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關於普羅米修斯有四種傳說。
根據第一種傳說的說法,由於他將神出賣給人,因而被鎖在高加索山上,神還派出兀鷹,啄食他那時刻在長的肝臟。
根據第二種傳說的說法,面對啄食的鷹嘴,普羅米修斯越來越深地避入巖石,最後與它合為一體。
根據第三種傳說的說法,幾千年過去後,他的背叛行為已被忘卻,神忘了,兀鷹忘了,他自己也忘了。
根據第四種傳說的說法,對這已是無根無由的事大家已經厭倦,神厭倦了,兀鷹厭倦了,傷口也精疲力盡地長合了。…
ContinueAdded by ART FOCUSED 藝術聚焦 on November 25, 2016 at 12:11pm — No Comments
即使是不完善的、甚至幼稚可笑的方法也能用來救命,其證據如下:
為了免遭塞壬①的傷害,奧德修斯②用蠟塞住雙耳,並讓人把自己鎖在桅桿上。當然,自古以來所有的遊人都能這樣做,除了那些離得老遠就已被塞壬迷惑住的人。但世人都知道,這樣做不可能管用。塞壬的歌聲可以穿透一切,被誘者的激情能打碎比鎖鏈和桅桿更堅硬的東西。可奧德修斯沒有想到這些,盡管他也許曾有所耳聞。他對那點兒蠟和那捆鐵鏈深信不疑,為自己的小計謀洋洋得意,駕船向塞壬駛去——
①古希臘傳說中住在海中小島上的女妖,用歌聲迷惑航海者觸礁毀滅。
②古希臘傳說中的英雄,特洛伊戰爭後在海上漂泊十年才回到故鄉伊塔刻。…
Added by ART FOCUSED 藝術聚焦 on November 22, 2016 at 5:51pm — No Comments
另外,桑霍-潘薩從不炫耀。通過提供大量的騎士小說和綠林小說,他這些年在傍晚和夜間成功地將後來被他稱作堂-克維克鎖特的魔鬼從自己身邊引開了,因此他這個魔鬼後來毫無理由地幹出一件件最瘋狂的勾當,不過由於缺少一個預定的對象——恰恰桑霍-潘薩本該是這個對象——這些勾當沒有危害任何人。桑霍-潘薩是個自由自在的人,也許是出於某種責任感,他沈著冷靜地緊緊追蹤著堂-克維克瑣特,並將此作為一種有益的大型消遣,直到他的終日。(周新建譯)
Added by ART FOCUSED 藝術聚焦 on November 22, 2016 at 12:57pm — No Comments
平平常常的一件事:它總是忍受一種日常的困惑。甲和h地的乙做了一筆重要的生意。他前往h地進行預備性協商,來回各用了十分鐘,為了這種極快的速度他在家裏還炫耀了一番。第二天他再次前往h地,這一次將拍板成交。因為預計這次得要好幾個小時,所以他清晨早早地就出了門。盡管一切情形——至少按照甲的看法是這樣——與前一天完全一樣,可這次他在去h地的路上卻花了十個小時。傍晚他精疲力盡地趕到那裏時,人們告訴他,乙因甲遲遲不到十分生氣,半個小時前到甲的村子找甲去了,他們在路上本該能碰上的。人們勸甲等一等,可甲擔心那筆生意,立刻起身往回趕。
這回他對這條路並不特別重視,可偏偏眨眼功夫就到了。到家後他得知,乙來得同樣早,甲剛走他就來了。是的,他在大門口碰到了甲,還提醒甲別忘了那筆生意,可甲卻說,他現在沒有時間,他現在有急事得出去。…
ContinueAdded by ART FOCUSED 藝術聚焦 on November 20, 2016 at 11:23am — No Comments
我有一只奇特的動物,一半像小貓,一半像羊羔。它是我從父親的財產中繼承來的一件遺物,不過它到我手裏之後才發育長大。以前它羊羔相多而小貓相少,但現在兩者基本相等,貓頭貓爪,羊羔個頭,羊羔體型,眼睛與兩者都像,閃閃發亮,充滿野性。毛很柔軟,緊貼在身上。動起來不但會連蹦帶跳,還會潛伏而行。它蜷伏在窗臺上的太陽地裏打呼嚕,一上草地便瘋跑起來,幾乎再也抓不住它。見到貓它便逃之夭夭,但卻喜歡襲擊羊羔。月夜裏屋檐溝是它最喜歡走的路。它不會喵喵叫,極為厭惡老鼠。它能在雞圈旁潛伏幾個小時,卻從未趁機謀殺。
