓勵全行業樹立以高新技術賦能文化領域高質量創新的發展理念。鼓勵文化企業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等創新手段,提升文化產品質量和用戶體驗。打通「文化+科技」全產業鏈,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鼓勵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開展文化科技創新活動。二是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依托中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形成極富魅力的人文與自然相結合、科技與藝術相交融的文旅產品。加快文化和旅游產業服務融合、生態融合、業態融合,推動文旅科技、文旅競技、文旅會展、文化演藝等細分市場提質升級,促使文化與旅游產業形成發展合力。
加強文化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彰顯文化創新價值。知識產權是文化創新的核心要素,保護知識產權是激勵文化創新的重中之重。一是通過立法手段,完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明確文化創作者的權益和利益分配機制,為文化創新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侵權盜版行為,維護文化市場秩序,保護文化生產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三是制定完善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稅收優惠、資金扶持、項目資助等,鼓勵企業和個人投身文化創新活動。四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國際交流合作,借鑑國外先進經驗,提升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和能力。
構建多層次文化人才培養體系,強化推動文化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支撐。文化人才是文化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構建多層次文化人才培養體系是提升文化人才素養的內在要求。一是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對文化藝術的興趣和愛好。二是在高等教育階段,優化設置文化相關專業,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文化人才。三是在吸引優秀文化人才方面,優化就業生態,為文化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就業前景。四是通過設立文化人才獎勵制度、舉辦文化人才交流活動等方式,激發文化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李鳳亮·論文化新質生產力;來源:2024年第7期《黨建》雜誌 2024-07-03 ;作者系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南方科技大學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長,[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時代背景與現實途徑研究」23ZDA081)、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特別委托重點課題「城市文明典范研究」(SZ2022A005)的階段性成果])
中國2024年新文科建設研討會:人工智能背景下新文科實踐育人改革
2024年7月11日至12日,由中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導、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和江西財經大學共同承辦的「2024年新文科建設研討會」在南昌舉行。
會議主題:人工智能背景下新文科實踐育人改革。主動對標教育強國建設目標,加快推進文科教育創新發展,研討人工智能背景下文科領域實踐育人新路徑,全面提升文科學生數字思維和實踐創新能力,推動高等文科教育「脫虛向實」,培養實戰型文科拔尖創新人才。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武世興表示,面向2035年教育強國建設目標,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戰略屬性、民生屬性,深入探索構建中國自主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養實戰型文科拔尖創新人才,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新模式,以數字化構建文科教育教學的新形態,加快推進新文科建設,大力提升文科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回答好「強國建設、高教何為」的時代命題。
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員、省教育廳副廳長劉小強表示,江西省近年大力推進新文科建設,探索建立新文科建設「1+5+X」工作機制,開展學科專業結構優化調整三年專項行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希望江西高校通過研討交流,碰撞思想火花、學習先進經驗,持續推動新文科建設各項任務走深走實,加快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應用複合型文科人才。
