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给这两年的马来西亚找个关键词,相信大家都会提“转型” (Transformation)。

转型是什麽呢?别说各领域的认知错综不一,当政者本身恐怕也是不甚了了。他们虽说带头高喊这口号,也不过是那个单位递什麽纸条过来,就跟着念台词那样的表演一场就是。

完全让人感受不到那求变的决心,以及明确前进的行动。

所以,我们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乱象。举个例子,首相署说:“我们要削减津贴,否则马来西亚将在2019那年破产!”而国内贸销部却四处去开“一个马来西亚商店”,大卖便宜货。他们为何能卖得那麽便宜?因为政府津贴他们。

政府在宣布国家经济转型计划之初,信誓旦旦的说“这是由私人界主导的工程”;两年下来,大家看得清楚的是,政府相关公司才是这一切的主宰。

私人界不但得不到好处,反而成了政府护航商号直接竞争的对手。

“一个马来西亚商店”就是现成的例子。他们卖的东西“经济实惠”,都是由土族超市集团“麦丁”所批发给他们的;政府在此计划下所发出的津贴,自然就流入了“麦丁”,而不是其他的私人企业。

政府的所谓“转型”,看来就是把国家的资源,“转”入他们所选择的企业,让它有能力压垮其他的私人同行。

民间企业能说什麽呢?反正华商“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惯了,政府不来找麻烦就谢天谢地,并不冀望能从任何官方的“宏图大计”得到实质的好处。

可是,这种“自求多福”的姿态,也不见得能驶万年船。

看看人家一纸大吉隆坡发展计划下来,“为了建筑地铁站”,百年古迹苏丹街与武吉敏登的资产,恐怕就不保了。

这还是大选前、政府有求于民的时期,已经看见种种很不寻常、一点也不客气的言行;等到江山已定、一切已过万重山,光景会自动变好吗?

马来西亚在2004年选出“绝对强势”的政府後,所面对的种种景况,相信大家都记忆犹新。

我们被弄得团团转,岂能坐以待毙?

行行业业充满不确定的因素,山不转,路转吧;路不转,人转。

不知道怎麽转?我们且坐下来商讨。

我们也不是从头做起的。早在2006年,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就已经提出“蜕变、转型”的理念,明确锁准创意、创新、创业与创富的一体策略。

总商会并先後于2006、2008、2010举办有关大会,礼邀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本土企业家,与全国中小企业主分享实战智慧。

任何组织或个人若愿意探寻“人转、路转、山转”的途径,不妨参考总商会的“蜕转”体验。在过往三项大会的基础上,可以续办年度大会;同时在会前、会後推动各项相应活动,以更具体地与策略伙伴勾勒未来的行动。

同时,也要考虑到网络工艺、人才、市场与创新等课题。

(Photo: Renee Dawson

 

更多精彩文章、照片請瀏覽以下網站:

Views: 85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百万主播 on January 7, 2012 at 11:52pm

台湾網路达人jeremy曾說,很多行銷人大約在2009年6月以後,開始感受到一種急迫感,或許是來自於媒體,或許是來自於身邊的同儕,甚至是來自於顧客,追著自己要“Plurk行銷策略”。你會發現你的競爭品牌已經開始有Plurk帳號了,可能還經營得不錯;於是你不得不開始思考:“我是不是也該幫自己的品牌申請個Plurk帳號?”

可是問題來了!Plurk帳號申請很簡單,只要幾分鐘的時間而已,但沒有人知道你的存在。你在上面的發言,跟“自言自語”沒什麼兩樣。而任何網路行銷,都是要“KPI”數字,而追蹤者(朋友、粉絲)就是重要的關鍵,但你完全不知道該怎樣開始增加你的追蹤者,讓自己的追蹤者看起來多一點。

因为績效壓力,於是你開始亂槍打鳥,狂加其他噗浪客當作朋友,或許在很短的時間內,你可以追上放浪人生的追蹤者數量。但接著你又發現,縱然你擁有了幾千個追蹤者,然後呢?一萬個追蹤者到底能做什麼?這個數字對於品牌經營,到底有什麼實質的幫助?为什麼你擁有了幾千個追蹤者,卻還是覺得這一切很虛幻?

