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周刊:社群媒體《噗浪網》創辦人雲惟彬

二十五歲的馬來西亞華人雲惟彬,與兩名伙伴在加拿大創辦微博客Plurk(噗浪),目前全球有四百萬會員,在台灣大受歡迎。

二零零九年二月,總部位在加拿大渥太華的Plurk(台灣稱为“噗浪”)創辦人暨介面總設計師雲惟彬 (Alvin Woon),發現位於太平洋西岸的台灣使用噗浪的用戶成長快速,比其他國家地區快上幾倍。

雲惟彬是馬來西亞人,一九八五年生於砂勞越州,從來沒有到過台灣,於是他決定到這個素未謀面的市場考察,沒想到卻“愛上”了台灣!

“我覺得台灣科技發展很不錯,更重要是台灣很有人情味”,今年才二十五歲的雲惟彬,卻和加拿大籍的Kan與丹麥籍的Amir Salihefendic共同創立“微博客”(台灣稱微網誌)。

目前全球擁有四百萬名會員,雖然和目前最大的微博客“推特”(Twitter) 還有一大段差距,卻已是華文世界最大的微博客。

隨著手機上網的環境越來越成熟,噗浪也被視為重要的“殺手級應用”之一,主要是因为噗浪有一百四十字的限制,非常適合手機介面的閱讀。

另一方面,噗浪也已經引起許多創投者的興趣,對這家上線不到兩年的公司提出了併購計劃。

噗浪從來沒有證實過實際收購金額,但據了解至少兩千萬美元以上,只不過這群才二十幾歲的創辦人目前仍不為所動,主要理由是“還有太多的事還沒有做”。

以下是專訪內容:


全公司只有九位正式員工,而且分布在不同的國家,你們甚至沒有CEO,要如何管理這個跨國界的生意?


全世界有許多國家和地區,但是面對的是同一個網路,只要連上網路,我們就可以快速交換訊息。現在噗浪有三十四個國家版本,但是我們不需要在每一個國家都有服務人員,甚至連不同國家版本上的噗浪語言,都是當地噗友義務幫我們翻譯的。

這也是我們這個網際網路世代,和比爾蓋茲等個人電腦世代最大的不同,過去用電腦軟體主要是靠光碟片來驅動、儲存程式,一個想法還要靠光碟來完成。但現在我們利用雲端運算,所有的想法都直接丟在網路上去實驗,馬上也有不同的人回應,所有人都同時可以參與。

這樣一來,九個人其實可以做很多的事,而且一開始創業時我們三人就已講好,每個人負責不同領域,只要其中有人有不同意見,都要充份討論和同意才能執行,所以不需要設CEO。


你才二十五歲,为什麼會这麼快走上創業之路?


我在馬來西亞念完中學,前來內布斯加大學念電腦,當時對人性介面就很有興趣,念書時就有接一些公司外包的顧問案,包括另一位創辦人Kan所投資的公司顧問案。

我就是在那個時候認識Kan,二十一歲畢業之後,我也是先到一般公司上班、做了兩個工作。

有一天Kan找我,透露他有一個微博客的想法,希望能一起來試一試,我聽了他的構想之後覺得兩個人還不夠,Kan就找了負責程式工程的Amir,我當時的想法是,我在結婚之前應該要趕快尋求創業的挑戰,否則未來風險更大。


從零八年六月上线以來,不到兩年時間你們就有四百萬以上用戶,據了解也不乏風險投資者前來洽談收購,這算是出售的最佳時機,你們为什麼遲遲不願被收購?


