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陳明發·馬中契合:新「黃金50」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4月15日(周二),傍晚6時30分抵達馬來西亞,16日行程主要是和最高元首和首相會晤,17日早上離開大馬,完成3天國事訪問,然後啟程到下一站柬埔寨。
這是習先生第二度官訪馬來西亞。社媒上有篇廣泛流傳的帖子,替華商-華團惋惜:你們怎麼這回不像2013年那次受重視?
當我想到,在過去12年間,又新添了多少的對華社團,怎麼都沒可扮演的角色?那篇帖子更耐人尋味。
我的理解是,習先生前回是應時任首相邀請而來,政治人物有政治人物的議程與安排;而這趟,則是回訪最高元首蘇丹依布拉欣去年的大陸行。
再說,眼下面對美國關稅壓力,策略伙伴關係內部的互相洽談與觀察,恐怕才是重頭戲。
是的,我17日在社媒用了「互相洽談與觀察」這修辭。
而根據媒體18日的報導,習先生在續程往柬埔寨訪問時,则用了「雙向奔赴」一詞。
中國領袖有本身一套務實的修辭學。不少所謂自由世界的領導人,事無大小都習慣了張口就來。對此能領悟多少,是自求多福了。
在習近平眼中,中柬關係,除了充满「雙向奔赴」的激情,更有具體(政治、產能、農業、能源、安全、人文)「鑽石六邊」合作框架。
而在馬来西亞方面,新華社的快訊最簡練了:習近平會見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我願同易卜拉欣最高元首一道努力,引領中馬關係長期穩定發展,共同打造高水平戰略性中馬命運共同體,譜寫睦鄰友好、團結合作新篇章,開啟中馬關係新的「黃金50年」。
馬來西亞曾是「一帶一路」65個伙伴國最優先伙伴,而2018年以後的情況,明白者自然明白。
覺得自己明白還不够者,不妨關注最高元首和習近平會晤時提到的合作重點,特别有關文化的部分。隆新高鐵、森林城市等部分的故事?已不是2013年時候的氣候。
文創教懂我們什麼是像徵,理解大環境時才可能有多幾個角度,多幾個實在的抉擇。不是「見仁見智」一語就打發掉一切。
所謂文創,回到文化,就是不離文史哲;元首殿下說馬中要加強文化合作,最大的資源无疑便是我們共同的歷史與哲學。
這新“黃金50”,如何結合上;人文科技-藍綠數旅經濟;東盟-中國命運共同體與青年一代相知相親等議程?除了“来者可追”,還要自問一句:我們是繼續「互相洽談與觀察」;還是“雙向奔赴”?(18.4.2025)
甘德政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再次訪馬
今時不同往日:習近平再訪大馬,華社只剩「看熱鬧」的份?
最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闊別12年再度訪馬,但跟2013年他首次國事訪問馬來西亞相比,感覺嘛,只能說:今時不同往日。這回,幾乎和本地的華社、華團、華商沒什麼直接關係,頂多只有「看熱鬧」的份。
講真,2013年那一次,我可是親身參與,當時我在馬中貿易相關單位打工,在幕後幫忙協調工作,雖然只是小咖,但也有少少發言權。那次有兩場重量級活動,讓我記憶猶新:大馬華社歡迎習近平主席午宴和馬中經濟峰會。
當時歡迎午宴在吉隆坡香格里拉酒店舉行,由郭鶴年老先生坐鎮,幾乎所有有頭有臉的華社領袖都到齊,個個精神奕奕,然後歡天喜地去和習主席夫婦大合照。這種級別的合照,沒份量都進不來,有錢也買不到。
當天場地佈置的背景板,寫著全中文,沒有馬來文也沒有英文,居然也沒人說三道四,反正都是「自己人」嘛。那時的政治氣氛比現在寬松得多。主席講話還提到熱浪島的沙灘和梁靜茹的美妙歌聲——我一邊吃飯一邊聽,差點笑出聲,心想:「習主席你也很接地氣咧!」
午宴後,習近平馬不停蹄趕去KLCC convention center,和當時的首相納吉同台出席馬中經濟峰會。當著全國媒體和外交高官的面,兩國政府發布了實實在在的五年經貿合作規劃,有數字、有目標、有行動—更重要的是,有項目、有企業簽MoU,不是來應酬亮相就走人的。