2.0行銷V.S.1.0行銷:過去的網路行銷,是要把人拉進來,不管是拉進你的網站,拉進來看你的廣告都好;但社群時代的網路行銷,是把訊息送到人多的地方,跟社群發生關係後,才想辦法把人拉進來。絕大多數的行銷人,擅長作“拉人”的工作,這是1.0的行銷方式;但社群行銷,強調的是“吸引力法則”,讓社群自然而然向你靠攏。

這種不太傳統的行銷方式,對於擅長用1.0行銷方式的人來說,肯定是一個大挑戰。用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的話來說,傳統的行銷人想的是:“如何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社群;但實情是社群原本就在這裡,做著他們喜歡的事情。”他們不喜歡品牌粗魯地用廣告,來侵入他們的小天地。

他們會期待品牌願意傾聽他們的聲音,釋放更貼近真實的訊息來與他們互動。他們到社群網站,是來交朋友的,不是來看廣告的(現實生活中已經充斥了太多的廣告了)。如果行銷人只想用傳統、熟悉的方式行銷,而不願深入了解像Plurk這樣的社群服務,其實需要更細膩的方式來接觸這群人,品牌將會遭遇不可避免的挫折,然後眼看著其他品牌從社群網站中脫穎而出。

Comment by CERI on January 6, 2012 at 8:15pm

近幾年網路社會媒體逐漸增加,影響也漸漸擴大。在企業里挑起公關、品牌或營銷傳播的職責的人當中,開始出現所謂的“社會經理人”。

他們的工作範圍從討論區、微網誌、相簿、網路影片一直到社群平台,乃至最新的微網誌(中國大陸稱“微博”),全部都要經營。

數位時代雜誌在2009年7月介紹微網誌行銷後,使用者在半年內快速成長,許多企業品牌與政治人物都紛紛投入。如何善用微網誌,已成为各界行銷人士及社會經理人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其普及性讓許多企業對此一行銷工具躍躍欲試。

想開始采用微網誌做營銷,不妨先走三步做一點研究工作:

第一,投入微網誌如噗浪,從中找出相關產業或有興趣的議題來閱讀,並予以回應,進而開始投入微網誌噗浪的活動。

第二,經營微網誌噗浪,選擇適合的發表平台,與其他使用者保持互動。

第三,追蹤噗浪微網誌,利用搜尋功能,追蹤其他微網誌與企業相關議題的動態,針對相關消息並給予回應。

微網誌上的人際互動形式有何特色?媒介特性扮演了甚麼角色?會呈現出甚麼樣的面貌與轉變?針對這些問題,曾有學人做過研究。他們拿噗浪網做個案,從訪談與對話內容分析中發現,噗浪上的互動基礎是個人社群。每個噗友以本身作為和人互動的中心,在互聯網平臺上,發展起交往、交流關係;這個關系同時呈現在這平臺上。

關于媒介特性,學者歸納出“內容彈性”、“空間彈性”、“時間彈性”與“對象彈性”四重媒介彈性。

以個人社群架構为基礎,字數限制下反促成了“內容彈”性;而溝通中介、訊息廣播普羅化等都讓互動門檻降低了,讓更多的人能對眾人發聲、展演自己、回應他人。

“空間彈性”讓我們超越物理距離的限制,突顯當代生活裡人際間既存卻隱而不顯的微交集,而增加了互動的素材,同時也在當下空間的隔離及與其他空間的連結中,轉化對於空間的感受與意義,更連結這些不同空間裡的人際網絡。

“時間彈性”與“對象彈性”則相輔相成,讓對話可以歷時性地存在,互動隨時可以再活絡,也讓不同的對象可以隨時加進互動之中,對話義務也因此被稀釋了。

“對象彈性”同時讓原本各自不同的生活敘事有了交疊的機會,本來可能不熟的人可能因此見縫插針找到互動的契機。但對象彈性所賴的正是個人社群架構的不斷擴大,這卻也會造成過大的資訊流,使得個人焦慮於自己的微小聲音被淹沒在訊息洪流裡了。

在這樣四重彈性的互動情境裡,整體噗浪的使用氛圍趨於戲謔,主題常常變動著形成歪噗,這種互動形式使得使用者即使能藉著噗浪上的聯繫,得以亢奮於過往關係帶來的集體記憶之中,享受著恍若一體的不孤單,但卻也因之難以全然投入,無法共享相同的心理狀態,而終究難論及集體層次的記憶再製或是進一步的凝聚。