儘管外傳有各種不同的收購金額,但我們不能透露這些數字,事實上我們三個人都共同決定,回絕了之前的收購要求,主要是因为噗浪還有很多的事情還沒有做。

我們如果被別人收購了,當初很多想法都沒有辦法完成,對我們來說這才是無法估算的價值,只要是三十五歲之前我都會想辦法實現自己的夢想。

就我個人而言,從小父母就教我金錢買不到全部。這件事情我體會很深,我剛畢業時就因为寫幫別人程式、做顧問賺了很多錢,我馬上去買了當時最流行的車子、手機等等,但是當我擁有那些東西時,卻是最孤獨的時候,比不上和同事朋友一起研究發展程式的成就感和充實感。

所以在我們沒有充份實現自己的夢想之前,噗浪是不會輕易被併購的,至於有人認為我們才創業一年多就可以賣掉,應該理性的獲利了結,但是從另一方面來想,我們拒絕了別人提出的收購,代表我們的責任更重了,未來的結果必需自己負責。


噗浪未來最大挑戰为何?

 

從 Google開始,科技界重視使用者的介面,如何提供更人性化的使用方式,這也是我每天花最多時間研究的議題,如何設計比較方便的頁面,更利於傳播和互 動,從頁面上Link的顏色到位置,從功能到搜尋,我可以每天觀察到使用者的變化,一旦放錯地方,效果就大打折扣。

我認为一項服務未來要有價值,最重要的是幫使用者解決問題。

(轉載自2010年2月14日《亞洲周刊》原作者:張殿文)

 

更多精彩文章、照片請瀏覽以下網頁:

Views: 242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December 23, 2011 at 10:48am

說到兩代創意人之間的對話,在2011年1月號第101期的臺灣《30雜志》中,有一篇林靜宜的〈李開復雲惟彬:創新,也能從山寨開始〉。

這篇文字反映了兩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可能成功的創業計劃,從找到一個有高度執行力的團隊開始,否則,創業之心固然可貴,大部分好點子卻可能被模仿、被超越。

文章如是寫到:

2009年,李開復與雲惟彬兩人都有了大轉變。

8月5日,李開復向Google辭職。9月3日,他在Twitter上寫著:“請大家不要亂猜測我要做什麼。下星期宣布……給我一點時間和耐心,保證是很酷的。”

這個保證果真很酷,4天後,他成了創業家,宣布創立投資創業家的“創新工場”。

5歲時的李開復就懂得爭取改變的機會,由於覺得幼稚園整天吃點心、唱歌太無聊,要求媽媽讓他“跳級”去上小學。

20啷噹歲,他領先全球頂尖學者,率先用統計學方法做語音識別,隨後開發的奧賽羅人機對弈系統,更擊敗了人類棋王。他更是蘋果、微軟、Google等3大科技巨頭爭相禮聘的高手,微軟與 Google為了爭取他,還打了一場世紀官司。

48歲的李開復生了一場病,這場病成為他人生的轉捩點。他想起好友蘭迪教授在《最後的演講》說,“幫助他人實現夢想,是唯一比實現自己夢想更有意義的事。”他開始思考有沒有一種工作,可以每天幫助年輕人創業,3個月後,創新工場出現了。

2009年,也是雲惟彬的轉變年。2月9日,他從北美飛來噗浪會員人數最多的台灣,本來是一週的行程,卻留下來,住在最熱情的南台灣高雄。

沒了太平洋的阻隔,每天反而要看上千封電子郵件,認真回“噗”。飛過太平洋的Plurk,單在台灣的噗友已超過百萬,全球擁有3、40種語言的版本。

2007年,仍然在美國內不拉斯加州某大公司電腦部門員工的雲惟彬,過著中產階級的舒適生活。他不想像一般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重覆過日子,“然後交個女朋 友,30歲成家。”

他答應了加拿大夥伴的邀約,共同創辦Plurk。來台不到1年,他從只會介面設計的創業工程師,變成業務、行銷、管理樣樣要會的亞洲區負責人,學到的東西勝過10年。

48歲的李開復和27歲的雲惟彬,走在創業的路上,他們共同的創業語言,一如李開復所說,“不要只是live your life(過一生),而是lead your life(引領人生)。”

從創業夢變身創業家,該怎麼思考,以下是兩人精彩交鋒:

一個人在轉變職業軌跡時,絕不可以轉太多,就像攀岩,你要確認手跟腳4隻中有3隻是在岩上;一旦放開2隻,你可能會掉下去;放掉3隻,肯定掉下去。

雲:我感覺亞洲文化很不鼓勵年輕人創業,家人只會驕傲說,“我兒子在Microsoft上班,”白手創業反而不太願意提。

李:看來你很久沒有去中國了,中國大學生現在有股創業的狂熱,熱到我都要澆一下冷水。

你問那些人為什麼要創業?他們對成功有巨大的渴望,會回答,“因為馬雲(阿里巴巴創辦人)是我的偶像,因為想成為億萬富翁、因為想再創一個阿里巴巴”。

我可以理解這種夢想,創業家本來就要有期望值,但是目標要踏實。相較之 下,台灣青年的期望值非常健康。

雲:我也是從大公司逃出來創業,薪水還打折,你離開Google的決定是怎麼做的?怎麼知道這個選擇是正確?

李:我比較不用“正確”來形容選擇,所有的選擇都有風險,有些會成功,有些會失敗。但做決定不難,你的心會告訴你。我非常相信Steve Jobs(賈伯斯)說的,“要有勇氣來追隨你的心和直覺,只有內心能告訴你,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內心的聲音會告訴你,做什麼最快樂、最有價值,什麼能留下更多,哪些事會讓你每天等不急想工作,週末都不想休息。

當然,不是一想到就去做,還是要客觀的分析成敗機率,找出降低風險的方法,並且做最壞的打算,然後看自己能否接受。

一旦想清楚,策畫以後就去做,不要想是否一定成功,即使失敗也不要把它當作懲罰,就是個教訓,“Move up!”用這種心態去做人生比較大的選擇。

雲:我認為年齡是創業的一種優勢,如果超過30歲,有家庭了,可能就會有所顧慮,不能冒這個險。

我當初創業時沒想太多,就覺得年輕、單身,就算失敗,也不會影響到其他人,我覺得人不要太重視終點。我自己很享受創業過程,就算以後失敗,也是很好的經驗。

Arcasamani人才系注:曾看過雲惟彬的“優管錄影”,他說還在堅持夢想,希望打造一個沒有廣告干擾、讓大家都玩得很開心的社交網站。當然,沒有廣告干擾不表示不可以有廣告,兩者之間還是可以找到平衡的。如果某某網友正想找某個東西,而噗浪剛好有這則資訊,不是挺好嗎?問題在于,大家要的東西可不一樣。這是否可以用統計學來讓電腦機械解決,就像google做的那樣,只是不要那麼的多而雜就是了。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December 22, 2011 at 11:05pm

今天是冬至,農历一年中最後的一個節日。吃過湯圓,算是添多一歲,準備迎接2012的到來吧。問一些從商的朋友,新的一年有何計劃,多說“是時候改變了!”,那我們把2012命名为“華商蛻轉年”吧。

蛻轉得有主題才有方向,經過過去兩年多的觀察,我發現有三個方向值得自己認真看待:一叫“創新”;二叫“人才”;三叫“營銷”。

創新,就是投進能給自己生意創造新價值的活動;

人才,新價值只有在新做法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讓我找到能給我新做法的生意伙伴;

營銷,新價值要到新市場中去實現;新市場來自既有市場的新區隔,或來自前所未見的空間,這都需要有效的工具去做傳播、市場支援。

雲惟彬的故事,我覺得包含了這三方面的元素:

創新:雲惟彬所創辦的《噗浪網》,怎樣在微网志社群媒體戰役中,面對強大的面子書、推特而取得一定的特殊生存空間?