山東大學副校長、青島校區校長,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曹現強表示,高等文科教育要立足新時代,回應新需求,切實回答好教育強國建設,高教何為、文科何為的時代課題。他介紹了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的工作機制及成效,希望未來中心能與江西省、全國各高校加強合作,共同培養實戰型新質文科人才。
江西財經大學黨委牽頭負責人、黨委副書記袁雄介紹了近年來江西財經大學改革發展的成績以及新文科建設情況,並表示,新時代新形勢需要高等文科教育創新發展,希望通過此次會議,共同探討人工智能時代新文科實踐育人的創新舉措和重要經驗,為新時代文科人才培養碰撞出新觀點、新理念和新思路。
在主旨報告環節,全國新文科領域的知名學者、業界專家圍繞各自領域的探索與建設作報告。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副組長、上海海事大學原校長黃有為作了題為「數智科技賦能新文科人才培養」的報告,介紹了數智科技對文科教育所產生的深遠影響,提出了數智科技賦能新文科人才培養的實踐路徑。
電子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曹萍作了題為「工科高校新文科建設的思考與實踐」的報告,分享了新文科與新工科融合創新發展的總體思路、具體舉措,以及面向人工智能新文科教育教學改革的典型經驗。
江西財經大學原黨委書記、校長王喬分享「三擎引領 五新驅動——人工智能背景下江西財經大學實踐教學改革與探索」,從重塑實踐教學新理念、鍛造實踐教學新基礎、建設實踐教學新資源、實施實踐教學新范式、拓展實踐教學新空間等方面介紹了江財人工智能時代的實踐教學改革舉措與成效。
華東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韓強分享「人工智能時代的法學教育轉向」,從學科專業設置改革、培養方案重構、實踐模式創新等方面分享了人工智能時代法學人才培養的改革思路和實踐經驗。
溫州理工學院副校長孫芙蓉分享「知識圖譜版AI數字教材的編寫與應用」,從教學內容契合度、教學應用有效度、教學內容與學習過程的拓展性等方面分享了AI數字教材的編寫經驗,以及數字教材的應用領域。
西安交通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楊建科分享「學科交融、數智賦能,西安交通大學新文科建設的理念與實踐」,介紹了學校在課程思政、專業佈局、課程建設、通識教育、智庫與文科實驗室建設、國際交流、競賽鍛煉等方面的建設經驗。
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翻譯學院院長馬文分享「新文科背景下高層次複合型外語人才培養——兼談多語數智科學新文科實驗室建設」,以及山東大學高層次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重點介紹了多語數智科學新文科實驗室以數智賦能、實踐育人的運行情況與建設成效。
用友集團總裁陳強兵分享「數智時代文科人才培養的變與不變」,分析了新一代數智技術對高等教育的影響以及教育面向新產業、新范式、新能力的三大發展趨勢,並提出了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三個「變」與「不變」。
分組討論環節,與會專家代表圍繞會議主題展開深入研討,並結合各學校新文科建設情況、經驗做法、困難問題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建議。分組討論結束後,各小組召集人匯報了本組發言交流情況。
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組長、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山東大學原校長樊麗明在總結講話中充分肯定了本次會議的必要性、重要性、及時性。她認為,立足新階段,要充分認識新文科建設的新背景新形勢。
一是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要回答好「教育強國、文科何為」這重要命題。二是立足社會經濟發展新形勢,迫切需要高等文科教育因勢調整,培養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文科人才。三是當前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異,迫切需要高等文科教育擁抱新技術、探索新變革,守正創新,加快推動文科教育創新發展。
她強調,面向未來,新文科建設一要更加注重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要從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邏輯」出發,加快推動文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文科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服務力和貢獻力。二要更加注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促進文科教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方式向「能力塑造」轉變,強化學生研究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加快推動高等文科教育「脫虛向實」。三更加注重中國自主人才培養體系和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設。要系統考慮人才培養全鏈條、全要素、全過程,統籌謀劃、一體設計,構建中國自主人才培養體系;要基於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歷史傳統等,概括提煉出原創性、標識性的新概念、新理論,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江西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全國新文科領域的知名學者、業界專家,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有關負責人,來自全國80餘所高校的新文科建設分管負責人、教務處處長、相關部門或院系負責人、一線教師和企業界人士共240餘人參加研討會。