我記得最清楚的一個畫面:峰會結束,兩國領導人講話完畢准備離場,工作人員一如往常要把主席台上的椅子搬走,結果現場一大票中國人沖上台,拼命阻止。為什麼?原來他們要「打卡」,不是自拍,而是輪流坐上習大大坐過的那張椅子拍照留念。場面之瘋狂,堪比演唱會搶前排。
至於納吉的椅子?嗯,完全沒人理。那時一個馬來官員疑惑地問我:「Orang China為什麼那麼著迷那張椅子?」
我只好笑笑說:「這叫Feng Shui,我們華人都懂的,坐一下可以Ong十年。」
要知道,那些爭先恐後搶椅子的人,可不是小粉紅或旅游團大媽,而是國企央企的高層,穿西裝打領帶的。不得不說,中國人真的很懂「皇氣」,誰是真命天子,誰會繼續高高在上,誰會風雨飄搖,大家心裡有數。
回頭看今天這場訪馬,沒有對華特使幫忙穿針引線,也沒人幫忙協調華團華商華社參與,一切由政府部對部去談,談的也只是政府部門層面的MoU。連企業層面的實質合作項目都看不到,更別提華社華團有什麼角色——就好像是被請去喝喜酒卻被安排坐在樓下食堂,婚宴照片連你都不入鏡。
當然,也不能怪人家。2013年是中國剛從胡溫時代轉型,經濟如日中天,來的是貨真價實的大金主,帶著真金白銀來投資,搞高鐵東鐵、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吉利汽車入主寶騰、阿裡巴巴的馬雲來搞數字自貿區,樣樣有落實,不是表演簽MoU後就鎖在櫃子裡生灰塵。接下來幾年的馬中貿易突飛猛進,都是那時候的「政治遺產」。
反觀現在,全球在打貿易戰、科技戰、關稅戰、新冷戰,中國自己經濟也壓力山大。領導人這趟來,比較像是「Touch & Go」,官方SOP流程走一遍,然後就飛去下一站。沒有梁靜茹、也沒有熱浪島沙灘。
對馬來西亞華社、華團、華商來說,大家也別太期待有什麼「中資一來、股市飆升」的美夢重現,畢竟,現在的局勢和過去已經大不同了,新領導層也不像以往那樣非常重視Chinaman生意人在馬中貿易的作用,有康頭也輪不到你,大家只能自求多福。(甘德政17.04.2025臉書)
快讓路
城市在重組,還不快點讓路
幸而新任全國主席的祖先來自印度
署理管房屋部,老大說他不是安靜
什麼事會在四面牆裡斟數
還有一位在頭領身邊當副手
專門負責法律與體制改革
拆掉百年老廟,不會虧你的
賠你錢不就settle
姣掌令
好「加」火,
前線喪我八員,
「加」賠戰犯,
人口淨增七人。
一曲高調,
壓倒撤資聲。
(19.03.2025)
陳明發札記·組織選擧
1.嗜血,也是一種文化。就算你說它是惡,惡文化也是一種會自動再生產的東西。
2.狂咬瘋噬成性,咬噬完外部對手,就輪到內部對手。
3.眼下被咬的,應該開心,他們的核心精神,已經擴散;而且貫徹、升級。
4.就像詐騙成了一種習慣,外在被騙市場飽和後,就從外銷轉內銷。
5.唯一的底線,還是那句:沒有底線。
6.以前什麼都做不出來,因為外在對手;
7.自己在位了,一樣什麼也做不出來,因為內在對手;
8.自己的一切,合理化;對手的一切,妖魔化。
9.你我殘留的一切,不警惕,無覺知,最終恐怕要泡沫化。
10.噜噜聲:我很胖,但我很餓。
(16.3.2025)
愛墾APP:擬象網紅化的文化、宗教與民俗價值的惡果~~擬象網紅文化滲透到宗教、民俗信仰和傳統價值觀,它不僅改變了這些文化的呈現方式,也深刻影響了人們對它們的認知。
愛墾從兩個層面來探討這種影響:
(甲)信仰的操弄——將宗教或民俗元素作為營銷工具、政治工具或流量工具,導致信仰的符號化、商品化甚至政治化。
(乙)價值觀的輕浮化或沾污化——傳統價值在被「短視頻文化」消費的過程中,被片面、誇張、娛樂化,甚至被扭曲或惡搞,讓其原本的意義流失。
這兩種現象的後果可能包括:文化符號的空洞化、信仰的市場化、社會認同的分裂,甚至可能導致信仰危機與社會衝突。
(甲)信仰的操弄:宗教與民俗如何被網紅化?
