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沉浸在創想與技藝的美好時光;安靜,美好的物和美好的情,正在誕生。沉浸在創想與技藝的美好時光;安靜,美好的物和美好的情,正在誕生。說故事,聽故事,也是這樣的一種心靈狀態;可是,故事是什麼?故事,究竟又是為了什麼?
Feature Photo: ... by Shoaib www.facebook.com/mirza.m.shoaib
Shoaib: Work as a flower breeder, do bit of photography and think very widely!! Life is wonderful!...have a great life!!
Tags:
Albums: 敘事·創意
Comment
泰.蒙塔古:如果你想抬高售價,先想個好一點的故事吧!
Ty Montague:If You Want to Raise Prices, Tell a Better Story
若你問任何一位執行長,想不想花一大筆錢來分析他們公司的故事,他們可能會把你趕出辦公室。但如果你告訴他們說,你有很獨到的深入見解,能幫助他們提高所有產品的售價,他們可能會邀你到家裡吃晚飯。換句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不幸的,大部份的公司仍不太知道故事對定價策略的影響力,或至少並未充分運用這個方法。
Storytelling through Unconventional Portraiture
定價策略通常採取以下四種做法當中的一種。
1.由下而上:計算出製造一項產品的所有成本,然後再加上不錯的利潤率。
2.由側面切入:分析並採用競爭者產品的價格。
3.由上而下:以某個人口或經濟能力族群為目標消費群,然後依據預定的產品售價來設計產品。
4.動態做法:進行複雜的即時計算,來衡量供需狀況,這種做法常需仰賴演算法。
你應該從沒聽過第五種做法,我把它稱為故事分析(story analysis):分析某項產品滿足人類某個深層需求的各種能力,向顧客訴說一個讓他們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的故事。在一個物資豐富的世界,你的產品能為顧客做些什麼固然重要,但重要性遠不及產品對他們的意義。而後者,也就是你產品的故事,能夠產生最大的定價力量。
半信半疑嗎?參考以下的故事。
2006年的夏天,《紐約時報雜誌》的專欄作家羅伯.渥克(Rob Walker),想探究為什麼一個物件會比另一個物件更有價值。有哪些因素讓一雙鞋的價格高過另一雙,雖然兩雙鞋都能夠提供基本的功能,像是舒適、耐穿、保護雙腳等?為什麼會有藝術品一件要價八百萬,而有的只要一百元?是什麼原因讓一台烤吐司機只賣20美元,但有的卻賣到400美元,它們的功能不都是烤吐司?渥克在反覆思量過這些問題後做出結論,他認為,創造價值的關鍵不在物件本身,而是情境(context),也就是物件的由來。換句話說,價值並非包含在物件裡,而是在故事裡、或是物件對擁有者所代表的意義裡。
渥克決定用一種簡單且直接的方式,來測試他的結論。他和一位朋友開始在低價商店隨機買一些無用或低價的東西。這些東西的售價從一到四美元不等,包括老木槌、遺失的飯店鑰匙、塑膠香蕉等。這些東西真的都是幾乎沒有什麼價值、可以隨手丟棄的東西。
下一步,渥克找來幾位匿名作家寫故事,每一篇故事都包含一件上述物品。故事不是直接以這些物品為主題,但讓那些物品處於一個與人有關的情境裡,賦予它們新的意義。
然後,渥克把這些東西放到拍賣網站eBay上去賣,並且附上那些故事。結果相當令人詫異。平均而言,東西的價值升高了2,700%。我沒打錯字,真的是2,700%。一個美奶滋小罐以不到一美元購入,卻賣了51美元。一個有破損的陶製馬頭用1.29美元買到,賣出的得標價是46美元。這些原本被丟棄的破銅爛鐵,搭配了一個故事之後,身價突然神祕地一飛沖天。
渥克的計畫相當成功(且有趣),因此他們連續做了五次,並將成果放在網路上,最後甚至寫成書。
渥克的實驗用清楚、非常具體的方式來提醒我們,價值的概念在人類大腦裡的運作方式:開罐器就只是開罐器,除非它是支由麥可•葛瑞夫(Michael Graves)所設計,永久收藏在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鞋子就只是鞋子,但若是一雙TOMS的鞋子,意義就不同了。我每買一雙TOMS,就會有一位從來都買不起鞋的兒童,獲贈一雙鞋。突然間,這些物品都變成具啟發性的故事裡的一部份—我可以用這個故事,向別人展現與我有關的某些有意義的事情。這就是我會願意掏腰包買下的商品。