故人際關係在線下生成後,線上我們進行著維繫,但難有脫離線下關係脈絡的線上革命性轉變。

但同時我們仍須指出,微網誌互動所創生的是未來關係發展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並無法僅在線上就有顛覆性發展,但卻能提供回到線下情境時,進一步溝通與互動的機會,微網誌上的互動與線下關係因而是補充性的也是放大性的。

Comment by 非常灑狗血 on December 30, 2011 at 10:08pm

從年頭忙到年尾,在公司累積了許多年假。年终一口气把假期都申請完,和家人到北馬走了幾天,其他時間都在家好好休息,那兒都不想去,上網看東西最過癮。

《數位時代網站》今年2月24日所發表的一篇文章,《再見了,部落格行銷時代》,由李宜穆編譯,開頭的那句話吸引了我:

“一項最新的研究宣告部落格的末日將近?”

文章說,根據美國網路調查機構《尤網路與美國生活計畫》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2010年網路使用報告指出,與2006年相較,2010使用部落格的青少年銳減一半,而18~33歲的千禧年世代的部落格使用率,也呈下降趨勢。

毫無疑問,比起五年前,部落格再也不是一項引人注意的新玩意,部落格與部落客的數量也大量減少,但部落格時代真的即將終結了嗎?

文章指出,狀況並沒有那麼糟:報告指出34歲以上的部落格使用者仍有微幅成長,且別忘記,部落格新聞Huffington Post才以3.15億美元的天價賣出。

但當部落格正逐步走下坡,Facebook與Twitter等“微網誌”卻大行其道,背後的原因應該不僅僅是因为社群網站比較容易使用,部落格邁向死亡之路的真正原因,是因为部落格的商業價值不如社群網站,也是因为時代潮流需求更民主的媒體平台:社群網站。

的確,部落格提供產品資訊、更新或公司重要訊息,取代了記者會等公關策略,讓消費者不再需要透過新聞媒體的中介,能直接取得產品消息來源,提供更吸引人的使用者經驗,但這也正證明了部落格只不過是,另一項較引人注意的產品發表平台:“社交”元素,正是部落格所欠缺的。

“按讚”與“分享”是Facebook被低估的兩項重要元素,他們不僅讓消費者與產品透過共同利益而相互結合,更讓行銷從單向變成雙向。

“按讚”讓消費者的塗鴉牆上出現一句簡短的產品廣告;而“分享”則讓更棒的產品圖片與文字佔據塗鴉牆。

這兩項要素讓消費者成为朋友眼中的產品代言人,而且消費者並非經過深 思熟慮後才做這項決定,多半是在短短幾秒間按下按鍵。對產品行銷而言,Facebook是再美好也不過的工具。

產品粉絲頁面創造了企業與消費者間前所未見的親密互動管道。企業不僅能提供產品資訊,更能即時回應訊息、引導討論並創造簡單遊戲,再加上傳統的競賽或抽獎 活動,企業能持續維持消費者的興趣,比起部落格的靜態更新要強得多。

跟Facebook相比,部落格就像口香糖一樣:一但嚼過頭,就什麼味道與意義也沒有 了。

行銷業者應該謹記在心:線上媒體不僅僅只是作为部落格一般、用來宣佈訊息的平台,持續吸引消費者的興趣和投入才是致勝的行銷之道。沒有別的,社群網站正是不二法門。

Comment by 邊鄉 岸 on December 11, 2011 at 6:50pm

 

蛻轉2.1: 網路內容對馬來西亞華商來說是一個商機,另一方面,網路內容業(擴大來說是文化創意產業)也可以帶動華商傳統產業蛻轉。因為它能注入新創想、新做法。

馬來西亞華商銳意蛻轉,需要從文化吸取養料;借重文化產業元素如云端營銷、吸納創新人才等。另一方面,創意是文化產業成功之路;如何將創意轉化成營商技能,卻需要磨練。

馬來西亞政府雖說從2010年開始,制定了計劃推行創意產業,但并不見氣勢。華商應該自強不息,透過身體力行協助年輕人表達創意;讓他們把握各種機會參加比賽,增加自己的經歷,才能達至成功之門;倒回來,也好協助企業吸納創意,進行創新。

