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聰·碧水東流———連雲港市贛榆區“美麗庫區幸福家園”建設風采

海州灣畔,黃海明珠,盛夏的贛榆,天藍地綠,山歡水笑,物阜民豐,處處蕩漾著盎然的生機與活力。

  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小塔山水庫、石梁河水庫、八條路水庫,碧波粼粼,飛鳥翔集,周邊山嶺疊翠,草木蔥蘢,猶如顆顆璀璨的明珠在贛榆大地熠熠閃光。當年整村搬遷的移民村內樓舍儼然,條條水泥街巷整潔幹凈、綠樹成蔭。多年來庫區貧瘠、村民貧苦、村莊貧困的境況已漸成歷史。這翻天覆地的變化,緣起於2006年以來,贛榆深入落實國家、省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開展“美麗庫區、幸福家園”建設,把各項後扶工作做得風生水起,蓬蓬勃勃。
村美民樂 暢享生活奔小康
  移民村美,農民和美,美在自然和諧,美由內心彰顯。
  省級生態示範村的班莊鎮坡石橋村,生態建設名不虛傳。大街兩旁,顆顆飽滿的銀杏垂垂連珠;小巷內,串串青澀的柿子掛滿了枝頭。樹下的月季花、梔子花、菊花等各種鮮艷的花草爭先怒放。
  “到秋天,俺村到處是喜慶的顏色”。指著街道兩旁的銀杏樹、柿子樹,村黨支部書記周懷利非常自豪。收獲的季節,銀杏金黃,象征著“人興”,柿子通紅,像盞盞紅燈籠掛滿村子,這樣的喜慶,怎不讓人自豪。
  更讓坡石橋人自豪的是移民後扶政策帶來的巨大變化。
  石梁河水庫修建以來,村民們過了很長時間的苦日子。“那年夏天雨特別大,演馬村、徐朱範村、王朱範村的水都齊腰深,村幹部們搖著小船往外救人。俺村地勢雖高一點,水也沒過小腿肚。1981年搬到現在這個地方,有了移民後扶政策後,俺這些移民村建的一個比一個漂亮”。58歲的周懷葉是一代原遷移民,每年享受600元的直補資金。說起第二次搬遷,她記憶猶新。
  有苦就有甜,先苦後甜的日子更甜蜜。62歲的村民代表孟慶庭一直參與村移民項目表決,見證了村莊變化:“村裏每年45萬元左右的後扶金,全用在了村莊建設上。這幾年共建了9條共1萬多米水泥路,下水道、綠化、路燈等配套一應俱全,再修2000米,道路全部硬化。因為村裏註重生態,不上工業項目,生活垃圾全部轉運處理,因此村莊環境特別美”。
  環境變美了,對精神文化生活的品質追求也越來越高。依青口河而居的黑林鎮河西村,處處彰顯著活力、流淌著幸福。每到下午兩點多鐘,村農民文化廣場上人聲鼎沸。二胡、笛子、嗩吶,悠揚的樂聲中,村健身隊的50多名婦女穿著統一服裝,跳著整齊的廣場舞。
  載歌載舞的生活同樣源自後扶的力量。“村裏建起文化廣場後,80歲的李家治召集70多歲的孫秀蓮、60多歲的程竹英等5位原村文藝宣傳隊骨幹組成農民樂隊,為跳舞的村民配樂唱歌。為了讓村民的文化生活更精彩,村委拿出3萬元錢,購買了舞蹈服裝和傳統的樂器供他們免費使用。”農民樂隊成員張翠鳳高興地說。
  文化的繁榮促進了河西村風民風建設。在廣場邊2000多平方米的圍墻上,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宣傳深入人心,全村500多戶人家,人人遵紀守法,戶與戶相處得非常融洽。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經過多年努力,贛榆後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14年發放原遷移民直補資金1443萬元。共投入2880萬元資金,為移民村建設道路、橋梁、綠化、亮化、電灌站等,一個個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幸福新家園魅力四射。
科技興農 長出田園“大智慧”
  發展項目,富裕移民,關鍵科技引領,重靠精準扶持。
  贛榆第一高峰大吳山,坐落在黑林、厲莊兩個鎮中間,是移民村較為集中的地方,也是扶持移民致富的重點區域。過去,大自然饋贈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但傳統的種植管理模式沒有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守著聚寶盆,不能再過緊日子。讓山鄉秀美、百姓富足,必須創新科技興農模式,加快農業轉型升級。看準市場、選準項目,綠水青山很快就能變成金山銀山。2012年以來,贛榆整合農業、農開、水利等項目和資金,依托江蘇沃田、四川伊頓等農業龍頭企業,在黑林全境和厲莊鎮北部17.1萬畝的丘陵坡地上,建設特色水果產業園。目前已種植出口前景看好的藍莓1.12萬畝,獼猴桃、紅桃等2.3萬畝。
  建立科技興農新模式,“互聯網+”是主角。2013年起,贛榆累計投入8000多萬元移民後扶資金,在特色水果園內建設了智能化控制中心,配套節水灌溉等相關設施。首批核心控制區5000畝。站在總控室大廳,核心控制區周邊半徑10華裏的一草一木、一溝一河看得清清楚楚。
  坡高嶺陡,面積廣闊,水、電、管理成為園區發展的三大難題。“我們運用互聯網管理加快推進了農業自動化步伐。”負責智能管理技術的連雲港貝茲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盧國才介紹。“運用太陽能風光電互補技術與設備,解決園區內用電難題。既綠色環保,又比漫山遍野架桿拉線織‘天網’成本節約數倍;建立的智能控制自動灌溉系統,每畝地灌溉的用水量僅為傳統的十分之一,效率、時間比傳統方式提高數十倍,一個人可以同時管理上千畝產業園;通過無線遠程監控系統、雲數據分析等,實現遠程智能管理,普通老百姓只要通過我們授權進入‘以太網’,不管在哪裏都可以用手機清晰地看到園區的生產情況。隨著‘互聯網農業’的普及,智能管理產生的效果會越來越明顯。”
  有了好產品,還要打造好品牌。黑林鎮鎮長馬秀雲介紹:今年2月份,沃田公司成功上市,鮮果“藍寶寶”“臻恬”牌百分百原漿飲品成功進入一線城市高端酒店,已投產的藍莓每畝銷售收入達2-4萬元。盛果期的獼猴桃基地投產後,可年產鮮果1萬噸、產值2億多元、利稅5000多萬元,市場前景非常好。昔日“望天收”的丘陵正在變成流金淌銀的寶地。
  發展農業產業化,不能讓農民吃虧。“園區優先招收庫區移民就業,移民人均收入每年增加3500元。另外通過土地流傳,還可以讓農民每畝地增加400元的收入。從土地裏解放出來的青年農民外出務工,每年每人可以帶回4萬元以上的勞務收入。”區移民辦主任霍剛介紹。
  一花獨放不是春。通過註入移民後扶資金,贛榆相繼建成四季田園、沙河雅仕農場、金山有機茶果等現代農業園區,為移民奔小康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形成了百花齊放春滿園的喜人格局。

Views: 9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