真正的定價力量,就是由此產生的。
在全世界,產品和品牌的數量增加的速度激增,定價的力量也隨之持續提高。1997年,世界上只有250萬個品牌。那麼今天呢?這數字已逼近一千萬。因此當前的趨勢,就是任何東西都迅速大量商品化。在人們幾乎什麼都不缺的富裕年代,一個真誠、充滿意義的故事,就變成推升公司利潤率的最重要因素。
有誰想邀我共進晚餐嗎?(陳佳穎譯,2013/8/20 哈佛商業評論)
《信息的價值》
班雅明對消息傳播的批判:“每天早晨都把全球的新聞帶給我們,但我們卻缺少值得注意的故事”,消息的意義僅停留於“今天發生過的其中一件事”送到耳邊,無關乎生活,更難以扣連到每人自身的成長脈絡,因此亦迅速又被另一宗消息所蓋過。
由是觀之,故事必須是在地的,涉足微觀的自然與人際關係,而更關鍵的是,故事是以記憶的交流串聯講故事的人與聽故事的人。(古卓嵐 (2017)。人即故事,重讀班雅明《說故事的人》 。文化研究@嶺南,58。檢自http://commons.ln.edu.hk/mcsln/vol58/iss1/9/)
《叙事行動公共藝術》觀察
嚴瑞芳從研究中,發現到城市人面對一些“敘事體驗”——
1 爲錢的人而來的人,不願意敘說自己的故事;而願意參與的,其實並不在乎錢。
2 “藝術”、“陌生人”,“故事”,是三個能引起極大好奇的名詞,促成了不可預知或簡化的想像力;以及參與的意願與信賴感。
3 即使還不清楚有關的具體藝術實踐如何,所有說故事的人已感覺“經歷了很特別的事件”。
4 他們以親身記憶,回應這特別的事件。即使傾訴對象是個陌生人,他們說的,多數是關於本身的成長與家庭故事。
5 是否同意顯示電話號碼;在公共空間講述私人故事;允許私人物件公開展覽;想讓人留意到自己的存在,卻又不想展示自己等,是隱私與公共領域之間常發生的摩擦。難免有所矛盾。
作為“社會參與行動”,這項藝術的邊界是模糊的、形式混雜的。然而,集體凝聚並演繹出其生活感染力,最後能接觸有關的矛盾。
作者說:“我相信透過故事,我們能找到一個排解的出口。” (参考:嚴瑞芳《說故事的解放:社會參與式藝術一種美學實踐》香港中文大學 2011年8月 碩士論文)
馬奎斯,木匠活
馬奎斯 (另譯:馬爾克斯) 于1998年接受訪談時曾說:“文學創作就是催眠。作者給讀者施催眠術,讓他什麼都不想,只想作家正跟他說的這個故事。想讓讀者長眠不醒,得要大量的釘子、螺釘和鉸鏈。我把這個叫木匠活。也就是講故事的技巧,寫作技巧和電影製作技巧。靈感是一回事,情節是另一回事,如何將情節呈獻出來,變成真正能吸引讀者的文學作品,沒木匠活,做不了。” (馬奎斯,另一個故鄉,見《我不是來演講的》,中國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2,17頁註腳)
A culture so divided against itself can only seek resolution from fairy tales — Charles Dickens
一個內部總是充滿分裂和矛盾的文化,只可從童話故事尋找解決的途徑。——狄更斯
故事,從来不只是一個故事。——陳明發
名言·情境的呈獻
狄更斯是這麼給他的《雙城記》開頭的:“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
這是不時被引述的名言。書面上引述,可以整段剪貼下來。說故事的人要口頭引述,還真考記憶。而且,談外在的時代,未免有些迂闊,不著邊際。還是回到個人的生命經歷與體會,更容易貼近人心。此時,不妨引用安徒生這句話:
生命裏會有積雪的時刻、也有綠草如茵的時節;有歡笑的臉龐、也有哭泣的容顏;有幸運的項圈、也有殘酷的魔掌.........。
瑪格麗特·杜拉斯·說給你聽
(一種)這種流動的寫法......,話語在這里每一個題目下無所不至,同時又僅僅通向一個地點;......“效果出自文本的獨特顯現,出自深度,出於血肉”。書不是“創作”出來的,而是由話語組成的,說給對方聽的,不是經過修辭術操作的語言組合,而是說給你聽,說話人身臨現場。(瑪格麗特·杜拉斯《物質生活》中文譯者序)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