年輕人愛拿玩手機、相機等四處拍攝,過去的“客家葉問”等“改編短片”,更是人氣大熱,曾先後出現多個不同剪接版本,可見年輕人創意無限。年輕人中,不論學業成績高或低,大多擁有無窮的創新意念,只是未能有效將創意發揮,並轉換成賺錢的技能,開拓一番事業。

單有創意是不足夠的,因為單靠創意無法養活自己,我們要想辦法將創意轉化成一種技能,配合社會大眾的要求。好像拍廣告,除了有創意外,亦要達到目標,令人一看便有印象、有認同感、打動人心,並帶出應有的訊息,才是真正的創意。

除了年輕人願意走出第一步,各行各業的機構亦應共同努力,身體力行為年輕人提供機會,才能真正發展本土的創意工業。為了達成幫助年輕人的心願,企業不妨舉行創意短片比賽,以例如“傳承”、“智慧”、“蜕变”等有趣題材作為主題,讓年輕人透過其創意,拍攝一段不超過8分鐘的短片,成功獲得冠軍的人士可獲得獎金與講座。。

傳承、智慧、蛻變這些議題,跟華商的明天息息相關,也能引發年輕人的無窮創意。參賽者可多次提交作品予以評審,而上載了的短片更會受公眾各界閱覽,參加者可於上載片段後參考網民的意見,在限期前不斷改進,再提交改良版本。

 

Comment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December 10, 2011 at 11:22pm

 

關于馬來西亞網路內容的問題,本月4日的《南洋商報》經濟版透露,全球廣播協會宣布將在2015年前,讓全球廣播公司從模擬系統(Analogue)轉向數碼系統(Digital)。有一家馬來西亞公司甚至宣稱已經做好準備,以迎接馬來西亞政府發出的20億至30億相關工程。

數碼廣播工藝在歐美已經非常成熟,反觀亞洲的業者并不多,只有香港、韓國、日本和新加坡的幾家。這對亞洲商家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蛻轉商機。

有關的本地公司,據稱以醫院為對象提供網路電視節目。他們透露,网络电视供应商客户通常为酒店,但是酒店的观看率仅是4%,而医院则是60%,当中差数不小。”鉴于有很高回酬,該公司将继续专注在医院客户上。以广播和网络电视为核心业务的立艺企业,未来将继续专注在原有领域和客户群上,所以在短期内并没有开拓周边业务如内容制作等的计划。

鉴于该领域在亚洲仍有十分大的价值,与其分散资金开拓不熟悉领域,不如专注在潜能无限的原有领域上。據知,他們提供的网络电视资讯内容,来自国外的内容制造公司。未来也没有打算自己制作内容,因为制造成本高于向第三者购买内容。

 

 

Comment by CERI on December 10, 2011 at 3:23pm

 

今天的《南洋商報》全國版報導,“国人每月花46元手机上网”:大马人每个月花费在手机上网的开销为15美元(46令吉),这笔费用从去年至今增长了超过一倍。

從這個數據來看,移動上網已經成為一個生活、消費形態。內容商不妨從這點看出其商機。

手机上网使用率大增,主要消费族群是年龄15至25岁的人士。

据调查指出,大马人主要以手机上网处理电邮、浏览社交网站、下载手机铃声和传发手机简讯。

根据2011年雅虎网络指数调查,对大马人而言,拥有手机上网配套及多功能的智能手机已非常普遍。

DIGI是大马手机及智能手机服务居领先地位,它占了市场份额的47%,依序是明讯(32%)及天地通(8%)。

调查报告指出,若与东南亚国家比较,马来西亚人倾向于拥有高价手机,包括智能手机。

80%国内手机使用者的手机价格约为100美元(312令吉),而有四分之一用户的手机价格为300美元(937令吉)。反见在印尼、越南及菲律宾,人民多数采用廉价手机。

