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有一則關於小朋友的對話。一個6歲的小男孩不預警地親了一個5歲小女孩的臉龐,讓這位小女孩嚇了一跳。5歲的小女孩害羞地對小男孩說:「你是認真的嗎?」6歲的小男孩則一臉微笑的說:「放心啦,我們都不是3歲的小孩子了!」
是的,如同上述小男生與小女生的對話,在社會科學知識系統中,組織或管理科學對應其他的社會領域學門,不管是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或心理學,我們都還只是一個3歲的小孩。在真實的組織社會中,尚有許多管理問題與組織議題,我們還沒有深入地探究與瞭解。雖然在一般管理或行政管理學術界,過去關於組織的研究已有顯著的成果,但是在後資本主義的現今,組織設計應如何再往前推進一步,是全世界政府與各大企業的經理人員都在思考的問題。因為自從2009年爆發佔領華爾街事件後(Occupy Wall Street),許多國家正面對著1%與99%的衝突與對立。
▋佔領華爾街:1%與99%的戰爭
佔領華爾街是加拿大反消費主義組織──廣告剋星(Adbusters Media Foundation)藉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在紐約華爾街點燃的街頭運動。主要是因為在2009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之後,很多大公司瀕臨破產,導致美國等許多國家經濟萎靡不振、失業率居高不下。佔領華爾街運動的核心主張為:「我們99%的人民不能再容忍1%資本主義者的繼續貪婪與腐敗;要建立一個美好的社會,我們不需要華爾街,我們不需要政治家」。抗議者要求消除金錢對政客和國家政策的影響,用「公民制度」來取代政商合一的政府決策。
99%人民對1%華爾街的既得利益者的怒吼,背後代表著資本主義擴張並未能創造人民真正的社會利益與幸福感受。世界各地的已開發、開發中或未開發中國家仍普遍面臨著貧富落差、環境污染、人權保障、弱勢生計等不同問題。這些全球性議題,既不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也不是經濟層面的麻煩,而是普遍的社會問題。這些社會問題並未因為資本主義盛行,而獲得正面的改善,反而愈加惡化。自從20世紀末後所開始的全球化、知識經濟,以及新經濟等浪潮,加速了各國普遍的所得分配不均或貧富懸殊加重;弱勢窮苦者的生活固然惡化了,連一向佔社會多數的「中產階級」也都向下層移動,急速消失中。
▋三種解決問題的組織:政府、企業、NPO
要解決上述這些社會問題,傳統上有三種組織的設計做法。首先,最傳統的方式就是政府部門。由政府單位藉由行使公權力、保護弱勢,強制導入國家資源、直接介入來解決特定問題與提供社會福利需求。以政府部門做為解決社會問題的一種組織型式,是因為在這些複雜的社會問題中,有許多涉及公平、正義的人權議題,比較難以採用傳統的市場機制與廠商型式來解決。藉由政府的公權力基礎,來化解市場失靈與組織失靈,用那一隻有形的手,以權力基礎的政治手腕,去解決社會問題。
第二種組織型式,是由廠商扮演解決問題的行動者。身為社會公民的一份子,企業在獲利極大化達成前題之下,願意主動表現出負責任的公民行為,投入適度的獲利盈餘回饋於社會,解決部份的社會問題。這就是現今所謂的「企業社會責任」。第三種解決社會問題的組織型式,就是第三部門的非營利組織模式。非營利組織藉由從政府、企業或社會大眾獲得捐助的有形與無形資源,代表捐贈者投身於弱勢扶持與社會問題的解決,實現社會價值。
▋組織的各自侷限
但可惜的是,經過人類數百年以來的實驗,我們愈來愈發現上述三種組織設計模式各有其先天的限制。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企業存在的基礎是因為有被需要的價值。這個被需要的價值,主要來自上游的供應商體系,下游的使用者、消費者與社會大眾;而價值的創造者則是出資的股東(財務資本價值)與負責經營的管理團隊和執行的員工(人力資本價值)。但這個由組織所創造出的價值應該如何進行分配呢?平心而論,對資本主義的信仰者而言,營利企業深信組織所創造的價價分配首先必要先以滿足股東(shareholders)利益極大化為前題;待滿足此一基本目標後,股東藉由代理人機制,委由組織的內部利害關係人(internal stockholders)──經營團隊與員工──來進行組織內外部價值的交換、傳遞與分配,進而滿足消費者與價值鏈中的其他合作伙伴。最後,待企業行而有餘力後,或為因應來自社會的輿論壓力,再藉由社會企業責任之名,關心其他外部利害關係人(external stockholders)之需,例如:社會大眾、弱勢團體與環境保護等。
但在21世紀的後資本主義之際,我們發現,過去20幾年以來,社會大眾不斷地呼籲並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的重要性,許多廠商也紛紛投入許多資源於特定的社會公益,但為何還是走到今日的對抗地步?對此,我們不禁要懷疑社會企業責任真的有一套完善的組織設計制度嗎?或者,我們可能需要更根本地重新探索企業「存在」社會之「目的」,與企業「生存」所採取「手段」間的因果關係?