[原見:山大視點;原題: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聯合承辦2024年新文科建設研討會(有修改);發布日期:2024年07月15日;供稿單位:本科生院 作者:於喜娜 張瀟月 編輯:新聞網工作室 責任編輯:馮剛 王莉莉 趙宏恩]
新文科專頁
樊麗明·新文科建設(上)
樊麗明·新文科建設(下)
黃君良博士:振文創產業·推動文化發展
創意產業是英國首先提出的概念。英揆貝理雅在1997年開始成立工作小組,計劃在英國推 動創意產業,於1998年推出創意產業的發展藍圖。創意產業的概念自提出後,如星火燎原,興起了一股全球熱潮,遍地開花。在21世紀初,兩岸三地相繼提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或稱文化產業、文化及創意產業)的規劃方案。「文化創意產業」顧名思義,就是傳統文化與創意的結合而走 向經濟市場的行業。從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角度而論,提振文化 創意產業是推動發展中國文化的新形式。
文化創意產業於21世紀初冒興的原因與全球化趨勢、資訊科技進步及多媒體發達是分不開的。重要一點是科學的應用性、實效性模糊了 學術與實用的區分。同時,也模糊了傳統與現代的界線。
換句話說,新世紀的智慧以先進科技為手段,以消費市場為導向, 以感官審美為尺度,以當代意識為包裝,將傳統文化推向一個重視世 俗情懷的人文主義的新階段,頓然消弭了一堵古老陳舊、艱澀難懂的 觀念壁壘。文化創意產業貫穿日用、旅遊、消費、娛樂、藝術、文教及工商業,透過網際空間和營銷市場,巨細無遺、無遠弗屆地進行文化溝通與交流。市場、消費及相互認同是「文化創意」的自我修復能力,也是一種強大無比的文化交融力量。
文化創意產業與通識教育在創造性、人文性及其現世關懷上體現了共同的特徵。大學的通識教育倡導博雅的人文精神,闡釋歷史文化的時代意義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貢獻。通識課程兼容並包、博通古今的延伸性、綜合性及廣博性特質為「文化創意」提供 了嶄新的、具創造性的人文空間。它讓學生認識傳統文化的 生活智慧,體驗古人的世界觀及價值觀的應世意義,賦予了傳 統文化一種活潑的現實質感。
本港大專院校可以運用通識教育作為媒介, 發揮創意思維,具當代意識及世界視野地弘揚傳統文化。這是一項文 化工程。通識教育不僅是一處發揮文化創意的理想場地,甚至它 本身就是一份珍貴的文化創意。
相信學生通過大學的通識教育,對文化創意會有更深的了解。 下期仁大開講將從社會學角度說說《普及文化與大眾文化》。(原載於香港文匯報 2020年11月16日;作者:黃君良博士(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主任。研究興 趣:先秦哲學、戰國出土文獻、儒家思想和古典小說。[本文属仁大開講 5] )
教育專家談:我眼中的AI時代的教育
教育和技術的賽跑
哈佛大學兩位經濟學家回顧美國教育發展歷程發現,教育和技術之間存在一場持續不懈的競賽。
20世紀80年代以前,美國率先實現高中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進步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充足的高素質勞動力,適應了技術進步帶來的社會變革,整體提高國民收入水平並縮小了貧富差距。
大約自1980年起,情況出現逆轉。技術進步依舊,社會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也在增長,但美國教育卻無法生產出足夠的人才。
隨著教育增速放緩,人群出現分化:
一部分人受過良好教育,畢業後進入高端行業,收入迅速提升;另一部分人接受著過時的教育,技能適應性不強,導致貧富差距快速拉大,制約了經濟的進一步增長。
這種現象被形象地稱為「教育和技術的賽跑」,當教育的發展速度超過技術時,就會給經濟增長帶來明顯的人才紅利,反之則會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失衡。
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活躍期,而教育仍未擺脫「工業化」的印記,以至於我們「把機器制造的越來越像人,卻把人培養得越來越像機器」。這不僅制約著教育功能的發揮,而且導致經濟社會轉型面臨危機。
我們要有一種時代緊迫感,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動「工業化教育」向「智慧型教育」轉變,擴大高質量人才的供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
智慧教育蓄勢待發
隨著人工智能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於傳統行業,那些機械重復、繁瑣枯燥、大量使用體力的職業可能都會被機器人所取代,甚至連一些專家決策工作也面臨風險。
比如,擁有大數據分析能力的智能醫療診斷,在某些疾病上比普通醫生判斷的准確率更高;智能金融系統在風險預測、股票投資等方面大顯神通,成為金融機構爭先布局的重點領域……
隨著一系列連鎖反應的疊加,人工智能正在觸發一場劇烈的社會分工調整,我們很可能會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代需要和機器去競爭工作的人。
「我們是如此徹底地改造了我們的環境,以至於我們現在必須改造自己,才能在這個新環境中生存下去。」——「控制論之父」維納
教育作為培養人的事業,將會成為決定人類能否在人工智能時代勝出的關鍵。(下續)(原載:http://www.loyanet.com)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