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海州灣畔,黃海明珠,盛夏的贛榆,天藍地綠,山歡水笑,物阜民豐,處處蕩漾著盎然的生機與活力。
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小塔山水庫、石梁河水庫、八條路水庫,碧波粼粼,飛鳥翔集,周邊山嶺疊翠,草木蔥蘢,猶如顆顆璀璨的明珠在贛榆大地熠熠閃光。當年整村搬遷的移民村內樓舍儼然,條條水泥街巷整潔幹凈、綠樹成蔭。多年來庫區貧瘠、村民貧苦、村莊貧困的境況已漸成歷史。這翻天覆地的變化,緣起於2006年以來,贛榆深入落實國家、省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開展“美麗庫區、幸福家園”建設,把各項後扶工作做得風生水起,蓬蓬勃勃。
村美民樂 暢享生活奔小康
移民村美,農民和美,美在自然和諧,美由內心彰顯。…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March 9, 2016 at 8:00pm — No Comments
舊時在民間七月七日是一個很熱鬧的節日,當時對這一天興趣最大的,還是年輕女子。她們穿新衣,拜雙星,並乞巧。
宋時杭州的小兒女,七夕之時多效顰“摩侯羅”,穿半臂花衣,胸前裝飾乞巧時的楸葉、瓜果等圖形,靚妝笑語,競往湖邊放蠟制的鴛鴦等一類水鳥,浮於水上。婦人喜於盒內貯小蜘蛛,讓蜘蛛在盒內織網,看織網之疏密,謂之“巧”之多少也。
穿針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兒們的節目之一,據說在漢代已經盛行。《荊楚歲時記》中說: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也有把“穿針”轉為“丟針”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後把繡花針丟入水裏,讓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輝映下的針影,照在碗底,會生浮動的陰影,變化多端。依其形狀,就可以占蔔投針姑娘針繡工作是拙是巧。…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March 4, 2016 at 9:20am — No Comments
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稱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還要圓,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
中秋前夕,人們都盡可能和家人團聚,共話豐收,人月雙圓,故又叫“團圓節”,此節娘家不接姑娘回家過節。
中秋節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March 2, 2016 at 2:30pm — No Comments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
“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February 29, 2016 at 10:17pm — No Comments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為彜族火把節;苗族在這一天祭“土地”神;農歷六月二十五日為白族火把節。
火把節是這兩個少數民族最為隆重的節日,家家戶戶焚香、祭祖、喝酒吃肉,村中紮一大火把,有的高 12 米,根據平、閏年紮 12 或 13 道麥稭,插滿香、糖、果,以示豐收和吉祥。
傍晚,大火把熊熊燃燒,男女老少載歌載舞。隨後小火把紛紛點燃,在田野中如星鬥閃爍,意在除害消災。青少年以互鬥火把取樂,認為可驅除身上“晦氣”並祝好運道。青年男女也紛紛在這個美好的節日裏互道衷腸。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February 28, 2016 at 1:45pm — No Comments
農歷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節”外。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
天貺節起源於宋真宗趙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聲稱上天賜給他天書,遂定是天為天貺節,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貺殿。…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February 26, 2016 at 10:02pm — No Comments
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February 21, 2016 at 11:28am — No Comments
立夏節
少有所聞,各家燒炒蠶豆而食,認為可兆豐年。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
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February 16, 2016 at 8:50pm — No Comments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節的前一天。傳說,這個節日,是紀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介之推是當年晉國的賢臣,侍奉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跟隨重耳流亡;曾經割自己腿肉熬湯,獻給重耳。重耳做了國君後,開始時還銘記介之推,但是時間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難受,和其年邁的母親回到家鄉,隱居在山中。
有一天,晉文公發現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獎賞這個“割股奉君”的賢臣,非常內疚,親自跑到他隱居的山中尋找。但是只見山巒重疊,蔥蒼樹木,就是不見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會背著母親出來。於是,命令放火燒山,結果火一下蔓延數十裏,連燒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沒有出來。火熄之後,大家進山察看,才發現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燒死在深山之中。…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February 10, 2016 at 9:12am — No Comments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擡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裏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喻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谷豐登”,以示吉慶。…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February 1, 2016 at 3:57pm — No Comments
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後死後,平除呂後勢力,擁立劉恒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January 30, 2016 at 10:18am — No Comments
冬至,俗稱“冬節”,在古代是很隆重的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也最受重視。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