在擬象網紅文化下,宗教、民俗信仰和傳統儀式被過度符號化、情緒化和流量化,這可能帶來以下後果:
1. 信仰被商品化
宗教符號變成商業營銷工具~網紅利用宗教場景、聖像、符咒、風水等元素製造「神秘感」,借此營銷產品,如:風水直播:「大師」通過短視頻或直播賣護身符、轉運手鏈,吸引信徒購買。
「許願經濟」~一些網絡平台提供「在線祈願」「雲供奉」,用戶花錢就能「遠程上香」。這些行為讓宗教信仰變成一種消費行為,信徒可能更在意「買了就靈」而非信仰的精神內涵。
網紅宗教人物的崛起~許多自稱「大師」「高僧」「巫師」的網紅,以神秘身份包裝自己,靠短視頻、直播和社交平台獲取大量追隨者。他們的內容可能是:以誇張儀式製造「神跡」效果,如「直播驅魔」「隔空算命」。傳播「改運」概念,吸引人們花錢消災(如捐款換取祝福)。結果是信仰的浮面化,信眾不再尋求精神成長,而是把宗教當作即時滿足的消費品。
2. 信仰被政治化
政治人物利用宗教、民俗吸引支持。政客以「信仰者」身份塑造形象,如:參與寺廟活動、模仿神職人員的言行,借助宗教權威獲取選票。在直播或社交平台引用宗教話語,以爭取某個群體的支持。但這些行為往往是「策略性表演」,一旦選舉結束,信仰價值便被拋棄。
宗教話語變成政治武器~有些政黨或勢力利用宗教情緒操控群眾,如:將某種宗教塑造成「國家認同」,製造「異教徒」或「背信者」的對立。通過社交媒體煽動信眾,使其相信某個候選人是「神選之人」。這可能引發宗教衝突、極端主義或信仰分裂。
3. 傳統儀式的娛樂化
宗教節日與民俗活動的流量化~例如,許多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中元節等)在短視頻中被簡化成「打卡點」:祭祀活動被當作「獵奇體驗」,忽視其文化意義。傳統儀式(如拜神、請靈)被包裝成「靈異直播」,讓觀眾看「恐怖片」。結果是,人們越來越把信仰當作娛樂消費,而非真正的精神實踐。
(乙)價值觀的輕浮化與沾污化
當傳統文化在擬象網紅文化中被過度娛樂化,它的深層價值可能被扭曲或破壞。
1. 傳統價值觀的表面化
深刻價值被簡化成「潮流」許多歷史、文化和倫理價值在短視頻中被簡化成口號、流行語,失去了原有的深度。例如:「孝道」被簡化成「給爸媽發紅包」。「家族團結」被簡化成「春節全家人合照」。這種表面化的價值觀讓人忽視其真正意義,只追求社交認可。
2. 傳統文化被惡搞
民俗與宗教被扭曲成搞笑內容。一些網紅為了吸引眼球,故意:拿神明形象惡搞(如模仿神明跳舞)。把宗教儀式變成挑戰賽(如「誰能最快唸完經文」)。這些行為可能造成信仰群體的反感,甚至引發文化衝突。
3. 文化像徵的誤用
某些神聖符號被濫用。一些品牌和明星隨意使用宗教、民俗圖騰做時尚元素,導致文化誤解或爭議。例如:過去,某些品牌曾將佛像印在鞋子上,引發宗教人士不滿。
祭祀用品被包裝成「潮流周邊」,如「時尚版紙錢」。這些做法削弱了文化的神聖性,讓它變得商業化、消費化。
可能的未來發展:信仰與文化的擬象化
如果擬象網紅化繼續主導文化與宗教表達,我們可能面臨以下後果:
1. 信仰成為「短暫潮流」~未來,人們可能不再「信仰」,而是「跟風」——今天追求「靈修冥想」,明天迷戀「風水玄學」,但都只是短期流行,不具深度。
2. 民俗信仰的碎片化~傳統文化不再是一套完整體系,而是被剪裁成網紅內容,人們只能接觸到表層片段,而難以理解其真正意義。
3. 社會認同的分裂~保守派 vs. 年輕一代的對立:老一輩認為傳統文化被侮辱,而年輕一代覺得傳統價值「不合時宜」。這種代際衝突可能加深社會分裂。
4. 宗教、民俗被徹底「服務化」
未來,可能出現全自動化信仰服務:AI神明、虛擬宗教體驗、在線祭祀等,取代真實的文化實踐。結果是,人們越來越遠離真實信仰,只在「擬象」中體驗宗教。
如何避免擬象網紅化對信仰與價值觀的沖擊?