索尼爱立信(Sony Ericsson)是大马手机的领头羊,占市场分额39%,接下来是诺基亚26%、蓝莓及苹果则分别占6%。

另一方面,Momentus Media最近針對Facebook專頁管理員所面對的問題,分析了2万个Facebook专頁,以及25万則Facebook信息。

分析發現,最多的信息发布在周日(尤其是星期二三四)早上8点到中午12点。此時,查阅率很高,但互动却偏低。

相反的,周末及非高峰时段(下午2点至凌晨5点),发布率和查阅率比較低,但互动率卻高。

星期四是发布率最高,而互动率最低的一天。

換句話說,高峰时段发布FB內容,可以提高查阅率;而在非高峰时段发布,則意味着粉丝更愿意互动。

最好的中文內容字數是250到500。为了和有140个字限制的Twitter一起发布,許多FB字數也保持在140個字内。

发布次数应保持在一天3次以下。

獲得最高互动率的內容,照順序排是状态更新、视频、音乐和链接。

Comment by 邊鄉 岸 on December 4, 2011 at 12:40am

實體經濟碰上虛擬經濟,不用說了,肯定擦出火花。我們不用這火花點亮華商的未來;就可能讓火花焚成灰。

音樂市場是一個現成的例子。不懂得怎樣回應互聯網帶給音樂產業沖擊的企業,被淘汰了;而懂得回應的企業,卻創造了如IPod等的音樂播放器,結果賺了大錢。

就像網絡游戲設計業者的玩法,精彩的游戲過程,首先來自有趣的平面造型設計,然後才可能出現游戲動畫的立體界面;馬來西亞華商要善用資訊工藝,給傳統實體經濟帶來蛻轉的契機,首先要有一盤清晰的知識、概念。

讓我在這里談一件事:前陣子有位朋友打電話給我,說他在報章上刊登廣告招聘市場經理。他強調,廣告欄位可是很大的噢,可是,一通詢問電話也沒人打進來。

他問我發生了什麼事;不是說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嗎?

我說,你要找的人選,恐怕是三十余歲的一代人,他們成長、受教育的年代,正遇上互聯網開始暢行,他們養成了上網看新聞、找信息的習慣,很多人都不看報紙了,怎麼會看見你的廣告呢?

同樣的,現在的顧客在做購買決定前,大多是上網了解或上社交媒體向網友打聽意見。要是我們生意信息在網路上缺席,人們怎麼會找到我們?

找人才和找市場一樣,現在都受到網路工藝的影響。

自從我們可以隨時隨地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以獲得所需要的消費或決定資訊後後,企業競爭更是進入一個全新的形態。

欲求蛻轉的馬來西亞華商,在這核心議題上應該要有愿景與討論。

Comment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December 3, 2011 at 12:09pm

華商想在2012年蛻轉,在“創新、人才與市場”策略方面做出大調整,不能忽略數碼化這個核心主題。不過,我們在數碼化方面的現狀如何呢?來看看今天《南洋商報》的報導吧:

全球79%总行销长预见未来3至5年,本身的机构数码转型复杂性将提高,但只有48%做好准备面对这项转变,未做好准备者有31%。


面对4方面挑战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从今年2月至6月的全球调查显示,未做好准备的31%总行销长(CMO)正面 对来自4方面的挑战,即71%数据爆炸(data explosion)、68%社会媒体(social media)、65%管道与设备的选择(channel and device choices)及63%转移人口统计(shifting demographics)。


通过3重点改善现况

该公司(IBM)东协区域主任朱塞佩今天在记者会上指出,这些总行销长的其他障碍包括72%执着于成本、61%受困于营销投资回酬率,47%面对工具实施问题。

因此,他建议总行销长通过三项重点领域来改善现况,包括授权客户、促进持久连接,以及获取价值及测量结果。

他说,目前多达74%总行销长仍使用传统的客户分析来获取数据、只有26%追踪部落格、42%追踪第三者意见、48%直接追踪顾客回应,以协助提高市场优势。

“很多总行销长都忽略了数码时代的网络威力,它是一个新颖强大的商业平台,市场及资讯科技领域应互相了解,携手合作壮大网络市场。”

朱塞佩说,61%客户数据用作目标、46%充作教育及意识、45%为兴趣、54%为下一步行动等其他用途。


4P提高营销投资回报率

他补充,总行销长认为直至2015年成功掌握市场的元素有63%营销投资回报率、58%顾客经验、48%新的客户群、45%整体的营业额、42%市场影响销售、42%每名消费者收入,及38%社会媒体衡量标准。