閩臺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January 23, 2016 at 6:00pm — No Comments
農歷七月三十是一個宗教節日,名為“地藏節”。
地藏是在釋迦既滅以後,彌勒佛未生以前,世間眾生賴以救苦的一尊菩薩,地藏王曾經發誓要在普渡眾生以後始願成佛,因此常常現身於人、天、地獄之中,救助苦難。有的佛書上說地藏王就是閻羅王的化身,是以慈祥面目出現的陰司主宰。
在過去,各地均有供奉地藏王的廟宇,每年七月三十,善男信女必往敬拜。特別是南京的清涼山相傳為地藏菩薩修煉之所,從月初起燒香膜拜者就絡繹不絕,到二十五日以後尤為興旺,清涼山上下遊人很多,到處設有茶棚。茶棚的布置,各種各樣,一直到月底過了,方才停止香火,叫做“蓋山門”。…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January 14, 2016 at 9:18am — No Comments
闊時節
傈僳族節日,相當於漢族春節,是盛大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十一月間,節期三至十天不定。先祭掃庭院,然後賽歌跳舞,接著大吃大喝,互相拜年。
臘八節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
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January 6, 2016 at 1:14pm — No Comments
回族節日來源於伊斯蘭教,民族節日與宗教節日合二為一,主要有聖誕節、開齋節、古爾邦節等。
聖誕節,又稱聖紀,為回族人民紀念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誕辰的節日,時間為教歷 3 月 12 日。慶典在清真寺舉行,全體回民參加,由阿訇誦讀《古蘭經》,贊聖、講述穆罕默德生平業績,然後參觀清真寺、聚餐等。
開齋節,教歷 9 月為齋月,全月封齋,至 10 月 1 日開齋。此日,穆斯林男女沐浴更衣,然後到清真寺參加會禮,誦經、禮拜後到墳山遊玩,最後探親訪友。
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忠孝節,時間為教歷 12 月 10 日。此日,回族群眾舉行早齋戒,然後到清真寺舉行會禮,最後宰牲聚餐,並祭獻、誦經,紀念聖祖易蔔拉欣。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January 4, 2016 at 6:51pm — No Comments
“春分後十五日,都指定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在一年二十四節氣當中,民間特別重視農歷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祭祀墳墓的俗例,自漢相沿承襲,以後普及民間,歷二千年而不衰,部分地區家門上要插柳枝。
這一天,家家戶戶的孝子賢孫都要到郊外祭祖掃墓、立碑壘墳、墳頭壓錢紙,或在墓地進餐,或返回祭牌位後在家進餐。
近世,孝子賢孫對於清明掃墓,已未必一定遵守於清明節這一日。有的會在節日以前數天拜祭,也有的會在節日若幹日子奉祀,只不過籠統地說是清明上墳拜祭罷了。…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December 31, 2015 at 10:19pm — No Comments
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December 25, 2015 at 9:58pm — No Comments
元月初五,“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
“路頭”又稱“五路神”。據說元末有一何五路,為抵禦外寇而死,人們因此祀他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與作為財神的“路頭五路神”無涉。或又以“五路神”實為“五聖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間湯斌毀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後,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為“路頭”而祀之。一般以此“路頭”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謂五路乃東西南北中也;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為財神,謹加祭祀,冀求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為“祖道”之俗;吳俗接路頭,祭祀的也是路神,而這路神變成財神,是因商業的發展,財貨流通的加劇。財貨往來於陸水之間,人們直觀地認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財貨。…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December 14, 2015 at 4:39pm — No Comments
現在世界通行的歷法是陽歷,而華人計歷更多采用“農歷”,“農歷”又稱“夏歷”,對應於“陽歷”又稱“陰歷”,是我國民間傳統節令,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結晶。
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已經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觀念了,進入戰國,魏國人石申編制了一張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運行關系的星圖表,這是全世界第一張星圖表,標誌著中國的天文學走入一個新時代。
陽歷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時間計算,這一周一共是 365 天 5 小時 48 分 46 秒,為方便以 365 天做為一年,每隔四年設一個閏月,使原本 28 天的二月增加為 29 天。
陰歷則是以月亮的圓缺變化周期作為計算單位,這個周期大致是 29 天 12 小時 44 分 4 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陰歷一年只有…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December 8, 2015 at 10:35am — No Comments
小年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竈的日子。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竈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竈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竈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裏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習俗,因此祭竈王爺,只限於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竈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竈”、“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竈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December 6, 2015 at 8:29a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2 Comments 83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