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現行社會的運作主要由三大部門擔起:政府部門、企業部門與非營利部門。三大部門因各自的限制,使這樣的運作方式不足以滿足社會所需,或是產生一些問題。近十幾年來,漸有不安於較屬被動式或防禦式的企業社會責任的聲音出現,進一步思索企業的可能性;加上越來越多非營利組織囿於捐款補助漸減,或是發展受到資金不足的限制,而尋求財務自主性,以維持營運穩定和永續。因此,“社會企業”的討論和實踐漸漸浮出。
社會仰賴三大部門的充分運作和相互協調。針對人民生活需求的滿足,主要依賴企業部門的自利生產行為,以及政府部門對公共資源的分配運用。市場場機制下,企業基於自利,進行生產活動和交易行為,互通有無的結果,將滿足人民的需求。當市場有所不及,則由政府部門分配公共資源,例如:基礎建設由公共服務、社會福利政策、社會救濟措施等,若仍有不足之處,則由非營利部門擔任補足需求的安全網。然而,受限於政府部門的科層組織與企業自利帶來的負面影響。
非營利組織資源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產生未解的社會問題,致使人民有未被滿足的需求,社會福利無法達到最大。三大部門各自的限制和不足之處,可大致歸結於:市場失靈、政府效能效率不彰、志願失靈。
傳統經濟學認為:在自由市場下,企業為了自利,會進行滿足人們偏好的生產與交易行為,企業自利可使社會福利最大化。市場機能充分發揮,必須有以下前提:市場自由開放、外部效應不嚴重、市場能確實反映人們偏好。上述前提有任一不滿足時,市場即不能充分發揮效率,產生“市場失靈”。此外,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時,往往因聚焦於獲利,在經營決策上較缺乏社會公益的考量,而忽略弱勢族群需求。亦即,企業部門受限於市場運作法則時,容易產生“市場失靈”的狀況(Hansmann, 2003)。
在市場是否自由開放方面,許多產業處於獨佔、寡占等不完全競爭市場,此市場的企業具有壟斷能力,企業追求自利,會設立進入障礙阻止新進者,並減少生產量,社會利益因此減損。企業的生產行為若具有正面外部性,將使得供給少於需求;反之,當發生負面外部性,則供給過多。以下狀況將使市場無法滿足人們偏好:公共財、資訊不對稱、無法市場化的偏好。
具有公共財性質的產品或服務,由於不具排他性和敵對性,需求會遠大於供給。通常,賣方相較於買方,擁有較多的資源和資訊,產生“資訊不對稱”,此時,握有較多資訊的一方可能會有欺騙或隱惡揚善的行為,使得市場無法真實反映偏好。由於技術的限制、計量的困難、認知受限等因素,某些偏好無法被商品化,不易被察覺,或者生產成本過高,如此將導致部份偏好沒有辦法透過市場來滿足。以上種種反映出,市場和企業確有不足之處,發生市場失靈,以致社會福利無法最大化。
政府或官員為博得人民支持,追求政績和施政表現,但可能因此將資源過度放在人民“看得見”的地方,造成資源配置失當,效能不彰。政府為一龐大組織,各部會數量眾多且往來交錯,組織劃分方式主要為功能別,組織結構為科層式組織。功能別組織常有“本位主義”的缺失,決策時缺乏通盤和全面的考慮,僅以所屬部門的角度出發,政府為科層組織,政策形成的複雜性,以及政策規範的僵固或缺乏彈性,如此使得政府無法快速回應外界環境。當問題涉及兩個以上的部會時,可能產生推諉卸責的情況,或是部會間的溝通協調缺乏效率,導致問題沒有獲得妥善解決,無法充分發揮效能效率的結果,導致政府福利的傳送受阻。
非營利組織有其內在的侷限性。非營利組織主要的資金來源來自民間捐款和政府補助,當資金來源過於集中,非營利組織的經營方向可能受制於捐款方,而無法依組織自身的使命行事。
一旦捐款短少或趨於不穩定,非營利組織將面臨經營困難,因景氣循環或財政緊縮,民間捐款和政府補助日益下降,加上各非營利組織競相爭逐捐款和補助,非營利組織面臨財政危機的同時,由於缺乏誘因,非營利組織招攬不到足夠的專業人員,志工運用又缺乏穩定,使服務品質下滑及組織績效減損。
Salamon(1990)歸結志願失靈的原因:慈善資源不足、組織領導者存在家長作風、非營利組織的業餘特性、服務對象侷限於特定群體、非營利組織存在的“品質危機”與“財政危機”是其最大的問題。
企業與社會間的矛盾,促使各方反思企業與社會的關係究竟為何?早期,這樣的討論激發出“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認為若企業擔負起企業社會責任,可大致解決企業與社會間的利益衝突。然而,企業社會責任普遍被認為是一種成本、負擔,企業擔負社會責任只是基於外界對企業的期待,或是企業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企業社會責任假定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是衝突的,而企業必須秉持社會責任,做出一些犧牲或貢獻(Porter & Kramer, 2011)。
此外,許多非營利組織採取企業化的經營方式,以達業務自主和服務品質提升,亦即“非營利組織商業化”,1990 年代起,歐洲探索企業的另一種可能性,思考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能否相輔相成,並試著發展新的組織型態,可是,“社會企業”的構想應運而生,社會企業融合企業的經營方式,以及非營利的貢獻使命,試圖開創出新的模式,以解決三大部門無力處理的社會問題或需求。
Young(2001)認為社會企業是:
一、對社會利益有貢獻的企業;
二、以商業化手段獲取營收的非營利組織。
社會企業最著名的實例為葛拉敏銀行(Grameen Bank)為幫助孟加拉農村裡的窮人脫貧,尤努斯(Muhammad Yunus)創立葛拉敏銀行,提供“微型貸”(microcredit)給貧農,大幅改善了他們的生活。
延續閱讀~~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326415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326497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503264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503382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503379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533500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533417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533500
http://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503262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