人才:身为馬來西亞人才,怎樣在環球資訊工藝領域發光,雲惟彬本身就是極佳的范例,對于新一代的企業人,或說technopreneurs意義重大;

營銷:作为一個簡單、友善而有效的社群媒體,《噗浪網》在市場營銷、企業傳播方面,單在臺灣本身就有許多成功的案例。

根據臺灣《數位時代》雜志今年3月所發表的《2011年臺灣網站100強,《噗浪網》的影響力排名第23。有關它對企業品牌營銷功能,早在2009年,時報出版社就曾出版《噗浪玩出大生意》一書,做出詳細的報導。

2009年也正是被喻为全球“微網誌”元年;面子書、推特與噗浪等社群媒體各領風騷,贏得網民的垂青。

《噗浪玩出大生意》在解讀“微網誌”這個網路新工具的威力之余,也舉“2009年台灣最兇猛的滔天巨浪”“噗浪”為例,說明不管是知名品牌,還是無名小卒,在噗浪上抓對方法,品牌行銷就能乘風破浪。

《噗》書作者陳建州(Jeremy),是臺灣著名3C部落客,Yahoo第一代3C摩人,癮科技、中時部落格數位頻道、PCHome 電腦家庭專欄作家。五年前開始經營《Jeremy的3C觀測站》,三年前從平面媒體業務行銷轉戰全職部落客,網站訪客逾千萬人次。2008年8月,因為參與臺灣環島活動開始使用噗浪,即時上傳環島心得與網友分享,進而發現噗浪的魅力,從此成為重度噗浪使用者。

他寫作此書的出發點,在于為讀者破解了三件事情:

◎為什麼是噗浪?而非其他社群服務工具?
◎知名品牌及專業行銷人士如何善用噗浪?
◎噗浪有哪些成功案例,它們都是如何經營?

此書舉了大量臺灣企業成功使用《噗浪網》打造品牌的案例,包括:

※果子咖啡:噗浪行銷的始祖
※敗犬女王:敗犬反噗成功!
※蘋果日報:最懂玩噗的媒體
※商業周刊:化身“桑粥阿宅”拉近距離
※博客來網路書店:將賣書變成一種樂趣
※瘋狂賣客:從0到300萬的Kuso行銷術
※微軟阿宅:用通俗語言賣生冷科技
※BenQ:用“阿基獅”塑造親民形象
※n詞酷:用噗浪教英文
※食尚玩家:帶著噗浪客全台玩透透
※許茹芸::從鄉民到鄉長之路
※HP:讓10萬人感動的單車環島夢遊記

這些成功故事指出,在新網路紀元,企業還停留在web1.0的行銷模式,架了一個網站或部落格,希望網民能自己找到,這個模式已經過時了,別怪網友不理您,只怪您不懂擅用微博、社群媒體的新玩意兒。

在社群網站風起雲湧的年代,企業要主動上社群網站上建立灘頭堡,直接跟網友互動。簡單的說,古老的網路行銷是要把人往自己家裡帶,新時代的網路行銷則是把訊息往人多的地方送。這是微網誌興起的年代中,企業不可不知道的演進。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December 22, 2011 at 11:54am

雲惟彬2009年到臺灣時,曾到大學去親近和他年紀相仿的青年男女演說,推廣《噗浪網》的同時也暢談年輕人創業之道。

2009年10月27日,他在政大說,年輕就是一種本錢,想好了,就勇敢放手去做,會得到許多驚喜。

我們來看看蔡佳霖的報導,照片由郭建伸拍攝:

雲維彬一襲白色T-shirt、牛仔褲及帆布鞋的學生裝扮,跟同學們分享他開發噗浪的心路歷程與創業之道。原本在美國一家美國從事網站介面設計的雲惟彬,不想繼續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於是到加拿大研發噗浪。

雲惟彬說,創業就是要解決某一種問題,而且不論該問題的大小。當初想要創建噗浪,就是想解決MSN及E-mail無法一對多溝通的問題。在他來看,E-mail溝通的速度太慢;MSN則有人情壓力的困擾,因此想開發出一個很輕鬆、沒壓力、可以快速溝通的網路媒介。

面對北美地區青年創業失敗率高達95%的現實情況,雲惟彬不諱言地說,自己做事永遠做最壞的打算,如果可以接受最壞的情形,就放手去做。他認為,年輕就是種成本,可以接受失敗,不願意改變現狀比嘗試新事物來得更危險。

雲惟彬也認為,創業時,有共同創辦人是很重要的。他說,如果連說服一個人來合作的力量都沒有,怎能說服大家來玩你的產品?此外,有共同創辦人也可以一同討論、商量,提升創業的成功機率。