1. 加強媒介素養——教育公眾如何辨別擬象化的信仰操作。
2. 保持文化核心價值——讓年輕人理解傳統文化的真正意義,而不僅是消費它的表象。
3. 警惕信仰的市場化——避免宗教與民俗完全淪為商業流量工具。
4. 維護信仰與文化的尊嚴——在現代傳播中,仍要保留文化的精神性,而不是單純的「可消費」內容。
擬象網紅化可能會加速信仰的符號化、商業化和表演化,我們需要找到平衡點,以保護文化的深度和真實性。
愛墾APP:政治人物的宗教「擬象表演」~~政治人物的宗教「擬象表演」,例如有些第三世界國家所謂的「穆斯林」領袖, 借加沙、以巴戰爭等緊張局勢做舞台,思想界應該如何看待的?
至少在西方思想界,第三世界國家中某些自稱「穆斯林」領袖利用加沙、以巴戰爭等緊張局勢進行政治表演的現象,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批評。這些政治人物通過將宗教情感與地緣政治議題相結合,試圖提升自身影響力或鞏固政權。然而,這種做法被視為對宗教信仰的工具化和對複雜國際問題的簡化處理。西方學者認為,這種「擬象表演」可能導致以下後果:
1. 宗教信仰的工具化:將宗教情感用於政治目的,可能削弱宗教的神聖性,導致信仰被世俗利益所綁架。
2. 國際關係的複雜化:利用宗教議題煽動情緒,可能加劇國際緊張局勢,阻礙和平解決方案的推進。
3. 公眾認知的扭曲:通過媒體傳播簡化或偏頗的信息,可能誤導公眾,對事件的真實情況產生誤解。
總體而言,西方思想界對這種「擬象表演」持批評態度,認為其不僅不利於問題的解決,還可能帶來更大的社會和政治風險。 [CITE Needed]
愛墾APP: 情動領域(Affective Studies)關注情感如何影響個體和社會的認知、行動及文化生產。當涉及宗教的工具化與武器化,情動研究通常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察:
1.情感動員與政治操控:宗教信仰天然具有情感感染力(affective contagion),容易成為政治或意識形態動員的工具。領導者可以通過訴諸集體恐懼、憤怒、悲傷或希望,將宗教話語嵌入政治敘事,以鞏固權力或合法化特定政策。
2.媒介與「情感治理」(Affective Governance):現代傳播技術(如社交媒體)使得宗教敘事可以被快速傳播,並與特定情感框架(如受害者敘事、救世主敘事)結合,形成「擬象式信仰」(simulacral belief)。通過選擇性傳播某些情感材料(如戰爭暴行的視頻、歷史仇恨的故事),塑造群體情緒,使宗教成為政治「情感治理」的工具。
3.情感資本的操控與神聖化:宗教團體的情感資本(affective capital)可被動員用於政治目標,如煽動忠誠、犧牲精神或抵抗情緒。當宗教話語被高度情緒化,並與民族主義或敵對政治相結合,就可能產生極端化趨勢,甚至激發暴力行動。
4.宗教的「情動經濟」與消費化:在某些情況下,宗教被市場化,成為可消費的情感商品。例如,一些政治領袖可能通過精心策劃的儀式、公眾祈禱或宗教象征符號,打造自己的「神聖光環」,以此吸引信眾支持。這種情感經濟化可能會削弱宗教的內在倫理價值,使其淪為政治秀場。
5.宗教武器化的社會心理後果:在宗教被武器化的情境下,群體對立情緒(affective polarization)加劇,社會容易陷入「敵我二元」模式,喪失理性對話的可能性。這也可能導致宗教自身的精神性與超越性被侵蝕,使其失去本應具有的安慰、療愈與社會團結功能。
愛墾APP:權力、道德敗壞與宗教操控~~政治領袖利用宗教狂熱掩蓋自身道德缺陷,在學術與文學領域都有所探討,尤其涉及權力、偽善(hypocrisy)、情感操控、宗教武器化等主題。以下是幾個關鍵的學術理論和文學作品,它們深刻揭示了這種政治-宗教的欺騙策略。
1. 學術探討:權力、道德敗壞與宗教操控
(1)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性、權力與偽善——福柯在《性史》(The History of Sexuality)中指出,權力不僅通過法律或暴力運作,還通過規訓(discipline)塑造人們對道德和性的認知。在宗教背景下,政治領袖可以利用「神聖」道德標凖對他人進行規訓,而自己卻享有特權(如私生活放縱)。