我用甜牛奶餵養它,這對它的身體很有益。它大口大口將牛奶吸進嘴裏,它那食肉動物的利牙派不上一點用場。對孩子們來說,它當然是一大奇觀。星期天上午是它的會客時間,我將這小動物抱在懷裏,鄰家的孩子全圍著我站著。…
ContinueAdded by ART FOCUSED 藝術聚焦 on November 19, 2016 at 12:30am — No Comments
碼頭的墻上,有兩個男孩坐在上面擲骰子玩。那尊揮舞著戰刀的英雄投下的陰影裏,有一男子坐在紀念碑的臺階上在看報。井邊有位姑娘正在往她的大木桶裏灌水。一個水果商躺在他的貨物旁,兩眼望著湖面。透過門窗上無遮無掩的洞,可以看到小酒館深處有兩個男人在喝葡萄酒。店主坐在前面的一張桌子邊打瞌睡。一只平底船仿佛被托在水面上,悄然飄進這個小港。一個穿藍色套衫的男人跳上岸,將纜繩套進鐵環。另有兩個男人身著綴著銀鈕扣的深色外套,擡著一副屍架出現在水手身後,屍架上那塊帶鮮花圖案和流蘇的大絲單下面,分明躺著一個人。
碼頭上誰也不關心這些剛抵達的人,甚至當他們放下屍架等候還忙著系纜繩的船長時,也沒人走近他們,誰也不問他們問題,誰也不仔細打量他們。…
ContinueAdded by ART FOCUSED 藝術聚焦 on November 7, 2016 at 6:16pm — No Comments
有個哲學家總是在孩子們玩耍的地方遛達來遛達去。只要看到一個有陀螺的男孩,他便潛伏起來。還沒等陀螺轉起來,這位哲學家就盯住它準備抓住它。孩子們大叫大嚷,竭力不讓他挨著他們的玩具,他可不理這些,只要陀螺還在轉,他就抓住它,他十分高興,但只是很短暫的時間,然後他便將它扔到地上走掉了。他認為,認識每一件小東西,比如說認識了一個旋轉的陀螺,就足以達到普遍的認識,所以他從不研究大問題,他覺得那樣不經濟。如果這最小的小玩意兒被真正認識了,那也就認識了一切,因此他只研究旋轉的陀螺。只要有人準備轉陀螺,他就有希望,就能成功,陀螺一轉起來,他就覺得那希望上氣不接下氣地跑向他,變成了確信無疑,他卻將那件無聊的木頭玩意兒抓在手裏,他覺得厭惡,孩子們的叫聲他在此之前一直沒有聽到,此時卻突然鉆進他的耳朵裏,將他趕走了,他就像在一支笨拙的鞭子抽打下的陀螺跌跌撞撞地走了。(周新建譯)
Added by ART FOCUSED 藝術聚焦 on November 3, 2016 at 11:26pm — No Comments
我僵硬而冰涼,我是一座橋,我橫臥在一道深淵之上。這頭紮進泥土的是我的足尖,另一頭是我的手,我死死咬住正在碎裂的粘土。我上衣的下擺飄向我的兩側。深淵裏冷森森的福雷倫河發出陣陣喧囂。沒有一個旅遊者曾迷路來到這座行步艱難的山上,這座橋在各種地圖上還未標出——我就這樣臥著,等著,我只能等待。一座橋一旦造好,只要不坍塌,就依然是座橋。
那是在傍晚時分——是第一個還是第一千個傍晚,我就不知道了——我的思緒總是亂糟糟的,總在兜圈子。夏日的傍晚時分,小河裏的流水聲更加低沈,這時我聽到一個男人的腳步聲!朝我走來,是在朝我走來——伸展你的四肢,橋,站立起來;沒有扶手的梁木,擋住那位托付給你的人。快悄悄打消他腳步的顧慮,可他還在猶豫,好就讓他認識認識你,學山神的樣子把他扔到岸邊。…
ContinueAdded by ART FOCUSED 藝術聚焦 on November 1, 2016 at 8:26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