這場演講吸引許多聽眾,人氣部落客女王、網路服飾天母嚴選創辦人鄭婉婷也加入討論,好奇噗浪如何面對Facebook的高人氣?雲惟彬表示,他不會因為Facebook的高人氣而感到被威脅,他認為,創業如果是為了要打敗別人,大部分都會失敗,與其將時間花在如何打敗別人,倒不如多花時間研究自家產品。

遊戲基地社長江文忠則提出,台灣人口不算多,網路族群有限,如何擴充市場是個關鍵。對此,雲惟彬認為,台灣市場不大,如果要開創一個新的社群網站,維持社群網站流量,必須顧及國外市場,也要不斷的更新網站,維持新鮮感。

資管碩一蔡亞霖表示,雲惟彬給人的感覺很像學生,演講內容契合學生思維,讓他感到很貼切。同樣身為噗浪使用者,他肯定噗浪像是聊天室一樣,能讓他及時和朋友溝通。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December 22, 2011 at 10:01am

今年4月4日的臺灣聯合報,曾促成兩位微網誌的名人:現任中國北京創新工場兼首席執行員,曾在蘋果、微軟和谷歌三大公司擔當要職的李開復,和《噗浪網》創辦人云惟彬,就“簡約閱讀時代來了”這個題目,做了一場精彩的對談,現把有關報導轉載于此:

大陸流行的“微博”和風靡台灣的“噗浪(plurk)”一樣,都是有一百四十字發文限制的微網誌(microblog)。這類小型、即時的網路媒體,是近年全球最夯的名詞,甚至引發革命。去年“微博客”一詞榮登“南方人物周刊”的年度風雲人物;今年,兩岸“大小戀”婚禮,保密婚禮上了微博也引起台灣民眾的關注。

云惟彬(左)和李開復(右)

一百四十字 改變世界

創新工場創辦人李開復的新書正是訴說“一百四十字的驚人力量”。他和噗浪創辦人雲惟彬對談“網路的力量”,不同世代的網路人訴說一百四十字將會怎麼改變你我所熟悉的世界。

問:噗浪或是微博一百四十字的限制,讓人的書寫更簡短扼要,給網路世代帶來什麼影響?

李開復(以下簡稱“李”):這是把雙刃劍,它可以幫助我們精簡表達、學習說重點;壞處是我們就不寫長的文章了,起、承、轉、合的能力難免打些折扣。我有了微博之後就懶得寫部落格,覺得把重點寫出來就算了。

雲惟彬(以下簡稱“雲”):因為只講重點,許多誤會就會產生。事情不是“非黑即白”這麼簡單,但一百四十字講不清楚。不過,當手機變成網路普遍的載具之後,這種簡短的發文就不可避免了。

專業和業餘 距離拉近

李:正是百餘字的限制,微博拉近了專業作者和業餘網民的距離。即使你不能像作家、記者那樣長篇大論,你也可以輕鬆、自由地在微博上記錄生活點滴。在網路上發布新聞不再是一種必須集中精神才能完成的任務。

問:從微博、噗浪的精簡文字運用現象,是否意味著未來將是簡約閱讀的時代?

李:應該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正慢慢地發生;像我一年可以看七、八十本書,因為每本書的字不多。《紅樓夢》我讀了三個月,恐怕已經忘記裡面的人物了,卻還沒有讀完。就這麼回事啦,大家就接受現實吧!

速食文化正在發生。它有好和不好的一面,但是個事實。在這個前提下,盡量別讓它變得不好。好比看新聞,多半知道事實就可以了,像格達費的兒子是死是活,知道就好;但像日本地震、核能安全等少數議題,我需要深入的資訊。

推噗有連結 就懶得點

雲:我也注意到網路消費者比較喜歡一百四十個字,而不是Video(影片)。像我看到人家在推噗,上面有YouTube連結的話,我就懶得點了。我覺得,如果你無法用一百四十個字來形容你的感想或產品,那就很奇怪了。大家在網路上愈來愈匆忙,連新聞都只看個大概。

問:兩位如何訓練自己使用這種簡約文字?