相關概念:牧養權力(Pastoral Power):宗教領袖或政治人物扮演「牧者」,管理信徒的行為,但自身卻可能不受約束。
懺悔機制(Confession Mechanism):普通民眾被迫承認自己的「罪行」,而掌權者卻不受同樣的審查。
案例:某些穆斯林、天主教或福音派領袖大力宣傳「家庭價值」,但自身卻爆出性丑聞,如美國右翼福音派傳教士的丑聞、伊朗宗教領袖的私生活爭議等。
(2)齊澤克(Slavoj Žižek):意識形態與偽道德
齊澤克在《暴力:六個旁注》(Violence: Six Sideways Reflections)中提到,宗教狂熱常常是對現實創傷的補償。領袖利用宗教情緒煽動,能讓大眾忽略他們自身的丑聞或失敗。相關概念:幻想結構(Fantasy Structure):政客制造「神聖使命」,掩蓋自身腐敗。替罪羊機制(Scapegoating Mechanism):借宗教道德話語,將問題歸咎於外部敵人(如LGBTQ群體、女性、異教徒),轉移注意力。
案例:美國右翼政治人物在反墮胎、反LGBTQ議題上大做文章,但後來被曝光曾嫖娼或性侵,如特朗普政府時期的一些丑聞。
(3)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宗教性別控制與偽道德
巴特勒在《性別麻煩》(Gender Trouble)中分析,性別和性道德常被政權用作控制工具。例如,一些政客會極端宣揚「純潔」與「家庭價值」,但私生活卻充滿丑聞。相關概念:規范性權力(Normative Power):領袖塑造「正常」與「非正常」道德觀,以掩蓋自身問題。宗教性別政治(Religious Gender Politics):利用宗教框架來約束女性,而男性領導人卻不受約束。案例:某些國家的伊斯蘭宗教學者倡導女性必須戴頭巾、必須貞潔,但自己卻被爆出性侵案,例如馬來西亞、伊朗或沙特的某些案例。
2. 文學探討:宗教偽善與政治欺騙
(1)莎士比亞:《權力與虛偽》(Measure for Measure)——劇中反派安傑洛(Angelo)是一個極端道德主義者,宣稱要淨化維也納的性風氣,但自己卻企圖強奸女修道士。揭示了宗教道德狂熱背後的偽善,以及政客如何用道德立場掩蓋自己的欲望。
(2)伏爾泰:《老實人》(Candide)——伏爾泰通過這部諷刺小說揭示天主教神職人員的虛偽,比如一邊高喊道德純潔,一邊沉溺於性放縱。小說影射的是18世紀法國宗教領袖如何利用信仰來維護自己的權力與私欲。
(3)喬治·奧威爾:《動物農莊》(Animal Farm)
小說中豬領袖拿破倫(Napoleon)最初高喊革命、平等、道德,但掌權後卻沉溺於奢華和性放縱,同時用宣傳機器轉移人民注意力。影射了極權主義如何利用道德話術控制民眾,但自身完全不受約束。
(4)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
小說中的極端宗教政權基列共和國(Gilead)以「神的旨意」為借口,強迫女性成為生育奴隸。但高層男性領袖(如指揮官)卻沉溺於妓院和性剝削,顯示宗教狂熱只是控制工具。
3. 現實案例與學術批判的結合
許多現實中的政治領袖,尤其是利用宗教話語的獨裁者或保守派人物,都符合這些學術批判和文學作品中的偽善模式。例如:一些高級宗教領袖大力推行伊斯蘭道德法律,但自己卻被爆出性丑聞。
美國福音派政客:如保守派議員大力反對同性戀,但自己卻被揭發與男性有性關係。
某些穆斯林國家:政客利用宗教狂熱制造「神聖戰爭」敘事,但私下生活極度腐化,如某些東南亞和中東國家的領導人。
4. 宗教狂熱的政治功能
制造道德恐慌,以掩蓋領袖自身的丑聞和腐敗。利用偽道德標凖規訓他人,但自己卻不遵守。塑造「神聖領導人」形象,以獲得群眾的情感認同。通過制造外部敵人(LGBTQ、女性、異教徒)來轉移公眾注意力。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2 Comments 83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