第二,就是因為「營利組織」無法解決社會問題,我們改寄望「非營利組織」來補足營利組織的缺點。因為社會中某些產業或民生需求存在著外部性問題,常造成著組織失靈或市場失靈困境,所以不適合採用營利組織或市場交易機制來滿足此類需求。故社會中出現了許多非營利組織──藉由專業分工原則,從營利組織或社會大眾直接募得所需資源──來從事著特定人類與社會問題解決的代理組織。但,非營利組織最大的限制條件是組織的永續性不足。因為藉由募款或捐贈等方式取得資源的方式,相對較缺乏外部市場的交換效率;再加上投身於特定社會議題的非營利組織領導與從業人員,大多仰賴「動之以情」與「身份認同」等的情感驅動力量,較缺乏經濟誘因相關的驅動機制,致使非營利組織的內部管理效率也較難提升。
第三,若上述所提及的營利組織與非營利組織的設計均無法有所作為,最後也可以全權交由政府部門的權力體系,來解決市場失靈與組織失能問題。的確,每個國家的政府部門,均扮演著該社會的資源分配與主導角色,藉由公權力來取代傳統的組織或市場機制,直接進行價值傳遞與人民服務,將外部成本加以內部化,是最解決社會問題的最直接方法。
但為何資本主義經過百年來的長期市場實驗後,仍會造成現今的社會不公與分配不均亂象呢?
▋創新的公民組織設計:社會企業
讓我們再回到佔領華爾街。佔領華爾街代表著全球的1%富人跟99%大眾的對抗,它說明了資本主義走到極端化後,形成的資源分配不均、社會傾斜與財富流失,最後導致「贏家通吃,輸家無望」的二極化世界。藉由市場機制的物競天擇競爭運作後,最後結果是讓世界上1%的人口擁有99%的資源和機會;相對的,讓不在贏者圈的廣大民眾陷入財富的不均、中產階級的消失、生計的不穩定,甚至工作的消失等困境。
但是上述三種組織型態的設計,似乎都沒有有效辦法解決上述社會問題。無論是營利、非營利與政府組織好像都有部份的失靈與嚴重的瓶頸,每一種類型組織有一些缺憾。那應該怎麼辦?有沒有創新的方案或有效的組織型態,來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可能是其中一個選項。
過去這幾年,愈來愈多由下而上的地方公民與社群團體,它們主動提出對該地區或特定社會問題的行動方案,並主動承擔解決問題的責任。我們將這一類以市場機制為營運手段,致力於解決特定社會問題的for-benefit組織,統稱為「社會企業」(相對於for-profit的營利組織)。雖然近年來,社會企業於全世界各地越來越蓬勃發展,但是基本上,社會企業只是一般名詞的統稱,並沒有辦法很精準地去定義何種類型的組織才是社會企業。例如,我們可以很明確地定義營利組織就是以追求財務利潤極大化為經濟目的之組織,追求組織能自給自足與永續發展。又例如,非營利組織就是以獲取外部資源捐助為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為目的,創造社會影響力價值的組織型態。但它的缺點是因為獲取資源的手段是藉由外部捐贈,故難以永續經營。
社會企業某種程度補足了營利組織與非營利組織的二個缺口。第一個缺口,是社會企業要能解決社會問題;第二個缺口是要能有機式的自給自足與永續發展,而非純粹仰賴外部捐贈。換言之,社會企業雖然要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終極關懷,但必須務實地採取市場機制的營運模式為手段。再換言之,發揮社會影響力(social influence)是社會企業存在之「目的」,但組織營運的「手段」要能自給自足和永續發展。所以社會企業必需跟營利組織學習如何經營、如何創新,致力於「藉由經濟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社會企業試圖把非營利組織和營利組織各自擅長優點加以極大化,將社會使命與獲利手段捆綁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的組織營運系統。但事實上,這樣的精神或多或少都存在目前營運良好的非營利組織或營利組織中。所以說,社會企業並非以特定的組織結構或型態來呈現其營運精神。只要組織存在可以同時解決社會問題,並有營運的商業模式得以永續經營,就可宣稱它具有社會企業的特色。
具體而言,社會企業應具有下列三項條件。第一個條件是社會企業存之目的是希望要解決或改善社會問題或未被滿足的社會需求。換句話說,社會企業存在的價值,是因為這個社會問題或需求尚未被解決;可能是因為市場失靈或政府失能,所以必須要用組織型態來解決。第二,社會企業解決社會問題的手段是回到市場經濟法則,以創新且能獲利的商業模式來實踐社會價值,藉由販賣產品或提供服務,來提供對價的交易或交換關係,而非長期依賴特定團體或群眾的捐贈。第三,社會企業的分潤機制會保留特定額度的獲利盈餘以持續發展,而非僅為出資人或所有者謀取最大利益。社會企業保留特定盈餘之目的是為了更有善且完整地解決社會問題,所以組織存在目的不是僅僅為了股東,企業所創造的價值也不會完全以獲利報酬為單一指標,它將維持穩健且合理的經濟獲利基礎(不賺取過高的超額利潤),永續地經營社會價值的創造。