李:我盡量採條列式,像寫簡報檔(Power Point)一樣,一行字就把話講完,不要拉到第二行。

雲:我是靠經驗,觀察有些訊息有很多人轉發、有些卻不會,從中訓練自己。我想新聞媒體也是靠經驗創造吸睛的標題,但這些吸睛的標題不能太誇張,像日本核電廠的輻射汙染事件,就有媒體標題做得太聳動,造成民眾搶鹽,引發恐慌就過火了。

問:有了微博,人們就少寫長篇大論的部落格。兩位怎麼看部落格的未來?

微型部落格 正在成形

李:未來部落格的使用率肯定會下降,但不代表會毀滅。像“微型部落格”的態勢正在成形,它具備微博的簡約閱讀和部落格的深度兩大特色。

雲:其實痞客邦和無名的流量還在持續成長,並已開始轉型為電影、藝人的官網。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December 22, 2011 at 12:56am

《愛墾》小編給《噗浪網》的推薦詞,讀起來很像打油詩,卻很有味道:“”雲惟彬心中還有愛,投資家出手再慷慨,噗浪網也不賣。時間尚在他這邊,自己筑夢自己圓。

《亞洲周刊》這篇訪談發表于2010年初。在這之前,2009年9月號的臺灣《遠見雜誌》也曾訪問過云惟彬。還一語雙關的用了“雲魅力”詞眼,既可形容噗浪創辦人雲惟彬本身,也可以形容他所推崇的“云端生活”。

這篇由陳建豪所作的訪談全文如下:

年僅27歲、於去年在美國創辦噗浪(Plurk)微網誌,短短年餘全球會員已達200多萬人,年輕的雲惟彬談起雲端趨勢,便眼睛一亮、認真地說:“我真的是活在雲裡的人!“

每天一早,雲惟彬要知道自己一整天有哪些行程時,就是打開手機,連上Google Calendar(網路行事曆),看看遠在美國總部的祕書、或是台灣的公關幫他調整了哪些行程?他們已經不再用電話聯繫,也不再檢查email信箱了,寫在網路上,就等於是寫在雲惟彬手邊的iPhone裡。

接下來,雲惟彬會利用電腦上網閱讀電子書,如他在等待《遠見》採訪時,就在輕鬆《翻閱」《The Element》(讓天賦自由)一書。

雲惟彬指出已經有愈來愈多的美國出版社,提供數位版本或是線上閱讀。

甚至開始早上正式工作時,雲惟彬也與雲端脫不了關係。拜Google之賜,雲惟彬以及他噗浪的同事們不再花錢使用微軟的Office文書軟體,而是在雲端上使用免費的Google Docs文書處理。Google Docs除了免費外,每十秒鐘系統就會自動存檔一次,也讓他免於當機或斷線的恐懼。

工作到一半,若想聽一點音樂時,雲惟彬既不是放CD來聽,也不是從電腦裡播放MP3檔案,而是連上美國當紅的Grooveshark音樂網站,去聽自己先前上傳,或是朋友們分享的音樂。

雲惟彬指出,你不可能每次都使用同一台電腦,有時上網咖或是在辦公室用的是公司電腦,也不可能總是帶著幾十片甚至幾百片CD出門,把自己最愛的音樂大量儲存在雲端,就能解決這樣的問題。

最近,讓雲惟彬很佩服的雲端服務,則是Google Health健康網,這套系統把個人的病歷,都放在雲端,因此當你換醫生、換醫院,甚至出國旅行時,最新替你看診的醫生,只要連上雲端,便能對你的病史瞭如指掌,大大降低誤診,或是藥物過敏的機會。

談起雲端何時會成為主流?雲惟彬笑著說,在噗浪這家公司中,27歲的他卻是全公司最“年長”的一位,而比他年小的同事,個個也都重度倚賴雲服務;雲端成為主流,其實就是這幾年的事!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