他强调,如果总行销长欲提高营销投资回报率,可从4P着手,即宣传(Promotion)、产品(Products)、地点(Place)及价格(Price)。

黄国坚:不像以前般轻松 行销长工作须更全面

大马区国际商业机器公司黄国坚指出,随着经济转型,总行销长的工作不再像以前那般轻松,必须更全面涵盖每方面的思量及独特的预知性。

“以前总行销长只需处理预算等方面的工作,但随着科技的发达,消费者大多从网络查看品牌或产品的详细资料,因此必须更谨慎处理与消费者的关系,可从‘独白’转换成‘对话’。”他说,一对一的对话最有效了解顾客需求,主要是倾听顾客的心声。

“总行销长必须随着市场变化而更换设计,如善用社会媒体及资讯科技。”


须善于预测

他强调,出色的总行销长也必须善于预测,包括未来顾客需求、未来3至5年的产品动向与潮流等,否则该品牌将陷入困境。

有关的调查报告涉及1734名来自19个工业领域及64个国家的总行销长,其中21名来自大马及70名来自东协国。

 

Comment by CERI on November 10, 2011 at 10:34pm

等工作,不如自己創造工作。這態度非常的正確。

問題是現在的教育,似乎并沒有準備新生代去創造自己的事業。

大家只是準備他們去給人打工,最好是500強的大公司。

對馬來西亞華族來說,做公務員的機會非常渺茫,雖然公務員的數目字在人口比例上,馬來西亞是全球最高的。

要進入政府相關公司,機會也不會好到那里去。

他們的出路好像只有一條:替私人界打工。

可是,他們找得到好去處嗎?

那一家公司是他們值得去效勞的?例如,他們有機會和肯教導他們的老板相處,在良好企業文化、工作倫理中成長嗎?

他們可有機會將來獲得老板提拔,成為自己的事業伙伴?

而我知道很多華商企業,其實也在找尋好人才;希望栽培人才的公司也不少,只是新生代并不清楚他們是誰?

這就關乎產學聯接了。

日前,讀到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出版的《優良傳統價值及良好工作準則》一書,而且還有中英文版,知道他們一直在發揚這些企業文化。

我很肯定的是是,華商企業一定有一些商號、企業舵手,是這些文化的信徒、實踐者、發言者。

可惜,我孤陋寡聞,沒聽說過幾個。

也許,媒體可以多挖掘這些優良傳統與工作倫理的個人與組織,讓新生代認識、學習。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November 3, 2011 at 1:13pm

现在读报纸总是通篇坏消息。想昨天翻到财经版,标题是这样打的《国际劳工组织警告:全球或重现失业潮》。靠!能来点积极的东西吗?

尤其不喜欢这些财经记者的写作方式,什麽“就业衰退”?没工作就是没工作啦!

像国际劳工组织(ILO)这样的机构,说什麽失业浪潮,“触发社会动荡的危险边缘”,说什麽鬼东西;为何不直接说:“没工作,大家就要造反了!”

听说,人们这回丢了工作,是因为有一个叫“金融危机”的东西闯了祸!

既然是别人(还是旁的事物)搞的事,那些国家领导人就没责任了,而可以大炫他们对经济理论的过人洞察:“先进经济体的就业状况须费时至少5年,才可能回复金融危机出现前的状态”。

 

 

我要问的是,我们挨得过这五年吗?

好像马来西亚当家的说,到2020年我们将有130万个新的工作机会,问题是我们活得到2020年吗?

国际劳工组织在《2011年全球就业报告》中指出,它研究了118个国家,有45个很可能出现社会动荡。

报导说,这等事在欧盟会员国与阿拉伯国家比较严重。

他们比较严重,并不意味着我们很安全;当全球经济衰退,依赖外销的马来西亚经济能没事吗?

他们说,世界各国在未来两年,必须创造大约80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才可能解决动荡的威胁。

等工作,不如自己创造工作吧!

心要安,还是由自己来安吧;最倒霉的时刻,也有人成功,就看我们是否有所准备;机会往往属于有所准备的人。当大家都慌张,正是有志者逆流而上的大好时刻。

逆境,不过是蜕转前短暂的“做客茧中”;能破茧而出的,就不再是毛毛虫,而是美丽的蝴蝶。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