事實上,社會企業居於營利組織與非營利組織二端光譜帶之間。傳統的非營利組織如果具有永續經營的能力,當然是一種社會企業。像Bill Gates的基金會十分注重獲利回饋與永續發展,可以歸納為社會企業。社會企業經營是一個帶有社會使命驅動(social purpose-driven)的事業,它是商業活動,但具有社會外部性。在光譜的另一端,是一般的營利組織,但這樣的營利組織非常負責任,它將大多數的利害關係人包含進來。不只是股東、員工、顧客,它也會把社區民眾,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土地或資源,或者更遠的利害關係人納入。事實上,比較精準的說法是它是一家負責任的營利組織,我們也可以宣稱它是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的價值主張與共善創新
社會企業創造的價值是for benefit,而非僅僅是for profit。在社會中,此種for benefit的組織如果愈多,就代表企業必需具備社會價值的觀念,將會慢慢被接受與推廣。例如,英國的信託制度設計相對完善,所以市場開始接受投資公司去投資非營利組織與此類的社會企業。此外,以美國為例,美國國家每年總體的GDP產值有6%左右是由非營利組織所貢獻。雖然社會企業觀念才剛剛萌芽,市場上所呈現的經濟數值還不大,但在可想像的未來,愈來愈多無法被有效解決的社會問題將會慢慢藉由新型態的組織與社會創新來解決。
最後,我們要重新回來問自己:在後資本主義的今天,組織存在的價值是甚麼?
組織與管理科學發展至今還不到100年,對應其他成熟的社會科學,組織理論還是一個3歲小孩子。組織到底是為了什麼目的存在?從組織本質來看,我們必需回答:組織存在價值的決定基礎是甚麼?是組織決定價值(例如:是由組織的創辦人、執行長或者高階管理團隊,決定組織要做甚麼,或不做甚麼)?還是價值決定組織?也就是組織價值決定在先,此一價值再進而指導組織的營運範疇與經營模式。換言之,組織型態是用來支撐所欲實踐的終極價值(例如:組織的文化與價值指引組織內的管理團隊與員工,決定要做甚麼,或不做甚麼)。這樣的對應關係讓我們體會到,在探討組織的治理模式與機制時,有些管理作為只是手段(means),但有些則是組織內不可挑戰的信仰或價值觀(ends)。這個means與ends的對應過程,將產生有趣的組織設計與策略的制定。
營利組織所信仰的利潤極大化治理模式在過去或許有成功的時機,但在面對未來巨大的全球化潮流與區域問題的社會挑戰,這個治理邏輯可能需要被重新檢視。在過去還沒有民主制度之前,大部分的人民福祉是由政府決定,透過國營企業與公共財產管理,來進行價值創造與分配。但是有了資本主義之後,在自由市場交易的自利動機極大化下,我們開始有經濟組織;藉由市場競爭不斷地激發更多科技創新能量與商業創新模式,持續地創造更大的價值,作為組織存在最大的貢獻。但未來的世界,是否會出現不同於以往的社會創新模式?從過往所強調的公共財產(common goods),到現今主流經濟價值所強調的私人利益(individual good),演化到未來社會的兼顧共同利益(common good),這一系列的演化過程,基本上就是創建一個系統內所有利害關係人的共好或共善。在這個共善創新系統的演化歷程中,或許需要一種全新的企業治理機制去連結、協調或推動組織內、組織間與組織外的各式經濟活動與社會關係,創造出不同於以往經濟組織型式的創新經營模式與社會價值。
(作者為中衛發展中心菁英學院院長、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 / 收藏自天下雜誌網站)
《首爾社會創新考察團》回顧 PART 3
不要再把「社會使命」當行銷亮點了
台灣活水社會企業開發
GOOD LAB 好單位·杜拉克論社會創新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326497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503264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503382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1-293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503379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533500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533417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533500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503262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